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自然要建筑小一些,而人类的智慧却要建筑大一些。2011年“3·11”东日本大地震或许就是大自然对“大建筑”的惩罚吧。是时候描述一种不依赖于他物、能亲自获取能量、主动存于世的“小建筑”了。
2.2020年东京奥运主场馆——日本新国立竞技场设计师隈研吾以全新的思维叩问建筑世界,大师内心独白新作。
3.你或许从来没有意识到,身边“小建筑”的身影居然这么多!东京蒂芙尼大厦、浅草观光文化中心、西班牙格拉纳达歌剧院、太宰府星巴克、中国时装品牌“上下”、法兰克福的膨松茶室……隈研吾大师带你走进他的“小建筑”世界,如今,世界已经从庞大走向微小。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带来的巨大灾难,促使隈研吾从零开始重新探究建筑。隈研吾认为,“小建筑”可以利用身边的现成材料,自己动手进行拼装,乐趣十足。
因追求坚固而“进化”形成的一个庞大体系在大灾大难面前竟然轻而易举地崩溃。替代庞大建筑的矮小且自立的“小建筑”能否拉近人们与自然世界再次亲密的距离呢?“积垒”每一个微小的单位,“倚靠”大地,宽松地去“编织”,让空间更加“膨松”,一部回顾建筑历史的新作品。
隈研吾,都市设计中心代表,东京大学教授。2020年东京奥运主场馆——日本新国立竞技场设计师。著有《负建筑》《自然的建筑》等书。
隈研吾在中国的知名度起源于SOHO中国的项目“长城脚下的公社”,但真正让他在中国成名的却是2008年的北京三里屯Village(现改名为太古里)。如今,建筑大师隈研吾携新作与你畅谈“小建筑”的建筑思维。
——筑龙网
001 始于悲剧的建筑史(前言)│隈研吾
019 积 垒
021 小单位
025 水 砖
036 小住宅——水枝
046 流淌、自立的建筑
055 倚 靠
057 倚靠在强大坚实的大地
062 生物建筑——铝材和石头的“倚靠”
078 蜜蜂的秘密——蜂巢孕育的空间
097 编 织
099 编织木材——“千鸟格”的工艺美术馆
114 云一样的建筑——编织瓷砖
126 Casa Per Tutti(你我的家园)——从富勒的圆顶建筑到伞形穹顶建筑
141 膨 松
143 法兰克福的膨松茶室
151 让空间回旋、舒展
164 后 记
166 图表出处,照片摄影者一览表
“3·11”东日本大地震和小建筑
日本在崇拜“大”的潮流过程中,终于迎来了2011年3月11日。那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是一场巨大的悲剧。但是,我能察觉到这场大灾难与里斯本大火之后发生的灾难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句话,就是让人感到无论你把建筑做得多么“坚固、合理、巨大”,终究无法和这种大灾难抗衡。我们遭遇的海啸,其力量的强烈程度是压倒性的。试想一下,如果在大海旁边建造一座超高层公寓,那简直令人不寒而栗。灾难告诉我们,即便是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或曰在大自然的怒吼面前,你渺小得什么都不是。
海啸过后的核电事故更是嘲笑般地将“坚固、合理、巨大”建筑的软弱无力摆在我们面前。即便是混凝土和钢铁修建的既坚固又合理的建筑在核能面前依然毫无招架之力。可以说,推崇“坚固、合理又巨大”建筑的过程让我们过分依赖核电。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核能这把人工“大火”的帮助,自里斯本大火之后这种潮流的加速度是无法继续下去的。
的确,促成这一潮流飞速发展的“那个东西”十分脆弱,这是“3·11”东日本大地震教给我们的。无论人类建造了多么坚固、合理、巨大的东西,在大自然面前都显得如此软弱无力。显然,我们推崇的那个坚固、合理、巨大的程序本身从内部出现了破绽。
是时候了,应该从零开始修正我们的思维。茫然地眺望着那本该坚固合理的建筑物,它们却因海啸而随波逐流,我们不禁感慨,某些东西终归要结束,某些东西终归要开始。
预兆
这一天终究会到来,人们似乎在很久以前就曾有过这样的感觉。“坚固、合理且巨大”的建筑其实毫无魅力可言,对此人们很早就这样想过。所以朦胧中才会讨厌那种“盒子式”的建筑,才会去嘲笑超高层建筑是多么落伍,才会去嘲笑那是有钱人为了炫耀而建造的东西。远在大地震和海啸来临之前,如同动物可以预知将要发生的灾难那样,人们已经预知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我对“小建筑”的兴趣也许就是这些“预知”中的一个吧。用混凝土和钢材建造“坚固合理的大型建筑”并不是我的喜好。我认为“小建筑”更有情趣。而且“小建筑”可以利用身边现成的材料,自己动手进行拼装,乐趣十足。
