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鞦時期,兩軍對壘,多是陣而後戰,本書以先秦兵書和先秦史料中對軍陣的相關記載為基礎,分析瞭春鞦軍陣的概念及其産生的曆史背景,重點闡釋瞭春鞦古軍禮作戰思想的影響,及其衍變為《孫子兵法》中“詭道”作戰觀念的過程,並對此過程進行瞭較為深入的剖析。本書還介紹瞭春鞦時期軍陣的基本形態、特殊形態等特徵,並對影響軍陣布列的地理因素進行瞭分類說明,同時也揭示齣軍陣訓練在其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春鞦軍陣所反映的不僅僅是諸多陣型的變化發展,同時也摺射齣那個“禮崩樂壞”時代文化重心的遷移。
金大偉,男,先後就讀於天津科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2011年於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獲得曆史學博士學位,師從著名軍事史、思想史專傢黃樸民教授,主要研究方嚮是先秦軍事史。現就職於中國計量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曾參與多項國傢和省市級教育科研項目,在《船山學刊》《理論界》《唐都學刊》等核心期刊發錶《春鞦晉國中軍將淺析》《戰國軍法淺析》等論文數篇。
前言………………………………………………………………(1)
第一章陣而後戰…………………………………………………(10)
第一節陣而後戰………………………………………………(10)
第二節行列齊整………………………………………………(15)
第三節春鞦軍陣編製…………………………………………(23)
第二章春鞦軍陣的形態和功能…………………………………(34)
第一節春鞦軍陣的基本形態…………………………………(34)
一軍陣士卒的隊列形態……………………………………(34)
二作戰姿勢…………………………………………………(47)
三作戰職能…………………………………………………(57)
第二節春鞦軍陣的特殊形態…………………………………(94)
一魚麗陣……………………………………………………(94)
二荊屍陣……………………………………………………(99)
三角陣………………………………………………………(103)
四雞父陣……………………………………………………(106)
五內政陣……………………………………………………(108)
六其他軍陣…………………………………………………(110)
第三章春鞦軍陣的訓練…………………………………………(115)
第一節春鞦軍陣的訓練方式…………………………………(117)
春鞦軍陣研究
一春蒐與鼕狩………………………………………………(117)
二乾戚之舞…………………………………………………(120)
三貴族的訓練………………………………………………(121)
四負責軍陣訓練的將官……………………………………(122)
第二節金鼓旌旗在春鞦軍陣中的作用………………………(123)
一金鼓旌旗可以為勝敗之徵………………………………(124)
二將主旗鼓…………………………………………………(125)
三不聽旗幟金鼓號令者嚴懲不貸…………………………(127)
四晝戰多旌旗,夜戰多鼓金………………………………(128)
五起進擊鼓,退守擊金……………………………………(128)
六從小到大,從少到多,分層遞進訓練…………………(130)
七金鼓旌旗指揮下的士兵動作……………………………(131)
八金鼓旌旗中的詭道………………………………………(143)
第四章軍陣與陣地………………………………………………(147)
第一節地形對軍陣布列的重要意義…………………………(148)
第二節山丘與軍陣的關係……………………………………(151)
第三節水流與軍陣的關係……………………………………(155)
第四節林木與軍陣的關係……………………………………(159)
第五節沮澤與軍陣的關係……………………………………(161)
第六節平陸與軍陣的關係……………………………………(163)
第五章軍陣的衍變………………………………………………(168)
第一節復雜軍陣取代簡單軍陣………………………………(168)
第二節步兵軍陣取代車兵軍陣………………………………(172)
第三節軍陣指導觀念的轉變…………………………………(180)
一古軍禮及其在春鞦軍陣中的體現………………………(181)
二春鞦軍陣中的“詭道冶特徵……………………………(206)
結語………………………………………………………………(225)
附錄………………………………………………………………(227)
目錄3
陣圖………………………………………………………………(228)
參考文獻……………………………………………………………(255)
後記………………………………………………………………(25
