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敌人到盟友:英国对德政策研究(1943~1955)

从敌人到盟友:英国对德政策研究(1943~195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鞠维伟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史
  • 冷战史
  • 英国外交
  • 德国政策
  • 历史研究
  • 政治史
  • 国际关系
  • 欧洲历史
  • 战后重建
  • 慕尼黑协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983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911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关系互动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0
字数:29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二战后如何处置战败国德国的问题,不仅关系着战胜国的利益,也将对战后世界国际格局产生重大影响。英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中的一员,在有关处置德国的政策上有着不同于其他同盟国的特点。1943~1955年这12年间,英国政府参与了战后处理德国各项政策的讨论与制定,并亲身参与了对德占领、分裂德国以及帮助联邦德国加入西方同盟等各项有关德国的事务。本书关于英国对德政策的研究,可清晰地了解和认识英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二战后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作者简介

鞠维伟,男,山东济南人。2012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14年7月出站。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东欧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欧洲国际关系史以及中东欧问题。

目录

绪 论
第一章 1943—1944年英国对战后德国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第一节 严惩还是宽待——英国政府内部就战后德国问题的初步讨论
第二节 1944年英国参与讨论和制定对德分区占领、经济控制和肢解德国的问题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从雅尔塔到波茨坦:二战结束前后英国对德政策的初步变化
第一节 英国在德国赔偿问题上的政策及其与苏联的争论
第二节 英、美、苏三方搁置战后肢解德国问题
第三节 英国与德波边界问题
第四节 英国与法国在德国问题上的联合与矛盾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德占领初期英国在德国实行的政策以及与其他盟国的关系
第一节 英国对德占领和管制的机构组织
第二节 英国在对德问题上面临的困境以及与盟国的矛盾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战后英国对德政策的转变:从四国共管到联合西方对抗苏联
第一节 东西方对抗的加剧与英国在对德政策上的战略选择
第二节 巴黎外长会议前后英国在德国问题上与苏联矛盾的尖锐化
第三节 英国与英美双占区的建立
第四节 英国拉拢法国加入英美对德政策体系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国与德国的分裂
第一节 柏林危机前夕英国的对德政策
第二节 柏林危机期间英国联合美国与苏联进行对抗
第三节 柏林危机的结束以及英国与联邦德国政府的建立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英国对开启联邦德国重新武装政策的探讨
第一节 英国政府内部关于联邦德国重新武装的政策讨论
第二节 1950年纽约外长会议西方国家关于重新武装联邦德国的讨论和相关政策
第三节 英国与普利文计划和斯波福德计划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英国工党政府对联邦德国重新武装的政策
第一节 有关国家对联邦德国重新武装的态度
第二节 工党政府对欧洲防务共同体的态度和政策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从欧洲防务共同体到北约——英国保守党政府关于联邦德国加入北约的政策
第一节 英国保守党政府对联邦德国重新武装以及欧洲防务共同体的不同看法
第二节 欧洲防务共同体带给英国的问题及其对策
第三节 欧洲防务共同体的失败与英国的对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从敌人到盟友:英国对德政策研究(1943~1955)》——一段复杂关系的史诗画卷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尚未散尽,一个曾经的宿敌,其命运的走向,不仅牵动着整个欧洲的神经,更深刻地塑造着战后世界格局。本书《从敌人到盟友:英国对德政策研究(1943~1955)》便是一部聚焦于这一关键时期,深入剖析英国如何在一系列复杂而矛盾的考量中,将昔日的“敌人”逐步转化为“盟友”的史学力作。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政策变迁,而是以史学研究的严谨与人文关怀的温度,钩沉索隐,拨开迷雾,为读者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中交织着政治的博弈、经济的重塑、军事的考量以及意识形态的较量。 历史背景的回溯与铺垫 1943年,当世界大战进入决定性阶段,德国的失败似乎已成定局。然而,一个重要的问题摆在了盟国面前:战后德国将走向何方?对于英国而言,德国一直是其欧洲大陆战略中的一个核心变量。