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全國中醫藥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大綱與細則:中西醫結閤外科專業(中級)》是新大綱的具體細化。其內容涵蓋臨床中醫、中西醫結閤、中藥、中醫護理四類20個專業(中級、初級師、初級士三個層次)、50個考試學科。《大綱細則》以20個專業分類,分彆裝訂成書。
《全國中醫藥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大綱與細則:中西醫結閤外科專業(中級)》既是全國中醫藥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命審題專傢命題用書,也是臨床中醫、中西醫結閤、中藥、中醫護理專業即將晉升為中(初)級專業技術資格的考生臨床實踐、復習備考的參考書。
內頁插圖
目錄
大綱
第一部分 基礎知識
中醫基礎理論
內經
傷寒論
金匱要略
溫病學
中藥學
方劑學
第二部分 相關專業知識
中醫診斷學
診斷學基礎
藥理學
傳染病學
醫學心理學
醫學倫理學
衛生法規
第三、四部分 專業知識與專業實踐能力
中西醫結閤外科學
大綱細則
中醫基礎理論
第一單元 中醫學理論體係的主要特點
第二單元 陰陽學說
第三單元 五行學說
第四單元 藏象
第五單元 氣血津液
第六單元 病因
第七單元 發病
第八單元 病機
第九單元 防治原則
內經
第一單元 氣·陰陽·五行
第二單元 藏象
第三單元 病機
第四單元 病證
第五單元 診法
第六單元 論治
第七單元 養生
傷寒論
第一單元 太陽病辨證論治
第二單元 陽明病辨證論治
第三單元 少陽病辨證論治
第四單元 太陰病辨證論治
第五單元 少陰病辨證論治
第六單元 厥陰病辨證論治
第七單元 霍亂病辨證論治
第八單元 陰陽易瘥後勞復病辨證論治
金匱要略
第一單元 痙濕喝病篇
第二單元 中風曆節病篇
第三單元 血痹虛勞病篇
第四單元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篇
第五單元 胸痹心痛短氣病篇
第六單元 腹滿寒疝宿食病篇
第七單元 痰飲咳嗽病篇
第八單元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
第九單元 黃疸病篇
第十單元 婦人妊娠病篇
第十一單元 婦人雜病篇
溫病學
中藥學
方劑學
中醫診斷學
診斷學基礎
藥理學
傳染病學
醫學心理學
醫學倫理學
衛生法規
中西醫結閤外科學
前言/序言
為進一步貫徹國傢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及國傢中醫藥管理局關於全國衛生專業中(初)級技術資格考試的有關精神,進一步體現中醫藥中(初)級專業技術資格考試的目標要求,國傢中醫藥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委托國傢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師資格認證中心,於2011年組織有關專傢,對2006年版臨床中醫學、中西醫結閤醫學、中藥學、中醫護理學中(初)級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大綱以及2007年版全科醫學(中醫類)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大綱進行瞭修訂,形成瞭2011年版《全國中醫藥中(初)級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大綱》(以下簡稱新大綱)。
新大綱體現瞭國傢中醫藥管理局培養優秀臨床人纔“讀經典,做臨床”的思想導嚮;突齣瞭中醫、中西醫結閤、中藥、中醫護理四類臨床專業中(初)級技術人員基礎知識的臨床綜閤運用能力及實踐能力的測試;閤理調整瞭考試科目設置,閤理增加瞭與各專業相關學科的內容。
新大綱在中醫、中西醫結閤臨床專業層麵與本科層次,以及中藥3個級彆、中醫護理2個級彆層次在考試科目設置及內容上均體現瞭差彆。
新大綱注重瞭考試專業作為一個整體的錶現形式。將20個專業考試大綱以“基礎知識”、“相關專業知識”、“專業知識”、“專業實踐能力”四個考試科目進行學科排序,並在具體內容上進行瞭4個方麵的標識。
為瞭配閤新大綱的實施,國傢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師資格認證中心組織全國中醫藥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專傢委員會,依據新大綱編寫瞭與之相配套的《2011年版臨床中醫藥專業技術資格中(初)級考試大綱細則》(以下簡稱大綱細則)。
本書是新大綱的具體細化。其內容涵蓋臨床中醫、中西醫結閤、中藥、中醫護理四類20個專業(中級、初級師、初級士三個層次)、50個考試學科。《大綱細則》以20個專業分類,分彆裝訂成書。
本書既是全國中醫藥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命審題專傢命題用書,也是臨床中醫、中西醫結閤、中藥、中醫護理專業即將晉升為中(初)級專業技術資格的考生臨床實踐、復習備考的權威性參考書。
藉此機會,感謝王永炎院士、張伯禮院士、李連達院士、石學敏院士以及其他十幾位專業主審,對《大綱細則》書稿嚴格把關,提齣精闢意見,對保證書稿質量發揮瞭重要作用。20個專業主編、55個學科主編及其編委在本次《大綱細則》編寫中起到瞭主體作用,在此一並緻謝!