所谓“小建筑”应该是自立的、可独立生存的,无需政府给予基础设施支持。如同生物自己动手筑巢,且巢穴无需电力、无需水管、更无需煤气一样,这种“小建筑”应该是自立的。如果你能领悟这样的道理——无论怎样依赖那些公共基础设施,于现实社会中它终归无法做到令人满意,那么很遗憾,我的预感真的应验了。
既然是追求“坚固、合理、巨大”的东西,那么配套的基础设施就必须完备,于是我们知道其结果,这些基础设施必定是过度肥大的。随着人工技术的积累叠加,基础设施网络逐渐扩张,从而覆盖全国。但是,这种人工网络又是极其脆弱的、完全不可靠的。这种人工网络不断堆积的结果,让我们知道它如同沙滩上的阁楼。因此,我的兴趣开始转向无须依赖所谓基础设施的建筑物,转向可以直接与大自然对话、可以直接依托自然能量、可以自立的“小建筑”。
自20世纪末开始,各种自然灾难接踵而至。印度尼西亚的海啸、美国的飓风、发生在意大利或中国乃至海地的大地震……有地震学者曾指出,20世纪其实是个灾难较少的特殊时代,今后地壳将再次开始频繁活动。我曾接到邀请,希望我设计一座足以应对大灾难的避难建筑,诸如此类的以避难建筑为主题的展览会我也参加过多次。本书介绍的“小建筑”中就有几个曾经参加过展览。
以这样的心态回顾从前,我们会发现“预兆”曾多次出现。有人曾反复警告我们“不要忘记大自然的恐惧”,“越是巨大的就越是危险和脆弱的”。在计算机世界里,“小型计算机”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已经作为一个庞大体系取代了“大型”系列。反观我们的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这里的动作实在是太迟缓了。如今,世界已经开始从庞大走向微小。人类这一生物正试图用各自的双手与整个世界抗衡。
人们已经开始试图改变,以摆脱过去单纯阻止某个庞大体系(例如核能)这一被动存在的状态,正试图一步一步去实现亲自筑巢、亲自获取能量这一主动存在的蜕变。我欲尽一点微薄之力,于是孕育了这里要描述的“小建筑”。
……
始于悲剧的建筑史
我总在想,从零开始对建筑进行重新思考的时候应该到了。
冒出这一念头的契机源自东日本大地震带来的巨大灾难。每当我们重新审视历史之时,往往都会发现一些至今不曾在意的、实则很重要的东西。巨大的灾难往往会改变建筑的世界,这是不争的事实。我认为,推动建筑史前行的动力并非来自划时代的发明或技术进步等所谓福音,而是作为生物的人类每当遭遇巨大灾难、每当生命受到威胁时,其自身具备的顽强依赖于巢穴的习性所致。人类的身体是奢华富贵的,这与人类动作的迟缓有关。像鸟儿或鱼类等动作迅速敏捷的生物对巢穴的依赖度是极低的。而人类是脆弱、迟缓的生物,所以人类拥有依赖巢穴的怪癖,拥有依赖建筑的嗜好。
沉浸于幸福之中的人类只会重复过去的行为,而不思考该如何前行。只有在遭遇灾难、在惨烈地倒下之后,人类才会扔掉过去的自己而开始向前行进。遗憾的是迄今为止的建筑史却对灾难视而不见。你常常可以看到,以科学或技术的发达为理由,天才个人的才能、发明和创意被当作必然结果写进建筑的历史。那真是一部“幸福”的建筑史,毋庸置疑的建筑史。如此,曾经接二连三发生过惨剧的历史就这样明快且轻率地被改编了。
但是,人类的生存环境绝非晴空万里。以悲剧为契机,发明和进步的齿轮才会开始旋转。悲剧推动着历史,这不禁让我们想起“3·11”东日本大地震a。在那一刻,以往一幕幕灾难鲜活地浮现在我们眼前。于是,人类如何应对那些悲剧的场景就会清晰地浮现。
关东大地震和东京的变迁
最让人遗憾的是,日本也被里斯本大地震之后掀起的那股追求坚固、大型建筑的浪潮所吞没。关东大地震(1923年)之前的东京,曾是一座木结构平房或两层小楼林立的低矮建筑城市(图15)。木结构建筑与混凝土或钢结构建筑
相比,既不坚固也不算合理,当然也不高大。木结构建筑从各个方面来说,受木材这一自然要素的制约,不仅长3米以上的材料很难买到,粗10厘米以上的材料也很难买到,所以这类建筑一直受自然这一绝对条件的束缚。
然而,也多亏这个制约的束缚,因为木结构建筑能够提供相当人性化的空间。每隔三米一根细细的柱子,高度被很自然地控制在二层以下。这并不是迫于人为法规所致,而是因为在大自然这一绝对条件下只能造出“小建筑”。
大自然要建筑小一些,而人类的智慧却要建筑大一些。这种来自大自然的制约曾让东京成为世界稀有的美丽城市。尽管这是一个罕见的高密城市,但东京因树木繁多依然显得温馨而且柔美。也可以说,木材的制约造就了这个城市的美好生活。
但是,关东大地震造成了10万人死亡,罹难者主要死于火灾。和伦敦大火、芝加哥大火一样,木材建造的城市造成了10万人死亡。《建筑基准法》也因此立即得到修改。东京从此脱胎换骨,成为一座坚固合理的大型建筑林立的城市。替代树木的是混凝土和钢铁这些日本人并不熟知的素材,东京那个人性化的空间从此被丢弃了。东京的“小”不见了,她在以惊人的速度变丑。由于混凝土和钢铁这些欧美发明的材料进入东京,这里被复制的欧美建筑所淹没,一步步沦落为一个丑陋的“大”城市。
“3·11”东日本大地震和小建筑