从俾斯麦时代的“德国问题”,到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德国的力量与野心始终是悬在英国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因此,在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曙光初现之际,英国的决策者们便已经开始着手构思战后德国的未来。 本书的研究始于1943年,这个时间点极具战略意义。它标志着同盟国对德战略开始从单纯的军事击败,转向更为复杂的战后秩序构建。此时,英国首相丘吉尔虽然在战时联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他对战后德国的看法,以及英国在其中应扮演的角色,早已充满了深远的忧虑与精密的计算。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对德政策并非一项孤立的议题,它与苏联的崛起、美国的欧洲战略、以及欧洲大陆的权力平衡紧密相连。 政策的演变:从“非纳粹化”到“容克”的重塑 战后初期,英国对德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是“非纳粹化”和“去军事化”。这是一种对德国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旨在彻底清除纳粹主义的土壤,防止德国再次成为欧洲和平的威胁。然而,随着战局的发展和冷战阴影的笼罩,这一目标开始面临严峻的挑战。 苏联在东欧的扩张,以及对德国东部的占领,使得德国的未来分裂成为一种可能性。英国的政策制定者们逐渐认识到,一个被长期孤立、贫困且政治不稳定的德国,不仅不利于欧洲的整体稳定,更可能成为苏联影响力的真空地带,从而加剧东西方阵营的对立。 在此背景下,英国的对德政策开始出现微妙而深刻的转变。从最初的严厉惩罚与隔离,逐渐转向一种更为务实和具有建设性的态度。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一系列反复的权衡、争论与调整中完成的。例如,在占领初期,英国对于剥夺德国工业能力持谨慎态度,担心过度削弱德国的经济实力会影响欧洲整体的复苏。而随着冷战的加剧,英国的考量也逐渐纳入了“遏制苏联”的战略维度,德国作为欧洲大陆的重要国家,其经济和军事力量的重塑,也成为了英国在欧洲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一转变背后的具体因素: 冷战的催化作用: 战后世界迅速分裂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德国,特别是其地理位置,成为了东西方地缘政治博弈的前沿。英国必须在维护自身安全利益的前提下,调整对德政策,以应对苏联日益增长的威胁。 经济复苏的需求: 战后欧洲经济凋敝,英国自身也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恢复德国的经济,使其重新成为欧洲经济体系中的一环,对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经济复苏至关重要。 法国的顾虑与英国的斡旋: 法国因其与德国的历史恩怨,对德国的重工业和军事力量始终保持高度警惕。英国在其中扮演了复杂的斡旋者角色,既要满足法国的安全关切,又要推动德国的经济发展,以对抗苏联。 美国的政策影响: 美国作为战后欧洲事务的主导者,其对德政策也对英国产生了深刻影响。英美在战后德国的占领、经济援助和政治重建问题上,既有合作也有分歧,本书将细致梳理这些互动。 英国国内的争论: 英国国内对于战后德国的定位,也存在着不同的声音。一些人坚持“惩罚论”,要求对德国施加更严厉的限制;另一些人则认识到与德国合作的必要性,主张将其纳入西方阵营。这些国内政治的博弈,也直接影响了英国对德政策的制定。 从“敌人”到“盟友”的标志性节点 本书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政策的细微调整,更将聚焦于那些标志着从“敌人”到“盟友”转变的关键节点。例如,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国对德国的经济援助策略,也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快速恢复,从而为其最终融入西方经济体系奠定了基础。 而德国在冷战中的地位,也从一个被战败的负资产,逐渐转变为对抗苏联的战略前哨。英国参与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并将西德纳入其中,是这一转变的最终体现。这个过程中,英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促成西德走向独立自主的关键力量,也是将其纳入西方安全体系的重要推动者。 然而,这种转变并非没有代价,也并非没有遗留问题。本书将深入探讨: “日耳曼人”的身份认同危机: 在战败和分裂的阴影下,德国人民经历了深刻的身份认同危机。英国的占领政策,以及其后对德国政治和文化的塑造,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德国的自我认知? “冷战”视角下的“德国问题”: 战后的“德国问题”在多大程度上被冷战的意识形态斗争所定义?英国的对德政策,又如何在冷战的大背景下,被重新解读和执行? 英国的战略目标与现实困境: 英国是否始终能够完全掌控其对德政策的走向?在与美苏两大国的博弈中,英国的战略目标又受到了哪些现实的限制? 战争遗留问题的处理: 战犯审判、赔偿问题、以及对纳粹罪行的清算,这些战争遗留问题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英国对德政策的制定,又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英德关系的发展? 史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从敌人到盟友:英国对德政策研究(1943~1955)》并非一本枯燥的政治学报告,它是一部充满历史细节和人物弧光的学术著作。作者以扎实的史料考证为基础,广泛借鉴了英国、德国和美国的档案文献,以及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本书的价值在于: 对英国核心决策过程的深入解析: 它将带领读者走进英国外交部、国防部等核心决策机构,了解那些影响历史进程的会议、报告和外交电报。 对关键历史人物的细致描绘: 从丘吉尔、艾德礼到贝文等英国政治家,以及与他们互动的各方人物,本书将呈现他们的思想、动机和行动,使历史人物跃然纸上。 