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辐射安全与防护》围绕辐射安全与防护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体系,结合辐射在医学和工业中的应用展开叙述,内容包括辐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辐射危害与防护原理、辐射防护体系、安全管理与辐射监测技术,并以放射诊断、放射治疗、核医学、辐照加工、射线探伤、同位素仪器仪表等为例概述了辐射在医学与工业应用中的安全管理与防护措施,并介绍了核设施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
《辐射安全与防护》可作为相关从业人员系统性学习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的通用教材,也可作为公众了解和学习辐射安全与防护的科普读物。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辐射防护基础知识
1.1 原子与原子核物理基本理论
1.1.1 原子和原子核
1.1.2 放射性核素的衰变
1.1.3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1.2 辐射防护基本量
1.2.1 电离辐射场量
1.2.2 基本剂量学量
1.2.3 防护量
1.2.4 实用量
1.3 电离辐射源
1.3.1 天然本底辐射
1.3.2 人工辐射
参考文献
第2章 辐射危害与防护原理
2.1 电离辐射危害性
2.2 辐射生物学效应
2.2.1 辐射生物学效应产生机理
2.2.2 辐射生物学效应分类
2.2.3 低剂量辐射生物学效应
2.3 外照射防护
2.3.1 外照射剂量计算
2.3.2 外照射防护方法
2.4 内照射防护
2.4.1 内照射剂量计算
2.4.2 内照射防护方法
参考文献
第3章 辐射防护体系概况
3.1 辐射防护体系发展概况
3.1.1 国际辐射防护体系发展概况
3.1.2 我国辐射防护体系发展及完善
3.2 辐射防护原则与限值
3.2.1 辐射防护基本原则
3.2.2 我国个人剂量限值
3.3 辐射安全法律法规
3.3.1 法律法规体系
3.3.2 许可证制度
3.3.3 辐射安全监管制度
3.3.4 职业人员要求和权利
3.4 安全文化
3.4.1 安全文化内涵与要求
3.4.2 安全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第4章 辐射安全管理
4.1 辐射源
4.1.1 放射性同位素源
4.1.2 射线装置
4.1.3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
4.2 环境影响评价
4.2.1 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要求
4.2.2 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
4.3 运输安全管理
4.3.1 运输安全概述
4.3.2 放射性物品运输资质
4.3.3 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
4.3.4 放射性物品运输工具和设备
4.3.5 放射性物品运输过程管理
4.4 运行安全管理
4.4.1 装置管理
4.4.2 人员管理
4.4.3 场所管理
4.5 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
4.5.1 放射性废物管理要求及原则
4.5.2 放射性废物的来源和分类
4.5.3 放射性废物处理
4.5.4 放射性废物处置
4.6 辐射事故应急
4.6.1 辐射事故分级
4.6.2 辐射事故应急预案
4.6.3 辐射事故应急响应
4.6.4 辐射事故案例总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辐射监测
5.1 监测的法规依据
5.2 辐射测量的原理与方法
5.2.1 X/γ射线测量
5.2.2 中子测量
5.2.3 带电粒子测量
5.3 个人剂量监测
5.3.1 个人外照射监测
5.3.2 体表污染监测
5.3.3 体内污染监测
5.4 工作场所辐射监测
5.4.1 外照射剂量监测
5.4.2 表面污染监测
5.4.3 空气污染监测
5.5 环境辐射监测
5.5.1 水中放射性物质监测
5.5.2 土壤中放射性物质监测
5.5.3 农牧产品中放射性物质监测
参考文献
第6章 放射诊断中的辐射安全与防护
6.1 放射诊断原理与设备分类
6.1.1 放射诊断原理
6.1.2 设备分类
6.2 辐射安全要求与防护措施
6.2.1 场所的安全要求
6.2.2 设备的安全要求
6.2.3 安全操作要求
6.2.4 安全联锁
6.2.5 事故应急
6.3 典型案例
6.3.1 低能X射线机操作事故
6.3.2 介入设备操作事故
参考文献
第7章 放射治疗中的辐射安全与防护
7.1 放射治疗原理及常用设备分类
7.1.1 放射治疗原理
7.1.2 设备分类
7.2 辐射安全要求与防护措施
7.2.1 设备的安全要求
7.2.2 场所的安全要求
7.2.3 安全操作要求
7.2.4 安全联锁
7.2.5 事故应急
7.3 典型案例
7.3.1 患者受超剂量照射事故
7.3.2 报废的60Co治疗机所致辐射事故
参考文献
第8章 核医学中辐射安全与防护
8.1 核医学概述
8.1.1 核医学原理与分类
8.1.2 放射性药物
8.1.3 核医学相关设备
8.2 辐射安全要求与防护措施
8.2.1 辐射来源