日本在崇拜“大”的潮流过程中,终于迎来了2011年3月11日。那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是一场巨大的悲剧。但是,我能察觉到这场大灾难与里斯本大火之后发生的灾难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句话,就是让人感到无论你把建筑做得多么“坚固、合理、巨大”,终究无法和这种大灾难抗衡。我们遭遇的海啸,其力量的强烈程度是压倒性的。试想一下,如果在大海旁边建造一座超高层公寓,那简直令人不寒而栗。灾难告诉我们,即便是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或曰在大自然的怒吼面前,你渺小得什么都不是。
海啸过后的核电事故更是嘲笑般地将“坚固、合理、巨大”建筑的软弱无力摆在我们面前。即便是混凝土和钢铁修建的既坚固又合理的建筑在核能面前依然毫无招架之力。可以说,推崇“坚固、合理又巨大”建筑的过程让我们过分依赖核电。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核能这把人工“大火”的帮助,自里斯本大火之后这种潮流的加速度是无法继续下去的。
的确,促成这一潮流飞速发展的“那个东西”十分脆弱,这是“3·11”东日本大地震教给我们的。无论人类建造了多么坚固、合理、巨大的东西,在大自然面前都显得如此软弱无力。显然,我们推崇的那个坚固、合理、巨大的程序本身从内部出现了破绽。
是时候了,应该从零开始修正我们的思维。茫然地眺望着那本该坚固合理的建筑物,它们却因海啸而随波逐流,我们不禁感慨,某些东西终归要结束,某些东西终归要开始。
……
当我翻开《小建筑》这本书时,我带着对隈研吾先生作品一贯的好奇和期待。我知道他以对自然材料的运用和对东方美学的深刻理解而闻名,但这本书将他的焦点引向了“小”建筑,以及“建筑的根源”。这让我非常感兴趣。我一直觉得,真正的伟大,往往隐藏在那些不显眼的角落里,那些看似平凡的设计,却能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书中的案例,没有摩天大楼的宏伟,也没有炫技般的复杂造型,取而<bos>,是那些温暖、亲切、充满生活气息的小空间。隈研吾先生通过对材料本身的深入剖析,对自然光影的巧妙运用,以及对人与空间互动的细致观察,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动人的建筑画卷。他让我们意识到,建筑的“根源”可能就藏在材料的纹理里,藏在光影的变幻中,藏在人与空间产生的那一瞬间的情感共鸣里。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建筑本身,更是关于我们如何去感受空间,如何去与环境和谐共处,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诗意。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获得更多关于建筑的启示,能够用更敏锐的视角去发现身边的美好。
评分读完《小建筑》,我感觉自己的大脑被重新洗了一遍。我原本以为建筑就是高耸的楼宇,是宏伟的结构,是解决居住问题的方案。但隈研吾先生用他那看似简单却又极富洞察力的视角,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书里描绘的那些“小建筑”,可能是一间茶室,一个公共厕所,甚至是某个街角的休憩空间,它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体量,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他对于材料的选择,对于光影的运用,对于空间肌理的把握,都展现出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我尤其被书中提到的一些利用天然材料,例如竹子、木材,甚至是石头所建造的建筑所打动。这些材料本身就带有生命的气息,它们不仅仅是被用来建造,更是与环境对话,与人交流。隈研吾先生仿佛是一位将自然语言翻译成建筑语言的大师,他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建筑的“根源”或许就藏在这些最朴素、最接近自然的元素之中。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伟大的建筑并非一定要追求规模上的震撼,而是要在每一个微小的细节中,蕴含着对人性的关怀,对环境的尊重,以及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它让我开始审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角落,那些看似平凡的空间,原来也能蕴藏着如此不凡的意义。
