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怀念杨绛的纪念文集,共收文章四十篇。其中既有政界显要和文化名人,也有研究人员和杨绛的亲友。这些文章对杨绛的散文、小说、评论、戏剧等各种体裁进行了分析和评论,杨绛的亲友对杨绛的生活起居、性格习惯做了介绍和回忆;本书对杨绛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做了全面的论述和总结。
本书作者有四十位,多为杨绛先生作品的读者和研究者,对钱杨两位先生的为文为人都比较了解,他们当中既有文化界的老一辈,也有年轻一代的读者;有政界要员,也有普通工作人员和钱锺书和杨绛的亲友。
学术无禁地,哲人无生死!学有洞见,作可垂世,寿百岁而知人生!
杨先生已修得功德圆满,驾鹤西去。但她为世垂范,道德文章将永励后人。
——李铁映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
一百零五岁的杨绛先生走了,她的离去是安静的,一如她在世的时候。敬爱她的人们,也许有些悲伤,但更多的是看到一个美丽人生圆满落幕的欣慰,是对“我们仨”在天堂团聚的衷心祝福。
——周国平 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6到2016十年,我极少打搅先生,小心翼翼保持与她的距离,好比爱极了一样东西不敢轻易触碰。她的书在我这里,她的人在她书里,她有我的书并且是读了的,如此交往已弥足珍贵。
——王海鸰 作家、总政话剧团编剧
她的作品早已为她铸就了丰碑,而她的德行便是那不朽的铭文。“不说违心的话,不做违心的事,一生只靠写作谋生。”这便是先生对自己的写照,而钱先生对她的赞美却是“Z贤的妻、Z才的女”。作为一位著作等身的知识分子,她的同人、晚辈则将一如既往地尊称她为先生。
——陈众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杨先生不信上帝,也不信佛,她之所以有时祈求上苍,不过是万般无奈中寻求慰藉,也安慰他人。
——吴学昭 杨绛先生遗嘱执行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离休工作人员
每次见面都是那么美好、那么难忘,我也日益了解到杨绛先生平和而丰满的内心世界。在我心中,杨绛先生既是智者,也是仁者。
——陈?旭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她的作品和译著,她对钱锺书和女儿作品的维护和编辑,以及她对中西文化多语言的了解,大大促进了共识桥梁的构建,并将永远屹立于世。
——[意]贾忆华 意大利作家、翻译家
第一辑
敬悼杨绛先生 李铁映??3
纪念杨绛先生 陈奎元??7
回家 周国平??12
杨绛:永远的女先生 陈众议??21
为了天下读书人的面子
——维权永远在路上 王振民??29
“隐身衣”下的家国情怀 于殿利??46
访杨绛 读杨译 罗新璋??61
杨绛先生的“贤”与“才” 黄?梅??74
走近杨绛先生 马文蔚??87
私人交往 王海鸰?101
在堂吉诃德和桑丘、孙悟空和猪八戒之间
?来来往往:杨绛先生的自我阐述?? [德]莫宜佳 莫律祺?107
杨柳本是君家树?折却长条送远行 钱碧湘?125
杨先生,想念你! 沈?宁?137
追忆杨绛先生 董衡巽?149
怀念钱锺书、杨绛两位先生 薛鸿时?155
先生回家纪事 吴学昭?166
不够知己的纪念
——忆杨绛先生 周绚隆?186
第二辑
智者杨绛?仁者杨绛 陈?旭?199
细腻的情?博大的爱 贺美英?208
杨绛先生打官司 申卫星?213
精神世界的高度与快乐 庞??221
我是杨绛先生的小友 莫昭平?226
我所认识的杨绛先生 姚?虹?236
“好读书”精神永存 白永毅?239
归来的小玉佛手 张佩芬?242
他们仨 刘慧琴?245
是永别,也是团聚
——悼杨绛先生 潘兆平?250
深心正气?力扶书香 吴?彬 孙晓林 冯金红?265
生命因您而美丽 陈?洁?269
杨绛先生与国家博物馆的缘分 陈?禹?278
