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世界的城市到今日的特大城市,伊恩·道格拉斯讲述了城市的故事。他运用了众多例证,向我们展示了这些城市因何而存在,它们如何演进,以及它们所遭遇的问题。他还给我们展现了环境治理从一开始就在城市生活中发挥了何等重要的作用,并详细探讨了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城市概念在应对19世纪城市发展很糟糕的后果时,如何引导了规划者、建筑设计师和城市管理者的整体论观念。这部出自一位公认的国际专家之手的非同寻常的著作,必将受到环境学、规划学、地理学、生态学和建成环境领域的专业工作者的欢迎。
从巴姆城和瓦拉纳西的古代的辉煌,到东京和圣保罗的拥挤的都市圈,城市是我们伟大的创举之一。然而,在21世纪之初,随着城市成为了半数以上的世界人口的家园,人们越来越为其无节制的扩张及其对这个星球的不利影响而担忧。在气候变化以及对世界资源不断增加的需求产生作用的同时,这种漫无节制的发展正在影响着地球上的每一个生态系统,从深的海洋,到山峰。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尤其是在发展中世界,我们如何能够使世界上的城市更具可持续性?我们如何能够为新的城市地区应付未来的环境挑战做好准备?
伊恩·道格拉斯,曼彻斯特大学环境与发展学院荣休地理学教授、人类生态学学会的前任会长、国际生态城市发展委员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城市论坛前任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城市未来专家组的联合主席。他还是《连锁》(Catena)、《生态过程》(Ecological Processes)、《地理学研究》(Geographical Research)以及《土地的退化与发展》等期刊的编委会成员。他的著作包括《城市环境》(1983)、《潮湿地貌》(1977)等,并与人共同主编了《地理学百科手册》(2007)和《劳特利奇城市生态学手册》(2011)。
图表目录
致谢
导言
第一章 从贸易村到全球化大都市: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 应对灾难和威胁的共同体:脆弱而又有韧性的城市
第三章 食物、货物、物质材料和装饰品:城市和代谢
第四章 烟、气、灰尘与雾霾:城市的大气变化
第五章 来自山丘、地面、海洋和房檐的水:迈向综合的城市水资源管理
第六章 公共卫生、污水与垃圾山:城市的污水与垃圾
第七章 城市的声音与气味:喧闹而难闻的城市
第八章 城市与动态的地球:城市对地表的改变以及对地球物理灾害的回应
第九章 城市绿色空间:城市中驯化的和野生的自然
第十章 城市的可持续性:未来世代的城市
最后的思考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像一首精心打磨的散文诗,它避开了那种枯燥的学术腔调,转而采用了一种近乎文学性的、充满隐喻和反思的表达方式。我特别被它处理时间尺度的方式所吸引。作者似乎拥有了一种超越常人的视角,能够同时看到过去几个世纪的痕迹是如何叠加和嵌入到今日的街景之中的。当谈及城市废弃物处理的历史演变时,他没有仅仅罗列技术进步,而是探讨了“遗忘的动力”——一个社会是如何决定将什么东西埋入地下,并声称其已经“解决”的。这种对“看不见的历史”的挖掘,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而且,作者在叙述中穿插了一些哲学性的思考,比如关于“效率”与“韧性”之间的永恒张力。他似乎在不断地向读者提问:我们为了追求效率而牺牲了多少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这种对深层价值的叩问,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史学记录,而具备了一种对当代城市困境的预警性质。阅读它,就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呼吸,让你慢下来,去品味那些被现代生活节奏加速吞噬掉的复杂层次。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权力与自然资源分配之间关系的剖析,其角度之刁钻,视角之独特,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巧妙地将城市供水、能源输送管线,乃至空气质量的差异,视为社会阶级和政治博弈的具象化体现。他并不是简单地指出“富人住得好,穷人住得差”,而是深入挖掘了支撑这种差异背后的基础设施逻辑。比如,早期工业城市如何通过对上游水源的控制,实际上也控制了下游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这种对“看不见的管线”的关注,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每天使用的自来水和电力,它们不再是理所当然的服务,而是历史选择和权力斗争的结果。这种对基础设施背后政治地理学的阐释,既有扎实的史料支撑,又不乏锐利的批判锋芒。它迫使读者走出对城市“表面繁荣”的迷恋,转而去关注那些支撑起繁荣的、往往被忽视的、且分布不均的物质基础。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新的工具来阅读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将冰冷的技术设施转化为充满人与权力故事的文本。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简直是一场思想的探险,它没有采用那种线性的、编年史式的编排,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读者在“城市”这个巨大的迷宫中穿梭。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尤其是在描绘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如何在不经意间与自然力量(比如河流的改道、季节性的洪涝、甚至风向的微小变化)进行着一场无声的角力与妥协时,那种画面感极强。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入“地方性知识”这一点上的深刻洞察。他没有满足于宏大的工业革命叙事,而是深入到那些快被遗忘的、由具体社区居民发展出来的、与他们赖以生存的微气候和土壤条件紧密相关的生存策略。比如,某个古老城区对雨水收集系统的精妙设计,或者早期城市规划者如何根据当地植被的生长特性来定位公共绿地。这些细节的呈现,让“城市”不再是钢筋水泥的冰冷集合体,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张力、不断呼吸和适应的有机体。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重构自己对城市景观的认知,这种被挑战和重塑的感觉,非常过瘾。它真正做到了将人类活动的历史,植根于它所处的具体地理环境中去理解,而不是将其视为一个脱离了土壤和水文的抽象概念。
评分我必须赞扬作者在处理跨文化和跨地域案例时的游刃有余。这本书的视野是真正全球性的,它没有将欧洲或北美的发展模式视为唯一的范本。作者非常成功地对比了不同地理带上的城市应对相似环境挑战时的差异化策略。例如,他将地中海沿岸的“被动降温”建筑策略,与东亚季风区基于通风和遮阳的城市布局进行了对比分析,展示了人类智慧在面对普遍的气候压力时是如何被具体的地形和文化所塑造的。这种对比研究,避免了历史叙事的单一化倾向,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城市适应性”的理解。通过这些不同案例的并置,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所谓的“进步”并非一条直线,而是无数次基于特定环境约束下的局部优化。这本书的这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对比,使得论点非常有说服力,它不仅记录了历史,更提供了一种理解全球城市化复杂性的框架,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历史回响在当代不同角落里的微妙差异。
评分这本书在方法论上的大胆尝试,是它区别于同类著作的关键所在。作者似乎拒绝将“环境史”局限在传统的气候记录或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范畴内,而是将其拓展到城市美学和感官体验的领域。例如,他对城市噪音污染的历史演变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从早期作坊的手工敲打声到蒸汽机的轰鸣,再到现代交通的持续低频振动,作者将这些声音视为城市心跳的指标,并分析了不同社会阶层对这些声音的忍受度和规避能力。这种“听觉地理学”的引入,极大地拓宽了“环境”的定义。此外,作者还探讨了城市光污染对人类生物钟和夜间生态的长期影响,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对城市生活中的“非视觉”体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整本书读下来,感觉不像是在读一本历史书,更像是在参与一个大型的跨学科研讨会,作者不断地抛出新的研究视角,引导我们用听觉、嗅觉、触觉去重新感知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
评分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推荐一读。
评分没看内容呢
评分很好,很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没看内容呢
评分好
评分很好的书,买书只选京东。
评分很好的书,买书只选京东。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翻译过来了
评分没看内容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