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認同的邏輯:集體行動的理性與感性之爭

社會認同的邏輯:集體行動的理性與感性之爭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薛婷 著
圖書標籤:
  • 社會認同
  • 集體行動
  • 社會心理學
  • 理性選擇
  • 情感
  • 社會運動
  • 群體行為
  • 認同政治
  • 行為經濟學
  • 社會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17477
版次:1
商品編碼:1209628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5
字數:292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社會認同的邏輯:集體行動的理性與感性之爭以社會心理學為立足點,融匯其他領域和學科有關現實和網絡集體行動的內涵、外延和發生、發展機製等理論和方法,提齣更為全麵和適閤我國背景的現實和網絡集體行動的概念框架和理論整閤模型。在此基礎上,通過係統地實證研究,對國外經典的雙路徑模型進行驗證和發展,並集中探討社會認同、情緒、效能感和價值觀等核心因素對集體行動的作用機製和由此體現的我國背景下集體行動參與的社會心理特徵。本書內容翔實、係統,既可作為相關領域知識普及的重要工具考,也可為多視角的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框架和交流平颱,其實證研究結果,也為國內的實踐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多視角下的集體行動1
第一節現實集體行動的多種界定1
第二節多視角下的網絡集體行動15
第三節現實集體行動的經典理論28
第四節網絡集體行動的相關理論53
第五節集體行動中的三足鼎立68
第六節集體行動影響因素解析81
第七節集體行動理論模型概述93
第八節本研究概述100
第二章集體行動理論框架構建106
第一節現實集體行動諸相關概念分類新框架106
第二節網絡集體行動諸相關概念及分類新框架109
第三節現實集體行動理論整閤模型115
第四節網絡集體行動理論整閤模型126
第三章理性與感性路徑的實證解析136
第一節社會認同VS.工具性動機136
第二節情緒VS.效能感149
第三節各因素整閤模型初探164
第四節跨情景整閤模型分析175
第五節價值觀的作用機製分析197
第六節社會認同作用機製的實驗探索209
第四章從研究到實踐221
參考文獻229
後記248
附錄251
附錄A以釣魚島事件為背景的調查問捲251
附錄B以利比亞事件為背景的調查問捲261
附錄C實驗中的調查問捲271

前言/序言

  不管是齣於理論研究還是齣於維持社會穩定、改善群際關係的目的,非製度性集體行動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而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創新也使網絡集體行動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究竟何為非製度性集體行動?它具有怎樣的發展曆程?哪些因素會促發這類行動?其影響機製如何?如何預測和預防?等等,這些都是目前廣受重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書從中總結齣10個核心問題,並希冀通過係統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對此進行解答。
  1. 現實集體行動的定義和分類
  相對於製度性集體行動(collective action)而言,非製度性集體行動往往具有一定的破壞性和反社會性,長久以來一直受到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曆史學、社會心理學、傳播學、人類學等多門學科的普遍關注,可以說是一個跨學科、跨曆史和跨地域的研究領域。而不同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學科的研究者和社會實踐者往往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定義和分類,這就很容易造成對集體行動的認識混亂,既不利於學術上的交流,也不利於對集體行動本質的認識和研究的深入進行。基於此,本書在對以往國內外有關集體行動的定義和分類進行總結和分析的基礎上,試圖提齣一個較為全麵並更適閤我國社會和時代背景的分類框架,作為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礎和工具。
  2. 網絡集體行動的定義和分類
  隨著網絡影響的日益擴大,網絡集體行動也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對網絡集體行動本身,以及網絡上齣現的各種群體現象進行瞭分析和論述。參照現實集體行動的定義和框架以及以往的理論和研究,本書試圖根據網絡集體行動的特徵和發展程度提齣一個動靜結閤的定義和分類框架。
  3. 現實集體行動機製的理論整閤
  關於現實集體行動的發生及發展機製,以往研究者雖然已建立瞭豐富的理論,但仍未形成統一認識。本書試圖從微觀、宏觀和整閤等不同層次對以往的重要理論進行梳理,分析各理論的相似之處,並以價值纍加理論所揭示的集體行動的發展脈絡為主要框架對以往的理論進行整閤,以對集體行動的不同類彆和不同階段的發生發展機製有一個全麵的認識,為隨後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礎。
  4. 網絡集體行動機製的理論整閤
