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系列:心灵自由之路》享誉世界的心灵导师,美国《时代周刊》称之为“20世纪伟大的五大圣者之一”。他生于印度,少年时期开始专门的灵性修炼,以后成为彻悟的智者。他一生致力于引导人们认识自我,用自性的光明照亮自己,解放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他的著述是由空性流露的文字和讲话集结而成,已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上留下广泛深远的影响。
《心灵自由之路》收集了克里肴那穆提在伦敦、阿姆斯特丹、巴黎及瑞士撒宁等地所做的精彩演讲与讨论。他以素有的亲切态度和循序渐进的启发方式,为人们深入探索自由的真义、人与思想的关系、恐惧的根源、人类根本的改变等问题。他的言论可谓在禅宗之外,另一种直指人心的言论,甚至比禅宗更直接透彻。
“有一个名字,它对抗所有的神秘、怀疑、困惑、迂腐、奴役,那就是克里希那穆提。他是一位超越时代的人物,独立于天地之中,我们不妨称他为真理的名师。”
——亨利·米勒
译序
第一章自由
第二章支离破碎
第三章沉思
第四章人可能改变吗
第五章我们生活为什么不平静
第六章生命的完整
第七章恐惧
第八章超市
第九章论暴力
第十一章看的艺术
第十二章看穿未知
书名:心灵自由之路
定价:19.80元
作者:(印)克里希那穆提著,廖世德译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年3月
ISBN:9787801952493
字数:100000
页码:18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标识:A2740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持续的“内省仪式”。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关于“恐惧”的那一部分章节,作者没有试图去消除恐惧,而是非常细致地描绘了恐惧是如何从“无意义”中诞生,并如何被“时间”的概念所滋养和固化。这和很多市面上流行的“积极心理学”完全不同,那些书总是鼓励你“战胜恐惧”、“积极面对”,听起来很振奋人心,但实际操作起来往往会变成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压抑。而这里的探讨,更像是一种解剖学上的精细观察,它展示了恐惧的结构,让你明白它不过是一种心理上的惯性。当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仅仅是“观察”而非“评判”我的焦虑和不安时,那种被恐惧驱使着做决定的冲动确实减弱了。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持续的觉察力,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顿悟,而是一场漫长的、需要不断回归初心的旅程。我感觉自己好像卸下了一个沉重的、看不见的包袱,虽然生活中的问题依然存在,但看待和处理它们的心态已经彻底改变了,多了一份从容和不急不躁。
评分当我合上这本书,脑海中回荡的不是具体的金句,而是一种深沉的“寂静”。这种寂静不是没有声音的空旷,而是一种心灵深处的稳定状态,仿佛暴风雨过境后的大海恢复了平静。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给你带来多少新知识(事实上,它推翻了很多你以为的知识),而在于它能有效地“清空”你大脑中积压的陈旧信息和不必要的“噪音”。它就像一个系统重置按钮,帮你清理了许多心理硬盘上的冗余文件和病毒式的思维习惯。我发现,当我不再忙于“追赶”或者“成为”某种理想中的自己时,我的创造力和专注力反而提升了。那种感觉就像是,过去你总是在用力拉扯一根紧绷的橡皮筋,而现在你学会了如何松开双手,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生。这对于我这种习惯性过度思考的人来说,简直是一种救赎,它让我重新学会了“存在”本身的美好,而不是仅仅“做成”什么。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一点,在于它对“权威”的彻底解构。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意见领袖遍地的时代,我们太习惯于寻找标准答案,太依赖外部的指导来确认自己是否“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本书却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直接指向了所有外部权威的虚妄性,包括作者本人所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它反复强调,任何教条、任何体系,一旦被你奉为圭臬,它就会立刻成为新的限制。这种对“当下经验”的至高无上的推崇,让人感到一种巨大的精神解放。我不再害怕犯错,不再纠结于“别人会怎么看我”,因为我开始相信,只有此刻我基于全然的觉察所做出的选择,才是对我而言最真实、最负责任的行动。这带来的不是放纵,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责任感——为自己的每一个念头和行为,承担起全然的觉知。这种内在的确定性,比任何外界的赞许都要坚固得多。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把我从日常的琐碎和焦虑中猛地拽了出来,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联系。我一直觉得自己活得很“忙碌”,每天都被各种待办事项推着跑,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好像有什么重要的东西被我错过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那种“忙碌”很多时候只是我们给自己套上的枷锁,是我们对“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的恐惧。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奇异的穿透力,它不是那种空泛的说教,更像是有人在你耳边轻声低语,引导你观察自己内心最深处的那些自动化的反应和评判。比如,关于“思想”的描述,我以前总觉得思想是“我”的一部分,是我的工具,但书中让我开始质疑,这些源源不断的念头,真的都是“我”想要的吗?它们很多时候只是历史的残留物,是社会灌输的旧有模式。这种自我观察的视角一旦建立起来,你会发现,很多让你痛苦纠结的事情,在你冷静地“看”着它时,它的力量就消减了大半。它没有直接给出“你应该怎么做”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全新框架,迫使你自己去探索,去发现那个不被定义、不被束缚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这种体验,比任何一本教你具体技巧的书都来得震撼和持久。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算低,它需要你放下所有预设的知识和期待,以一种近乎“婴儿”般的好奇心去接触。初读时,我好几次因为句子中那些深刻的哲学意涵而停下来,反复琢磨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它不像小说那样有清晰的叙事线索,而是像一连串迸发的洞见,需要读者自己去串联和整合。但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最终的收获变得如此宝贵。它强迫你调动所有的心智力量,去追随作者的逻辑,深入到语言的边界之外去感知他所指涉的“实相”。特别是关于“观察者与被观察物不二”的论述,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自我”和“世界”的二元对立认知。过去,我总认为“我”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在外面观察和评判环境,但这本书揭示了这种分离本身就是一种幻觉。这种理解一旦深入,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都会产生微妙而根本的转变——你不再试图“控制”或“改变”别人,因为你意识到,你对外界的干预,本质上也是对自身某种模式的投射和确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