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工程 声色国音与性别研究:中国早期声片中的声音现代性与性别研究(1930-1937)

中国电影史工程 声色国音与性别研究:中国早期声片中的声音现代性与性别研究(1930-193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萍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电影史
  • 早期声片
  • 性别研究
  • 声音研究
  • 电影与社会
  • 文化研究
  • 中国现代性
  • 电影史学
  • 声色国音
  • 电影声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ISBN:978710604692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803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电影史工程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15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都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既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电影110周年和世界电影120周年。在中国电影110年的风雨历程中,电影的发展越来越吸引公众的关注,而其周边学科的发展也成为电影发展的托举之力,让中国电影向前、向上发展。早在2005年,以中国电影百年为契机,中国电影史研究及写作一度成为“显学”,成为中国电影研究的一个独特的景观。专家学者们针对中国电影史著作薄弱、电影史研究方法单一等现象,以及已有电影史写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电影史料的准确性、电影史述的合理性以及电影史观的正确性都提出了质疑,探讨了写作新的电影史的可能性,并达成了共识,即应该像重写文学史那样,重新撰写中国电影的历史。在呼吁要重视中国电影史研究的众声中,“重写电影史”成为了一个标志性的口号,至今依然令人津津乐道。在此旗帜下,各种重修的或新编写的中国电影史一度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出版的电影史著作总数已经达到了几十部。其中也不乏有些成果令人惊喜,给人以不少新的启迪。2015年,中国电影110周年,电影史的研究和写作已然进入一个更为理性和深入的阶段,然而,面对日益蓬勃的电影产业、更加久远和错综复杂的电影历史,我们该如何面对?之前提出的“重写”或“再写”是否依然是我们面对电影史研究和写作的思路?

作者简介

  魏萍,哲学博士,2011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方向主要有电影文化史、电影理论与批评、性别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研究。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曲
一、声音与性别
二、白话与性别

第一章 “有声的中国”,有色的性别:从白话文运动到国片运动中的声音与性别政治
第一节 从白话文运动到国语运动
一、“国音”统一与声音的政治:胡适等现代知识分子的“国音”理论
二、精英话语VS.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
三、精英话语VS.流行歌曲:黎锦晖的国音与乐音实践
第二节 从国语运动到国片运动
一、“联华”与国片复兴运动
二、联华歌舞班与女明星的声色:电影杂志与“明星之声”
三、“声色联姻”的香艳肉感“软豆腐”

第二章 声色国音中女性的“追求”:黎明晖的国音实践、声色表演和性别政治
第一节 国语运动与性别表演
一、远去的倩影:国语运动与默片女明星
二、冉升的歌舞女明星:国语运动与黎家歌舞团
三、国语宣传与黎明晖的性别表演
第二节 有声的中国,失声的女性:黎明晖在《压岁钱》中的声色表演
第三节 从“失声”到“无声胜有声”:女性的声音与声音的政治性

第三章 从“梵婀玲”到“二胡”:左翼声片的“大众语”白话歌曲、性别与表演政治
第一节 “大众语”白话与大众音乐白话
一、“大众语”白话
二、大众音乐白话:“将音乐重新定义为歌曲”
第二节 驳杂的左翼声片:软硬兼容的大众音乐白话
一、歌曲片段的声色再现
二、歌曲的音画再现与观众反应
三、全剧白话歌曲框架式的“软+硬”再现
第三节 “软性电影”中的女性声色
第四节 左翼声片中性别化的声音景观
第五节 性别VS.政治:女性的主体声音与“大众语”白话的驳杂性

