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详细地介绍了房颤的流行病学、基础研究、药物治疗,以及房颤导管消融治疗、房颤与血栓栓塞、房颤指南解读等;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集成了国内外研究成果,也融入了作者团队的研究发现、临床经验和升华后的理性认识,是一本全面介绍房颤的专著。内容丰富、翔实,观点独具、新颖,条理清晰、明了。
房颤不仅可影响生活质量,还可恶化心功能,增加血栓栓塞发生风险。本书组织心律失常领域,特别是房颤方面的专家、学者,分享思想和新技术应用经验。全书共由八部分组成,涵盖房颤流行病学、房颤的基础研究、房颤的药物治疗、房颤导管消融治疗、房颤与血栓栓塞、房颤与其他疾病、房颤的管理、房颤指南解读,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房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以及治疗进展,旨在为临床医生、心电生理医生、研究生提供专业的指导书籍。
杨延宗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脏联盟常务副主席,大连医科大学心血管病医院名誉院长、心内科学科带头人,大连心脏学会会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曾留学意大利和美国,现任北美心律学会委员,中华心电生理和起搏学会常委,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心律失常培训基地导师,辽宁省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辽宁省优秀专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担任十余家国际学术期刊编委,获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房颤动基础和临床研究杰出成就奖”、中华医学会“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杰出贡献奖”和“介入心脏病学推广普及奖”。在国内率先提出肌袖性心律失常及导管消融治疗快慢综合征,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丰富了心律失常的理论。是国内早开展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专家之一。主持国家、省、市科学基金1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多项省、市科技进步奖,在国内享有盛誉。
第一篇 房颤流行病学
房颤的流行病学进展
第二篇 房颤的基础研究
房颤由阵发到持续的机制探讨
房颤与心肌纤维化
炎症、氧化应激、内皮功能与房颤
房颤与微小RNA
房颤与心肌电重构
心房传导与房颤
转录因子与房颤
房颤相关离子通道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自主神经与房颤
房颤转归HATCH评分系统的综合评价
第三篇 房颤的药物治疗
房颤性心肌病
房颤的中药治疗
伊布利特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胺碘酮共识解读
决奈达隆的兴衰之路
房颤节律治疗与频率治疗——药物之辩
房颤心室率控制药物的选择与应用
维纳卡兰在房颤治疗中的应用
雷诺嗪在房颤防治中的作用
房颤的上游治疗
地高辛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
伊伐布雷定的应用
第四篇 房颤导管消融治疗
中国房颤导管消融现状
阵发性房颤伴快慢综合征的处理
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消融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房颤的射频消融治疗
管中窥豹:从文献中探讨房颤导管消融的年龄上限
房颤持续时间对消融成功率的影响
房颤冷冻球囊消融的病例选择
三维时代的房颤消融
房颤导管消融的“冰与火”
体表多电极标测指导下的房颤消融进展
STABLE-SR研究现状与展望
房颤肺静脉前庭放射状线性消融术应用进展
肺静脉电隔离——房颤消融的基石
房颤碎裂电位的消融价值
阵发性房颤的消融要点及策略选择
持续/长程持续性房颤消融策略争议与进展
房颤线性消融的价值
房颤的神经节丛消融
房颤消融术后房性心动过速机制、标测与消融
房颤Box消融进展
房颤的非肺静脉触发灶消融
房颤导管消融联合肾交感神经消融——房颤合并高血压治疗的新策略?
OSASIS研究解读:持续性/长程持续性房颤Rotor消融已然谢幕?
基因指导下的房颤消融
腺苷指导下的肺静脉电隔离
房颤导管线性消融阻滞的判断
右心房在房颤消融治疗中的价值
房颤的外科消融治疗进展
房颤的心外膜消融
零射线消融房颤:安贞经验
冷冻球囊结合三维标测系统治疗房颤
“FACT”房颤导管消融模式
射频消融入工智能时代来临:Smart Touch+Visitag技术
CartoUnivu在房颤消融中的应用
心腔内超声导管在房颤射频消融中的独特作用——未来绿色环保的精准标测技术
国产三维标测系统在房颤消融中应用
高密度标测技术在房颤导管消融中的价值
影像融合技术在房颤消融中的应用
二尖瓣置换术后房颤患者的导管消融
左心耳封堵术后的房颤消融
房间隔缺损封堵后的房颤消融
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华法林治疗现状及思考(华法林连续口服vs肝素桥接治疗)
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现状及思考
房颤消融术后抗凝药物停止时机
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中的应用
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心律失常的处理
房颤导管消融后空白期快慢综合征与处理
房颤射频消融常见并发症的识别与处理
房颤冷冻球囊消融并发症的诊断与防治
心房食管瘘——早期识别和临床对策
肺静脉狭窄的识别与预防
膈神经损伤一
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左心房僵硬综合征
第五篇 房颤与血栓栓塞
房颤与周围动脉栓塞
房颤与缺血性脑卒中
房颤与肺栓塞
房颤心腔内血栓形成的超声心动图评估
ABC评分——新的房颤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风险评分
CHADS2评分对房颤发生的预i贝4价值
房颤抗凝治疗出血评估
房颤抗栓——传统抗栓药物治疗
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临床应用
Xa因子抑制剂
新型口服抗凝药:Ⅱa因子抑制剂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特殊疾患和人群中的应用
左心耳封堵——房颤抗栓新进展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指南和专家共识解读
左心耳解剖结构与左心耳封堵技术的临床应用
左心耳封堵术的操作技巧
左心耳封堵术的测量方法
左心耳封堵术相关并发症的识别及处置
冠心病介人治疗术后房颤的抗凝治疗
心脏外科手术后房颤的抗栓治疗
心脏植人性电子装置植入围术期房颤患者抗凝
老年房颤患者的抗栓治疗
瓣膜性房颤的治疗
第六篇 房颤与其他疾病
冠心病与房颤
代谢综合征与房颤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房颤的研究进展
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房颤的治疗策略
高尿酸血症与房颤
急性心肌梗死后房颤的发生、临床治疗及预后
心力衰竭与房颤
慢性呼吸疾病与房颤
肾功能不全对房颤治疗的影响
房颤与心脏性猝死
女性与房颤
心外科手术与房颤
肿瘤与房颤的相关性分析
焦虑/抑郁与房颤
第七篇 房颤的管理
房颤的起搏器管理
如何识别无症状房颤
互联网+手机心电图的应用价值
心脏事件记录仪
房颤的生化指标
房颤的无创心电检查
从卫生经济学角度看房颤治疗策略选择
多模态成像用于房颤患者心脏结构与功能的评价
第八篇 房颤指南解读
2014年AHA/ACC/HRS房颤指南解读
