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脸谱:晚清民国风云人物

历史脸谱:晚清民国风云人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小平 著
图书标签:
  • 晚清史
  • 民国史
  • 历史人物
  • 人物传记
  • 历史文化
  • 风云人物
  • 历史脸谱
  • 近代史
  • 传记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ISBN:97875008660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876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新历史”丛书,汇集杨天石、马勇、黄朴民、陈钦、王学斌、金满楼、鞠佳等历史名家、新秀,用扎实的史料、全新的视角解读大时代、大人物、大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共23篇,230千字。涉及晚清、民国的诸多历史人物,作者在充实史料的基础上,从历史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入手,详解他们的活动,并对传统观点加以多角度分析,并臧否人物,让人耳目一新。而且作者并非专业历史学学科工作者,而写出如此深厚之文章,实在令人敬佩。


作者简介

  朱小平,祖籍山东招远,生于北京。北京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特邀委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历史文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北京作协会员。现为中国侨联《海内与海外》杂志社负责人兼编辑部主任。

  出版有长篇纪实《谁该向中国忏悔》《1925至1949国民党特工轶事》;人物传记《张大千》《蒋氏家族全传》《鬼才范曾》《我所知道的顾城》;散文、随笔集《无双毕竟是家山》《文化名人大写意》《听雨楼随笔》《燕台旧墨》《多少楼台烟雨中》;旧体诗词集《朱小平诗词集》《朱小平韵语》《朱小平逸兴》《朱小平馀事》《絮风馆诗抄》等。

精彩书评

  吾人以一隅而抗全局,明知无望,然与其屈膝而生,毋宁断头而死。此次举义,所争者非胜利,乃四万万众之人格也。

  ——蔡锷

  今日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

  ——邓世昌

  震撼东亚之中国舰队(北洋水师),今也已成过去,彼等将士忠勇,遭际不遇,一误于腐败政府,再误于陆上官僚,与其所爱之舰,同散殉国之花。

  ——“镇远”舰大副马吉芬


目录

001上 编

北洋水师海军陆战队 / 002

甲午海战与劣质煤 / 009

邓世昌其人及沉舰之因 / 017

刘步蟾与林泰曾的恩恩怨怨 / 028

丁汝昌与刘公岛悲歌 / 045

丰岛海战中的英雄水兵王国成 / 070

甲午海战中的黎元洪与段祺瑞 / 078

甲午海战中牺牲的外籍雇员 / 082

北洋水师铁锚归国记 / 087

李鸿章与《马关条约》 / 091

云南讲武堂百年风云人物 / 098

109下 编

唐英与唐窑传奇 / 110

林则徐晚年及与道光帝的关系 / 117

午门护军案与张佩纶 / 123

清末民初四公子 / 126

秋瑾绝命词钩沉 / 131

曹汝霖未曾落水 / 134

杜月笙与中国红十字会 / 140

张学良的密室与十年垂钓之谜 / 148

张自忠之死与张自忠路缘起 / 158

鹿钟麟与北京和平门 / 167

张恨水与地下据点北华美专 / 174

张大千在台湾的岁月 / 179


精彩书摘

  甲午海战是改变中日两国走向的命运之战,而命运之战胜负的原因之一居然是因为使用劣质煤。遥想当年,龙旗猎猎,弹雨如注,北洋水师的军舰左冲右突,在大东沟海战中拼命厮杀,水兵们拼命往锅炉里不停地倾倒“八槽煤”,但航速却依然是那么缓慢,这一幕想起来就让人心痛如灼……