钱先生穿过的牛津学袍 林江泓 郭幼安?286
怀念杨绛先生 安跃华?294
我与杨绛先生的未晤之缘 盛?莉?300
忆与杨绛先生交往点滴 陈流求 陈美延?305
悼杨绛?????????????????????????????????? ?[意]贾忆华?309
杨绛译本《堂吉诃德》在国外 胡真才?312
第三辑
与“我们仨”的缘分 杨伟成?321
纪念我的舅母杨绛先生 石定果?326
我的四姨 何肇琛?331
敬佩四姨 感激四姨 孙衍广?335
钱伯母 王汝烨?339
忆奶奶 张?雯?342
我和舅婆的点滴故事 张?姗?348
通透而有力量的生活智者
——记我心中的杨绛先生 税晓霖?352
先生,您听我说
——纪念杨绛先生 郎?昆?356
往事琐忆 王国强?360
编后记 周绚隆?365
回家 周国平
一
杨绛先生去世的当天,我写了一篇悼文《智者平静地上路》,登在那一周的《财新周刊》上。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
一百零五岁的杨绛先生走了,她的离去是安静的,一如她在世的时候。敬爱她的人们,也许有些悲伤,但更多的是看到一个美丽人生圆满落幕的欣慰,是对“我们仨”在天堂团聚的衷心祝福。她希望自己的离去不会成为新闻,事实上也没有成为新闻,一个生前已自觉远离新闻的人,新闻当然无法进入她最后的神秘时刻。我们只知道她走了的消息,关于她从卧病到离世的情形,未见到任何报道。这类报道原本是不需要的,即使有,也只能是表象的叙述,无甚价值。一个洞明世事的智者在心中用什么话语与世界告别,一个心灵的富者最终把什么宝藏带往彼岸,一个复归于婴儿的灵魂如何被神接引,文字怎么能叙述呢?
我是从媒体上得知杨先生离世的消息的,对她最后时日的情形确无所知,仅是直觉告诉我,她走前一定是平静的。吴学昭是我敬重的长辈,我知道她是杨先生晚年最亲近的好友,常在其左右,很想听她说说,但丧哀之时未敢打扰。后来学昭阿姨自己打来了电话,从她的零星叙述里,我对杨先生离世的平静有了一点感性的认知。
事实上,钱锺书去世之后,杨先生就已经在做她说的“打扫现场”的工作了,其中包括整理出版钱锺书留下的几麻袋手稿,也包括散去一切“身外之物”。她散得真干净:把她和钱锺书的全部版税捐赠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用以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把家中所藏全部珍贵文物字画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把有纪念意义的各种旧物分送亲朋好友;遗嘱中明示把书籍手稿等捐赠国家有关单位,并指定执行人。总之,散尽全部称得上财产的东西,还原一个赤条条无牵挂的洁净生命。学昭阿姨说,她还毁弃了绝大部分日记和书信,因为其中难免涉及自己和他人的隐私,不想被小人利用来拨弄是非。我听了直喊可惜,不禁想起《孟婆茶》里阴间管事员的话:“得轻装,不准夹带私货。”她一定是把人间的恩怨是非都视为“私货”,务必卸除干净。杨先生请学昭阿姨协助,在2014年已把遗嘱定稿和公证,并起草了讣告,去世后公布的讣告也是她亲自审定的。我由此看到,杨先生面对死亡的心态何等镇定,身后事自己做主的意志何等坚定。讣告的内容之一是:去世后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留骨灰。杨先生真是明白人,不但看穿了丧仪和哀荣的无谓,要走得安静,而且看清了保留骨灰的无意义,要走得彻底。她把人世间的“现场”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就放心地“回家”了。
在《百岁答问》中,杨先生说:“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边缘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杨先生常说,死就是“回家”,在她的心目中,那个“家”在哪里呢?
