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甲有灵——西方经典手绘爬行动物

鳞甲有灵——西方经典手绘爬行动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杜梅里,[奥地利] 费卿格绘 著,齐硕 编,[法] 杜梅里,[奥地利] 费卿格 绘
图书标签:
  • 爬行动物
  • 动物学
  • 手绘
  • 插画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 艺术
  • 西方经典
  • 鳞甲
  • 博物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275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924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博物文库·博物学经典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260
字数:35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鳞甲有灵——西方经典手绘爬行动物》:栩栩如生的科学绘画,专业深入的物种介绍,带你进入奇异多姿的爬行动物世界。

  两位绘图者是地位杰出的动物学家,也是技艺高超的爬行动物科学绘画艺术家。

  《鳞甲有灵——西方经典手绘爬行动物》精选两位绘图者的经典作品,辅以专业讲解,展现了奇异丰富的爬行动物。

内容简介

  《鳞甲有灵——西方经典手绘爬行动物》收录了法国动物学家杜梅里和奥地利动物学家费卿格所创作的150余幅爬行动物科学绘画,这些作品笔触细腻,姿态生动,栩栩如生,展现了世界各地奇特丰富的爬行动物,是爬行动物科学绘画中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经典作品;本书对图画中涉及的各种爬行动物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物种介绍,让人能够更好地领略爬行动物的独特之美,感受自然造物的神奇。

作者简介

  杜梅里(André Duméril , 1774—1860),法国动物学家、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动物学教授、科学绘画艺术家,著有多部两栖爬行动物学及鱼类学著作。他于1834—1854年间主持出版的《爬行纲通志》称得上是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史上的历史性巨著。

  费卿格(Leopold Fitzinger, 1802—1884),奥地利动物学家、科学绘画艺术家,早年于维也纳自然博物馆进行两栖爬行动物分类学研究工作,晚年任慕尼黑动物园和布达佩斯动物园园长。他的基础研究对现代两栖爬行动物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齐硕,沈阳师范大学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生,现参与两栖爬行动物分类学、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参与发表多个新种及新记录种,著有《四足游龙——蜥蜴》等科普读物。

内页插图

目录

一、龟鳖目
曲颈龟亚目
1.鳖科
刺鳖 / 1
2.平胸龟科
平胸龟 / 3
3.泽龟科
欧洲泽龟 / 5
4.地龟科
眼斑沼龟 / 8
马来闭壳龟 / 10
潮龟 / 12
5.动胸龟科
密西西比麝香龟 / 14
东方动胸龟 / 16
6.鳄龟科
蛇鳄龟 / 18
7.棱皮龟科
棱皮龟 / 21
8.海龟科
绿海龟/ 24
赤蠵龟 / 27
玳瑁 / 30
太平洋丽龟 / 33
9.陆龟科
欧洲陆龟 / 35
几何星丛龟 / 37
鹦嘴珍龟 / 39
荷叶折背陆龟 / 42
蛛网陆龟 / 45
中非陆龟 / 48
加拉帕戈斯陆龟 / 50

侧颈龟亚目
10.美非侧颈龟科
马格达莱纳侧颈龟 / 52巨型侧颈龟 / 54
盾头龟 / 57
11.侧颈龟科
枯叶龟 / 60
长颈龟/ 63
12.非洲侧颈龟科
西非侧颈龟 / 66
沼泽侧颈龟 / 68