由於時間倉促,2011年版《全國中醫藥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大綱與細則》中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敬請有識之士不吝斧正,以便我們適時修訂完善。
《中西醫結閤外科學精要與臨床實踐》 一、 內容概述 本書旨在為廣大中西醫結閤外科學領域的醫師、研究人員及相關從業者提供一本係統、深入且兼具理論與實踐指導價值的參考著作。本書聚焦於中西醫結閤外科學的核心知識體係,在充分吸收和融閤現代外科學的最新進展與理念的同時,係統梳理和闡釋瞭中醫學在外科疾病診療中的獨特優勢與應用價值。全書內容嚴謹,邏輯清晰,力求在概念界定、病因病機分析、診斷思路、治療策略、術後管理以及復發與並發癥防治等各個環節,都能展現齣中西醫結閤的精髓與高度。 二、 編纂理念與特色 本書的編纂秉承“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指導思想,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閤,注重臨床療效的提升。我們深知,中西醫結閤外科學並非簡單的兩種醫學模式的疊加,而是基於對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深刻認識,通過有機結閤,發揮各自的優勢,形成優勢互補、協同增效的診療體係。 係統性與前沿性並重: 本書不僅涵蓋瞭中西醫結閤外科學的經典理論與基本技能,更緊密跟蹤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引入瞭近年來在外科微創技術、靶嚮治療、免疫治療以及中醫藥在術後康復、並發癥防治等方麵的最新研究成果與臨床應用。 理論與實踐深度融閤: 在闡述理論知識的同時,本書高度重視臨床實踐的指導意義。每個章節都力求從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切入,通過詳實的案例分析、圖文並茂的解說,幫助讀者理解理論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 中西醫優勢互補的闡釋: 本書深入剖析瞭中西醫在外科學不同病種、不同階段的治療特點。例如,在急性期、重癥期,充分發揮西醫在快速診斷、急救處理、手術治療方麵的優勢;而在疾病的恢復期、慢性期,則著重強調中醫藥在扶正固本、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調理髒腑、預防復發等方麵的獨特作用。 循證醫學與經驗醫學的結閤: 在遵循循證醫學原則,推薦標準化診療方案的同時,本書也充分尊重和梳理瞭曆代名老中醫在外科學領域積纍的寶貴臨床經驗,為臨床工作提供瞭多樣的選擇與參考。 圖文並茂,直觀易懂: 大量精美的手術示意圖、病理切片、中藥藥材圖、針灸穴位圖以及臨床病例圖片,極大地增強瞭本書的直觀性和可讀性,使復雜的外科病理生理和治療過程一目瞭然。 三、 重點內容解析 本書內容涵蓋中西醫結閤外科學的各個主要分支,並根據臨床實際需求,對以下重點領域進行瞭深入闡述: 第一部分:中西醫結閤外科學理論基礎與發展脈絡 中醫外科病因病機學說: 詳細解讀中醫在外科學中的基本病因(如外邪侵襲、跌打損傷、濕熱蘊結、瘀血阻絡、痰凝毒聚等)以及核心病機(如氣滯血瘀、濕熱浸淫、肝鬱化火、脾胃虛弱、腎虛不足等)。 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在外科領域的應用: 闡述中醫“治未病”、“整體調節”、“辨證施治”等核心理念如何指導外科疾病的預防、診斷與治療,如何從全身狀況齣發,製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中西醫結閤外科的學科發展與現狀: 迴顧中西醫結閤外科學的發展曆程,梳理當前學科研究的熱點與難點,展望未來發展趨勢。 第二部分:常見外科疾病的中西醫結閤診療 本書針對臨床常見、多發的外科疾病,係統闡述從中醫、西醫兩個視角齣發的診斷思路,以及二者有機結閤的優勢。 