  藉鑒現實集體行動的整閤思路,以網絡集體行動所涉及的宏觀、中觀和微觀環境為主要整閤綫索,以價值纍加理論為主要分析框架,對能夠應用到網絡環境中,用以解釋網絡集體行動的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傳播學等有關現實集體行動和傳統傳播現象的理論進行分析和整閤。試圖勾畫齣網絡集體行動及其發展的全貌,為隨後研究的深入和更具針對性的理論的提齣提供一定的依據。
  5. 對社會認同和工具性動機雙路徑模型的檢驗和發展
  Simon等人提齣的雙路徑模型雖然對影響集體行動的兩大主要因素——社會認同和工具性動機進行瞭整閤,但其有關兩個路徑相互獨立的結論主要來自迴歸分析結果。Simon B, Loewy M, Stürmer S, et al., “ Collective Identific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 Participation* 1”,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1998), 646. 後續的研究和分析則發現,社會認同和工具性動機間存在不同程度的相關,社會認同作為群體成員共享的信念體係除對集體行動有直接影響外,還可能通過影響工具性計算(如提高對背叛代價和閤作收益的評估)過程而間接影響人們的參與決策。Stürmer S, Simon B, “The role of collective identification in social movement participation: A panel study in the context of the German gay movemen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0(2004), 263. Louis等對學生運動的研究也發現,對收益—損失的主觀評價在群體規範和集體行動參與間起中介作用。Louis W R, Taylor D M, Douglas R L, “Normative influence and rational conflict decisions: Group norms and cost|benefit analyses for intergroup behavior”,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8(2005),355. 兩條路徑間的相互關係暗示瞭可能存在一個潛在因子,該因素可能正揭示瞭齣兩條路徑的內在機製。並且社會認同和工具性動機的內涵也暗示瞭可以從內外動機的角度探討兩種因素的作用本質,從而對雙路徑模型進行檢驗和發展。Ajzen I, Fishbein M, “Attitude|behavior realtions: A theoretical anaylsis and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in, 84(1977), 888~918.
  此外,以往的研究多限於西方背景下的現實集體行動,而網絡社會的開放性、匿名性和虛擬性等特徵Postmes T, Spears R, Sakhel K, De Groot D, “Social influence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The effects of anonymity on group behavi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7(2001), 1243. ,以及中國獨特的文化和社會行為取嚮王俊霞:《美國的個人主義與中國的集體主義》,《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23),75~76頁。,可能都會影響兩種因素對集體行動的作用。
  基於此,本書首先以民族事件為背景,結閤內外動機和雙路徑模型來探討兩種路徑的作用本質以及中國現實和網絡集體行動的特點和規律,以望能對以往的研究進行驗證和發展。
  6. 對情緒和效能的雙路徑模型的檢驗和發展
  正如Van Zomeren等人(2004)對社會支持和群體不公的實驗研究所發現的,效能和憤怒可以作為影響集體行動的兩條相互補充的路徑,並且工具性路徑對情緒路徑具有一定的強化作用。Van Zomeren M, Spears R, Fischer A H, Leach C W, “Put your money where your mouth is! Explaining collective action tendencies through group|based anger and group efficac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7(2004), 649. 而Van Zomeren對不公(主要指情緒)和效能的操作以及其他研究者的工作,都暗示瞭閤理性評估和價值觀作為情緒的基礎,可能對集體行動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Mackie D M, Devos T, Smith E R, “ Intergroup emotions: Explaining offensive action tendencies in an intergroup contex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9(2000), 602. Van Zomeren等人(2008)隨後提齣的整閤的集體行動社會認同模型(Social Identity Model of Collective Action,SIMCA)則進一步確定瞭社會認同的基礎性作用。Van Zomeren M, Postmes T, Spears R, “ Toward an integrative social identity model of collective action: A quantitative research synthesis of three socio|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4(2008), 504.
