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东北亚战略地位重要,数百年来,大国在此展开了激烈的博弈,使其成为世界上三大战争板块之一。本书着力廓清大国东北亚战略博弈的历史起源与演变历程,着重解析手段运用和特点规律,着眼探讨制约因素及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着意思考中国的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
蔡华堂,1964年生,籍贯安徽,大校军衔。先后在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外国语学院、海军指挥学院和国防大学学习、深造,获得了文学学士、法学硕士及军事学博士学位,从事过军队指挥学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2004年在联合国驻刚果(金)特派团任军事观察员,2008-2010年在联合国—非盟达尔富尔混合行动特派团任高级参谋军官。现任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军事战略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战略思想和美国军事战略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在国家一级和二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关国际关系、军事理论和外国军事思想方面的论文50余篇,主持研究guoijia级和军队级课题10余项,著有《现代局部战争结束问题研究》《美国军事概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析论》《从遏制到平衡:美国塑造世界战略解析》《21世纪日美同盟发展趋势研究》,合著有《美台军事关系的历史演变与中国统一战略选择》《信息化条件下战局控制问题研究》《国际安全与战略概论》《国际组织概论》等学术著作,参与《谍海浮沉》《世界经济与政治概论》《战略学》《蒙哥马利元帅战争回忆录》等著述的撰写与翻译。
目录
绪论()
一、至关重要的海陆桥头堡()
二、兵家必争的战略枢纽地()
三、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带()
四、大国聚集的地缘竞技场()
五、中国兴衰的命运攸关区()
第一章大国东北亚战略博弈的历史起源()
第一节中国核心地位的确立()
一、朝鲜成为中国藩属()
二、倭国(日本)接受中国册封()
三、日本着力学习中国()
四、琉球王国称臣中国()
五、北方部族地区进入中国版图()
第二节日本侵略政策的推行()
一、入侵朝鲜半岛()
二、进犯中国台湾()
三、吞并琉球群岛()
四、挑起甲午战争()
五、发动对俄战争()
六、全面侵略中国()
第三节俄国远东方向的扩张()
一、向亚洲大力扩张()
二、从中国割取大片领土()
三、侵占中国东北地区()
四、与日本展开地缘争夺()
五、与美国划分势力范围()
第四节美国对东北亚的介入()
一、打通太平洋方向的通道()
二、提出“太平洋帝国”构想()
三、打开日本与朝鲜国门()
四、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五、单独占领日本()
六、跻身朝鲜半岛()
第二章大国东北亚战略博弈的演进变化()
第一节美苏全面争夺的展开()
一、争取中国成为盟友()
二、谋求控制朝鲜半岛()
三、争夺占领日本权力()
第二节中美对抗局面的形成()
一、美国极力推行“扶蒋反共”政策()
二、美国着力打压新中国()
三、新中国推行“一边倒”政策()
四、朝鲜战争开启中美东北亚的长期角逐()
第三节中美联合反对苏联霸权主义()
一、苏联将中国推出自己的阵营()
二、苏联推行包围中国的战略()
三、中国反制苏联战略包围()
四、美国转奉联华抗苏政策()
第四节中俄伙伴制衡美日联盟()
一、中美结构性矛盾的凸显()
二、俄美战略性对抗的升级()
三、美日联盟关系的扩展()
四、中俄战略合作的再启()
第三章着眼长远的地缘竞争()
第一节明确战略利益诉求()
一、中国东北亚战略利益的演进()
二、美国东北亚战略利益的变迁()
三、俄罗斯东北亚战略利益的调整()
四、日本东北亚战略利益的认知()
第二节制定战略指导构想()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
二、俄罗斯的东北亚战略()
三、中国制衡均势战略()
四、日本东北亚战略的架构()
第三节构建战略博弈力量()
一、美日着力巩固联盟关系()
二、美韩大力稳定战略同盟()
三、美、日、韩增强战略互动()
四、中俄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第四节把握战略博弈走向()
一、着眼国际秩序的竞争()
二、争取域内国家的支持()
三、调整经济压舱的作用()
四、谋求冲动审慎的平衡()
第四章纵横捭阖的手段运用()
第一节军事较量与造势()
一、直接军事较量()
二、进行联盟对抗()
三、加强演训造势()
第二节外交角逐与布局()
一、壮大自身力量()
二、分化瓦解对手()
三、谋求“渔翁之利”()
四、进行战略布局()
第三节经济碰撞与竞争()
一、争取区域经济合作的主导()
二、推进双边自由贸易的发展()
三、着力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
第四节文化对抗与塑造()
一、塑造价值观念()
二、建立价值同盟()
三、赢取未来空间()
第五章大国战略博弈演进的基本逻辑()
第一节利益碰撞决定战略博弈的形态()
一、战略利益的深化拓展改变博弈的领域()
二、战略利益的交织碰撞制约博弈的样式()
三、战略利益的维护意志影响博弈的动力()
第二节环境认知左右战略博弈的抉择()
一、战略环境价值认知差异巨大()
二、价值战略环境认定截然不同()
三、应然战略环境看法相去甚远()
第三节力量变化牵引战略博弈的演进()
一、急剧变化的力量易于引发战争()
二、均势状态的存在利于战略稳定()
三、战略意志的提升加重安全困境()
第四节其他因素增大战略博弈的变数()
一、域内其他国家的战略考量()
二、国家战略目标的极端追求()
