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临床核医学进展:SPECT-CT与PET-CT技术与应用》力图反映影像医学和核医学的基本理论、*新进展和特色。突出“新、深、精、少”原则,以“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为目标,博采众长,介绍核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新的技术及方法,为有效地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帮助,核医学工作者和影像医学工作者能各取所需,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和应用新的影像医学方法来诊断和治疗疾病。了解核医学能为各个临床科室解决的问题,并了解核医学今后的发展方向,有利于达到培养新形势下综合性人才的要求。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第一部分 技术篇
第一章 γ照相机 3
第一节 γ照相机主要结构 3
第二节 电路分析部分 6
第三节 γ照相机的性能指标 8
第二章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 10
第一节 SPECT基本结构 10
第二节 SPECT数据采集 11
第三节 SPECT图像重建与衰减校正 12
第四节 NEMA标准 12
第五节 SPECT探测技术的发展 13
附 NEMA标准举例:INTRINSIC SPATIAL RESOLUTION 14
第三章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 18
第一节 PET成像的物理基础 18
第二节 PET的探测器 19
第三节 符合测量 21
第四节 PET成像中的飞行时间技术 22
第五节 PET仪技术上的发展 23
第四章 CT与MRI成像原理 25
第一节 CT成像原理与仪器 25
第二节 MRI成像原理 30
第五章 PET-CT,SPECT-CT与PET-MRI 33
第一节 图像融合技术 33
第二节 PET-CT 34
第三节 SPECT-CT 35
第四节 PET-MRI 36
第五节 PET-MRI与PET-CT、SPECT-CT的比较 38
第六章 放射化学和放射药物学 40
第一节 锝放射性药物 40
第二节 镓和铟标记放射性药物 50
第三节 氯化铊 52
第四节 碘标记放射性药物 53
第五节 PET正电子放射性药物 55
第六节 治疗用放射性药物 66
第七节 放射性药物质量控制 70
第七章 核医学诊疗中的辐射安全 77
第二部分 临床应用篇
第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显像:平面、SPECT和SPECT-CT 83
第一节 脑血流灌注显像 83
第二节 SPECT-CT脑显像的临床应用 84
第三节 脑池显像 98
第九章 PET-CT神经系统应用 100
第一节 概述 100
第二节 脑肿瘤与PET 100
第三节 认知障碍与PET 104
第四节 精神疾病、心理障碍与PET 106
第五节 运动障碍性疾病与PET 107
第六节 癫痫与PET 109
第七节 脑血管疾病与PET 111
第八节 受体显像与PET 111
第九节 发展方向 112
第十章 核心脏病学 114
第一节 心肌灌注显像 114
第二节 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 121
第三节 放射性核素心脏功能显像 122
第四节 亲心肌梗死显像与心肌乏氧显像 125
第五节 心脏神经受体显像 126
第十一章 PET-CT显像在心脏疾病中的应用 128
第一节 正电子心肌灌注显像 128
第二节 18F-FDG心肌代谢显像 131
第三节 心脏神经支配显像 133
小结 135
第十二章 SPECT-CT肿瘤显像 136
第一节 99mTc-MDP骨骼SPECT-CT显像 136
第二节 前哨淋巴结SPECT-CT显像 137
第三节 111In奥曲肽SPECT-CT显像 140
第四节 MIBG SPECT-CT显像 141
第五节 99mTc-sestamibi甲状腺旁腺腺瘤SPECT-CT显像 143
第十三章 18F-FDG PET-CT肿瘤显像概说 146
第一节 18F-FDG的体内代谢 146
第二节 18F-FDG PET-CT肿瘤显像检查前准备及注意事项 146
第三节 18F-FDG PET-CT肿瘤显像在各类肿瘤病变中的应用 147
第四节 18F-FDG PET-CT肿瘤显像的不足 155
总结 155
第十四章 淋巴瘤 156
第一节 18F-FDG PET-CT显像在淋巴瘤临床诊疗中的应用 156
第二节 不同病理学类型淋巴瘤18F-FDG PET-CT显像特点 162
第三节 特殊部位淋巴瘤18F-FDG PET-CT显像表现 165
第四节 新型显像剂在淋巴瘤中的应用 167
第十五章 头颈部肿瘤PET-CT应用 169
第一节 概述 169
第二节 鼻咽癌 174
第三节 鼻窦癌 179
第四节 咽癌 180
第五节 舌癌 182
第六节 喉癌 184
第十六章 乳腺癌PET-CT应用 187
第一节 概述 187
第二节 乳腺癌18F-FDG PET-CT图像表现 189
第三节 PET-CT在乳腺癌中的临床应用 192
第四节 乳腺癌PET-CT显像进展 196
第十七章 内分泌系统 198
第一节 甲状腺显像 198
第二节 甲状旁腺显像 200
第十八章 呼吸系统 202
第一节 概述 202
第二节 肺灌注显像 202
第三节 肺通气显像 206
第四节 V/Q显像的临床应用 208