  但很少有研究對上述變量進行細化和整閤,基於此,本書仍以民族事件為背景,並通過增加價值觀和閤理性評估等變量來探索中國背景下,不同維度的社會認同、價值觀和效能感以及生氣,閤理性評估對人們參與現實和網絡集體行動傾嚮的整體影響和相互關係,重點分析社會認同的調節作用,以望能對傳統的情緒和效能雙路徑模型進行檢驗和發展。
  7. 集體行動影響因素的綜閤分析
  對社會認同和工具性動機模型,以及效能和情緒模型的檢驗和發展,能夠初步揭示齣特定事件背景下,中國人參與網絡和現實集體行動的特徵和規律。但是,迴歸分析和結構方程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都會受到所選變量的影響,為進一步勾勒齣中國式集體行動的整體特徵以及各路徑間的相互關係,本書將對不同維度的社會認同、工具性動機、效能感、價值觀和情緒的影響機製進行整閤分析。
  8. 不同類型集體行動的影響機製分析
  前麵的研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瞭中國式集體行動的整體特徵及主要因素的影響機製,但這些研究都是以民族事件為背景,由此得到的研究結論,特彆是與西方研究的差異,除瞭受中國獨特的文化背景影響外,還可能受到事件類型的影響,並且這些研究沒有考察集體行動的類型對人們參與機製的影響,為檢驗和擴展整閤分析的結果,探究中國人參與集體行動的普適規律,本書將進一步以不涉及民族直接利益的國際性事件為背景,綜閤分析各種影響因素在不同場域(現實和網絡)以及不同成本和風險的集體行動中的影響機製和相互關係,重點分析社會認同的調節作用機製。
  9. 價值觀的作用機製
  如前所述,雖然近來有關集體行動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多將社會認同、群際情緒和工具性動機作為核心變量,但其對集體行動的解釋仍較有限。新的較具解釋力的變量逐漸成為該領域的一個新的熱點,其中較受重視的就是價值觀變量。Klandermans在討論參與社會運動的基本動機時,就曾指齣除工具性動機和社會認同外,人們對違背其基本價值觀的評估就能激發其參與集體行動的動機。Klandermans B, “Collective political action”.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psychology, 2003,670. 隨後的研究也普遍將價值觀看作是獨立於工具理性的新的影響路徑,人們參與行動單純是為瞭增強自我意識、進行道德譴責或價值錶達。Hornsey M J, Majkut L, Terry D J, McKimmie B M, “On being loud and proud: Non‐conformity and counter|conformity to group norm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2(2003), 319.
  但按照Rokeach的定義Rokeach M,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New York: Free Press, 1973,p.3. 以及Schwartz對價值觀特徵的總結Schwartz S H, “Universals in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values: Theoretical advances and empirical tests in 20 countries”,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5(1992),1.,則暗示瞭價值觀因其抽象性等特徵有彆於並超越於態度,從而對人們的情感、認知和行為有著基礎性影響,因此,也可能在集體行動中起到和社會認同類似的核心作用。為進一步明確價值觀的影響機製,在前述整閤分析的基礎上,本書將進一步通過調節效應和復雜模型的分析對其作用性質進行跨行為場域和行動類型的探索。
  10. 社會認同的作用機製
  以往很多研究都將社會認同作為影響集體行動的核心機製或基礎性變量,並開始探討不同層次的社會認同對集體行動的相對預測力。但對其具體的影響路徑還存在很大的爭議,並且很少有研究從作用性質的角度探討不同水平的社會認同對集體行動的影響。但這一研究視角可能就為揭示雙路徑模型的本質屬性,以及解釋以往有關整閤模型研究中的不一緻或矛盾現象提供瞭重要的綫索。基於此,本書根據前期的調查研究、結構方程和調節效應分析的結果,進一步通過實驗研究探索不同層次的社會認同的作用機理和具體的影響路徑,對理解和整閤前人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論視角。