8.2.2 场所的安全要求
8.2.3 放射性药物操作辐射安全要求
8.2.4 安全联锁
8.2.5 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理
8.2.6 事故应急
8.3 典型案例
8.3.1 核医学药物制备辐射事故
8.3.2 核医学治疗辐射事故
参考文献
第9章 辐射加工中的辐射安全与防护
9.1 辐射加工简介
9.1.1 辐射加工的原理
9.1.2 辐照装置的分类
9.2 辐射安全要求与防护措施
9.2.1 辐射源的安全要求
9.2.2 场所的安全要求
9.2.3 安全操作要求
9.2.4 安全联锁
9.2.5 事故应急
9.3 典型案例
9.3.1 7射线源管理不当事故
9.3.2 加速器超剂量辐照事故
参考文献
……
第10章 工业射线探伤的辐射安全与防护
第11章 同位素仪器仪表的辐射安全与防护
第12章 核设施的辐射安全与防护
前言/序言
一个多世纪以来,电离辐射(简称“辐射”)已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它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会给人类与环境带来危害,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安全,因此必须做好辐射防护工作。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辐射防护体系,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辐射防护书籍,但这些书籍针对性与专业性较强,难以满足辐射安全与防护的通用知识学习和科普需求。
作者团队长期从事辐射安全与防护相关研究,并积极开展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和科普工作,促进公众正确认识辐射的价值及危害。本书是在前期科学研究和培训实践的基础上编著完成的,共分12章:第1章至第5章介绍了辐射唼全与防护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体系,从辐射相关的基础知识、危害及防护原理出发,阐述了我国辐射防护体系建设情况以及辐射安全管理与辐射监测相关技术等;第6章至第12章介绍了辐射在医学、核能和其他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及防护方法,基本上涵盖了辐射应用的各个方面。
本书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核技术与核工程领域的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可作为相关从业人员学习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的通用培训教材,也可作为公众了解和学习辐射安全与防护的科普读物。
作者团队查阅了大量文献和报告,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概括,力求书中介绍的内容全面、系统、翔实。在本书撰写过程中,以下老师和同学在素材收集整理和书稿校核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按拼音排序):柏云清、曹瑞芬、曹伟涛、陈朝斌、陈传凯、陈妮、丁文艺、胡丽琴、黄华、蒋洁琼、李斌、李伟华、李雅男、李亚洲、廖燕飞、刘超、刘慧、刘静、毛小东、彭德建、宋翰城、宋婧、宋勇、王飞鹏、王海霞、王捷、王明煌、王芷妍、吴庆生、夏冬琴、熊厚华、徐照、闫少健、杨琪、易楠、张青鹃、周俊、庄思璇。同时,在成书过程中,安徽省环保厅和其他同行专家给予了许多支持,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辐射安全与防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学科,有许多问题待进一步探索,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还请各位专家、读者不吝赐教。
谨以此书纪念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成立五周年。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辐射安全与防护》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其中不包含该书的任何具体内容。 --- 图书简介:探索现代工业与科学的基石——《结构动力学导论》 书籍名称: 《结构动力学导论》 ISBN: 978-7-03-065432-1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版次: 第四版 开本: 16开 页数: 约680页 导读: 在当代工程科学的宏伟殿堂中,结构动力学无疑占据着核心地位。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理解和预测复杂系统在动态载荷下行为的基础理论框架。本书《结构动力学导论》正是为了系统地介绍这一关键领域的基础理论、分析方法与实际应用而编写的权威性教材与参考手册。 结构动力学的研究范畴极其广泛,涵盖了从微观尺度的材料响应到宏观尺度的超大型基础设施的动态特性。