  人们也只熟悉名将邓世昌,甚至其他殉国之壮烈不亚于邓世昌的高级将领,如黄海海战中慷慨赴义的“经远”管带林永升、“超勇”管带黄建勋、“扬威”管带林履中,都是值得载入史册的。北洋水师的带舰将领,只要军舰沉没或再不能统舰杀敌时,几乎全是自杀成仁。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历史脸谱:晚清民国风云人物》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简介旨在不包含原书内容的具体信息,并力求自然流畅,避免人工痕迹。 --- 《时代侧影:百年风云际会中的群像》 图书简介 本书带领读者穿越一百余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聚焦于一个充满剧烈变革与深刻转型的时代。它不着眼于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历史转折点上留下鲜明印记的个体——那些推动、塑造乃至被时代洪流裹挟的社会精英、思想先驱、军事将领以及文化名流。 这部作品试图构建一幅立体的“时代侧影”,通过对一系列关键人物的深入剖析,展现一个复杂而矛盾的社会生态。这些人物并非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拥有复杂内心和多重身份的个体。他们或坚守传统,或拥抱新生,或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艰难前行。他们的抉择与命运,折射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思潮的碰撞、权力结构的更迭以及文化认同的重塑。 一、 时代背景与人物选择的逻辑 本书选择的人物并非完全涵盖了某一特定时期的所有显赫人物,而是根据其在特定历史断面上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来筛选的。我们关注的是那些能够以其个人行为和影响力,在历史进程中留下清晰印记的个体。 例如,书中涉及的早期改革派人士,他们的思想激荡与实践探索,为后来的制度变迁埋下了伏笔;而那些活跃于政治舞台中央的实干家,他们的权谋运用和决策失误,直接影响了区域格局的稳定与动荡。同时,我们也关注到那些在思想文化领域开疆拓土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译介、著述和教育实践,构筑了现代观念的基石。 作者摒弃了传统传记文学中常见的道德评判倾向,力求以一种“历史情境化”的视角去理解人物。即,任何个体的行为,都必须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结构和文化制约之下进行审视。一个在当时看来激进的举动,也许正是为了回应迫在眉睫的危机;一种看似保守的坚持,也可能包含了对某种核心价值的坚守。 二、 叙事手法与多维度的呈现 本书的叙事风格力求在学术的严谨与阅读的流畅之间取得平衡。它不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通过精心筛选的史料细节和富有张力的情节,勾勒出人物的鲜活形象。 侧重于“转折点”的描写: 对于每一位人物的生命历程,作者着重描绘其人生中那些决定性的“转折点”——他们做出重大选择的时刻,面临巨大压力时的应对,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导向不同的历史轨迹。 权力与理想的张力: 很多风云人物的魅力,恰恰在于他们需要在权力的现实泥沼与崇高的理想主义之间走钢丝。书中详细探讨了他们在具体事件中如何权衡利弊,如何使用影响,以及最终付出了何种代价。 私密性与公共形象的对照: 借鉴了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本书试图揭示人物光环背后的复杂性。通过考察他们的私人通信、日记片段(若有可靠来源),可以一窥其在公共形象之外的挣扎、犹豫与真实的动机。这种对立与统一的展现,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可信。 三、 核心关注点: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 本书的深层主题,在于探讨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时,一个长期处于儒家文化主导地位的社会,是如何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定位的。 风云人物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军事或政治的失败,更是一场深刻的“文明诊断”。他们对“中国该往何处去”的思考,构成了那个时代最引人入胜的思想剧场。有人主张全盘西化,彻底抛弃旧制;有人则试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继承与变革中寻求平衡。这些不同路线的选择与碰撞,直接决定了未来数十年的社会走向。 此外,书中对“身份认同”的探讨也占据重要篇幅。当传统的士大夫身份逐渐瓦解,新的军人、政客、知识分子身份开始涌现时,这些个体如何重塑自我认知?他们对“中国人”这个身份的理解,又经历了怎样的蜕变?这些内在的心理史,是理解他们外在行为的关键钥匙。 四、 总结 《时代侧影:百年风云际会中的群像》是一部旨在还原历史真实温度的作品。它不提供简化的答案,而是呈现复杂的提问。通过对这些标志性人物命运的细致梳理,读者得以更清晰地洞察一个古老帝国如何艰难地步入现代,以及个体如何在历史洪流中留下自己独特且无法磨灭的痕迹。阅读本书,犹如站在历史的转角,聆听那些曾经主宰时代脉搏的声音,感受他们决策时的沉重与选择后的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常常感到市面上许多关于清末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满了晦涩的引文和僵硬的论证,要么就是太偏向通俗化,牺牲了历史的严谨性。然而,这本书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在保持学术研究的扎实性的同时,叙事语言却充满了张力。书中对于晚清官僚体系内部运行机制的剖析,简直是一部精彩的“权力解剖学”。作者细致入微地展示了权力如何在不同层级间流动、扭曲,以及它如何被腐败和裙带关系所侵蚀。特别是在描述地方督抚权力膨胀与中央集权衰落的交织时,作者的论述鞭辟入里,让我对晚清“有心无力”的中央政府有了更为形象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你看到,那些重大的历史变迁,往往是由无数个微小、具体、充满人性弱点的决策所共同促成的,历史的进程并非只有高尚的理想在驱动,更多的是现实的妥协和资源的争夺。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实在令人赞叹,它有一种近乎于文学作品的质感,完全摆脱了传统历史著作的刻板与枯燥。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比如书中对光绪皇帝朝服上刺绣花纹的描述,或者对某位王爷府邸日常宴饮排场的侧写,这些看似枝微末节的描写,却极大地增强了历史场景的真实感和沉浸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错觉,仿佛自己正站在那个风雨飘摇的京城街头,耳边是此起彼伏的弹劾奏折声和西方传教士的布道声。书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也极其立体,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蛋”,只有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做出选择的鲜活个体。例如,对某位改革派人物的描写,作者并未美化其理想主义色彩,而是直陈其策略上的短视与政治上的幼稚,这种审视历史的勇气和深度,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回味无穷。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历史大戏,演员们都在尽力演绎着自己的角色,而作者则高明地控制着灯光与节奏。

