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最美是清秋—王维传

人间最美是清秋—王维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毕宝魁 著
图书标签:
  • 王维
  • 唐诗
  • 传记
  • 历史
  • 文学
  • 诗歌
  • 文化
  • 人物
  • 古代文学
  • 清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5090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6320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

★ 爱,是什么?

甜言蜜语的痴情种?

为赋新词强说愁?

还是海枯石烂的山盟海誓?


★ 这是一个男人的爱情故事。

★ 淡远的男人,淡远的爱情。

★ 因爱而光芒万丈,因爱而遁入空门。

人们都说,相伴是长情的告白。

试问,世间能有多少细水长流的相伴与相扶。


初唐浪漫诗人,王维的人生传记。

用一个人的一生,去阐释什么叫做,真正的爱。


内容简介

杜甫尚未出名、李白还在蜀中,

王维早已名噪京华。


他是盛唐的浪漫与风雅,

诗中有画,诗中有禅。


然而,

从踌躇满志的多情少年,

到空灵淡远的世外闲客。


人生就是一场与命运的殊死相搏。

宦海的起伏,情谊的失落,

伤了人心,

却平添了诗境的禅意。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


作者简介

毕宝魁


辽宁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韩愈研究会理事、中国王维研究会理事、辽宁省唐代文学研究会秘书长、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理事、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论语精评真解》《中国古代文化史知识》《东北古代文学概览》《移祚兵枭——朱温》《新注花间集》《唐诗三百首译注评》《宋词三百首译注评》《元曲三百首译注评等。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其著作22本,美国哈佛大学东方学院燕京图书馆收藏其著作11本。



