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检测维修加固标准汇编

建筑结构检测维修加固标准汇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结构
  • 结构检测
  • 结构维修
  • 结构加固
  • 工程标准
  • 建筑工程
  • 房屋检测
  • 房屋维修
  • 建筑规范
  • 土木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9836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319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城市建设标准专题汇编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20
字数:395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建筑结构检测维修加固标准汇编》主要围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住房城乡建设部的重点工作即时推出的相关标准规范汇编本——《城市建设标准专题汇编系列》。《建筑结构检测维修加固标准汇编》摘选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工程建设标准中有关建筑结构检测维修加固标准单行本共42本,供广大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
《构筑物抗震鉴定标准》GB 50117-2014
《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144-2008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 50165-92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2015
《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15-2011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2004
《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GB 50367-2013
《钢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621-2010
《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702-2011
《工程结构加固材料安全性鉴定技术规范》GB 50728-2011
《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784-2013
《建筑边坡工程鉴定与加固技术规范》GB 50843-2013
《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技术规范》GB 50982-2014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23-2011
《房屋渗漏修缮技术规程》JGJ/T 53-2011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 116-2009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 123-2012
《危险房屋鉴定标准》(2004.年版)JGJ 125-99
《贯人法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136-2001
《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JGJ/T 152-2008
《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检测分类标准》JGJ/T 181-2009
《锚杆锚固质量无损检测技术规程》JGJ/T 182-2009
《建筑门窗工程检测技术规程》JGJ/T 205-2010
《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208-2010
《地下工程渗漏治理技术规程》JGJ/T 212-2010
《择压法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234-20ll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修复与防护技术规程》JGJ/T 259-2012
《建筑物倾斜纠偏技术规程》JGJ 270-2012
《建筑结构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规程》JGJ/T 279-2012
《高强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规程》JGJ/T 294-2013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结构分析与监测技术规范》JGJ/T 302-2013
《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 317-2014
《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检测技术规程》JGJ/T 322-2013
《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规程》JGJ 337-2015
《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JGJ 340-2015
《农村住房危险性鉴定标准》JGJ/T 363-2014
《钻芯法检测砌体抗剪强度及砌筑砂浆强度技术规程》JGJ/T 368-2015
《非烧结砖砌体现场检测技术规程》JGJ/T 371-2015
《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修缮标准》JGJ 376-2015