评分

翻开这本《历史的侧影: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时,我原以为会读到一篇宏大的叙事,结果却惊喜地发现,作者将笔触聚焦在了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与浮沉的个体命运上。书中对曾国藩的描绘,绝非简单的“湘军统帅”标签化处理,而是深入到他如何权衡儒家道德与政治现实的矛盾之中。作者细腻地捕捉了他内心深处的焦虑与决断,尤其是他对家庭和朝廷之间微妙关系的拿捏,读来让人仿佛能感受到他深夜灯下批阅奏折时的那份沉重。书中对晚清政治生态的剖析也极为透彻,那些看似错综复杂的派系斗争,在作者的梳理下变得清晰明了,但这种清晰并非是扁平化的简化,而是保留了历史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幽微之处。比如,对洋务运动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思想的探讨,作者没有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追溯了这一观念在不同人物心中是如何演变的,以及它如何最终成为束缚改革的无形枷锁。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你在了解历史大势的同时,也能体会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官员们面对剧变时的那种无力感和挣扎,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其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编年体叙事,而是围绕几个关键的历史事件和思想脉络来组织章节,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且富有逻辑性。每一章都像一个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微观世界,聚焦于特定群体的困境或某项重大政策的推行过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中外关系时的那种平衡感,既没有盲目推崇西方的“开明”,也没有一味沉溺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书中对条约签订过程中的博弈、外交谈判桌下的暗流涌动,都有非常精彩的分析。它揭示了晚清统治者在面对坚船利炮时的那种从傲慢到恐惧,再到被动接受的心理转变过程,这对于理解近代中国的屈辱开端至关重要。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有了更深层次的、充满历史重量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而是无数次谈判桌上的失利和一次次军事失败累积的痛苦结果。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传统”与“现代”冲突的呈现方式。作者并未将晚清时期的社会描绘成一个简单的“旧世界对抗新思想”的二元对立。相反,他展示了许多人在努力地将两者进行缝合,企图在不颠覆祖宗之法的框架下,引入西方的技术和制度,这种内在的撕扯感贯穿始终。书中对维新变法失败原因的探讨尤为深刻,它不仅仅归咎于保守势力的强大,更在于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对于改革方向和速度的分歧。这种多角度的审视,避免了对历史人物的简单道德审判。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变革”这个概念有了更成熟的认识,真正的变革往往是痛苦的、充满矛盾的,它要求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和执行力层面同步跟上,缺一不可。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样本,让我们得以近距离观察一个庞大帝国如何在自我革新与外部压力中,缓慢而不可逆转地走向终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