  綜上所述,本書基於國內外相關研究所提齣的適應我國社會背景的集體行動的概念框架和理論整閤模型,以及針對特定類型和特定階段集體行動發生機製的深入研究,從理論和現實等角度有助於促進該領域的深入研究,揭示中國式集體行動的特徵和機製等,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從現實方麵來看:(1)多學科的視角和動態的角度有助於把握集體行動的發展全貌和各部分、各類彆間的關係,從而為構建現實和網絡集體行動的綜閤指標體係和知識庫提供基本的概念框架,為搭建各類集體行動的預警、預測模型提供社會心理層麵的知識支撐。(2)對中國人參與集體行動的社會心理因素和影響路徑的深入分析,能夠為有效預防破壞性集體行動的發生、閤理引導建設性集體行動的發展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有助於解決我國當前社會中的一些現實問題。(3)我國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都處於社會經濟轉型時期,特彆容易爆發各種社會與經濟危機事件,社會集體行動是很多公共安全事件的主體,同時網絡的興起和不斷發展使得集體行動(特彆是集群行為和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和發展都更具隱蔽性、突發性和擴散性。由於相關研究的匱乏,決策者往往不能及時地發現並化解係統的脆弱性。本書成果不但可以為決策者引控和管理集體行動提供依據,並可以應用於大型活動、社會動員、危機管理和政府決策等領域,為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經濟增長、提升全社會的突發應急能力提供理論基礎。(4)集體行動多發生在群際背景下,遵循一定的群際關係特點和發展規律。對中國人集體行動的社會心理機製的探索,有助於理解中國背景及具體情景下群際關係的特點和動力機製,對從中觀和微觀的角度促進群體內閤作、減少群際衝突、改善群際關係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從理論方麵來看:(1)基於多學科和動態發展的視角提齣的現實和網絡集體行動的概念體係和分類框架,有助於解決以往研究中的概念不清和概念混淆問題,促進不同領域內的學術交流,同時也有助於對集體行動的內涵和外延形成更為清晰的認識,為進一步深入研究和對具體事件的分析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2)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曆史學、社會心理學、傳播學、人類學等領域都有對集體行動的發生、發展機製的理論論述,有些理論錶麵上甚至是相互矛盾的,這就很容易引起認識上的混亂,本書試圖打破學科界限,根據相關理論所采取的不同視角和解釋重點對其進行梳理,並按照集體行動的發生、發展脈絡對主要理論進行整閤,有助於厘清各理論之間的關係,把握現實和網絡集體行動的發展全貌和內部機製,為進一步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具體路徑的影響機製提供理論框架。(3)本書在前述理論和分類框架的基礎上,重點關注群體性事件和社會運動等有一定規範和影響力的現實集體行動以及基於共同行為目標的網上集體行動的主要影響因素和機製,綜閤分析瞭不同的社會認同、群際情緒、效能感、集體行動的動機以及價值觀等因素對中國人參與集體行動的影響機製及各主要因素間的相互關係,通過深入分析社會認同的作用機製,試圖揭示集體行動雙路徑的本質規律,這不僅是在中國背景下對西方經典的雙路徑模型的檢驗和發展,也為解釋以往研究中的矛盾和不一緻現象提供瞭一定的參考。而對不同行為情景和不同行動類型的研究不但能夠增強結果的解釋力,也有助於從微觀、中觀和宏觀相結閤的角度探索中國人參與集體行動的本質規律。
  作者
  2016年3月5日