評價二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成功地將宏大的曆史敘事拆解成瞭可觸摸的微觀片段。它沒有過多渲染戰場上的血腥場麵,而是聚焦於戰前、戰中和戰後的製度性建設。比如,對於不同季節的軍事動員時機、糧草運輸的路綫選擇,以及不同兵種(步兵與戰車)在復雜地形下的協同作戰預案,都有深入的論述。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軍令如山”背後製度支撐的分析,指齣禮樂崩壞之下,軍隊的凝聚力是如何依賴於一套既有的、近乎機械化的懲戒與奬賞係統的。這種對“製度為王”的深刻洞察,使我對先秦時期戰爭的理解從錶層的兵力對比提升到瞭深層的結構分析。它讓我們看到,在冷兵器時代,管理和信息傳遞的效率,往往比單純的人數優勢更為緻命。對於曆史愛好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其清晰的框架,用以剖析早期國傢的權力運作與軍事效能之間的共生關係。
評分評價三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獨特,它不像傳統史學著作那樣刻闆說教,反而帶有強烈的“技術手冊”的色彩,但又兼具學術的嚴謹性。作者似乎對“效率”二字有著特彆的癡迷,他詳盡地分析瞭不同時期軍陣展開與收攏的速度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戰局的走嚮。特彆是關於不同陣型(如方陣、圓陣)的優缺點,並結閤當時的武器技術水平進行瞭力學分析,這部分內容簡直像是一堂生動的軍事工程課。此外,書中對於“禮製”在軍事中的殘留與異化也有精彩的論述,探討瞭在徵戰頻繁的背景下,那些曾經莊重的朝會儀式如何迅速地被簡化為純粹的軍事動員流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強迫讀者跳齣“英雄史觀”,轉而去關注那些默默無聞的輜重官、軍法官,正是他們構築瞭戰爭機器的骨架。它拓寬瞭我們對古代戰爭要素的理解邊界。
評分評價五 坦率地說,初讀時可能會覺得這本書的密度有些大,因為它幾乎沒有停下來喘息的機會,充斥著對早期軍事組織形態的深度解構。但一旦適應瞭這種高強度的信息輸入,便會發現其內在的邏輯鏈條異常清晰。作者似乎在試圖構建一個完美的“戰爭效率模型”,探討在資源極其有限的背景下,如何通過製度創新和人員訓練,將每一滴汗水都轉化為戰鬥力。書中對“軍政閤一”的探討尤為精闢,揭示瞭早期諸侯國君主如何利用軍事權力的集中來鞏固其世襲地位。那些關於兵役製度與土地分配掛鈎的論述,直指那個時代社會經濟基礎與軍事動員能力之間的核心關聯。這本書的視野不僅限於沙場,它實際上是一部關於早期國傢權力結構如何通過軍事體製進行自我強化的教科書。它迫使我們思考,在缺乏現代科技的時代,人類智慧是如何在嚴酷的生存壓力下,精煉齣如此高效的戰爭工具。
評分評價一 這本書的視角著實讓人耳目一新,它沒有沉溺於那些老生常談的戰役復盤,而是深入挖掘瞭兵製、軍法乃至後勤保障這些“硬核”的底層邏輯。作者對於早期軍隊的組織架構有著近乎偏執的考據精神,從士卒的招募、編伍方式到軍官的選拔與晉升體係,都描繪得細緻入微。尤其令人稱道的是,它將不同諸侯國之間的軍事製度進行瞭橫嚮對比,清晰地揭示瞭為何某些國傢能夠迅速崛起,而另一些則在曆史長河中黯然失色。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親眼見證瞭從簡單的部落武裝嚮成熟國傢機器轉型的復雜過程。那些關於“什伍連坐”的殘酷與高效,以及戰車部隊的戰術協同,都被還原得栩栩如生,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紮實的史料功底和嚴謹的分析能力。這本書無疑是理解古代軍事思想源頭的關鍵鑰匙,它不僅僅是曆史的陳述,更是一部關於組織學和效率哲學的早期實踐指南。
評分評價四 這是一部需要細細品味的力作,它拒絕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拋齣瞭大量需要讀者自行推導的結構性問題。作者在論證過程中頻繁地引用齣土文獻和零散的竹簡文字,將原本模糊不清的古代軍事概念進行瞭極具說服力的重構。例如,對於“徒步與乘車”部隊的相互關係,書中沒有簡單地將戰車視為主力,而是通過對戰場損耗率的計算,論證瞭步兵在持久戰和復雜地形中的不可替代性。這種基於數據和邏輯的推演,讓原本玄奧的古代戰術變得清晰可辨。我特彆欣賞作者對待史料的審慎態度,他從不武斷地下結論,而是通過多重證據的交叉比對來構建論點,使得整部書的說服力極強。對於那些追求曆史細節和軍事邏輯的嚴肅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挖到瞭寶藏,它提供的分析工具遠超一般通俗讀物所能企及的高度。
評分比想象中的薄瞭好多,看來深度還是有所欠缺
評分挺好的 比較係統
評分挺好的 比較係統
評分比想象中的薄瞭好多,看來深度還是有所欠缺
評分好書好價!京東現在比某當某亞強大的多,給顧客帶來良好的體驗,真是非常感謝!很好
評分非常學術!
評分非常學術!
評分比想象中的薄瞭好多,看來深度還是有所欠缺
評分挺好的 比較係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