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统筹国内外形势变化提出的重大、长远战略,是新时期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旗帜和主要载体。该倡议旨在借助“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推动沿线各国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和模式,深化相互之间的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利于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将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动力,造福沿线国家人民,推动世界实现更为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发展。本书一方面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构建了“一带一路”的理论基础,提出“一带一路”是包容性全球化的倡议,将开启包容性全球化新时代;另一方面从跨境运输通道、“中欧班列”组织方案、境外产业聚集合作区、中国对外开放平台及与沿线国家的贸易格局、人文合作等方面研究了“一带一路”建设的若干实践问题。另外,本书还包括了八个国家的国别概况研究。研究成果不仅可为国家有关规划提供科学支撑,也有助于社会各界深入理解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刘卫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长助理、研究员、博导,“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201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4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15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田锦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司长。
欧晓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巡视员。
读到这本《“一带一路”·专题研究系列:“一带一路”战略研究》的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或许是一本能够拨开迷雾、直击核心的著作。在我看来,“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其影响力和覆盖范围之广,使其成为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变量。然而,伴随其发展,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有赞赏其带来的机遇,也有质疑其潜在风险。因此,一本专注于“战略研究”的书,其价值在于能否提供一个超越表面现象的分析框架。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理念,例如,其背后蕴含的中国式全球治理观,以及如何通过倡议来重塑国际经贸秩序。此外,我也对其中关于合作模式的探讨非常感兴趣。倡议提倡的是共商、共建、共享,那么在具体的项目落地过程中,这种模式是如何体现的?又面临哪些挑战?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便利化、金融互联互通等具体领域,是否有成功的范例,又有哪些值得吸取的经验教训? 我还希望这本书能够关注“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自身发展的影响。这不仅仅是一项对外开放的战略,同时也是推动国内经济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这本书是否能够探讨“一带一路”与中国国内经济的联动效应?是否能揭示其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角色定位的深远意义?总而言之,我对这本能够提供深度解读的著作充满期待。
评分当我在书店看到《“一带一路”·专题研究系列:“一带一路”战略研究》这本书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一系列关于国际关系、地缘经济以及全球治理的复杂议题。作为一名对国际事务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始终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理解当代中国对外政策和全球化进程演变的关键切入点。而“战略研究”这个词,让我对这本书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它应该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倡议的内容,而是要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战略逻辑、目标设定以及实施路径。 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对“一带一路”的长期愿景和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估。一个如此宏大的倡议,其影响无疑是深远的,但同时也可能伴随着诸多不确定性。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风险评估和应对策略的分析,例如,在推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环境风险以及社会风险,以及中国和参与国如何共同协商和化解这些风险。 此外,我还对书中关于“一带一路”与现有国际秩序的关系探讨很感兴趣。它是对现有国际秩序的补充,还是对其的某种重塑?它如何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现有国际机制协同运作?如果书中能够提供对这些问题的深刻见解,那将极大地丰富我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理解。 我也期待书中能出现一些关于“一带一路”创新发展模式的讨论,例如,如何在新兴技术、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领域,探索新的合作机遇。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一带一路”倡议深度探索的又一次重要补充。尽管我还没有来得及翻阅这本书的内页,但我仅从书名和它所属的“专题研究系列”来看,就足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学术厚度和研究的严谨性。通常,这类专题研究,尤其是聚焦于国家级战略的,往往会深入到政策制定的初心、历史渊源、实施路径以及预期的长远影响等多个维度。 我个人对于“一带一路”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媒体报道和一些宏观层面的解读。而一本专门的战略研究,我期待它能提供更精细化的分析,例如,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具体合作项目,这些项目是如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产生实际影响的。 同时,我也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处理其中可能存在的挑战和争议。任何一个宏大的战略,在推进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复杂的现实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地缘政治的博弈、文化差异的磨合、经济效益的评估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考量。一本扎实的专题研究,应该能够对这些议题进行客观的呈现和深入的剖析,而非仅仅是赞扬或批评。 我对作者或编者的专业背景充满期待,希望他们能够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更加立体、更加全面的“一带一路”战略图景。这种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术界的求知欲,更是为了让公众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这一重大倡议的内涵与外延,从而形成更理性、更成熟的认知。
评分拿到《“一带一路”·专题研究系列:“一带一路”战略研究》这本书,我脑海里首先蹦出来的便是,这应该是一本能够提供深刻洞察的学术性读物,而非碎片化的信息集合。我对“一带一路”的印象,更多的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概念,但其内在的战略精髓,尤其是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是如何运作的,我感觉自己尚未触及核心。因此,看到“战略研究”这几个字,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被引导、被梳理的期待。 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目标”的详细阐述。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针对不同的区域,倡议的侧重点和战略意图是否有所演变?它如何与中国自身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全球发展议程相衔接? 我同时也对书中关于“合作模式”的分析很感兴趣。例如,“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在实际操作中是如何体现的?是否存在一些经典的、能够为其他项目提供借鉴的合作范例?或者,书中是否会呈现一些挑战,并从中提炼出应对策略? 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软实力”和“硬实力”协同发展的视角。倡议的推进,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基础设施建设,更需要文化认同、民心相通以及国际规则的构建。这本书是否能够深入探讨这些“软实力”因素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有效提升这些方面的贡献?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扎实的研究成果,而不是停留在概念的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一带一路”·专题研究系列:“一带一路”战略研究》——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介绍性读物,而是有着明确的研究指向和理论框架。我个人对“一带一路”的认知,更多地是从新闻报道和一些简短的评论中获得的,总觉得缺少了那么一层深入的、系统性的理解。因此,当看到“战略研究”这几个字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这本书很可能是在探讨“一带一路”的宏观战略设计、长远规划以及它在国际关系中的定位。 我特别想了解的是,这本书是否会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去解读“一带一路”?它如何平衡不同国家的地缘战略诉求,又如何构建一个多方共赢的格局?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就“一带一路”的经济驱动力进行深入分析,例如,它如何促进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如何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如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此外,文化和人文交流,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意义往往被低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文化互鉴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人文交流来增进民心相通,化解潜在的误解和隔阂。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那将是非常宝贵的。 例如,在某个具体的国家,或者某个具体的项目,是如何通过战略性的规划,克服现实困难,最终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这样的分析,将远比空洞的理论阐述更能让人信服,也能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借鉴意义。
评分挺权威的书,值得认真学习。
评分听过作者的讲座,再读书就理解了其更多的深意。
评分听过作者的讲座,再读书就理解了其更多的深意。
评分很好,包装是一个直径8cm的大圆桶,很结实,被暴力快递搞了个小洞,但地图没事
评分包装不错,还没读
评分挺厚实的一本书,内容丰富。
评分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一带一路”时代的全球化、文明、战略、经济、政治、外交逻辑,揭示了“一带一路”倡议所展示的中国智慧与世界智慧,是继作者推出《“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专著一年后从人类文明史与全球化反思角度研究“一带一路”的力作。
评分林散之先生是我国当代重要的书法家之一,对当代书坛影响深广。
评分图书质量很好,内容写得不错!值得慢慢品读!物流速度也比较快!期待下次光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