《群體之中:社會認同的內在驅動與外在錶現》 導論:從個體到群體,探尋認同的邊界 人類社會是由無數個體構成的復雜網絡,而群體,作為個體聚集的顯性形態,自古以來便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載體。從原始部落的緊密協作,到現代國傢的龐大體係,從街頭巷尾的民間組織,到跨越國界的國際聯盟,群體無處不在,深刻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然而,是什麼將一群原本獨立的個體凝聚在一起,形成具有共同目標、行為模式乃至情感聯係的“我們”?這種“我們”的形成,又為何常常伴隨著如此強大的力量,既能激發前所未有的創造力與團結,也可能導嚮盲目的狂熱與排斥? 本書《群體之中:社會認同的內在驅動與外在錶現》旨在深入剖析社會認同這一核心概念,它不僅是理解群體行為的關鍵,更是探究個體在社會互動中如何定位自我、如何被他人定位的基石。我們將超越浮於錶麵的群體現象,去探尋其背後深層的心理機製、社會結構以及文化根源。這不是一本關於特定群體或事件的案例集,也不是一本提供即時解決方案的“群體行動手冊”。相反,它是一次關於“認同”本質的哲學與社會學式的探問,一次對人類社會性最基本特徵的追溯與審視。 我們相信,理解社會認同,需要跨越理性計算與情感衝動之間的簡單二分法。人類的群體行為,往往是兩者交織、相互塑造的結果。理性的考量,例如在成本效益分析中判斷加入某個群體的收益,往往在集體行動的初期發揮作用。然而,一旦群體形成,情感的聯結,如歸屬感、忠誠感、共同的憤怒或喜悅,則可能成為維係群體生命力的更強大力量。本書將緻力於展現這種理性和感性如何共同作用,塑造個體的群體歸屬,並進而影響群體的整體走嚮。 第一部分:認同的根基——個體心智與社會連接 社會認同並非憑空産生,它的種子深深埋藏在每個個體的認知結構與情感需求之中。本部分將從個體層麵齣發,審視驅動社會認同形成的內在因素。 “自我”的建構與社會的鏡子: 我們如何認識自己?“自我”的邊界在哪裏?本章將探討社會心理學中的“鏡像自我”理論,以及社會反饋在個體自我概念形成中的關鍵作用。個體通過觀察他人對自己行為、觀點和情感的反應,來塑造和鞏固自己的身份認同。這種基於社會映照的自我認知,為個體對特定群體的歸屬提供瞭心理基礎。 歸屬的渴望:超越孤獨的本能: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對歸屬感有著根深蒂固的需求。本章將分析這種“歸屬本能”的演化根源,以及它如何驅動個體主動尋求與他人的聯結,參與到各種群體之中。個體在群體中獲得的認同感,能夠有效緩解孤獨感和不確定性,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全感。 認知的捷徑與刻闆印象: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個體需要高效的認知方式來理解世界。本章將探討認知心理學中的“圖式”和“範疇化”機製,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我們對社會群體的認知。當信息不足或處理能力有限時,人們傾嚮於依賴簡化的認知模型,即刻闆印象,來快速判斷和歸類他人,這既是認知的效率,也可能成為誤解和偏見的溫床。 情感的共鳴與感染: 群體的情感並非簡單的個體情感疊加,而是一種強大的共振現象。本章將分析群體氛圍、情緒傳染以及集體興奮等心理過程,解釋情感如何在群體中快速傳播並放大。這種情感上的聯結,往往比理性分析更能驅動個體在群體中的行為,例如在抗議、慶典或危機時刻。 第二部分:群體的湧現——結構、互動與規範的塑造 當個體帶著各自的認同需求匯聚成群體,一係列新的動力學便開始運作,塑造群體的形態、功能乃至文化。本部分將聚焦於群體本身的結構性與互動性特徵。 群體邊界的劃定與“內-外”區分: 任何群體都意味著某種程度的邊界,將“我們”與“他們”區分開來。本章將探討群體邊界形成的機製,包括共同的標誌、象徵、曆史敘事以及區分性行為。這種“內-外”區分,不僅是群體認同的體現,也是維護群體凝聚力和排斥外部影響的重要手段。 領導者的角色與權力結構: 群體需要某種形式的組織和領導。本章將分析不同類型的領導者(如魅力型、權威型、服務型)在群體形成、發展和維持中的作用,以及權力在群體內部的分配與流動如何影響群體行為和認同的穩定性。 規範的形成與個體行為的約束: 群體並非自由散漫的集閤,而是逐漸形成一套共享的規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本章將探討群體規範如何從互動中湧現,如何通過奬勵與懲罰機製得以維持,以及它們如何規訓個體行為,使其符閤群體的期望。 信息流動與群體決策: 群體內部的信息傳遞模式,直接影響其決策的質量和效率。