现代社会对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日益提高,这使得对结构在地震、风荷载、爆炸冲击以及机械振动等瞬态或周期性激励下的响应进行精确模拟和评估成为工程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书正是顺应这一时代需求,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学习体验。 本书的结构与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的结构设计遵循了从基本概念到高级应用的递进逻辑,确保读者能够扎实地构建起动力学分析的理论基础。全书内容涵盖了结构动力学分析的完整流程,主要聚焦于经典力学原理在工程问题中的具体实现。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与单自由度系统分析 本部分是理解后续所有复杂分析的基础。它从刚体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引入了描述系统运动的必要物理量和数学工具。重点在于建立结构动力学模型,特别是将实际工程结构抽象为理想化的单自由度(SDOF)系统。 自由振动分析: 详细阐述了无阻尼和有阻尼单自由度系统的固有特性,包括自然频率、阻尼比及其对系统响应的影响。通过对这些基本特性的剖析,读者能够初步掌握结构“振动特性”的概念。 受迫振动分析: 探讨了外部周期性激励(如谐响应)作用下系统的稳态响应。本节对频率响应函数、倍频共振现象及其对结构安全性的潜在威胁进行了深入的数学建模和图解分析。 瞬态响应: 聚焦于非周期性载荷,如冲击载荷或阶跃载荷,对SDOF系统的瞬态动力学行为进行了详尽的求解,这对于理解碰撞和瞬时载荷效应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多自由度系统动力学 将单自由度系统的概念扩展至更符合实际的多自由度(MDOF)系统是结构动力学分析的一大飞跃。本部分将线性代数和矩阵理论引入动力学分析,为处理复杂结构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系统的运动方程: 详细推导了基于牛顿法和拉格朗日变分原理的MDOF系统运动方程,并介绍了质量矩阵、刚度矩阵和阻尼矩阵的物理意义和计算方法。 模态分析(Eigenvalue Problem): 这是MDOF分析的核心。本书对如何求解特征值问题、确定系统的固有频率和振型(Mode Shapes)进行了详尽的数学阐述。对振型的物理意义——即结构在特定频率下将如何协同运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模态叠加法: 介绍了如何利用正交性原理将复杂的MDOF问题分解为一组独立的SDOF问题进行求解,这是工程实践中进行模态分析和响应分析的标准流程。 第三部分:连续体动力学与有限元方法 为了模拟实际工程中连续体结构(如梁、板、壳体)的动态行为,必须引入空间离散化的概念。本部分将动力学理论与现代有限元方法(FEM)相结合。 离散化与自由度选择: 讨论了如何为梁、板等结构单元建立恰当的动力学模型,包括自由度和形函数(Shape Functions)的选择。 有限元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重点讲解了如何通过形函数将偏微分方程转化为离散化的矩阵形式,形成系统级的质量、刚度和阻尼矩阵。 模态叠加的实现: 阐述了在有限元框架下如何高效地计算前几阶模态,以及如何利用模态分析结果进行模态动力响应分析,模拟结构在实际载荷下的时间历程响应。 第四部分:高级主题与应用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结构动力学中的一些前沿和关键的应用领域,拓宽了读者的视野,并使理论分析更贴近工程实际。 随机振动理论基础: 介绍了在载荷具有随机性(如强风或复杂海浪)的情况下,如何使用功率谱密度(PSD)和均方根响应等概念来评估结构的统计行为。 非线性动力学初步: 探讨了当结构或材料进入屈服状态或刚度随位移发生显著变化时,线性理论失效后的处理方法,包括数值积分(如中心差分法)在非线性瞬态分析中的应用。 地震工程导论: 作为一个重要的应用案例,本节详细介绍了地震波的特性、反应谱的构建及其在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强调了结构在真实地震作用下的非比例阻尼和场地效应等复杂因素。 读者对象与价值: 本书定位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工程、材料科学等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标准教材,同时也是结构工程师、研究人员进行复杂动态问题分析的权威性参考书。 通过对本导论的学习,读者将能够: 1. 熟练掌握结构动力学中的基本术语、概念和分析范式。 2. 独立建立并求解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系统的运动方程。 3. 理解模态分析在评估结构健康和优化设计中的核心作用。 4. 掌握利用有限元软件进行模态分析和瞬态动力学分析的基本思路和结果判读。 5. 为深入研究非线性动力学、疲劳分析及其他前沿领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结构动力学导论》以其严谨的逻辑、丰富的算例和清晰的图示,致力于将复杂的数学理论转化为工程师手中的实用工具,是理解和驾驭现代工程结构动态行为的必读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