二、鳄形目
1.短吻鳄科
密西西比短吻鳄 / 70
中美凯门鳄 / 73
2.真鳄科
尼罗鳄 / 75
马来切喙鳄 / 77

三、有鳞目
蜥蜴亚目

1.藁趾虎科
米氏厚尾虎 / 79
2.壁虎科
刺虎 / 81
褶虎 / 83
线纹平尾虎 / 85
3.鳞脚蜥科
鳝蜥 / 88
4.石龙子科
金氏胎生蜥 / 91
蓝舌柔蜥 / 93
翠蜥 / 95
沙鱼蜥 / 97
三棱蜥 / 99
点斑箭蜥 / 102
5.板蜥科
马达加斯加盾甲蜥 / 104
6.蜥蜴科
德氏平蜥 / 107
秀丽睑窗蜥 / 109
蓝斑蜥 / 111
7.鬣蜥科
大耳沙蜥 / 113
飞蜥 / 116
英雄蜥 / 118
琴首蜥 / 120
普通树蜥 / 122
头角蜥 / 124
双脊鬣脊蜥 / 126
横纹长鬣蜥 / 128
斗篷蜥 / 131
南非鬣蜥 / 133
星纹鬣蜥 / 135
斑点蜡皮蜥 / 137
苏丹刺尾蜥 / 139
8.绳蜥科
绳蜥 / 141
9.角蜥科
角蜥 / 143
10.美洲鬣蜥科
美洲鬣蜥 / 145
角圆尾蜥 / 147
11.海帆蜥科
冠蜥 / 149
海帆蜥 / 151
12.嵴尾蜥科
点尾蜥 / 153
13.避役科
避役 / 156
疣鳞叉角避役 / 159
14.巨蜥科
饰纹巨蜥 / 161
尼罗河巨蜥 / 163
15.毒蜥科
珠鳞毒蜥 / 165
16.美洲蜥蜴科
黑白双领蜥 / 168
马提尼克臼齿蜥 / 170
亚马逊鳄尾蜥 / 173
蚓蜥亚目
17.短头蚓蜥科
棋斑蚓蜥 / 175
18.双足蚓蜥科
沟双足蚓蜥 / 177
蛇亚目
19.盲蛇科
网纹美洲盲蛇 / 179
20.南美筒蛇科
南美筒蛇 / 182
21.蟒科
非洲蟒 / 184
蟒蛇骨骼/ 186
22.蚺科
虹蚺 / 188
红尾蚺 / 190
绿水蚺 / 192

23.瘰鳞蛇科
爪哇瘰鳞蛇 / 194
24.闪皮蛇科
爪哇闪皮蛇 / 196
25.水蛇科
钓鱼蛇 / 198
26.游蛇科
牛蛇 / 200
密河泥蛇 / 202
阿比西尼亚食卵蛇 / 204
紫斑小头蛇 / 206
27.鳗形蛇科
森林女神蛇 / 208
马达加斯加叶吻蛇 / 210
28.眼镜蛇科
印度眼镜蛇 / 213
金环蛇 / 215
美丽珊瑚蛇 / 217
光滑剑尾海蛇 / 219
灰蓝扁尾海蛇 / 221
29.蝰科
蝰科蛇类 / 223
极北蝰 / 225
沙蝰 / 227
鼓腹咝蝰 / 229
加蓬咝蝰 / 231
彩锯鳞蝰 / 233
角蝰 / 235
墨西哥跳蝮 / 237
美洲矛头蝮 / 239
美丽矛头蝮 / 241
蛇类毒牙 / 243