对政策背后复杂逻辑的揭示: 英国对德政策并非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妥协、反复与战略调整。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复杂逻辑,展现历史进程的非线性与偶然性。 对英德关系演变的精妙梳理: 从敌对到合作,从怀疑到信任,本书将清晰地勾勒出英德关系在这一关键时期的动态演变,为理解当代英德关系乃至欧洲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 结论: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启示 1955年,西德正式加入北约,标志着其在政治和军事上全面融入西方。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是英国对德政策长期演变的一个重要收官。然而,本书的研究并非在此戛然而止,它所探讨的1943年至1955年这段时期,为理解战后欧洲的和平与稳定,以及当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历史基石。 《从敌人到盟友:英国对德政策研究(1943~1955)》不仅是对一段特定历史时期的深入回溯,更是对政治智慧、国家利益、国际合作与对抗等议题的深刻探讨。它提醒我们,历史的进程并非简单粗暴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在复杂的现实考量、战略博弈和人文关怀中不断演变的动态过程。本书的出版,无疑将为历史学界、政治学界以及所有关心欧洲历史和国际关系的读者,提供一份极具启发性的阅读体验。它如同一面镜子,照见过去,也折射出现代国际关系中永恒的挑战与机遇。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现代欧洲史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从敌人到盟友:英国对德政策研究(1943~1955)》这本书的出版感到十分振奋。我一直认为,英德关系是理解20世纪欧洲历史走向的关键线索之一。战前两国之间复杂的恩怨情仇,战时残酷的对抗,以及战后几十年的合作与竞争,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者将研究的时间跨度定在1943年至1955年,这个节点的选择堪称精妙。1943年,二战的天平开始倾斜,欧洲的未来格局已隐约可见;1955年,德国联邦共和国正式加入北约,标志着其在西方阵营中的地位确立,也意味着英德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对这一转型期内英国对德政策的深度剖析,不仅仅是描述性的陈述,更能揭示其背后的驱动力。例如,英国在对待战后德国的非军事化、民主化以及经济重建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其政策目标是否随着苏联威胁的增大而悄然改变?书中是否会探讨英国国内政治派别在对德政策上的分歧与共识?以及,作者是如何将英国的对德政策置于更广阔的欧洲整体框架下进行考察的?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知道的。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研究中那些能够“拨云见日”的作品抱有极大的热情,而《从敌人到盟友:英国对德政策研究(1943~1955)》无疑就给我带来了这样的期待。作者选择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主题——从战时的敌对关系到战后的盟友转型,这个过程必然充满了复杂的权衡、利益的博弈以及意识形态的冲突。我非常好奇,书中将如何细致地梳理这段看似难以置信的转变。是仅仅停留在宏观的政策层面,还是会深入到决策者内心深处的考量?例如,战后英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国力衰退,这种背景下,其对德政策是否会受到经济利益驱动的影响?同时,冷战的阴影逐渐笼罩欧洲,苏联的威胁是否成为了促使英德关系缓和甚至走向合作的关键外部因素?我希望书中能够呈现出这些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真实矛盾与妥协,而不是简单地将结果呈现出来。此外,作者对于“盟友”的定义和界定也至关重要,是政治上的合作,还是军事上的联盟,亦或是经济上的互助?我想了解,作者是如何权衡和定义战后英德之间这种新兴关系的性质的,这对于理解战后欧洲的权力分配格局具有非凡的意义。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现代欧洲史,绕不开英德之间那段跌宕起伏的关系。《从敌人到盟友:英国对德政策研究(1943~1955)》这本书,正是将目光投向了这段关系最关键的转型期,这让我倍感期待。作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1943年至1955年,这个时间段的设置非常关键。1943年,战争尚未结束,但英国对未来德国的态度已经开始显露出某种战略性的调整。而1955年,德国联邦共和国已经成为欧洲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一极,与英国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一复杂转变过程的。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在经历了残酷战争之后,英国的政治家、外交官以及民间社会,是如何重新认识和定义与德国的关系的?是什么样的国际局势,例如冷战的兴起,迫使英国在对待德国的问题上做出战略性的选择?此外,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英国国内政治的细致考察,例如保守党和工党在对德政策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影响实际政策的制定的。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在这段充满挑战的时期,英国是如何在复仇、防范、和解与合作之间寻找平衡点的?