感染性外科疾病: 外科感染(如膿腫、蜂窩織炎、感染性休剋等): 西醫強調抗生素的應用、膿液引流、創麵處理;中醫則關注“濕熱”、“毒邪”的辨證,應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托毒生肌等中藥方劑,配閤局部藥物外敷、針灸等療法,加速創麵愈閤,減少復發。 骨與關節感染(如骨髓炎、關節炎): 西醫主要依靠抗生素和必要時的手術清創;中醫則根據感染的不同階段,采用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活血通絡、補益肝腎等方法,促進骨骼和關節功能的恢復。 腫瘤性外科疾病: 各類惡性腫瘤(如胃癌、腸癌、肝癌、肺癌、乳腺癌、甲狀腺癌等): 西醫以手術切除、放化療、靶嚮治療、免疫治療為主;中醫則在術前、術中、術後及姑息治療各階段發揮重要作用,通過扶正培本、祛邪抗癌、調理氣血、改善癥狀(如疼痛、乏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本書將詳細介紹不同腫瘤類型的中醫藥治療思路與常用方藥。 創傷與燒傷: 骨摺與軟組織損傷: 西醫注重骨摺復位固定,軟組織修復;中醫則在骨摺愈閤過程中,根據不同時期(如瘀血腫痛期、筋骨修復期、功能恢復期)辨證施治,運用活血化瘀、接骨續筋、補益肝腎、舒筋活絡等方藥,促進骨骼愈閤,減少並發癥。 燒傷: 除瞭西醫的創麵處理、感染控製、植皮等技術,本書還將重點介紹中醫藥在燒傷抗休剋、防感染、促進創麵愈閤、減輕瘢痕形成以及後期康復中的應用。 消化係統疾病: 腹部疾病(如闌尾炎、膽囊炎、腸梗阻、胃十二指腸潰瘍等): 在急癥處理、手術治療方麵,西醫發揮關鍵作用;中醫則在緩解疼痛、消炎、促進腸道功能恢復、預防復發等方麵,通過辨證論治,靈活運用方藥。 肝膽胰疾病: 結閤西醫影像學診斷和手術治療,探討中醫藥在改善肝功能、抗炎、保肝、促進膽汁分泌、輔助治療肝硬化、胰腺炎等方麵的作用。 泌尿生殖係統疾病: 泌尿係結石、前列腺疾病、腎髒疾病等: 介紹中西醫在診斷、排石、消炎、改善癥狀、術後恢復等方麵的協同治療。 血管疾病: 靜脈麯張、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瘤等: 探討中醫藥在改善微循環、抗炎、抗血栓、保護血管內皮等方麵的輔助治療作用。 第三部分:中西醫結閤外科的特色療法與輔助治療 中藥方劑應用: 詳細介紹在外科學各主要疾病中的常用經典方劑和驗方,包括藥物組成、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加減變化以及配伍禁忌。 針灸與推拿療法: 闡述針灸、推拿在外傷、術後疼痛管理、功能康復、髒腑功能調理等方麵的應用,包括選穴、手法、治療方案等。 外治法: 介紹各種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清熱解毒、生肌斂瘡等功效的中藥外治法,如膏藥、熏洗、敷貼、坐浴等。 藥食同源與食療: 強調飲食在外科疾病康復中的重要性,提供針對不同疾病的食療方與營養指導。 康復與預防: 重點闡述中西醫結閤在外科術後康復、並發癥防治、慢性病管理以及疾病復發預防方麵的整體性策略。 第四部分:臨床案例分析與經驗交流 本書精選一係列具有代錶性的中西醫結閤外科臨床病例,對病史采集、西醫診斷、中醫辨證、治療方案製定、治療過程、療效評估以及隨訪管理等進行詳盡剖析,提供寶貴的臨床實踐藉鑒。 四、 適用對象 全國各級各類醫院的外科、中西醫結閤科、內科、康復科等相關科室的臨床醫師。 從事中西醫結閤外科學教學、科研工作的專傢學者。 醫學院校相關專業的高年資學生和研究生。 對中西醫結閤外科學感興趣的醫藥衛生從業人員。 五、 結語 《中西醫結閤外科學精要與臨床實踐》的齣版,旨在搭建一個權威、全麵、實用的學習交流平颱,希望通過對中西醫結閤外科知識體係的係統梳理與深入解讀,能夠幫助廣大醫務工作者更好地掌握中西醫結閤治療外科疾病的理論與技術,不斷提升臨床診療水平,為患者提供更優質、更全麵的醫療服務,共同推動中西醫結閤外科學事業的繁榮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