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注重集纳临床医学新信息、新技术、新知识、新观念,力求贴近临床医学科技前沿。张普、冯楠主编的《消化内科》内容主要包括了基础理论、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新机制、诊断新技术、治疗和预防方面的新疗法等,并着重介绍了本专业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加强对学科知识的系统了解和掌握,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途径。本书不仅对您的职称评聘会有很大帮助,而且对您今后的临床工作会有更大的帮助。本书为资格考试的复习辅导类参考书,全书内容全面,每节后面对应本节有相应的复习习题,使读者能在复习的同时对本节的重点知识点加以练习。
第一章 消化内科专业基础理论
第一节 消化系统解剖学1
第二节 消化系统生理学15
第三节 消化系统病理学30
第四节 消化系统病理生理学41
第五节 医学免疫学51
第六节 医学分子生物学59
第七节 医学遗传学73
第二章 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技术
第一节 腹部一般物理检查92
第二节 肝功能检查102
第三节 幽门螺杆菌(Hp)检查106
第四节 小肠吸收功能测定108
第五节 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检测110
第六节 胃肠道激素测定116
第七节 胃、十二指肠动力检测120
第八节 消化内镜临床应用122
第九节 腹部X线检查技术132
第十节 CT检查技术142
第十一节 MRI检查技术149
第十二节 超声检查技术153
第十三节 腹腔穿刺术156
第三章 相关专业知识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症状学
……
一、食管的解剖
(一)食管的位置
食管是连接咽喉至胃部之间的前后壁紧贴的扁的肌性管道,长25~30cm(我国人均值为男25~27cm,女23~61cm)。上自第6颈椎体下缘与咽相续,下行于气管与脊柱之间,略偏左,经胸廓上口入胸腔,位于气管之后,脊柱之前,其左侧有胸主动脉下行。在第4胸椎高度,气管分为左、右主支气管,所以自第4胸椎体下缘以下,食管位于心和心包背侧。在下降过程中,由于胸主动脉向中线靠拢和食管渐向左移,二者渐呈交叉之势,至第9胸椎高度,食管斜跨胸主动脉前方而达其左侧,然后在平第10胸椎高度,穿膈的食管裂孔入腹腔,在平第11胸椎高度,与胃贲门相续。
(二)食管的分段
食管的分段包括:①颈段,自第6颈椎体下缘至胸骨颈静脉切迹平面,长约5cm;②自颈静脉切迹平面至膈的食管裂孔,长18~20cm;③腹段,自食管裂孔至贲门,长1~2cm。
食管不是直上直下的,而是从上向下、自后向前,并稍向前斜倾。食管有3个狭窄处:第一狭窄是食管的起始部,距门齿15cm;第二狭窄在与气管交叉处;第三狭窄位于食管与膈肌交界处———即膈肌食管裂口处。这3处狭窄是异物最容易滞留和卡住的地方,第二、三狭窄处也是肿瘤好发部位。
(三)食管的结构
食管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构成。食管无浆膜层,是术后易发生吻合口瘘的原因之一。当食管空虚时,黏膜形成7~10条纵行皱襞,食物通过时,食管扩张,皱襞消失。食管的黏膜下层中有食管腺,在靠近贲门的固有膜中有贲门腺,二者都是黏液腺,分泌黏液,使食团易于下行。食管的肌层分为两层,内层环行,外层纵行;上1/3为骨骼肌,中段出现平滑肌,下1/3全部由平滑肌取代。
(四)食管的血液供应
食管的血液供应来自不同的动脉,尽管这些动脉间有交通支,但不丰富,特别是主动脉弓以上的部位血液供应尤差,故食管手术后愈合能力较差。
(五)食管的功能
食管没有分泌和消化的功能,它主要的功能是通过蠕动把食团输送到胃里。在正常情况下,食物从咽部到达胃贲门所需时间,液体约4秒,固体食物6~9秒。食管是输送饮食的管道。通过食管壁的平滑肌有节律地收缩,将食团从食管上部向胃部推进。在食管蠕动过程中,食管下端的括约肌松弛,使食团得以进入胃,随之,该括约肌关闭以防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食管除运送食物外,在其下段,即距胃贲门4~6cm长的食管,还有防止胃内食物反流到食管的作用。这是因为,这一段食管内的压力一般比胃内压力高,起到了天然“阀门”的作用。当某些原因使抵抗反流的功能下降或消失时,胃内的胃酸就很容易反流到食管,重者可引起食管炎症、食管糜烂,甚至食管溃疡。
二、胃的解剖
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上连食管,下续十二指肠,有收纳食物、分泌胃液、消化食物的作用,而且具备分泌功能。胃的大小、形态、位置可因其充盈程度、体位、年龄和体型等状况而有所不同,成人胃的容量为1000~3000ml,在中等度充盈时,平均长度为25~30cm。胃的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胃的位置常因体型、体位、胃内容物的多少及呼吸而改变,有时胃大弯可达脐下,甚至盆腔。
胃有上下二口,大小二弯,前后二壁,并分为四部。胃的上口称贲门,即胃的入口,上接食管。下口称幽门,即胃的出口,与十二指肠相接。胃小弯相当于胃的右上缘,凹向右后上方,胃小弯在近幽门处有一凹陷,称角切迹,此角在钡剂造影时为胃小弯的最底处,是胃体与幽门部在胃小弯的分界。胃大弯起始于贲门切迹,此切迹为食管左缘与胃大弯起始处所构成的夹角。胃大弯从起始处呈弧形凸向左上方,形成胃底的上界,其后胃大弯凸向左前下方,形成胃的下缘。胃在空虚时有明确的前后壁,充盈时胃就不存在明显的前后壁。
拿到这本《2017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备考复习全书消化内科》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和“专业性”。我是一位已经准备了多次高级职称考试的老考生,深知想要通过,绝不能只停留在教材的表面。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充实,涵盖了消化内科的各个角落,从基础的解剖生理到前沿的分子生物学,再到最新的临床指南和治疗方案,几乎无所不包。我尤其欣赏它在某些争议性话题上的论述,例如对某些治疗方案的优缺点分析,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这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阔的视野。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文献和权威机构的观点,这对于我这种需要深入理解理论,并能将其融会贯通以应对各种临床情境和考试题型的考生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考试复习资料,更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消化内科专业参考书。它让我在复习过程中,能够触及到知识的深度,也让我对消化内科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我是一名刚开始接触消化内科临床工作的住院医师,对于高级职称的考试,我内心既充满期待,又有些忐忑。