评分《小建筑》这本书,让我对隈研吾先生的建筑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一直认为他的作品充满了东方哲学的韵味,那种对自然、对人性的细腻体察,总是让我感到由衷的赞叹。而这本书,则将这份哲学推向了一个更纯粹的境地——“根源”。他不再局限于宏伟的设计,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微小而平凡的建筑,去探寻它们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的奥秘。书中的案例,没有惊世骇俗的设计,却有着能够直击人心的力量。我看到他如何通过对材料本身的理解,对光影的微妙处理,以及对空间人流动线的巧妙设计,来营造出一种宁静、舒适、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建筑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其外在的形态,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情感,它所营造的体验。隈研吾先生用他独有的方式,让我们重新审视建筑与环境,建筑与人的关系,以及建筑与“时间”的对话。这不仅仅是一本建筑读物,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感知生活,如何理解世界的人生指南。
评分这本《小建筑》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股引人入胜的魔力,它没有直接抛出宏大的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小”,这让我好奇心瞬间被点燃。隈研吾,这个名字本身就是建筑界的传奇,他的作品总是带着独特的东方韵味和对自然材料的极致运用,每一次新作的出现都像是给世界建筑舞台注入了一股清流。而“崭新的思维去叩问建筑的根源”,这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建筑的图集,更像是一场思想的深度对话。我一直觉得,建筑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它承载着文化、历史、人们的情感,甚至是对宇宙的理解。隈研吾先生是如何从“小”处着手,去解构和重塑我们对建筑最基础的认知?他所说的“根源”究竟是什么?是材料本身的质感?是空间与人之间的互动?还是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精神上的启迪。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跳出对“大”建筑的固有印象,去发现那些隐藏在细节之中,却足以撼动我们对建筑理解的深刻力量。它或许会改变我未来看待身边每一个建筑的视角,让我不再只是匆匆一瞥,而是能静下心来,去感受那份藏匿于其中的智慧与温度。
评分这本《小建筑》是一本颠覆了我对于“伟大建筑”认知的书。在我过往的印象中,建筑的伟大往往与规模、高度、造型的独特性划上等号。然而,隈研吾先生却以一种极其温和却又极其有力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小”建筑的无限可能。他没有鼓吹宏大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了建筑最纯粹、最本质的一面。我尤其喜欢他对材料的深入探讨,他如何看待竹子、木材、纸张,甚至是如何将这些看似普通的材料,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让它们在建筑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不仅仅是对材料本身的尊重,更是对自然的一种回归。书中的许多设计,都让我感受到一种“侘寂”之美,一种对不完美、不永恒的接纳,一种在粗糙中发现精致,在简洁中体味深邃的智慧。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隈研吾先生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他引导我重新思考,建筑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它是否一定要用最先进的技术,最昂贵的材料来建造?抑或是,它能从最平凡的元素中,提炼出最动人的情感?