前言/序言

  本标准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4年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2004]67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对《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进行修订而成。
  修订过程中,调查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地震,特别是汶川大地震的经验教训,总结了原95鉴定标准颁布实施以来的建筑抗震鉴定的工程经验,采纳了建筑抗震鉴定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了有关设计、科研、教学、房屋鉴定单位及抗震管理部门的意见,经反复讨论、修改、充实,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次修订后共包括11章和7个附录,主要修订内容是:一是扩大了原鉴定标准的适用范围;将原95鉴定标准仅针对TJ11-78实施以前设计建造的房屋,扩大到已投入使用的现有建筑。二是提出了现有建筑鉴定的后续使用年限;根据现有建筑设计建造年代及原设计依据规范的不同,将其后续使用年限划分为30、40、50年三个档次。三是给出了不同后续使用年限的建筑应采用的抗震鉴定方法,即本标准中的A、B、C类建筑抗震鉴定方法。四是明确了现有建筑抗震鉴定的设防目标;后续使用年限50年的建筑与新建工程的设防目标一致,后续使用年限少于50年的建筑,在遭遇同样的地震影响时,其损坏程度略大于按后续使用年限50年鉴定的建筑。五是适度提高了乙类建筑的抗震鉴定要求。
  本标准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交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管理组(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邮编:100013,Email:GB50023@cabr.corn.cn)。
《建筑结构健康诊断与安全评估技术规范》 一、本书概述 本书是一部系统性、综合性的技术规范,专注于建筑结构健康诊断与安全评估的全过程。它汇集了当前国内外在建筑结构检测、评估、加固领域最前沿的技术理论、方法手段与实践经验,旨在为建筑结构的安全运行提供科学、严谨的技术指导和可靠的技术支撑。本书内容涵盖了从宏观的结构整体性评估到微观的构件损伤分析,从常规的检测技术到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从定性的评估方法到定量的风险分析,从初步的诊断方案到详细的加固设计,力求全面、深入地解决建筑结构在服役过程中面临的各类健康问题。 二、适用范围 本书适用于各类新建、在用及既有建筑结构的健康诊断、安全评估、损伤鉴定、承载能力验算、可靠性评估以及相应的维护、修复、加固设计与施工等工程实践。具体包括但不限于: 房屋建筑: 住宅、办公楼、商场、酒店、医院、学校、厂房、仓库等各类民用及工业建筑。 构筑物: 桥梁、隧道、水坝、烟囱、塔架、储罐、体育场馆、展览中心等特殊结构。 历史古建: 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各类古建筑、名人故居等。 市政设施: 地下管廊、人防工程、道路、轨道交通等。 本书的内容和技术要求,可作为相关设计、施工、监理、检测、评估、加固单位及其从业人员进行工程活动的依据。 三、内容体系与核心要点 本书的内容体系设计严谨,逻辑清晰,涵盖了建筑结构健康诊断与安全评估的各个关键环节。 (一)总则与基本规定 总则: 明确了本书的编制目的、基本原则、适用范围、术语定义、符号说明等,为全书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框架。强调了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科学评估、因地制宜的总体要求。 基本规定: 阐述了建筑结构健康诊断与安全评估的总体流程、工作程序、质量控制要点。对评估的等级划分、风险判定标准、安全鉴定结论的提出等进行了明确规定。 (二)结构损伤诊断与检测技术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详细介绍了各类结构损伤的类型、成因、表现特征,以及相应的检测技术和方法。 1. 损伤类型与成因分析: 材料老化与劣化: 混凝土碳化、氯盐侵蚀、冻融破坏;钢材锈蚀;木材腐朽、虫蛀;砌体风化、盐析等。 结构体系病害: 基础沉降、不均匀沉降;墙体开裂、倾斜;梁、板、柱、剪力墙等构件裂缝、变形、酥松、剥落;连接节点失效等。 荷载与环境因素: 超载、不当使用;地震、风、水、火等灾害破坏;温度应力、收缩徐变等。 施工缺陷: 混凝土质量问题、钢筋配置偏差、模板支撑失误、砂浆饱满度不足等。 设计不足: 结构选型不当、构件截面偏小、构造措施不合理等。 2. 结构检测方法与技术: 目测检查: 依据外观征兆,判断损伤类型、程度和范围。 非破损检测(NDT): 超声波检测: 用于检测混凝土密实度、裂缝深度、缺陷位置;检测钢筋直径、保护层厚度;检测砌体结构密实度。 回弹法: 检测混凝土表面强度。 回弹-超声综合法: 提高混凝土强度检测的准确性。 声时法/声发射法: 检测结构内部应力、裂缝发展、材料损伤。 X射线/γ射线检测: 检测钢筋位置、数量、混凝土密实度。 电法检测: 检测混凝土碳化深度、氯离子含量、钢筋锈蚀状况。 红外热成像: 检测结构表面温度异常,判断内部空鼓、脱层、湿气等。 雷达法(GPR): 检测混凝土内部裂缝、空洞、钢筋、预应力腱等。 地质雷达: 用于勘探地下障碍物,辅助基础评估。 激光扫描(3D扫描): 精确获取结构三维几何信息,检测整体变形。 全站仪/测角仪/水准仪: 检测结构整体或局部变形、沉降、倾斜。 应变片/位移计: 长期监测结构应变与位移。 振动检测/模态分析: 识别结构的动力特性,评估整体刚度与损伤。 部分破损检测: 钻芯取样: 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密实度、龄期;检测钢筋混凝土抗拉强度。 取样分析: 分析混凝土、钢筋、砂浆、砌体等材料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微观结构。 钢筋锈蚀检测: 电化学方法检测钢筋腐蚀电流、电位。 原位测试: 桩基检测: 低应变法、高应变法、声波透射法(斜插管法)等,检测桩身完整性、完整长度、承载力。 锚杆/拉杆检测: 拉拔试验。 地基承载力测试: 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平板载荷试验等。 3. 损伤评估与诊断: 定性评估: 根据检测结果,对损伤的类型、程度、范围进行描述和归类。 定量评估: 采用统计学方法、有限元分析等,量化损伤对结构承载能力、变形能力、使用性能的影响。 损伤机理分析: 深入分析损伤发生的根本原因,为制定纠偏措施提供依据。 (三)结构安全评估与可靠性鉴定 本部分侧重于如何综合运用检测数据,对结构的整体安全状况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 1. 