……
编后记
2016年5月25日凌晨1时30分,杨绛先生于睡梦中平静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离开了这个她曾经生活了105年的红尘世界。消息传出以后,境内外各大媒体都以不同的形式给予了报道,纷纷表达对她的哀思。
杨先生一生行事低调,长期远离媒体,在亲人相继离世后的寂寞岁月里,抱着与时间赛跑的决心,完成了他们未竟的事业,也对自己的身后事做了非常理性的安排。虽然她不事张扬,但她的一部部作品又无法让她隐身,反而不断激起人们的好奇与关注。
如今,她已驾鹤西去,尘世的各种声音都不会再对她形成干扰。但对于曾经与她有过接触的人来说,则有必要把自己亲历的与其有关的故事讲出来,争取为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生动的杨绛形象。为此,我们决定编辑这样一本纪念集。
本书共收入了51位作者的46篇文章。这些作者既有社科院的老领导、清华大学的领导、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杨先生夫妇著作的海外翻译者、帮助杨先生维权的法学专家,也有杨先生的同事、朋友、亲属,还有清华大学“好读书奖学金”的获奖代表、钱先生曾经的司机等。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回忆了与杨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也生动地反映了杨先生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个别文章更是首次披露了她走完生命最后一程的全部经过。
我们为此书确定的原则是,所有入选的文章必须都是首发。因此,有些重要作者的重要文章,因此前已在别的媒体上发表而只能割爱,遗珠之憾,不幸未免。
本书从设计体例、组稿到编辑的全过程中,吴学昭老师操劳最多,承受的压力也最大。但她愿以介子推自居,而命我执主编之役。我虽忝列斯席,但心怀愧疚,不敢攘功,在此特予说明。吴老师的文章早已写就,原来拟的题目是“回家”。不料周国平先生的稿子交来后,题目与吴老师的文章标题恰巧相同。为了表示对周国平先生的尊重,吴老师主动忍痛更改了她的文章标题。这是本书编辑过程中的一个插曲,也再次见证了吴老师为杨先生的事情,不计个人得失的仗义和忠厚。另外,我的同事胡真才先生担任本书责编,工作勤勤恳恳,严谨认真,我们曾就许多问题进行过反复讨论。本书的顺利出版,有他一份辛劳在。
最后,要特别感谢为本书慷慨赐稿的各位作者。大家不论如何忙碌,在接到约稿请求后,都能认真执笔,如期交稿。这既体现了大家对杨先生的敬重,也是对我们的极大鼓励。个别文章因种种原因未能收入,有的文章在编辑过程中被做了一些处理,大家都能予以宽容和理解。对此,我们只有感激。在全书编辑过程中,或许还有一些考虑欠周的地方,尚祈大家批评和原谅。
周绚隆
2016年9月14日
《杨绛 永远的女先生》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启发。它不像一本普通的传记,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杨绛先生的人生,在我的眼中,就是一部活着的史诗,一部用平凡书写的传奇。她经历了战乱、政治动荡,但她始终保持着一颗冷静、清醒的头脑,用她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记录下那个时代的变迁,记录下人性的复杂。我被她对待知识和学术的态度所深深打动。她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学者,她是用一生的时间去沉淀,去思考,去创作。她的翻译,她的散文,她的小说,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也充满了对人生的敬畏。尤其是她对“人”的理解,对“情”的把握,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她不回避生活中的苦难,但她也从不沉溺于悲伤。她总是能够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这种乐观与坚韧,是她在动荡时代里,依然能够闪耀光芒的关键。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女性的伟大,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也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活出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它让我思考,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保持自我,如何坚守初心,如何活出真正的意义。
评分《杨绛 永远的女先生》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阅读材料,不如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杨绛先生的人生,宛如一部宏大的史诗,在她的笔下,却被描绘得如此细腻、生动,仿佛就在我们眼前发生。她不是那种制造轰动效应的公众人物,她的光辉,更多地体现在她对知识的尊重,对人生真谛的探寻,以及她那份永不褪色的独立精神。我被她对待生活的那种超然态度所折服。即便身处困境,她也从未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求。她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流,涤荡着我内心深处的浮躁。她对人性的洞察,对社会的观察,都充满了深刻的智慧,但又从不给人以说教感。她只是平和地讲述,却字字句句都直击人心。我尤其欣赏她与钱锺书先生之间的那份默契与深情,那种不离不弃,那种灵魂上的相伴,是现代社会中难得一见的瑰宝。她用她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大家风范”。她的智慧,她的品格,她的坚韧,都化作了这本《永远的女先生》,成为我们汲取力量的源泉。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女性”这个词的深刻内涵,也让我对“人生”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一本简单的读物,而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品读,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经典之作。