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入手了这本《2017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备考复习全书消化内科》。这本书的难度对我来说恰好合适,它在保证了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用相对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复杂的概念。一开始,我对一些非常专业的术语和复杂的生理病理机制感到有些吃力,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的叙述非常到位,总能在关键的地方给出形象的比喻或者简洁的总结。我尤其喜欢它对常见疾病的讲解,比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书中不仅列出了诊断标准,还详细介绍了不同分型、不同阶段的治疗策略,以及预后评估。它还配有一些手绘图,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消化道解剖结构和病理改变。对于我这种需要打牢基础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让我对消化内科的整体框架有了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带着问题去进一步钻研。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消化内科备考路上的“及时雨”!作为一名渴望晋升的主任医师,深知理论知识的扎实和临床实践的融会贯通有多么重要。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清晰的脉络和系统的结构所吸引。作者并没有罗列零散的知识点,而是将消化内科的各个亚专业,从食管、胃肠、肝胆胰,到消化系感染、炎症性肠病、消化道肿瘤等等,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梳理。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和疑难的疾病,书中不仅给出了最新的诊疗指南,还结合了大量典型的病例分析,这对于我这种经验丰富但仍希望不断精进的临床医生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看着那些条理清晰的病史采集要点、鉴别诊断思路,以及最新的治疗方案,我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瞬间被“点亮”了,很多之前模棱两可的地方豁然开朗。而且,书中对于一些关键的“考点”和“难点”都做了特别的强调,甚至给出了一些应试技巧,这让我感觉备考的效率一下子提升了好几个档次。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陈旧的知识上,而是紧跟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学术动态,这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准备一场考试,更是在进行一次前沿的学术充电。
评分我是一位对消化内科临床研究充满兴趣的医师,参加这次高级职称考试,更多的是想通过备考来系统梳理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这本《2017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备考复习全书消化内科》给我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它在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做得非常出色,尤其是在对一些前沿研究成果的解读和临床应用的分析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对于一些罕见病、疑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最新的治疗手段的介绍,让我大开眼界。我还发现,书中在介绍某些疾病时,会穿插一些最新的科研进展,例如在慢性肝病领域,对病毒复制、肝纤维化、肝硬化发生机制的深入探讨,以及对新型抗病毒药物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这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考试知识,更是在进行一次系统性的学术充电,为我今后的临床研究和论文撰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非常合理,逻辑清晰,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是我备考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临床一线的副主任医师,我深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风险,尤其是面对越来越复杂多样的消化道疾病。这次备考,我选择了《2017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备考复习全书消化内科》,而事实证明,我的选择非常明智。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临床思维的培养。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医学知识,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引导读者一步步建立起完整的诊疗逻辑。从病史的细枝末节,到体格检查的要点,再到辅助检查的选择和解读,乃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每一个环节都力求详尽。尤其是在处理疑难杂症时,书中提出的多学科协作(MDT)的理念和实践建议,让我看到了未来消化内科的发展方向,也让我对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团队解决复杂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个人觉得,它在消化道肿瘤的早期筛查和综合治疗方面,给了我很多启发。书中对最新的内镜技术、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面的介绍,让我意识到自己的知识更新速度需要加快。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与顶尖的消化内科专家们一起探讨临床难题,这种学习体验非常宝贵。
评分内容丰富,实用,适合考试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不错
评分内容丰富,实用,适合考试
评分京东自营书籍是正版的 字迹清楚
评分很喜欢
评分不错不错
评分还行吧!
评分京东自营书籍是正版的 字迹清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