房颤抗栓,重中之重——ESC房颤指南/专家共识解读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不仅可影响生活质量,还可恶化心功能,增加血栓栓塞发生风险,是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因素。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房颤患者不断增加,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近二十年来,随着临床医疗、介入技术及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房颤的认识不断深入,房颤治疗效果不断提升,极大地推动了房颤的临床研究和学术发展。 为了及时了解房颤的研究进展,推广并普及新理念、新技术,不断规范和提升房颤治疗,本书特组织心律失常领域,特别是房颤方面的专家、学者,凝心汇智,分享最新的思想和新技术应用经验。经过紧张的约稿、组稿、编撰和审阅修订,《心房颤动(2017版)》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了。全书共由八部分组成,涵盖房颤流行病学、房颤的基础研究、房颤的药物治疗、房颤导管消融治疗、房颤与血栓栓塞、房颤与其他疾病、房颤的管理、房颤指南解读,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房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以及治疗进展,旨在为临床医生、心电生理医生、研究生提供专业的指导书籍。 在此付梓之际,我们衷心地感谢每位编委。纵览全书,老、中、青作者三代同堂,每一章节都浸透着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敏锐的思考,凝聚着辛勤的汗水和学术的结晶。相信本书必将为广大读者带来一份丰厚的学术盛宴!
一本意外的宝藏,原本只是抱着了解点医学常识的心态翻开了这本《心房颤动(2017版)》,没想到却被它严谨而又不失人情味的叙述深深吸引。虽然我不是医学专业人士,但书中对于心房颤动这种常见但又常常被忽视的疾病的讲解,却能够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理解其中复杂的病理过程和治疗方案。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与非专业读者沟通,避免了枯燥乏味的术语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医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疾病的预防和生活方式调整的部分,它不仅仅是罗列一堆禁忌,而是充满了积极的建议和可行的措施,让我觉得掌握了自己的健康并非遥不可及。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心房颤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我对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有了更强的责任感和主动性。这是一本真正能改变人们健康观念的书,值得每个人去细细品读。
评分作为一名对慢性病管理有着长期关注的健康爱好者,我一直试图寻找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心血管疾病的书籍,而《心房颤动(2017版)》无疑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疾病的表层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心房颤动的多维度影响,从生理机制的细致剖析,到对患者心理和生活质量的长远考量,都展现了作者的专业深度和人文关怀。书中对不同治疗方案的比较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列出药物的名称和作用,更是结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为患者和家属提供了更全面、更客观的决策依据。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个体化治疗”的理念,强调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最佳方案的重要性,这让我看到了医学进步的希望,也让我对未来医疗服务充满了信心。这本书无疑是医学领域的一股清流,它用清晰的逻辑和扎实的知识,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心房颤动的窗户,让我对其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我是一位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患者,心房颤动也是其中常见的一种。当我翻开《心房颤动(2017版)》时,我曾以为它不过是又一本例行公事的专业书籍,但事实证明,我的想法过于片面了。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逻辑性极强,对于心房颤动的各个方面都有着详尽而深入的阐述。作者在学术严谨性的基础上,还非常注重将复杂的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这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最新研究进展的梳理和分析,这为我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能够帮助我及时更新知识,更好地服务于我的患者。这本书就像一本活的教材,不断地刷新着我对心房颤动的认知,也激励着我在医学领域不断探索和进步。
评分我是一位长期受心房颤动困扰的患者,在寻医问药的过程中,接触过不少与此相关的资料,但《心房颤动(2017版)》却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本。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很多医学书籍那样冷冰冰,而是充满了温暖和力量。作者在解释复杂的医学原理时,总是能够巧妙地融入患者的真实经历和情感,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找到了共鸣,也看到了希望。书中对于最新治疗手段的介绍,也让我眼前一亮,其中一些前沿的治疗方法,是我之前从未了解过的,这为我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选择。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面对心房颤动,我并非孤军奋战,而是有无数的医疗资源和科学方法可以依靠。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性的读物,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陪伴我一同应对疾病的挑战。
评分作为一名对生命科学充满好奇心的爱好者,我总喜欢涉猎各种领域的知识,而《心房颤动(2017版)》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通往心脏健康奥秘的一扇大门。它以一种近乎艺术的方式,描绘了心房颤动这个看似微小却又影响深远的疾病。书中对心脏电生理机制的讲解,如同精密的时钟运转,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科学的美感。而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作者则以一种探索者的姿态,带领我们一步步揭开迷雾,理解现代医学的智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为何会发生”和“如何应对”的深入探讨,它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是在引发思考,鼓励我们主动去探索生命的规律。这本书让我体会到,医学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治愈疾病,更在于理解生命,在于对人类健康孜孜不倦的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