·故事大师J.K.罗琳经典推理系列,前作《布谷鸟的呼唤》《蚕》畅销全球
·J.K.罗琳:我从没在写哪部小说时像写《罪恶生涯》时这么开心。
·发现罗伯特·加尔布雷思(J.K.罗琳化名),认识斯特莱克侦探,读所有人都在谈论的推理系列!
·跛脚硬派侦探斯特莱克和聪明漂亮女助手上下英国全境,捉拿凶手,故事奇峰迭出,但毫无漏洞!
·剧集BBC与HBO热拍中
伦敦跛脚侦探斯特莱克的助理罗宾收到一个包裹,继而惊恐地发现,包裹里是一条女人的断腿。
斯特莱克没有她那么震惊,但也警觉起来。他觉得,有四个他过去认识的人能干出这种事来,这四个人全都擅长持续地做出无法言喻的暴行。
警方锁定那四人中的一个为嫌疑人,但斯特莱克觉得,那个人并非行凶者。他和罗宾开始自己调查,深入另外三人黑暗而又无常的世界。但更多恐怖的事件发生了,斯特莱克和罗宾已经没有多少时间……
《罪恶生涯》是备受称赞的斯特莱克推理系列第三部,谜底藏得极深,情节千回百折,而对走到人生及职业生涯十字路口的斯特莱克及罗宾的描述也引人入胜。
科莫兰·斯特莱克推理系列出自一位讲故事的大师之手,是当代经典推理小说系列,情节、人物和细节丰富。加尔布雷思的推理小说首作《布谷鸟的呼唤》赢得了评论家和推理小说拥趸的一致喜爱,前两部作品《布谷鸟的呼唤》和《蚕》均畅销全球。BBC一台正在将本系列改编成剧集。
罗伯特·加尔布雷思是J.K.罗琳的化名,J.K.罗琳著有畅销书“哈利·波特”系列和《偶发空缺》。
1
二〇一一
This Ain’t the Summer of Love
这不是爱的夏天
他没能彻底洗掉她的血。一条黑线残留在他左手中指的指甲里,像个括号。他努力把黑线抠出来,虽然他其实挺喜欢看见它——昨日愉悦享受的纪念品。他徒劳无功地擦洗一分钟后,把染血的指甲放进嘴里吮吸。金属的气息让他回忆起鲜血的味道:那股血流喷溅到地砖上,洒到墙面上,浸湿他的牛仔裤,将原本干燥蓬松、叠放整齐的粉色浴巾变得血淋淋、湿漉漉。
今天早上,事物的颜色显得比往常更加明亮,这世界似乎变成了一个不错的地方。他心怀虔诚,精神抖擞,仿佛吸收了她的存在,把她的生命汲取到自己体内。你一旦杀死她们,她们就属于你了:这是一种远远超越性爱的占有方式。知晓他们临死时的模样,就是两个活人永远不可能经历的亲密体验。
没人知道他做了什么,也没人知道他接下来要做什么。他想到这些,心里一阵激动。他愉悦而安详地吮吸着中指,靠着四月阳光下温暖的墙面,望着街对面的房子。
那座房子体积不小,外表普通,应该相当宜居。相比之下,昨天的那套公寓要狭小得多:浸满血液后变硬的衣服装在黑色垃圾袋里,等待被焚烧;他的几把刀摞在厨房台面下的U型管后方,用漂白粉洗净的刀刃闪闪发光。
对面的房子门前有片小花园。黑色的栅栏,急需修剪的草坪。两扇白色的前门紧紧靠在一起,表明这座三层小楼已经被改装成上下两套公寓。一个名叫罗宾·埃拉科特的姑娘住在二层。他已经知道她的姓名,但在脑海里,他称她为“小秘书”。他刚见到她的身影在凸窗后一闪而过。鲜艳的发色很好认。
观察小秘书给了他一项额外的娱乐。他有几个小时无所事事,于是就跑来看她。今天是休息的日子,夹在辉煌的昨日与灿烂的明天之间,一边是过往成就带来的满足,另一边是对未来的激动期盼。
右侧的门突然开了,小秘书和一个男人走出来。
他仍然靠在温暖的墙面上,望向远方的街道,以侧脸对着他们,摆出一副在等人的模样。两人谁也没有注意到他,肩并肩走远了。他们走了将近一分钟,他尾随在后。
她穿着牛仔裤、薄外套和平底靴,长长的卷发在阳光下显得比之前更红。他感觉这对情侣之间的气氛有点紧张,因为他们没有交谈。
他看人的眼光很准。昨天那个姑娘就是在他细致观察后被他钓上了钩,死在浸满鲜血的粉红色浴巾之间。
他尾随他们走下长长的居民街,双手插在裤袋里,缓步向前,仿佛要去商店买东西般从容。在灿烂的朝阳下,他的墨镜并不显眼。树木在春日的微风里轻轻摆动枝叶。前方的恋人走到街道尽头,向左拐上宽敞繁忙的大道,道路两旁都是办公楼。高层的平板玻璃窗在他的头顶上方闪闪发光。那两个人走过了伊灵市政厅的大楼。
小秘书的室友——也可能是男友,外表整洁,从侧面看过去有个方下巴——开始对小秘书说话。她简短地回了一句,没有笑。
女人都卑鄙,爱欺负人,肮脏又矮小。一群阴沉的婊子,希望男人去取悦她们。她们死在你面前,一脸空洞地躺着,才会变得纯洁而神秘,甚至称得上美好。只有到了那时,她们才属于你,不会再辩解、挣扎或离开,就在那里任你摆布。昨天那位就是这样。他把她放空血,尸体沉重而瘫软。他的等身玩偶,他的玩物。
他跟着小秘书和她男友穿过人头攒动的阿卡迪亚购物中心,在他们身后左右穿行,就像鬼魂或神灵。周六的购物人群看得到他吗?还是说他已经彻底变身,拥有双重生命,获得了隐身能力?