结构安全评估: 承载能力评估: 依据现行设计规范,对现有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进行验算,与实际荷载和损伤情况进行对比。 构件性能评估: 评估构件在现有荷载和损伤条件下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延性等性能指标。 结构整体性评估: 评估结构在荷载作用下,各构件之间能否协调工作,是否存在整体失稳风险。 使用性能评估: 评估结构在使用过程中,是否满足变形、振动、密闭性、耐久性等使用要求。 2. 结构可靠性鉴定: 可靠度理论应用: 引入可靠度分析方法,对结构在未来一定时间内达到特定失效状态的概率进行评估。 可靠性指标确定: 基于荷载、材料强度、几何尺寸、损伤等不确定因素,计算结构的可靠度指标。 风险评估: 结合失效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对结构整体风险进行评估。 3. 鉴定结论与等级划分: 鉴定等级: 根据安全评估和可靠性鉴定的结果,将结构划分为不同等级(如:满足正常使用要求、需进行维护、需进行加固、已达到危险状态等)。 提出建议: 针对不同的鉴定等级,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包括维护方案、加固方案、限期使用、停止使用直至拆除等。 (四)结构加固技术与设计 本部分提供各类常见结构病害的修复与加固技术方案,以及相应的设计原则和要求。 1. 加固设计原则: 安全性原则: 加固后结构整体安全性能必须达到或超过原有设计要求。 耐久性原则: 加固材料和方法的选择应保证加固效果的长期有效性。 经济性原则: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选择经济合理的加固方案。 适用性原则: 加固方案应与结构原有的使用功能、结构体系、现场条件相适应。 美观性原则: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兼顾结构的视觉效果。 2. 常见加固技术: 构件增大截面加固: 混凝土梁、柱、板、墙等,通过增设混凝土截面来提高承载能力。 粘贴加固: 粘贴钢板/碳纤维布/碳纤维板: 提高梁、板、柱、墙等构件的抗弯、抗剪、抗压能力。 粘贴纤维增强聚合物(FRP): 适用于多种构件的加固。 外包加固: 外包钢加固: 适用于柱、梁等构件的承载力、延性加固。 套管加固: 适用于柱、剪力墙等加固。 预应力加固: 改变结构内力分布,提高构件承载能力。 粘钢加固: 提高构件的抗弯、抗剪承载力。 植筋加固: 增加构件的连接强度,或用于构件接长。 锚栓加固: 用于连接、固定等。 灌注桩加固: 解决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 托换加固: 顶升、支承,用于基础加固或结构整体调整。 裂缝修补: 注浆、封堵等。 3. 加固设计要求: 详细的加固方案: 包括加固部位、材料选用、施工工艺、施工顺序、质量控制等。 可靠的计算依据: 依据现行国家和行业相关规范进行验算。 详细的施工图纸: 明确加固构件的设计尺寸、材料规格、连接方式等。 有效的施工组织: 制定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和安全技术措施。 (五)检测与加固的质量控制与验收 1. 检测质量控制: 检测人员资质: 明确检测人员的专业资格和经验要求。 检测仪器设备: 规范仪器的校准、维护和使用。 检测过程控制: 规范采样、测试、记录等环节。 数据处理与分析: 确保数据准确性和分析的科学性。 报告编制: 明确检测报告的格式、内容和要求。 2. 加固工程质量控制: 设计审查: 对加固设计方案进行严格审查。 材料质量控制: 确保加固材料符合设计要求。 施工过程控制: 严格按照施工方案和规范进行施工。 第三方监测: 对关键部位和重要工程实施监测。 3. 验收要求: 专项验收: 对加固工程进行分项、分部验收。 综合验收: 对整体加固工程进行最终验收。 复核检测: 必要时进行复核检测,验证加固效果。 四、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本书的出版,对于提升我国建筑结构健康诊断与安全评估的整体技术水平,规范行业从业行为,保障建筑结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价值。 技术指导性强: 本书内容全面、方法实用,为工程实践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 科学性与先进性: 汇集了国内外最新的技术成果,体现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方向。 规范性与权威性: 作为一部技术规范,它为工程实践提供了统一的技术依据和质量标准。 安全保障作用: 通过科学的检测、评估和加固,有效排除了建筑结构的安全隐患,维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经济效益提升: 科学合理的维护和加固,能够延长建筑物的役龄,节约社会资源,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总之,《建筑结构健康诊断与安全评估技术规范》是一部集理论、技术、实践于一体的权威性著作,是建筑结构领域专业技术人员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书,对于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安全、可靠、耐久的建筑环境具有里程碑式的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求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和介绍建筑结构检测、维修和加固相关标准的书籍,而《建筑结构检测维修加固标准汇编》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长久以来的需求。这本书的编纂质量非常高,内容覆盖面广,条理清晰,对于我这样一个在建筑设计领域工作的工程师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常常需要为新建项目的设计提供结构加固方面的建议,或者在项目后期评估既有结构的情况。以往,我需要翻阅大量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地方标准,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寻找适用的条文。而现在,有了这本汇编,我可以在一个地方找到所有相关的标准信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加固材料性能的详细介绍,例如各种高强度钢材、碳纤维布、玻璃纤维布等的力学性能、耐久性、施工要求等,这些信息对于我们在进行结构加固设计时,选择最合适的材料至关重要。书中还对各种加固技术的适用条件、设计原则、施工工艺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且配有大量的图例和表格,使得内容更加直观易懂。