目录

卷一

绿茵纯情 002

雏鹰练翼 003

噩 耗 005

祠堂里的祈祷 006

妈妈的眼泪 008

我也能考中进士 010

卷二

五彩缤纷的长安 014

第一位朋友 016

王府大门深似海 018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 021

母亲有些变了 024

旧梦重温 026

这服药真灵 027

出语惊人 029

哥儿俩的分歧 032

诗成惊满座 035

一个不利的消息 038

岐王设谋 040

一曲《郁轮袍》 041

九成宫观国宝 044

闲逛平康里 046

卷三

奇 遇 050

爱的啜泣 051

一举夺魁 054

飞烟女传信 056

圣代无隐者 059

巧遇祖三 061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062

第二次开悟 065

穷边徇微禄 067

令人窒息的官场 070

民间有贤者 072

酒逢知己 075

错认红颜 077

士为知己者勤 079

卷四

苟利社稷生死以 083

一块丰碑的诞生 084

汶阳归客泪沾巾 087

孤雁飘零遇友人 089

纯属偶然的发现 091

千里寻情人 094

真如梦幻 096

金子一般的心 097

相思豆 099

好事多磨 102

为幸福敢违天意 103

半个时辰天地移 105

洞房花烛夜 107

星光夜语 109

淇水之滨的小宅 112

啸台幽思 114

难偿的情债 117

子夜挽歌 119

字就叫“摩诘”吧 121

千呼万唤不出来 124

渐入空门 126

卷五

再入仕途 130

又见高人 133

千载难逢的机遇 135

巴山蜀水尽丹青 138

淇水孤坟话凄凉 142

咸阳游侠多少年 144

太室山下的高隐 148

端居耻圣明 150

谐语邀李颀 153

明君贤相创辉煌 156

遮面纱的倩女 159

三进皇城 162

一双可怕的眼睛 164

未能远食玉山禾 166

卷六

黑色的一天 171

立仗马 174

大隐隐于朝廷 176

嚆响荒林 178

醉翁之意不在酒 182

“月堂屋”中的密谈 184

不速之客 186

大漠孤烟直 189

受赏者的眼泪 192

居延城外猎天骄 196

又一次开悟 200

临湍驿奇遇 201

南禅宗和北禅宗 203

心领神会 207

山色有无中 209

卷七

江山空蔡州 215

回眸一笑百媚生 218

购室终南山 223

胜事空自知 225

深山何处钟 228

扈从圣上游骊山 231

异样的感觉 235

新家孟城口 237

三条绞索 239

劝君更尽一杯酒 242

应同罗汉无名欲 244

参禅未成诗偏成 247

深林人不知 248

精识《奏乐图》 251

卷八

綦毋潜飘然而去 256

风云突变 257

身陷囹圄 259

百官何日再朝天 262

莫名其妙的招待 263

天旋地转回龙御 266

云开雾散 268

百官今日又朝天 270

施庄为寺 272

责躬荐弟 275

生命的终曲 278

尾  声 282

附录 王维生平大事年表 284


精彩书摘

第二次开悟

刘子玄名叫刘知几,子玄是他的字,在当时,他大名鼎鼎,享誉朝

野,是位了不起的忠正耿直的史学家,高宗朝进士。武则天时,任著作

佐郎、左史等职,兼修唐史,敢于秉笔直书,从不隐讳,令权贵侧目。

他的这种品格在士人中赢得了崇高的声誉。由于他的知名度太高,故一

般的权贵对他也有所顾忌,不敢轻易加以陷害。

刘子玄被贬的消息震惊了王维,他忙要问个究竟。王缙见王维追问,

故意卖关子道:“别说刘子玄,比他更重要的人也有被贬的。”

“别人先别说,先说刘子玄为何被贬。”

“听人讲,刘子玄死心眼儿,不知忌讳,总是秉笔直书,又倔又犟。

他参与修撰《则天实录》和《睿宗实录》,圣上要做些改动,他却坚持

着不肯。圣上大为不满,早就想打发他。昨天把他的儿子刘贶被贬出京

师,是先给他以颜色瞧瞧。他不知进退,知道信儿后竟敢去找皇帝辩解。

结果他也被贬为安州别驾,限期离京。街上人都在议论这件事,说什么

的都有。”

王维听着,陷入沉思。刘贶是刘知几的儿子,这他知道。但刘知几

和皇帝的这些过节儿,他却一点儿也不知晓。噢,看来刘贶的被贬与刘

知几有关……

“不但刘子玄被贬,听说岐王也被贬为华州刺史了,而且还限期离

京呢!”王缙见王维沉思不语,不等他再问,接着报告新闻。

听说岐王被贬,王维微闭着的眼睛睁了一下,看了看王缙,想说话

而没说,又闭目沉思。

王缙安慰哥哥几句,回自己的房间睡觉去了。

王维的大脑一刻也没有停止转动。先时乱糟糟的情况有所改变,王缙带回的消息使他的思维有了一定的方向,就像一个迷失道路的人突然

发现了目标一样。想着想着,他忽然开窍了,心中一亮,用半握的右拳

正面轻轻地敲打一下脑门,自言自语地说:“噢,明白了!明白了!原来

是这么一回事。”

那么,王维到底明白了什么呢?