他们在公交站停下。他站在不远处,假装在看旁边的咖喱店,看杂货摊上的水果堆,看报刊亭窗前威廉姆王子和凯特·米德尔顿模样的面具,但其实是在观察他们在玻璃上映出的影像。
他们要上八十三路公交车了。他的口袋里没多少钱,但他太享受观察小秘书,还不打算就此结束。他跟在他们后面上了车,听见那个男人提到温布利中心站。他买了票,跟着他们爬上公交车二层。
这对恋人在公交车最前排找到挨在一起的空座位。他在不远的位子上坐下,挨着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怏怏不快地移开她的数个购物袋。他们的声音偶尔会压过其他乘客的低沉交谈声,飘到他的耳畔。小秘书不说话的时候,就扭头望着窗外,脸上没有笑容。他很确定,小秘书一定不想去他们现在要去的地方。小秘书抬手撩开眼前的一缕发丝,他注意到小秘书手上的婚戒。这么说,她快要结婚了……她以为自己真能结婚呢。他把脸藏在竖起的夹克领里,藏起脸上隐约的笑意。
温暖的正午阳光通过车窗,倾泻而入。一群男人上了车,占领他们周围的空座。有两个男人穿着红黑相间的橄榄球队队服。
他突然觉得持续一天的灿烂光辉变暗了。那些队服上印着弯月和星星,与一些他不喜欢的事物有关。那队徽会让他想起从前,他那时还没觉得自己如神明般无所不能。他不想如此快乐的一天被糟糕的回忆污染,但之前高涨的情绪已经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他动怒了——那群人里的一个少年不小心对上他的目光,立马警惕地转开头。他站起身,走向台阶。
一位父亲带着年幼的儿子,紧抓着车门边的立杆。他感到一股怒火从腹部窜上来:他本来也会有个儿子。或者说,他本该到现在还有儿子。他想象自己的孩子站在身边,抬头望着他,崇拜他——但他的儿子早就没了,全怪一个名叫科莫兰·斯特莱克的男人。
他要报复科莫兰·斯特莱克,让他饱受折磨。
他在人行道上站稳后,抬起头,透过公交车的前窗,望了金发小秘书最后一眼。他们二十四小时之内就会再次相见。这个想法让萨拉森人队队服引起的怒火平息了一些。公交车轰隆隆地开走,他掉头往相反的方向步行,边走边安慰自己。
他的计划完美无缺。没人知道,没人怀疑。家里的冰箱里还有件非常特别的东西在等着他。
……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一场精神上的“马拉松”。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一目十行的消遣读物。相反,它需要你全神贯注,甚至需要时常停下来,回味某段对话或者某个场景的象征意义。作者在细节上的处理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无论是环境的描写,还是人物的细微动作,都似乎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让人不由自主地去寻找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密码”。我喜欢这种被作者带着走的体验,仿佛自己也参与到这场宏大叙事之中,成为了那个观察者或参与者。书中的矛盾冲突设置得极其高明,往往不是简单的善恶对立,而是陷入了“两难”的困境,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导向不同的悲剧。这种复杂性使得角色的命运充满了宿命感,也让读者在代入感的同时,保持着一种清醒的批判性。对于喜欢深度挖掘文本内涵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份不容错过的饕餮盛宴。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把我带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是雕刻家手中的刻刀,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的心理活动都被描绘得入木三分。我读到主人公在那个光怪陆离的都市里挣扎、沉浮,那种身不由己的宿命感和偶尔闪现的挣扎求生欲,都让我感同身受。尤其是在描写那些权力斗争和人性幽暗面时,那种冷峻的剖析和深刻的洞察力,让人不寒而栗,却又忍不住想继续读下去,想看看这个世界到底能有多么黑暗。