评分《杨绛 永远的女先生》这本书,在我手中已经温存了些时日,每一次翻开,都像是在与一位久违的长者促膝而谈,那份安宁与启迪,是其他任何读物都难以给予的。我并非是那种会轻易将书本奉为圭臬的读者,但我不得不承认,杨绛先生的作品,尤其是这本《永远的女先生》,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她的人生,不似小说家笔下的跌宕起伏,却充满了寻常岁月里的深刻洞察。她的一生,跨越了时代的洪流,经历了风雨,却始终保持着那份淡泊宁静,那份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人性最美好的坚持。读她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缩影,也看到了一个女性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以自己的方式,活出了独特的风骨。那种力量,不是张扬的,而是内敛的,是如同岩石般坚韧,又如同流水般包容。她在文字里展现出的智慧,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充满人情味,仿佛是邻家大姐在娓娓道来,却字字珠玑,引人深思。她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忠贞,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她那份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都化作了文字的力量,传递给我,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思考何为真正有价值的生活。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的迷茫,也指引了我前行的方向。
评分拿到《杨绛 永远的女先生》这本书,我并没有立刻投入阅读,而是让它在我的书架上静静地待了一段时间,仿佛在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当我终于翻开它时,我发现自己被一种温和而强大的力量所吸引。杨绛先生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但她本人却始终保持着一种低调内敛的风格。她的文字,就如同她本人一样,质朴、真诚,却又饱含深意。我尤其喜欢她对于生活细节的描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点滴,却折射出她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她对待学问的态度,严谨而执着,她的翻译作品,至今仍被奉为经典,这并非偶然,而是她数十年如一日的沉淀与付出。她在书中展现出的智慧,不是那种锋芒毕露的锐利,而是如同老树的年轮,层层叠叠,蕴含着岁月的沉淀和智慧的光辉。她对爱情的理解,对婚姻的经营,也让我看到了不同于当下快餐式爱情的另一种可能。那种相濡以沫,那种精神上的契合,才是真正能够穿越时空的羁绊。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女性的独立人格,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更让我看到了一个人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不平凡的意义。它就像一位智者,在我迷茫时,给予我指引;在我失落时,给予我力量。
评分初读《杨绛 永远的女先生》,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她那如清水般澄澈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矫揉造作的抒情,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仿佛她只是在轻描淡写地叙述一段人生,却能在最寻常的字句中,勾勒出最动人的画面,传递最深刻的情感。我尤其喜欢她描写与钱锺书先生的相处细节,那些琐碎却充满爱意的片段,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生死的灵魂伴侣的默契。她不是那种将爱情神化的人物,她展现的是一种真实而深沉的爱,是在柴米油盐中,在共同经历风雨中,愈发坚固的情感。她对知识的严谨态度,对学术的执着追求,也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都为之动容。她并非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将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感悟,毫无保留地倾注于文字中。这种真诚,是她在那个特殊年代里,依然能够保持独立思考,保持精神自由的源泉。我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的风采,更是一位独立女性的坚守,一位智者的人生哲学。她用她的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做“温良恭俭让”,也用她的文字,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并非是外在的喧嚣,而是内心的宁静与丰盈。这本书,像是一杯醇厚的茶,初入口微苦,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回甘悠长,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 非常优秀
评分用了满200减100的券超级划算
评分字有些大,定价有点高,不像三联的风格
评分京东好货值得购买,京东行货,京东送货快。
评分这本书很好,是我需要的,应该是正版,快递小哥也挺好的,企业忠诚度高!
评分京东品质一如既往好评好评!1…………
评分帮单位买的,据推荐的同事说这书不错
评分为怀念杨绛的纪念文集,共收文章四十篇。对杨绛的散文、小说、评论、戏剧等各种体裁进行了分析和评论,杨绛的亲友对杨绛的生活起居、性格习惯做了介绍和回忆;对杨绛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做了全面的论述和总结。
评分杨先生的书收到了,订了几次无货,一接到提醒,我就立马下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