第十九章 V/Q显像在呼吸困难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217
第二十章 肺部肿瘤PET-CT应用 224
第一节 概述 224
第二节 18F-FDG PET-CT肺部肿瘤检查适应证及技术操作要点 225
第三节 PET-CT在肺癌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227
第四节 其他PET显像剂的应用 242
第五节 小结 243
第二十一章 消化系统 245
第一节 唾液腺 245
第二节 口咽 246
第三节 食管 247
第四节 胃食管反流 248
第五节 胃排空 249
第六节 胃肠道出血 250
第六节 肝和脾 251
第七节 99mTc-标记红细胞探测肝血管瘤 252
第八节 肝胆显像 253
第九节 肠胃(胆汁)反流显像 254
第十节 呼气试验14C-标记复合物 255
第二十二章 PET-CT在消化道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257
第二十三章 泌尿生殖系统 268
第一节 肾动态显像 268
第二节 介入试验 269
第三节 肾静态显像 270
第二十四章 泌尿生殖系统肿瘤PET-CT应用 272
第一节 常见肾肿瘤的PET-CT应用状况 272
第二节 前列腺癌的PET-CT应用状况 273
第三节 膀胱癌的PET-CT应用状况 273
第四节 子宫颈癌的PET-CT应用状况 274
第五节 子宫内膜癌的PET-CT应用状况 274
第六节 卵巢癌的PET-CT应用状况 274
第二十五章 骨骼系统 276
第一节 显像剂和显像原理 276
第二节 图像分析 277
第三节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的适应证 279
第四节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的临床应用 280
第五节 骨SPECT-CT断层显像 291
第六节 PET骨显像 293
第七节 67Ga和111In白细胞显像在骨关节疾病中的应用 293
第二十六章 血液淋巴系统 294
第一节 前哨淋巴结显像 294
第二节 淋巴系统显像 295
第二十七章 儿科核医学 297
第一节 儿科核医学特点 297
第二节 骨骼系统 297
第三节 泌尿系统 305
第四节 消化系统 316
第五节 甲状腺显像 323
第六节 PET-CT显像在儿科肿瘤的临床应用 324
第二十八章 放射性核素治疗 326
第一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放射性核素治疗 326
第二节 甲状腺癌转移灶的放射性核素治疗 327
第三节 骨转移癌的止痛治疗 328
第四节 放射性近距离治疗 330
第五节 云克在治疗中的应用 330
第三部分 基础篇
第二十九章 核物理基础 333
第一节 原子及原子核 333
第二节 放射性核素的衰变类型 336
第三节 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规律 339
第四节 放射性核素的来源 343
第五节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348
第三十章 核医学仪器 351
第一节 γ光子探测器 351
第二节 放射性分析测量仪和功能测定仪 357
附录 用于临床核医学的放射性核素和放射性药物 360
主要参考文献 364
前言/序言
近年医学影像学发展迅速,尤其是各种不同的影像方法相互渗透,知识和技术更新快速,内容含量明显增加,涉及范围日益广泛和深入,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也日益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影像医学仪器发展快速,尤其是核医学仪器的发展迅猛,不但有更精确的仪器产生,而且许多大型仪器交叉,形成了新的复合型仪器。例如,PET-CT、SPECT-CT、PET-MRI等的产生,其优势在于能同时分别提供结构信息和功能信息,并通过图像融合技术使这两种显像技术完美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对疾病定位与定性的能力。
其次,如今医学影像学越来越重视对比剂,或者说显像剂的研究。依靠不同的对比剂,可显示不同的病变组织。新显像剂的研制,扩大了影像医学的应用范围,也需要不断宣传,以便让临床医师掌握新方法,应用新方法。
最后,仪器和显像剂都需要人操作。新技术的发展也提高了对影像医学从业医师的要求。在应用PET-CT的初期,许多核医学医师并不精通CT断层解剖学,尚无法对PET-CT中的CT信息予以精确的专业解读。而放射学医师恰恰相反,正面临还不精通PET显像的问题。要保证PET-CT检查的影像得到最好的解读,PET-CT的从业医师必须同时精通PET和CT这两个领域,在诊断时要结合诊断级别的CT显像信息和PET显像信息。这个目标需要在这两个领域都受过严格培训并达到相当水准的专业人士才能完成。
为了让核医学工作者和影像医学工作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和应用新的影像医学方法来诊断和治疗疾病,了解核医学能为各个临床科室解决哪些问题,并了解核医学今后的发展方向,我们共同编写了本书。
主编
2016年11月28日