书中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刻画尤其精彩,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无奈与反抗,都以一种近乎纪录片式的真实感呈现出来,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久久不能忘怀,甚至开始反思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被我们忽略的角落。这部作品的结构精巧,情节环环相扣,每一次以为自己猜到了结局,都会被作者用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狠狠地打脸,这种阅读体验酣畅淋漓,挑战着读者的思维极限。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种“失重感”。它打破了传统叙事中对清晰因果关系的依赖,更多地呈现出一种破碎的、非线性的生命体验。作者似乎更关心“状态”而非“事件”,即个体在极端压力和道德真空地带是如何维持自身存在的。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一种焦虑,那并非来自情节的紧张,而是源于对这种“悬浮”状态的无力感。书中对“规则”的解构非常彻底,揭示了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社会规范,在特定的情境下,不过是脆弱的遮羞布。插叙和意识流的运用非常成熟,使得叙事节奏张弛有度,避免了长时间的压抑。我注意到,即便是配角,他们的背景故事也被填充得异常饱满,使得整个世界观拥有了惊人的厚度和真实感。读完后,我需要时间去“重新校准”我对现实的认知,这本书的后劲实在太大了。
评分初读此书时,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部老套的、充斥着刻板印象的类型小说,但很快我就意识到自己错得离谱。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陌生化”处理,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最熟悉的人类情感,用一种全新的、带着疏离感的视角来呈现。比如,书中对“欲望”的探讨,并非停留在表层的贪婪或放纵,而是深入到了驱动个体行为的底层逻辑,探讨了在特定社会结构下,道德边界是如何一步步被侵蚀和重塑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时而像冰冷的旁观者叙述,时而又转为充满激情和哲学思辨的独白,这种跳跃性反而增强了作品的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世界观上的用心,那些虚构的地点、组织和不成文的规矩,都构建得逻辑自洽,仿佛真的存在于我们世界的某个阴影角落。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选择”与“代价”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强迫你直面那些不愿承认的人性弱点。
评分这部作品的文字功底简直令人赞叹,它有着古典文学般的韵律感,却又包裹着极其现代和尖锐的主题。作者对于节奏的把控犹如一位高超的指挥家,懂得何时该用急促的鼓点推动情节,何时该用悠扬的弦乐渲染情绪的幽微之处。我被那种近乎诗意的悲剧美学深深吸引,即便是最残酷的场景,在作者的笔下也仿佛披上了一层宿命的金色光辉。它探讨的不是简单的对与错,而是关于“存在”本身的重量,以及个体在庞大系统面前的渺小与徒劳。更难能可贵的是,尽管主题沉重,但作品中仍不乏人性深处的微光,那些转瞬即逝的善意和坚持,恰恰是点亮整个黑暗画卷的关键所在。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梦境,醒来后,世界仿佛被重新调了色调,更加深邃,也更加复杂难懂。
评分系列第三部,很好看的侦探小说
评分三本只有这本书了
评分好看,质量好,快递快,继续阅读中。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该系列的第三本了。不同于日本的本格推理和社会推理,结局挺出人意料的~
评分没看呢,冲着前两部买的
评分正版,优惠力度大,好看,划算。
评分系列第三部,很好看的侦探小说
评分很好的产品,以后会继续回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