第四章 魅影重重
——《夜半歌声》中的声色、革命与性别
第一节 革命话语与男性的“声”
第二节 女性的“色”(身体)与革命
第三节 “观看”引发的游移

第五章 《天涯歌女》的“声”与“色”:国族论述、性别政治与华语电影的声音脉络
第一节 苦情的歌女,想象家国的符码
第二节 声色喧哗,家国的建构与解构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中国电影史工程 声色国音与性别研究:中国早期声片中的声音现代性与性别研究(1930-1937)》:
  白话现代性的思想层面和感知层面,在官方/民间、国民党/共产党、集体/个体、男性/女性、经济、技术、社会等多种话语、不同主体和媒介的冲突和调和的过程中,也早已不能那么泾渭分明了。张真从身体和感官的层面来延伸胡适白话文运动的意义,虽然借“洋泾浜语”的讨论呈现了白话这一概念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扩展了白话的外延和内涵;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将其在中国语境中原初的现代性(主要是在思想、知识分子、意识形态等层面上)意义阐释得风淡云清了。这样一来,白话文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爱困运动在思想层面、知识分子、文学意义、意识形态上的密切联系无形中也被冲淡,甚至抽空了;白话也就成为上海区域文化的声音表达,并不能涵盖30年代电影文化呈现出的民族声音的“呐喊”这一个面向(主要以左翼电影为代表),也更无法有效呈现不同声音之间相斥相助、“众声喧哗”的杂语状态。
  另外,知识分子倡导的白话也并非是一个同定的概念。如张真所说:“本土的白话文运动试图建立一种激进的现代白话的新形式(混杂着北京方言、西方的语法和日本的外来词)作为一个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的标准的官方语。”晚清以降,以知识分子为先导的“白话”看似在知识分子和官方等各种力量的促使下渐渐“整齐划一”为一种标准国语,并且实施到教育领域。但是,20年代有关“语体文欧化的讨论”和有关“民众文学”的讨论,30年代关于“文言文·白话文·大众语”的论争等,都说明在知识分子和文学、语言话语意义上的白话,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不稳定的话语形式;“一个潜在的不稳定的过程”(汉森对于公共领域的界定);一个各种权力、话语、意识形态竞技、共存的矩阵(matrix),尽管外在上看来它势不可挡地成为一种新的现代民族国家的语言。
  不过,正是张真的研究启发我从声音(语言的声效)的角度去考察中国早期电影中的性别政治。具体在我的研究中,就是从白话现代性的理论维度重新考察中国早期声片中的声音与性别的问题。从“五四”白话文运动中几位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及其在现代声音运动中的跨界实践(刘半农、胡适的白话诗分别被赵元任、黎锦晖改编成音乐曲目;黎锦晖推广国音运动的语文、音乐实践)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性别的议题与中国的现代声音运动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详见第一章)。强势的白话文运动、继而是国语运动,虽然试图将女性的“声色联姻”都吸纳入自己统一的政治性的声音系统中,要么成为家国的符码,要么成为白话文/国语宣传的载体。然而,女性却又潜行其间在历史舞台上不经意地华丽转身,用她们台上台下的声色表演微妙改写了政治话语,为主体性的展示赢得一席之地(详见第二章)。30年代正值中国电影技术从无声向有声时代过渡,关于“声音”的讨论甚嚣尘上,“软”“硬”电影人皆借女明星的“声色联姻”为自己所需。左翼风生水起,渗入影坛的他们似乎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声音工具建构有声的中国。左翼电影中,性别也在不同的声音分工中渐趋二元,女性的“声色联姻”被各色主体用各种音画方式纳入家国民族的现代声音系统中(详见第三章)。而在风起云涌的“革命”之声中,马徐维邦的《夜半歌声》却如暗夜发着鬼声的幽魂,不仅用女性,也用男性的声色无形地解构了主流声音。声音(声)与身体(色)在新的媒介中牵愁惹恨,性别的界限在游移的革命话语中亦被模糊(详见第四章)。
  ……