评分

我是一个对建筑安全问题特别关注的普通读者,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我始终认为,建筑结构的安全是整个社会安全的重要基石。因此,当我在书店看到《建筑结构检测维修加固标准汇编》这本书时,立刻被它吸引了。虽然书中内容可能比较专业,但我相信,了解这些标准,对于我们理解建筑的“生命健康”以及工程建设的严谨性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我尝试阅读了书中关于既有建筑结构安全性鉴定的一些章节,尽管有些术语我并不完全理解,但通过书中大量的图示和案例分析,我大致了解了工程师们是如何评估一座建筑的“健康状况”的。特别是关于如何识别和量化结构的损伤,以及如何根据损伤程度来判定建筑是否需要进行维修或加固,这些内容让我对建筑结构的安全保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为专业人士提供技术指导,更在于它向社会大众传递了一种对建筑安全负责任的态度。

评分

作为一名在建筑工程领域工作的项目经理,我对《建筑结构检测维修加固标准汇编》这本书的实用性给予高度评价。在实际的项目管理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协调和对接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确保工程按照既定的标准和规范进行。一本权威、全面、易于查阅的标准汇编,对于我来说,是保证工程质量、规避风险的得力助手。这本书内容详实,将复杂的标准条文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归类,使得我们能够快速找到所需的标准信息。我尤其看重书中关于检测评定等级的部分。如何准确地评定既有建筑结构的损伤程度和安全等级,是制定维修加固方案的前提。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检测方法,包括外观检查、荷载试验、材料强度检测等,并给出了明确的评定标准和判定依据。这对于我们项目管理人员来说,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监督检测过程,确保检测结果的客观公正。此外,书中对各种维修加固工程的施工验收规范也做了详细的规定,这对于我们监督施工质量,确保工程达到设计要求起到了关键作用。

评分

最近有幸拜读了《建筑结构检测维修加固标准汇编》一书,作为一名在结构加固行业摸爬滚打了十余年的工程师,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简直是行业内的“宝藏”。一直以来,我们都面临着一个挑战:国家和行业发布的各类标准、规范、规程众多,更新迭代也很快,想要全面掌握并熟练运用,确实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研读和对比。这本汇编的出现,极大地简化了我们的工作。它将分散在不同文件中的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让我们可以一站式地查阅到所需的各项标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砌体结构加固的部分印象深刻。传统砌体结构的加固技术种类繁多,但每种技术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限制。这本书详细列举了粘贴纤维增强聚合物(FRP)、外包型钢、钢筋混凝土外加层等多种加固方法的适用性分析、设计计算要点以及施工技术要求,为我们提供了多样的选择和科学的依据。书中还对不同加固材料的性能指标和质量要求做了明确规定,这对于确保加固工程的质量和耐久性至关重要。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名在大学里从事结构工程教学研究的学者,《建筑结构检测维修加固标准汇编》这本书的价值不言而喻。一本集大成的标准汇编,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宝贵教材,也是我们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这本书的出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地了解当前建筑结构检测、维修和加固领域最新技术和规范的窗口。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既有建筑抗震加固的最新进展,以及在评估和加固过程中引入的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和检测手段。这些内容对于我们更新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科研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此外,书中对不同类型的结构(如高层建筑、地下工程、桥梁等)的检测与加固标准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为我们进行跨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便利。这本汇编的出现,无疑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建筑结构健康与安全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评分