评分

《从敌人到盟友:英国对德政策研究(1943~1955)》这本书名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戏剧张力,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好奇。从“敌人”到“盟友”,这中间的转变过程绝非一蹴而就,必定充满了曲折和复杂性。我尤其关注作者将研究的起点设定在1943年,这个时间点在二战的大背景下具有特殊的意义。战争的走向已经开始明朗,但战后欧洲的蓝图尚未清晰描绘。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是如何开始审视其与战败德国的关系的?是出于对未来欧洲力量平衡的考量,还是出于对苏联扩张的担忧?又或是出于某种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战略?我期待书中能够对这些动机进行深入的探讨。同时,1955年作为一个重要的节点,德国联邦共和国的崛起及其与西方世界的融合,标志着战后欧洲秩序的初步形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在这一过程中,英国是如何主动或被动地塑造和调整其对德政策的。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在于能够揭示那些不为人知的政策细节、决策背后的权衡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下,英国在制定对德政策时所面临的内外压力。

评分

这本书的选题非常吸引我,作为历史爱好者,我对二战末期及战后初期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一直很感兴趣。特别是英德关系,这两个曾经的宿敌,在短短十几年间经历了如此戏剧性的转变,其背后的原因和过程无疑充满了值得挖掘的细节。作者能够将研究的重点聚焦在1943年到1955年这关键的十二年,我认为是非常明智的。1943年,正值二战的转折点,英国对德国的态度开始显露出某种战略考量;而1955年,德国联邦共和国已经基本站稳脚跟,成为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一员,并且与英国建立了新的合作关系。这段时间跨度,恰恰包含了从战争的严酷现实到战后重建与冷战格局形成,再到欧洲一体化初步萌芽的复杂历程。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分析英国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国内国际环境时,其对德政策是如何演变的。例如,在战争尚未结束时,英国国内是否就已经存在着关于战后如何处置德国的分歧?丘吉尔、艾德礼等政治领袖的个人观点和政策主张有何异同?又是什么样的国际因素,比如苏联的崛起、美国的欧洲战略,促使英国的对德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本书或许能为我解答这些疑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