前言/序言

  2015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都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既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电影110周年和世界电影120周年。在中国电影110年的风雨历程中,电影的发展越来越吸引公众的关注,而其周边学科的发展也成为电影发展的托举之力,让中国电影向前、向上发展。早在2005年,以中国电影百年为契机,中国电影史研究及写作一度成为“显学”,成为中国电影研究的一个独特的景观。专家学者们针对中国电影史著作薄弱、电影史研究方法单一等现象,以及已有电影史写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电影史料的准确性、电影史述的合理性以及电影史观的正确性都提出了质疑,探讨了写作新的电影史的可能性,并达成了共识,即应该像重写文学史那样,重新撰写中国电影的历史。在呼吁要重视中国电影史研究的众声中,“重写电影史”成为了一个标志性的口号,至今依然令人津津乐道。在此旗帜下,各种重修的或新编写的中国电影史一度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出版的电影史著作总数已经达到了几十部。其中也不乏有些成果令人惊喜,给人以不少新的启迪。2015年,中国电影110周年,电影史的研究和写作已然进入一个更为理性和深入的阶段,然而,面对日益蓬勃的电影产业、更加久远和错综复杂的电影历史,我们该如何面对?之前提出的“重写”或“再写”是否依然是我们面对电影史研究和写作的思路?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避开了您提到的那本关于中国早期声片的研究。 图书简介:跨越时空的文化编年史 书名: 《古老的盐路: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与社会变迁 (公元前200年—公元1400年)》 作者: [作者姓名,此处为占位符] 出版社: [出版社名称,此处为占位符] --- 内容概述 《古老的盐路: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与社会变迁 (公元前200年—公元1400年)》是一部深度聚焦于欧亚大陆腹地,尤其关注横跨中亚、波斯、印度与地中海区域的古代贸易网络中“盐”这一关键资源的综合性学术专著。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对宏大政治史或宗教传播史的叙述,而是采用物质文化研究的视角,试图通过对盐的生产、运输、贸易、消费及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象征意义的剖析,来重构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400年间,这一广袤地理空间内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与文化交流的细微脉络。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盐——这一基础性的生命必需品和重要的货币替代物——远超其经济价值本身,它成为了连接不同文明形态的无形纽带,其流动轨迹深刻地反映了权力分配、社会阶层固化以及技术扩散的复杂过程。 --- 第一部分:盐的地理学与早期生产技术 (公元前200年—公元100年)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研究的基础——盐的地理分布与早期开采技术。作者详细考察了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盐湖、波斯高原的岩盐矿床,以及红海沿岸的盐田。不同产地的盐在化学成分上的细微差别,如何影响了它们在贸易中的价值评估,成为了本章的讨论重点。 技术革新与规模扩张: 重点分析了汉代至罗马帝国时期,尤其是在帕提亚和贵霜帝国治下,蒸发和烘烤技术的改进如何使得盐的产量得以提升,从而支持了更大规模的贸易活动。书中通过对考古遗址中发现的制盐工具的形态学分析,展示了技术如何在不同文化间进行适应性传播。 盐的初步权力化: 探讨了早期帝国如何通过对盐产区的控制,确立其对边缘地区的经济影响力。书中引用了早期佉卢文文书与古希腊铭文中的记载,揭示了盐在早期税收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 第二部分:贸易网络的重塑与“盐的物流学” (公元100年—公元800年) 随着丝绸之路进入其鼎盛时期,盐的运输不再是地方性的行为,而演变成一个跨越数千公里的复杂物流系统。本部分着重于分析盐在运输过程中的“物质形态”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组织变革。 骆驼与盐包: 作者细致描述了盐块在驼队中的堆放、包装和保护技术。通过对古代商道沿线水源地和休息站点的考察,勾勒出支撑盐路运行的后勤网络——不仅仅是商人,还有牧民、季节性工匠和沿途聚落的相互依赖关系。 从必需品到奢侈品: 在某些远离产地的内陆城市,精制盐成为稀缺资源,其价格波动对当地平民生活的影响被详尽记录。本书特别关注了粟特商人如何将盐作为一种“高价值、低体积”的贸易品,嵌入到更广泛的香料和丝绸交换网络中。 宗教与盐: 考察了盐在景教、摩尼教以及早期佛教仪式中的象征性使用。盐如何从物质必需品转变为精神媒介,体现了不同信仰体系对日常生活元素的重新诠释。 --- 第三部分:帝国整合与盐的标准化 (公元800年—公元1400年)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伊斯兰黄金时代以及唐宋时期的变革。随着中央集权国家的加强和新的航海技术的出现,盐的生产和分配模式开始向国家垄断或高度管制的体系转变。 阿拔斯王朝与盐的官营化: 详细分析了巴格达的财政体系如何通过对盐的集中管理,有效地动员了广阔疆域内的财富。书中对比了不同地区对盐利(Salt Revenue)的不同征收方式,揭示了帝国整合的经济基础。 技术外溢与身份界定: 探讨了中国宋代制盐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煮盐技术的成熟,如何影响了与西域的贸易平衡。同时,本书也分析了在这一时期,食用何种“产地”的盐,如何在特定社会阶层中成为一种微妙的身份区隔标志。 盐路的黄昏与转型: 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和陆路风险的增加,古代盐路的物质流动模式逐渐衰退。作者总结了千年盐路留下的文化遗产,包括在建筑、风俗和语言中残留的盐的痕迹,预示着全球贸易体系的下一阶段转型。 --- 研究价值与方法论 《古老的盐路》的价值在于其跨学科的综合性。它巧妙地结合了环境史、经济人类学、考古学和技术史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对“盐”这一单一物质的追踪,本书为理解欧亚大陆上古代社会结构、技术传播和社会不平等的形成,提供了一个细致入微且极具洞察力的分析框架。它挑战了传统的、以君主或宗教为中心的叙事,将目光投向了支撑文明运行的、沉默而坚实的物质基础。全书配有大量地图、工具复原图以及出土文物照片,为读者构建了一个触手可及的古代世界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论证逻辑,给人一种层层递进、抽丝剥茧的阅读快感。它不是那种将所有史料堆砌在一起的平铺直叙,而是像一个高明的建筑师,为我们搭建起一个可以清晰审视早期声片工业生态的分析框架。从声音采集和录制的初期困境,到配音演员的职业化浪潮,再到不同地域文化声音的碰撞与融合,作者对细节的把握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我尤其赞赏它对于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声音劳动者”的关注。这些幕后英雄,他们的技术选择和美学偏好,直接决定了中国电影“第一次发声”的面貌。这种向下挖掘、关注基础性实践的做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电影制作过程的理解,也为我们理解中国电影的“民族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基于听觉感官的切入点。