三、国家战略互疑的恶性循环()
结语史终将回归()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崛起成为事实,世界经济和政治的重心由大西洋地区转移至太平洋地区。对于中国来说,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说其是机遇,因为历史将再一次把中国推到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人民期盼已久大展宏图的时机终于到来。说其是挑战,因为世界主要大国都投身于这一地区的博弈,把中国推至国际漩涡的风口浪尖。近代国家体系形成以来,大国博弈的重心一直在欧洲地区。从1618年至1945年,欧洲各大国的主要任务就是从事战争,其间出现的所谓和平时期,其实就是战争的间歇。连续数百年的战争,导致域内各大帝国分崩离析,先后退出历史舞台。神圣罗马帝国瓦解,奥斯曼帝国解体,俄罗斯沙皇帝国崩溃,德意志第三帝国灭亡,法兰西帝国和大英帝国受到严重削弱。大国在欧洲的博弈,使欧洲地区衰落了,域外的美国崛起了,横跨欧亚的俄罗斯发生革命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苏联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它们继续在欧洲进行不见硝烟的较量,最后以苏联解体而告一段落。欧洲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汲取历史的教训,试图浴火重生,走一体化之路,尽管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就,但破镜难圆,碎片化的趋势不仅没有扭转,而且还有愈演愈烈之势。由此可以看出,但凡大国博弈剧烈的地区,其结局往往以悲剧而告终。
近代以来,中国虽然成为列强角逐的场所,参见朱听昌:《中国地缘战略地位的变迁》,时事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第72—133页。但毕竟既不是大国博弈的主要参与者,其所在区域也不是大国战略博弈的重心区,尽管付出的代价惨重,但仍有再次站起来的机会。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经过多年的奋斗,中国崛起为世界性大国,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从目前看,亚太地区已经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重心,这一潮流不可逆转。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与域内外国家进行战略博弈难以避免。那么,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这场大考呢?首先要对战略环境做出清晰的判断,并据此找准主要的挑战,确定主要战略方向,先为不可胜,获取主动权。既要避免赌国家命运的决战,又要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不受损害。无论是从历史、现实还是可以预见的未来看,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将来自于东北亚。这里不仅是过去和现今大国战略博弈的核心区,而且更是未来的决胜区。因此,如何应对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变局,特别是大国博弈的动机、形态和方式,就成了中国不得不深入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重大战略课题。
一、至关重要的海陆桥头堡
东北亚,顾名思义,就是指亚洲的东北部地区。从地理位置来说,它包括俄罗斯东部地区(滨海边疆区、萨哈林岛等地),中国东北与华北地区,日本北部与西北部,韩国、朝鲜以及蒙古,即环亚西北太平洋地区。从政治意义上讲,其覆盖的范围要大的多,它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五国全境以及俄罗斯远东沿海。其中,陆地面积有160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亚洲大陆总面积的40%。无论是从地缘范畴,还是从政治蕴含看,东北亚都是处于海陆汇合地带,既是欧亚大陆的东端,又是太平洋西岸。这里既有大陆国家,又有海洋国家,还有半岛国家。对于大陆国家来说,这里是走向海洋的依托,对于海洋国家来说,这里又是进入大陆的起点。因此,无论是大陆国家,还是海洋国家,东北亚地区都是名副其实的桥头堡。谁在东北亚地区获得了主导地位,谁就控制了桥头堡,谁控制了桥头堡,谁就掌握了进出大陆和海洋的主动权。
首先,海陆国家的连接区域。东北亚属于海陆复合型区域,既包括东亚大陆,也包括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半岛和岛屿;既有广袤的陆地,又有辽阔的海洋。可以说,东北亚是海陆国家的交汇区域。但是,东北亚地区在地理上有其独特之处,与世界上其他海陆结合部有着显著的不同。无论是大西洋两岸,还是印度洋沿岸,抑或太平洋沿岸的其他地区,海陆之间几无阻隔。即使沿海地区分布一些岛屿,要么面积较小,是邻近大陆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即使是独立的国家,也往往依托大陆国家而生存,是大陆国家走向海洋的跳板,因而根本不会与大陆国家形成对抗。但是,东北亚地区的大陆沿岸却由半岛或岛屿国家环绕,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连为一体。而且,无论是大陆国家,还是海洋国家,都比较地强大,既可相互依托,又可独立发展。正由于如此,大陆国家致力于打开通往海洋的通道,海洋国家则设法在大陆上占据立足之地。
……
大国东北亚战略博弈研究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大国东北亚战略博弈研究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