我是一位对建筑历史和保护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平时喜欢阅读一些关于古建筑保护和老建筑活化的书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建筑结构检测维修加固标准汇编》这本书。虽然它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技术书籍,但我却从中看到了它在保护珍贵建筑遗产方面的巨大价值。老建筑的结构往往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材料老化、构件损坏、抗震能力不足等,如何科学、有效地对它们进行检测、维修和加固,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历史风貌,这是一个极其考验专业技术和智慧的任务。这本书汇集了众多权威性的标准,这些标准正是指导我们进行这类精细化操作的基础。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历史建筑结构保护和加固的一些原则性要求,强调在不破坏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进行修复。这本书为保护我们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让我对“修旧如旧”、“以用代保”等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

作为一名在建筑工程领域深耕多年的咨询顾问,我经常需要为客户提供关于建筑结构安全、维修和加固的专业意见。在这项工作中,《建筑结构检测维修加固标准汇编》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工具和依据。《建筑结构检测维修加固标准汇编》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我在工作中引用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以往,我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检索、学习和消化各种零散的标准文件,这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在引用时出现疏漏。这本书将所有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系统地汇集在一起,内容全面,条理清晰,为我提供了一个高效便捷的查询平台。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钢结构检测与加固的章节,其中详细阐述了钢结构常见病害的识别、检测方法,以及焊接、螺栓连接、构件加固等方面的技术要求。这些内容对于我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咨询建议,尤其是针对大型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的钢结构加固方案,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评分

近期,我有幸阅读了《建筑结构检测维修加固标准汇编》一书,作为一名刚刚踏入建筑工程领域的年轻技术员,这本书对我来说,无疑是开启职业生涯的一扇重要窗口。在学校里,我们学习的是基础的理论知识,但真正到了工作岗位上,我们才发现,实际工程中涉及到的各种标准和规范是如此之多且复杂。这本书以其系统性、权威性和实用性,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平台。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混凝土结构裂缝检测与处理的章节,书中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各种典型的裂缝形态,并详细讲解了如何进行诊断和选择合适的修补材料与施工工艺。这些知识对于我这样初学者来说,非常容易理解和掌握,并且能够直接应用于日常的工作中。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汇集,更是一种严谨的工作态度的体现,它让我明白,在建筑工程领域,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都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来执行。

评分

刚拿到这本《建筑结构检测维修加固标准汇编》,第一感觉就是厚重,沉甸甸的,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是一名从事建筑工程多年的技术人员,平时工作中接触到不少关于结构检测、维修和加固的案例,也深知这些领域的严谨性和专业性。市面上关于这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并不少见,但大多零散,不成体系,要查找一份可靠、权威的标准更是难上加难。因此,一本汇编性质的书籍,能够将现行的各类国家和行业标准进行系统性梳理和归纳,对我们一线工作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目录,看到其中包含了从基础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到钢结构、木结构等多种类型的检测与加固标准,涵盖了从检测方法、评定等级到具体的维修加固技术和材料要求,内容之详尽,覆盖之广泛,足以让我兴奋不已。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既有建筑改造的章节,这部分内容一直是工程实践中的难点和重点,如何准确评估既有建筑的结构安全性,选择最合适的加固方案,既要保证安全又要考虑经济效益,这本汇编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指南,相信它将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建筑结构检测维修加固标准汇编》这本书的,当时正好在为一个老旧厂房的改造项目做技术支持,项目涉及到大量的结构加固工作。由于年代久远,原始资料缺失,我们不得不从头开始进行详细的结构安全性评估。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了标准的重要性。一本权威、规范、系统化的标准汇编,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套统一的检测评估流程和加固技术规范,避免了因标准不统一而导致的混乱和偏差。这本书的出版,恰恰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白。我仔细研究了书中关于混凝土结构裂缝检测与修补的章节,其中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裂缝的成因分析、检测方法(包括无损检测技术)以及相应的修补材料和施工工艺。这些内容对于我们准确判断裂缝的性质、选择合适的修补方案至关重要,避免了盲目施工和不必要的浪费。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可读性,条理清晰,图文并茂,对于我这样需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技术人员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