评分

我不得不说,阅读此书的过程,就像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声音考古”。它成功地将我们从对视觉奇观的迷恋中拉出,强迫我们去聆听那个时代的“回响”。1930年代,在战乱和变革的阴影下,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进程充满了矛盾与张力。本书巧妙地捕捉到了这种张力是如何在声片中得到体现的:一方面是向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靠拢,追求标准化和清晰度;另一方面则是对本土文化资源和地方性的坚守与焦虑。这种“双向拉扯”使得早期的声片艺术充满了实验性和不确定性。作者对“声场”的重构分析,远比单纯的剧本分析要深刻得多,它揭示了声音如何成为连接个体经验与宏大叙事之间至关重要的媒介桥梁。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的读者,我对本书在性别维度上的细腻处理深感震撼。早期声片,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文化载体,无疑是社会性别规范和身份政治的绝佳观察场域。以往的研究或许更多关注银幕上的女性形象,但本书似乎更进一步,探究了声音本身——无论是男性的洪亮发音、女性的嗲糯语调,还是地域口音的引入与规训——是如何参与构建和巩固或颠覆既定的性别秩序的。这种将声音的“技术本体”与“文化政治”紧密结合的分析框架,展现了研究者高超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文化洞察力。它让我们意识到,在那个信息传播方式剧烈变革的年代,每一声对白、每一段配乐,都在无声无息中塑造着关于“何为合格的中国人”、“何为恰当的男性/女性”的集体想象。

评分

对于任何对媒介考古学、文化研究或中国近现代史感兴趣的同仁而言,这本书都绝对不容错过。它不仅仅是对特定年份中国电影的细致考察,更是一部关于“听觉文化如何塑造现代主体”的深刻论述。作者的论证风格严谨又不失文采,将复杂的理论工具(如福柯式的权力分析或本雅明式的技术论)熔铸于具体的电影文本分析之中,使得理论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成为透视历史细节的显微镜。全书对“国音”这一概念的探讨尤为精妙,它清晰地展示了在试图统一全国听觉标准的过程中,权力是如何运作,以及这种标准化尝试是如何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实践中产生裂隙和抵抗的。这是一部扎实、富有启发性且具有长远学术价值的力作。

评分

这部著作的问世,无疑为我们理解中国电影的早期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全新视角。作者似乎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态度,深入挖掘了1930年代初至中期的那段“声片元年”的复杂图景。我尤其欣赏它对技术革新如何与社会文化思潮产生深刻互动的关注点。电影从默片向有声片的过渡,绝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简单升级,它更是一场关于“听觉体验”的革命,直接重塑了观众的感知方式和银幕叙事结构。这本书似乎没有停留在对经典影片的罗列和评论上,而是更进一步,探讨了“声音”本身如何被建构为一种现代性的标志,以及这种现代性在民族国家构建的过程中,是如何被有意无意地编码进胶片之中的。这种对媒介物质性与文化表征之间复杂张力的捕捉,使得全书的研究旨趣远超出了传统电影史的范畴,更像是一部深入剖析“听觉现代性”的文化史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