原来,王维一直在思索自己被贬的真正原因,也就是要找到病根儿,

才可以谈得上疗救。孔老夫子要求君子“不贰过”,即同样的错误不犯

第二次。如果连错误的根源都找不到,又怎能避免重犯呢?王维凝神苦

思了两个多时辰,却毫无端倪。自己工作尽职尽责,无可挑剔,黄狮子

舞不是自己同意演出的,有刘贶在,还有那么多大臣在,自己也没什么

责任。当听说刘知几和皇帝的矛盾后,他似乎明白了一点儿,是城门失

火,殃及池鱼,自己可能受了拐带。但皇帝和刘知几过不去,贬刘贶足

矣,没必要非要捎带自己呀!当听到岐王也被贬时,他的思路为之一开。

后来再仔细琢磨,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也找到了自己被贬的真正原因。

以前,他只听说当今圣上李隆基非常孝道友悌,曾经说要做一床大

被,兄弟几人同住一张大床,常在一起同享欢乐。所以,他觉得自己和

宁王、岐王等来往可以拉近和皇帝的距离。但自从去年十月以来,圣上

明令禁止大臣和诸王往来。这次对岐王又如此严厉惩处,并将其逐出长

安。看来李隆基所谓的兄弟几人盖一床大被、睡一张大床的说法都是假

的,都是表面文章而已。一旦当上皇帝,对兄弟们就开始百般防备了。

而自己和宁王、岐王、薛王交往都非常密切,这不是最大的忌讳吗?对,

这才是自己被贬的真正原因。他突然感到朝廷的可怕,感到君主的可怕。

由此他又想到杨修的被杀,想到谢灵运的被杀,想到司马迁受宫刑,均

非当其罪。他感到有些后怕,不知不觉中竟满身是汗了。

这是王维的第二次开悟,也是他第一次大彻大悟。他明白了一个貌

似浅显实则深奥的道理,这就是:在实际的社会生活里,尤其是在官场

中,工作业绩并不重要,决定人生荣辱、宦途顺逆的最关键因素是人际关系,企图全凭实干就顺利升迁简直是天字号的大傻瓜。

这次开悟对王维太重要了,使他能用冷静而理智的眼光来看待宦海

风云,而不再迷惘困惑了。

其实,人能否开悟往往就是瞬间的事,就像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

佛家有顿悟一说,认为佛和众人无本质差别,众人悟则成佛,佛未悟时

便和众人一样。可有的人却一辈子捅不破这层窗户纸,浑浑噩噩,任人

宰割,真是太悲哀了。也许,这种人可能又很幸运,正因为没有开悟,

才减少许多精神痛苦。

王维是开悟了,但他又陷入了新的困惑,这就是如何面对现实。他

感到前途渺茫,无所适从。他忽然感到自己太孤独了,急需有人理解和

支持,尤其需要爱情的力量。他在心灵深处发出呼喊:小青,你到哪里

去了?小红,你在哪里?

穷边徇微禄

灞桥驿亭,小酒店里,王维、王缙兄弟正在饮酒话别。王缙安慰哥

哥,尽管放心前去济州任职,他要坚持在长安求仕,由于文笔和书法均

佳,常有些士农工商类的中下层人士请他撰书碑文,润笔费的收入较丰

厚,维持生活绰绰有余。

经过这次打击,王维对妈妈的心境更加理解。他告诉王缙,北禅宗

的大照禅师普寂正在东都洛阳做住持。如果方便,尽可能在洛阳附近购

买或租赁一处住宅,把妈妈接到洛阳来,以便学佛。王缙一一答应。兄

弟二人洒泪而别。

王维带着仆童王一典上路。秋风鞍马里,纷纷落叶中,很是凄凉。

王一典对他服侍周到,二人相处得甚为融洽。

到洛阳时,王维看望了幼年好友祖咏。祖咏豪爽乐观,不拘小节,

盛情款待王维,相互劝勉一番。次日继续东行到郑州地界,夜宿虎牢关。寒馆孤灯,好生凄凉。王

维感慨颇多,写下著名的《宿郑州》诗。其中“他乡绝俦侣,孤客亲童朴”