本章將分析信息在群體中的傳播路徑、可能的失真現象,以及群體決策過程中的從眾效應、群體極化等普遍存在的偏差。 群體間的互動與競爭: 群體並非孤立存在,它們之間常常發生互動,有時是閤作,有時是競爭。本章將探討群體間互動的動力學,以及群體間的競爭如何反過來強化群體內部的認同感和凝聚力(“攘外必先安內”)。 第三部分:認同的張力——理性與感性的博弈,個體與群體的邊界 社會認同的邏輯並非總是清晰的直綫,它充滿瞭內在的張力與復雜性。個體在群體中的體驗,往往是理性判斷與情感衝動、個人自由與群體約束之間的持續博弈。 從“我想”到“我們應該”:個體意誌的集體化: 本章將深入探討,在何種條件下,個體的獨立意誌會被集體的目標和規範所取代。我們將分析群體壓力、社會規範對個體決策的影響,以及群體認同如何塑造個體的價值觀和行為動機,使其傾嚮於做齣符閤群體利益的行為,即使這可能與個體最初的偏好有所不同。 群體思維的誘惑與陷阱: 當群體凝聚力過強,對異見的容忍度降低時,群體思維便可能産生。本章將剖析群體思維的成因,包括對一緻性的過度追求、審查異見以及“群體外群體內”的偏見,並探討其可能導緻的災難性決策。 情感驅動的集體行動:狂熱與忠誠的界限: 情感在群體行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但過度的情感驅動可能導緻盲目和非理性。本章將考察如集體狂熱、英雄崇拜、犧牲精神等情感驅動的群體現象,並探討其背後的心理機製,以及如何辨彆健康的群體情感與危險的群體狂熱。 認同的脆弱性與轉化: 社會認同並非一成不變,它可能隨著環境、經曆和個體認知的發展而發生變化。本章將探討影響社會認同穩定性的因素,包括群體內部的衝突、外部的挑戰、以及個體反思與自我修正的可能性。我們將審視個體如何在不同群體認同之間進行轉換,以及群體認同如何被挑戰、瓦解或重塑。 理性與感性的辯證統一: 本章將迴歸本書的中心議題,即理性與感性在社會認同邏輯中的辯證統一。我們將展示,並非隻有絕對的理性或感性纔能驅動群體行為,而是兩者在不同情境下以不同的權重交織作用。例如,對群體目標的情感認同,可能賦予個體執行復雜理性計劃的動力;而對群體規範的理性理解,則能幫助個體在情感波動中保持行為的連貫性。 結論:理解認同,理解社會 《群體之中:社會認同的內在驅動與外在錶現》並非提供一套操作性的指南,而是提供一種觀察和理解社會現象的視角。通過深入剖析社會認同的邏輯,我們希望幫助讀者更深刻地理解個體在群體中的位置,群體在社會結構中的作用,以及群體行為背後復雜的理性與感性驅動。 理解社會認同,意味著我們能夠更批判性地看待自身和他人的行為,識彆群體力量的潛能與危險,並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找到更具建設性的參與方式。這不僅是對社會現象的解讀,更是對人類社會性本質的一次深刻探索。這趟旅程,將帶領我們更清晰地看見“我們”是如何被創造,又將如何塑造我們的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我必須說,它的視角非常獨特,也極其富有洞察力。作者在《社會認同的邏輯:集體行動的理性與感性之爭》中,並沒有迴避集體行動中存在的各種復雜性和矛盾性,而是試圖用一種更全麵、更深入的方式來理解它。我特彆欣賞書中對“理性”和“感性”這兩種力量的辨析。過去,我總覺得集體行動要麼是大傢一起頭腦發熱,要麼是精打細算的結果,但這本書讓我看到,這兩種力量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甚至相互轉化的。比如,書中關於“社會規範”如何通過個體間的互動而形成,並反過來塑造個體行為的論述,就非常精彩。它既有對理性思考的體現,比如對潛在懲罰的規避,又有對感性需求的滿足,比如對群體接納的渴望。而且,作者在描述這些過程時,語言並不枯燥,而是充滿瞭啓發性,讓我能夠不斷地將書中的理論與生活中的觀察聯係起來,産生一種“原來是這樣”的恍然大悟。

評分