《医学影像诊断学》 内容简介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一本系统阐述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原理、临床应用及发展趋势的权威性著作。本书旨在为医学生、临床医师、影像技术人员及相关科研人员提供全面、深入的医学影像学知识体系,助力其在日常诊疗工作中提升影像判读的准确性和效率,掌握前沿的影像技术,并为其在医学影像领域的深入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本书内容涵盖了医学影像学领域的核心学科,包括但不限于X线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超声成像以及核医学成像等。每一部分都力求从基础理论出发,详细介绍各项技术的成像原理、设备构成、图像形成过程,并深入剖析其在不同临床科室中的具体应用。 X线成像部分,我们将回顾X线的基本物理学原理,介绍常规X线摄影、数字X线成像(DR)以及数字胃肠造影等技术。重点关注骨骼、胸部、腹部等常见部位的X线检查,阐述典型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并探讨其在疾病筛查、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作用。 计算机断层扫描(CT)部分,本书将详细讲解CT的重建原理、多层螺旋CT(MSCT)以及能谱CT等先进技术。内容将涵盖CT在神经系统、胸部、腹部、盆道、骨骼肌肉系统等全身各系统的疾病诊断中的广泛应用,包括肿瘤、炎症、创伤、血管病变等的影像学特征,并介绍CT引导下介入治疗的相关技术。 磁共振成像(MRI)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MRI的物理基础,包括磁场、射频脉冲、梯度场的作用,以及T1加权、T2加权、质子密度加权等成像序列。本书将重点介绍MRI在神经系统(脑、脊髓)、骨骼肌肉系统、腹部、盆腔、心脏及乳腺等疾病诊断中的优势,详细解析各类病变的MRI表现,并介绍先进的MRI技术如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成像(PW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等的临床价值。 超声成像部分,本书将介绍超声波的产生、传播与接收原理,以及不同类型的超声探头和成像模式(如B超、M超、彩色多普勒等)。内容将聚焦超声在腹部(肝、胆、胰、脾、肾)、妇产科、浅表器官(甲状腺、乳腺)、心脏、血管以及肌肉骨骼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重点讲解声像图的判读方法和典型病变的影像学特征。 核医学成像部分,虽然本书不侧重于某一特定核医学技术,但会宏观介绍核医学成像在疾病诊断中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向。它将概述放射性核素显像(如骨显像、心肌显像)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功能代谢和分子水平诊断疾病的独特性。 除了对各项成像技术的深入讲解,本书还特别强调了医学影像的质量控制和影像安全。在每个成像章节中,都将穿插介绍影响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扫描参数来获得最佳的诊断图像。同时,本书也将涵盖不同成像技术的辐射剂量、电磁辐射等安全问题,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在临床应用层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每章在介绍完技术原理后,都会列举大量典型的临床病例,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清晰展示不同疾病在各种影像模态下的影像学表现,并结合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本书还会探讨影像诊断在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影像学特征排除或确认某些疾病。 本书还紧跟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前沿,对新兴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例如,人工智能(AI)在医学影像分析中的应用、定量影像学的发展、以及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等,都将在书中有所提及,以期帮助读者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指明方向。 《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另一大特色是其系统性和实用性。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语言严谨,力求用最准确的医学术语和最易于理解的方式来阐述复杂的概念。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都能从中获益。本书不仅是学习医学影像学的必备参考书,更是临床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实用工具。 总之,《医学影像诊断学》致力于构建一个全面、深入、前沿的医学影像知识体系,帮助读者掌握现代医学影像学的精髓,提升临床诊断能力,为推动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