两句深为后人所激赏。

第三日早晨乘船经荥阳东北的敖仓口进入荥泽,开阔的视野和繁华

的早市使他的心受到些许安慰。

晓行夜宿,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走了两千余里路程,终于到

达了济州。

济州州治在卢县,规模很小。卢县地处黄河南岸,其外城城墙与黄

河南大堤紧紧相连。济州是个小州,辖五个县,即卢县、平阴、阳谷、东

阿、长清。

卢县城中很萧条,只有一条十字大街。州衙门里有一座二层小楼,

其余都是平房民居。尽管有几个较大的院落,但连长安的普通宅院也赶

不上。大街上冷冷清清,与繁华的长安城相比,显得十分荒凉。

王维旅途劳苦,一路颠簸,刚到公馆时,浑身筋骨酸痛,疲惫不堪,

好像要散架子一般。又见济州如此冷清,比自己想象中的还要惨,心像

掉进冰窖一样,体乏心寒,他小病一场。

几日后病愈,见过州中各官,正式接职。司仓参军的具体职务是管

理仓廪、庖厨、财物、市廛等务。实际工作不多,又有属员。属员名叫

赵化,忠诚老实,明敏练达,非常佩服王维的才华和为人,尽心职事,

故王维比较轻松。

冬去春来,气候转暖,桃花盛开。王维带领赵化等人到各县去督察

工作,顺便游览古迹,观察民风。

来到东阿县境,只见县城东南处重峦叠翠,绿树成荫,山环水绕,

甚是秀美。王维问道:“此是何山,景致竟如此美丽?”

“参军好眼力,这座山叫鱼山,也叫鱼条山。当年才高八斗的曹子

建来到山上,特别喜欢这里的景致,便派人在这里营造墓室,死后葬在

了这里。”说罢,他指着山下的一座大土包道:“那就是曹子建墓。”来到墓前,只见坟丘上长满了荒草杂树,牛羊上上下下,好生荒凉。

王维缅怀着曹植当年的风采,默吟着《洛神赋》中的精彩词句,想到一

代文杰竟在兄弟之争中抑郁终生,又联想到岐王的遭遇,感慨更深,不

胜唏嘘。

正留恋处,忽听有“咚咚”的鼓声。抬头远望,见山麓下树林隐映

处似有一座祠堂,声音是从那里传来的。王维提议到那里看看,随行人

员自然同意,并且边走边讲那个祠堂的来历及与之相关的美丽动人的爱

情故事。

魏嘉平年间(249-254),鱼山上的神女成公智琼爱慕貌美才高的济

北郡史弦超,就私自下山到弦超居住的房间与之幽会,夜间来,拂晓去。

不料被同僚们发现,因妒火中烧便向太守报告此事,说弦超与一女子苟

合,有伤风化。弦超矢口否认。但屡被诘问,无奈说出实情。太守不信,

派兵吏于夜间监视此室,从此,智琼再也未来,弦超也未被处分。

五年后,弦超奉命到洛阳出差,出济北郡到达鱼山之下时,只见前

面有辆装饰精美的小车,车中女子仿佛就是智琼。弦超暗喜,近前一看,

果然就是朝思暮想的意中人。

二人重叙旧情,缱绻缠绵,千种风情,百般恩爱。于是同乘而到洛

阳,结为伉俪。据说直到西晋太康年间,有人还在洛阳见到过这对充满

神话色彩的恩爱夫妻。

听完这段美丽的故事,王维陷入沉思。他为弦超能遇到智琼这样美

丽多情的女子而庆幸,不由得想起小红和小青来。小青离自己而去,小

红又不知到了哪里,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像弦超那样有福,走着走着,前

面突然出现一辆小车,车上坐着的正是小红和小青……

“咚咚”的鼓声将王维从沉思中惊醒,这才发现已经到了神女祠前。

祠前围着许多人,女巫正在祈求神女降雨。随着鼓声和箫声,女巫

翩然起舞,顾盼多情。迎神后又送神。舞姿婆娑,神采飞扬,颇为动人。

女巫的优美舞姿及顾盼多情的神态深深地感染了王维。那顾盼的眼神特别像翠云楼中小青的眼神。女巫、小青、智琼的影像交互出现在他

大脑中的屏幕上,使他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渴望之情,胸中如有郁积之

物不吐不快,于是很快构思出《鱼山神女祠歌二首》,并默默吟诵着其

中的几句:

陈瑶席,湛清酤。风凄凄兮夜雨,

不知神之来兮不来,使我心兮苦复苦。

令人窒息的官场

到济州已近两年。开元十一年的初夏,闲暇无事。

两年中王维未遇到一个知音,同僚中只是虚与委蛇而已。官场里总

是分帮结伙,各有派系,济州也是如此。州刺史刚过四十岁,五短身躯,

大络腮胡子。如果几天不刮脸,就找不到他的嘴了。如果平躺睡觉时,

脸面上仿佛是个荒草甸,高出荒草处有一道光秃秃的山梁,一头低一头

高,最高处有个圆圆的小山头,山头的侧面还有两个孔洞。孔洞中时有

微风吹来,洞门口的草便翕翕而动。离孔洞不太远处的荒草丛中隐藏着

一道暗沟。虽然没有地震,但这道暗沟有时也自开自合。

此人别看其貌不扬,却很有心计。既会讨好上级,又能笼络下级。

用些小恩小惠讨取下人的欢心,品质阴毒而又无比险恶,整个州衙中浑

浑沌沌。官员们终日吹吹拍拍,尔虞我诈。不然就到下面去揩油敲竹杠。

官场中庸俗腐臭,气氛令人窒息。

到济州来后,王维谁也不巴结,可谁也没得罪。州衙里的人对他也

是等距离。没人排挤他、整治他,也没人重用他、提拔他,都抱着井水

不犯河水的态度。王维生活在冷漠之中,精神很是苦闷。只有王一典和

赵化跟他挺亲近,十分坦诚,可以倾吐心曲。

一天,赵化对王维说:“王参军,我看你终日不开心,到我乡下老家中去走一走吧!我们那环境清幽。我跟我爹谈过你的人品和才学。

别看我爹是个普通庄稼人,可也念过几年书,有些见识,交往的尽是

有识之人。一般的官吏他还真看不上眼,他倒想见见你的。不知大人

肯赏脸否?”

王维本来很苦闷,也想换换环境,出去散散心,见赵化一片至诚,

便随口应道:“好吧!我也应该去你家拜访一下老人家了,但一切都要从

简,切不要破费麻烦!”

赵化和王维的年龄差不多,也二十四五岁。小伙子性格爽朗,办事

利落,当天下午便捎信给家中。次日早饭后,王维、王一典随着赵化乘

一辆马车离开济州城。

赵化的家离济州城不到三十里,道路又好走,不到一个时辰就到了。

只见旷野平畴,阡陌交通,屋舍掩映于绿荫之中,鸡犬鸣吠于深巷之内。

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横笛,乐曲悠悠,农夫于田埂间聊着闲天,话语依

依。和谐恬静,清新无尘,一片生机。

进入赵家大门,只见左边是花栏,右边是药圃,药圃的栅栏上还戳

着一把锄头,刚铲过的小苗根根透肉,格外精神。

屋檐下的台阶上摆着许多本有关农业生产及中草药知识的书籍,正

在晾晒。见有人进院,从屋里迎出一位老农,笑着向王维一拱手,说道:

“这位一定就是犬子常常念叨的参军王大人吧!欢迎屈就寒舍。”

“这便是家父。”赵化一边向王维介绍,一边做手势请王维和王一典

走在前,赵老汉和赵化随着走进房门。

房门里是条并不窄的走廊,右手是一道中门。赵化紧走几步到前边

拉开中门,打个手势道:“请!”

这是一个虽不算太大但也挺宽敞的外间屋,放着几把椅子,姑且用

作客厅。地中间放一张桌子,就可当厨房,一屋多用。这在当时的乡间,

也得是小地主才有的条件。

王维进屋,先来的两位客人早已站起来,向王维拱手一揖,同时说道:“欢迎久已闻名的大诗人王参军!”

王维并未见过这两个人,见其称自己为大诗人,不免有些诧异,转

身问赵老汉:“这二位是——”