《社會認同的邏輯:集體行動的理性與感性之爭》這本書,給我最大的觸動在於它對“群體”的深層剖析,以及個體在群體中的定位。作者在書中提齣的觀點,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參與過的各種集體活動。我一直覺得,人在做齣選擇時,總會權衡利弊,這是理性的體現。然而,這本書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做齣集體行動的選擇,並非僅僅是基於對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考量,更多的是一種深刻的、難以言說的“歸屬感”和“意義感”的追求。書中對“社會認同”的細緻描繪,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通過大量的生動案例,展現瞭這種認同是如何被構建、被維係,又如何在某些時刻瓦解的。特彆是關於“情感共鳴”在集體行動中的作用,作者的闡述非常到位,讓我體會到,當個體的情感被群體所激發和放大時,所能産生的能量是多麼巨大。這不僅僅是簡單的“人多力量大”,而是包含瞭更深層次的心理驅動和價值認同。

評分

這本《社會認同的邏輯:集體行動的理性與感性之爭》讀起來,就像是在進行一場引人入勝的思維漫步。作者從一個非常宏觀的視角切入,試圖解答一個古老而又至關重要的問題:為什麼人們會加入集體,又是如何形成一股力量,去完成那些單打獨鬥無法企及的目標?書中對“認同”這個概念的拆解,我覺得尤其精彩。它不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標簽,而是被賦予瞭深厚的社會心理學根基。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分析集體行動的驅動力時,並沒有簡單地將人們的行為歸結為純粹的利己主義,而是深刻地探討瞭“情感共鳴”和“歸屬感”在其中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讀到這裏,我腦海中不斷閃過各種現實中的案例,從學生時代的社團活動,到更大範圍的社會運動,甚至是日常的粉絲文化,似乎都能在這套理論框架下找到閤理的解釋。而且,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引用的史實和研究案例也非常豐富,既有宏大的曆史事件,也有細緻的社會學調查,這讓整個論證過程顯得既有理論深度,又不失趣味性,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思想的盛宴之中。

評分

在我讀《社會認同的邏輯:集體行動的理性與感性之爭》之前,我可能對集體行動的理解還停留在比較錶麵的層麵,比如“大傢一起做某件事”。但這本書,它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更深層理解的大門。作者在書中對“社會認同”這個核心概念的探討,我覺得是最具價值的部分。它不僅僅是關於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更重要的是,它揭示瞭我們在群體中是如何被影響,又是如何去影響他人。書中對“理性”的分析,讓我看到瞭個體在權衡行動的成本和收益時的精妙計算,而對“感性”的描繪,則讓我看到瞭情感的洪流是如何輕易地超越理性的藩籬,將人們凝聚在一起。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論證過程中,沒有迴避集體行動的“非理性”一麵,而是將其納入到整體的邏輯之中,這使得整個分析更加完整和真實。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在參與一場關於人類行為動機的深度對話,而且收獲頗豐。

評分

剛拿到《社會認同的邏輯:集體行動的理性與感性之爭》這本書,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理解我們為何會“隨大流”或“抱團取暖”的全新視角。書中對於“社會認同”的探討,我認為超越瞭許多泛泛而談的論調。作者巧妙地將理性的計算與感性的衝動這兩種看似矛盾的力量,融匯在解釋集體行動的形成和維持上,這一點非常令人耳目一新。讀到關於“理性選擇理論”如何被納入集體行動分析,同時又如何被“情感驅動”所修正和補充的部分,我感到豁然開朗。比如,書中對“從眾效應”的解釋,不再是簡單地描述現象,而是深入剖析瞭群體壓力、信息不對稱以及個體對社會評價的在意等多重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同時,作者對“集體情感”的刻畫,例如群體成員在共同目標下的激情、憤怒或希望,其感染力和塑造力的描述,讓我深刻體會到,冰冷的理性算計在麵對洶湧而來的情感浪潮時,往往顯得無力。這種雙重驅動力的分析,讓我對許多復雜社會現象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