评分《小建筑》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隈研吾先生及其建筑理念。我一直以来都对他的作品充满好奇,他总能用最朴素的材料,创造出最具东方韵味的空间。但这本书将他的视角进一步拉近,聚焦于“小”建筑,以及“建筑的根源”。这让我非常兴奋,因为我一直觉得,真正的伟大,往往隐藏在那些最平凡的事物中。隈研吾先生在这本书中,并没有去讨论那些高楼大厦,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小”空间。他如何利用竹子、木头、石头这些自然材料,去构建充满生命力的建筑;他如何通过对光影的精妙把握,去营造宁静而温馨的氛围;他如何通过对人与空间互动的细致观察,去设计出能够触动人心的场所。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建筑的“根源”并非是某种固定的模式,而是对自然、对人性的最真诚的回应。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建筑读物,更是一次关于如何感知生活、如何理解世界的深度体验。
评分《小建筑》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那种润物细无声般的触动。我一直对隈研吾先生的作品怀有极高的敬意,他的建筑总是能够巧妙地将现代技术与传统美学融合,创造出既具有功能性又不失艺术性的空间。然而,这本书将他的关注点拉回到“小”上面,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他的建筑哲学。我原以为“根源”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但隈研吾先生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将这个概念变得如此鲜活和可触及。他谈论到的关于材料的“个性”,关于空间与“时间”的关联,关于建筑与“人”的情感共鸣,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而忽略了建筑最本质的功能——服务于人,以及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书中的一些小建筑,虽然不大,却能够深刻地影响使用者的情绪,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例如,一个简陋的休息区,如果设计得当,也能成为人们休憩心灵的港湾。这让我反思,作为读者,或者说作为生活在建筑中的个体,我们应该如何去审视和感受周遭的空间,而不是仅仅将它们视为冰冷的物体。
评分翻阅《小建筑》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隈研吾先生精心打造的建筑世界,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全新的发现之旅。他并没有用宏大的理论来压迫读者,而是以一种极其温和、却又直击人心的“崭新思维”,引导我们去探索建筑的“根源”。我原以为“根源”是一个非常古老、甚至有些遥远的概念,但隈研吾先生通过一个个具体而微小的建筑案例,将它变得触手可及。他对于材料的理解,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使用层面,达到了“倾听材料的声音”的境界。竹子的韧性,木材的温度,纸张的轻盈,都被他赋予了新的生命。这些“小建筑”,可能只是一个街角的休息区,一个简单的入口,一个户外的遮阳棚,却在细节之处彰显着设计的力量,传递着对人的关怀。他让我们明白,建筑的伟大,并不在于其体量的庞大,而在于其能否在最平凡的空间中,唤醒人们的情感,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本书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审视周遭的环境,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去感受那些隐藏在建筑深处的智慧与温度。
评分《小建筑》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建筑”这个词的定义。一直以来,我对建筑的认知都停留在“宏伟”、“壮观”等词汇上,认为只有那些体量巨大的、造型独特的建筑才能称得上是伟大的作品。然而,隈研吾先生在这本书中,用他独特的视角,将“小”建筑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不再追求外在的华丽,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建筑的“根源”——那些最基本、最质朴的元素。我看到了他对材料的精妙运用,如何让竹子、木材、纸张等天然材料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看到了他对光影的极致追求,如何通过光线的明暗变化来塑造空间的情感;我看到了他对人与空间互动的深入洞察,如何让每一个微小的空间都充满温度和关怀。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伟大的建筑,并不在于其体量的巨大,而在于其能否触及人心,能否与自然和谐共生。隈研吾先生用他“崭新的思维”,叩问了建筑最本质的问题,也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视野。
评分阅读《小建筑》的过程,就像是一次深入的哲学漫步,我跟随隈研吾先生的脚步,去探寻建筑最本真的面貌。他没有用复杂的理论术语来“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我之前一直认为,建筑的“根源”可能是一些古老的风格,或者是某种技术体系。但隈研吾先生的“崭新思维”,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根源也许就藏在材料的生命力中,藏在与环境的对话中,藏在人与空间产生的微妙情感连接中。书中的一些小建筑,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茶室,一个公共的座椅,甚至是路边的灯箱,但它们所蕴含的设计智慧,所传递的人文关怀,却足以让人回味无穷。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时间”在建筑中的作用的探讨,那些随着时间流逝而呈现出不同韵味的材料,那些在光阴流转中变化的建筑形态,都让我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律动。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建筑有了更深的理解,更让我开始反思,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创造和感受那些充满“根源”的力量。
评分没有什么比专业的术语用平实的语言打动人了,貌似这一系列书都是如此吧~
评分京东图书,除了贵一点外,其余的都很棒
评分看了三分之一,还不错,不过字略有点小。
评分有意思的观点,很好看
评分京东的东西还是不错的,经常在京东买东西。
评分“小建筑”可以利用身边的现成材料,自己动手进行拼装,乐趣十足。
评分日本很有想法的一位建筑师的个人思考
评分正品有发票送货快很喜欢耶耶耶
评分一有活动就忍不住屯书,京东家的书质量有保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