……

……



踏月访禅踪:李白诗酒的江湖与哲思 本书并非关于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集大成者王维的传记,而是一次深入探访“诗仙”李白精神世界的旅程。我们将抽离盛唐的繁华图景,聚焦于那个饮酒、纵歌、求仙问道,同时又怀抱着深沉家国情怀的伟大诗人。 第一章:蜀地烟云与少年狂歌 李白的出身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本书将梳理现有史料,试图还原他少年时代的真实面貌。从蜀中青莲的孕育,到峨眉山的灵气滋养,我们探究他如何在巴蜀的壮丽山河中,初步形成了那份“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傲岸底色。重点分析其早年游历的经历,特别是其对剑术的痴迷和对侠义精神的推崇,这构成了他诗歌中“任侠”气质的基石。我们将细致考察《蜀道难》等早期代表作的形成背景,解析其如何将巴蜀的奇险与自我抱负熔铸一炉。 第二章:辞亲远游:长安的幻灭与初识 青年李白,带着满腔抱负和诗才,踏出了蜀地,开始了漫长的“干谒”生涯。本章聚焦于他初次进入中原文化核心——长安的经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求职过程,而是一场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我们将分析他结交的早期名士群体,以及他如何在宫廷与民间之间游走,试图以诗歌为阶梯,登入庙堂。重点解读他与玉真公主、贺知章等人的交往,特别是贺知章“谪仙人”称号的由来,这既是赞誉,也隐隐预示了其不容于世的孤高。对他在长安期间的失意,如“赐金放还”的复杂心绪,进行深入的剖析,探讨这种挫败感如何催化了他的道家思想。 第三章:酒入豪肠:浪漫主义的极致表达 如果说盛唐是一个舞台,那么李白无疑是那个最引人注目的独舞者,而美酒,则是他最好的道具。本章将专门探讨“酒”在李白生命与创作中的核心地位。我们不将饮酒简单视为一种生活习性,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精神的解脱和创作的催化剂。通过对《将进酒》《月下独酌》等经典篇目的细致研读,我们探讨李白如何通过醉态,达到一种超越现实的“至真”境界。分析他如何运用夸张、比喻等浪漫主义手法,将个体的情感波动与宇宙的浩渺连接起来,实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哲思。 第四章:求仙问道:道家思想的底色 与王维的佛教情怀不同,李白的精神内核深植于道家思想。本章将追溯他与道教的渊源,包括他对老庄哲学的吸收,以及他对外丹、方术的好奇心。探究这种哲学倾向如何影响了他的审美趣味,使他的诗歌充满了飘逸、自由、超脱尘世的气息。我们将考察他晚年寻求“炼丹访道”的足迹,分析这种“出世”倾向与他“入世”抱负之间的内在矛盾,以及这种矛盾如何在作品中得到艺术性的平衡。 第五章:漫游山河:壮丽山水中的孤独者 李白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漫游,他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黄河之畔。本书选取几条关键的游历路线,如与友人泛舟长江的壮阔,登临泰山、庐山的崇高,来展现他的山水诗观。他的山水,不是简单的描摹,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投射。他笔下的自然,是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往往成为寄托政治理想和个人愁绪的载体。重点分析他与杜甫相遇前后,其创作风格和心境的变化。 第六章:安史之乱:理想的破灭与最后的悲歌 安史之乱是李白晚年人生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本章将详述他怀着报国热情却最终卷入永王李璘幕府的复杂事件。我们审视他为何选择这条充满政治风险的道路,以及最终被流放夜郎的经历对这位傲岸诗人的心灵打击。流放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于江南的凄凉,都构成了他最后诗篇的基调——那是对理想破灭的深刻喟叹,也是对盛唐不再的哀悼。分析《早发白帝城》等诗中蕴含的劫后余生与对自由的渴望,为这位传奇诗人的一生画上句号。 结语:永恒的诗仙 本书最后总结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他以无人能及的想象力和澎湃的激情,铸就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他的诗,是盛唐精神最热烈、最奔放的注脚,至今仍激励着每一个心怀梦想的灵魂。本书力求通过对史料的严谨梳理和文本的细致解读,为读者重现一个复杂、真实、光芒万丈的李白形象。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人间最美是清秋—王维传》的书名,便被一种淡雅而悠远的意境所吸引。在浮躁的现代社会,能够静下心来阅读一位唐代诗人的传记,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沉淀。王维,这位被誉为“诗佛”的艺术家,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篇。我非常好奇,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如何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他又如何在政治的漩涡中,将对自然的纯粹热爱与对佛学的深刻领悟融为一体,最终成就了那些流传千古的绝美诗篇?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他诗歌的解读,更能深入挖掘他的人生经历,他的人格魅力,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思想的影响。我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王维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眷恋,以及他内心深处那种洗尽铅华后的平和与智慧。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与伟大灵魂的对话,一次对中国古典文化最美的溯源。

评分

《人间最美是清秋—王维传》这本书,从书名来看,便能感受到一种温润如玉的质感,仿佛捧在手中的是一片被阳光穿透的秋叶,带着岁月的沉淀,也带着生命的温度。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位诗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走进他的生活,感受他所处的环境,品读他的人生经历。《人间最美是清秋》这个书名,点明了“清秋”这个王维诗歌中极为重要的意象,我猜想,书中定会围绕着这个主题,深入剖析王维的人生轨迹。是怎样的经历,让他的诗歌充满了如此宁静致远的禅意?是怎样的情感,让他能够将山水之美描绘得如此细腻入微?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去了解这位“诗佛”坎坷而又辉煌的一生,去感受他如何从一个少年得志的才子,一步步走向人生的巅峰,又如何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保持一颗澄澈之心。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穿越时空,去见证那个时代,去聆听王维的心声。

评分

这本书,《人间最美是清秋—王维传》,光是书名,就足以让许多喜爱古典文学的人心生向往。它不像市面上一些流水账式的传记,而是带着一种诗意的滤镜,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东方美学意境的世界。我一直对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感到着迷,而他的生活,也如同他的诗歌一样,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他早年的显赫,到安史之乱后的遭遇,再到晚年隐居辋川,他的生命经历无疑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描绘出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的朋友,他的家人,他的仕途,他的信仰,以及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特别是书中提到的“清秋”,我期待它不仅仅是一个季节的描绘,更是王维人生心境的一种写照,一种超越世俗的豁达与淡然。这本书,对我而言,是走进王维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用它去开启那扇尘封的门。

评分

初翻开《人间最美是清秋—王维传》,是被书名所吸引。那种淡淡的、悠远的意境,似乎瞬间就把我拉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季节,空气中弥漫着桂花的香气,落叶在风中旋转,耳畔是潺潺的流水声。我本身就对中国古典诗词颇感兴趣,尤其是唐诗,而王维,这位“诗佛”,其作品中那种超脱的禅意和对自然的深情描绘,总是能给我带来一种心灵的洗涤。这本书的出现,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他内心深处的大门,让我不仅仅是欣赏他的诗歌,更能去理解,去感受,去走进他的人生。我期待着,在文字的河流中,能与这位千古文人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了解他如何将山水融入笔端,将禅思化为诗句,又如何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以诗人的姿态,书写他独一无二的人生篇章。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像是一场沉浸式的文学旅行,目的地是王维的心灵花园,而我,正迫不及待地想要踏入其中,去探寻那片最美的清秋。

评分

拿到《人间最美是清秋—王维传》这本书,内心涌起的是一种对历史与艺术的敬畏。我一直认为,真正伟大的传记,不仅仅是梳理一个人的生平事迹,更重要的是能够挖掘出人物背后所承载的时代印记、文化基因以及思想脉络。王维,他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高度,一种艺术的极致。他既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也是功勋卓著的官员,更是虔诚的佛教徒。如何将这三重身份有机地融合,如何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展现他独特的精神世界,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王维的人生哲学,不仅仅停留在诗词的表层,而是去探讨他每一个重要抉择背后的考量,他每一次创作的灵感来源,以及他内心深处的挣扎与追求。读这本书,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精神的启迪,一种对生命意义的重新思考。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很抒情的作品,现在不习惯看了

评分

暂时没有时间看,书买得太多了。

评分

活动时间购买,加优惠券,及plus会员返利,物美价廉,推荐购买。

评分

不错(*?´╰╯`?)?

评分

物美价廉,非常好

评分

喜欢王维的诗词,人生共鸣

评分

不错,孩子老师让买的

评分

喜欢诗词,王维的诗自有一番风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