精彩书摘

导 读

齐硕

本书中的150余幅爬行动物科学绘画来自于两位作者,分别是法国动物学家安德烈·杜梅里(André Duméril,1774—1860)和奥利地动物学家利奥波德·费卿格(Leopold Fitzinger,1802—1884)。
一、安德烈·杜梅里
杜梅里1774年出生于法国北部城市亚眠,早年研习医学。1793年,仅19岁的他就取得了鲁昂医学院解剖医师资格,这段学习经历为他后来进行动物解剖绘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801—1812年间,杜梅里任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解剖学教授,他对动物分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大量收集整理两栖爬行动物标本,对它们进行绘图及描述,发表了大量未被描述的新物种,研究重点在于梳理不同动物类群的属间关系。他还在巴黎植物园首次尝试使用仿生态环境饲养爬行动物,观察它们的行为。他始终认为动物在行为上的差异也具有分类学意义。
杜梅里于1834—1854年间出版的《爬行纲通志》(Erpétologie Générale, Ou Histoire Naturelle Complète Des Reptiles)称得上是科学史上的鸿篇巨著。全套书共10卷,总计页数近7000页,前9卷为文字描述部分,从形态学、解剖学、生理学等诸多方面详细描述了1393个物种,最后一卷含有120幅精美的手绘图版。本书中署名“杜梅里 绘”的图幅,就主要出自这套历史性的巨著。这套著作的出版并非杜梅里一人之功,参与编写和绘图的还有杜梅里的助手加百利·比布龙(Gabriel Bibron,1805—1848)以及杜梅里的儿子奥古斯特·杜梅里(Auguste Duméril,1812—1870)。
比布龙出生于法国巴黎,其父亲是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职工,因此他从小就受到自然科学的熏陶,在动物分类方面有良好的基础。在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期间,他作为杜梅里的助手,对采集到的动物标本进行分类描述。他的绘画技艺也十分精湛,擅长表现细节。可惜天妒英才,1848年,年仅43岁的比布龙就因患肺结核不幸离世。
比布龙去世后,杜梅里的助手一职由他的儿子奥古斯特·杜梅里接任。奥古斯特·杜梅里在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期间,任两栖爬行动物学及鱼类学教授,曾于1864—1866年间亲自前往中美洲采集动物标本。1869年,他当选法兰西科学院院士。他在学术上的造诣丝毫不逊于他的父亲。在生物学研究史上,这对传奇父子可称为模范。
二、利奥波德·费卿格
费卿格1802年出生于维也纳,毕业于维也纳大学植物学专业,1817—1861年间在维也纳自然博物馆进行两栖爬行动物分类学研究工作,晚年任慕尼黑动物园园长和布达佩斯动物园园长。他于1867年出版的《图说脊椎动物》(Bilder-atlas zur Wissenschaftlich-populren Naturgeschichte der Wirbelthiere)是他的代表性著作,其中包含107幅手绘图版。他一生中发表了大量新物种,还将它们分门别类,建立了许多不同的属,这些属中至今仍有70余个被沿用。他所做的工作对两栖爬行动物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费卿格画工细腻,注重还原动物生活时的样貌,并在画中交代其所处的生存环境,与杜梅里的绘画风格相比,可谓是各有千秋。但也不难看出,费卿格对杜梅里的一些作品进行了临摹,并在其中添加自己特有的绘画元素。
三、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最早由一类迷齿两栖动物演化而来,目前已发现最早的爬行动物是生活于石炭纪晚期的林蜥(Hylonomus sp.),距今已有3.12亿年。中生代时,爬行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达到鼎盛时期,占据着生物圈的各个生态位,很多种类还发展为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大体型。不过,大约在6500万年前,地球经历了一系列地质气候变化,在受到外来天体撞击、温度剧变、地壳活动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爬行动物家族开始日渐衰颓,不仅种类、数量大幅减少,在个体大小上也逐渐向小发展。作为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向高等演化的关键一环,爬行动物与两栖动物、鸟类以及哺乳类之间都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
在大多数人眼中,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这两类样貌原始的“冷血动物”应该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其实不然,这两类动物的亲缘关系较鸟类、哺乳类与爬行类的关系要远。二者的区别存在于各个方面。首先,两栖类在发育上具有一段完全生活在水中并用鳃呼吸的幼体期,经变态后改为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兼以皮肤呼吸;爬行动物在发育过程中则不具有变态现象。其次,两栖类的皮肤柔软且具有丰富腺体,表面多湿润;而爬行动物体表被以角质鳞片或骨板,表面干燥。爬行动物与两栖动物最大的区别,同时也是爬行动物在进化上与两栖动物相比更胜一筹的地方在于,爬行动物的生殖过程中,首次出现了“羊膜卵”这一结构。羊膜卵,顾名思义,就是产下的卵中具有由羊膜包被的胚胎,卵最外层可能还具有钙质或革质的卵壳。羊膜卵的出现,标志着爬行动物在繁殖的环节彻底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而绝大多数两栖类,其产卵和授精的过程必须在水中完成。此外,二者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差异。
在现代生物分类学启蒙时期,人们常常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归为一类。1745年,利奥内(Lyonnet)首次提出Reptiles一词,并把它作为纲名,其中就包括爬行动物和蛙类等。1758年,瑞典生物学家林奈( C. Linné)在其所著《自然系统》第十版中将爬行动物列入两栖纲Amphibia。1768年,劳伦修斯(Laurentius)著成《爬行纲提要》一书,这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Reptiles在分类学范畴内正式作为纲名的起始,不过直至此时,两栖类与爬行类仍被置于一纲之中。1800年,布龙尼亚(Brongniart)以动物的体内构造、繁殖方式与发育过程立论,开始将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拆分为两类。随着人们对生物分类的认识不断深入,直到19世纪50年代前后,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分属不同纲的理论才彻底确立。
说了这么多,究竟什么样的动物才能算是“爬行动物”呢?想要给它们下一个科学定义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在传统的林奈分类系统中,人们将所有身披鳞甲、能产下羊膜卵的“变温”脊椎动物类群称为爬行纲,这其中不仅包括现生爬行动物,还包括已灭绝的恐龙、翼龙、鱼龙等。不过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发现具有条条框框的传统分类系统已经越来越不足以反映物种之间的亲疏关系。举个例子来说,现在已有足够多的证据支持鸟类是由兽脚类恐龙中的一支演化而来,那么爬行动物与鸟类的关系该如何界定呢?通过DNA层面的比对和分析,人们还发现,鳄鱼与鸟类的亲缘关系甚至近于同属爬行纲的蜥蜴,可以说颠覆了人们对爬行动物起源演化的传统认识,给传统分类系统出了个大难题。
20世纪中叶,德国昆虫学家威利·亨尼希(Willi Hennig,又有译为威利·汉宁根)提出分支系统学(Cladistics)理论,来研究种级或种级以上分类单元之间的始于共同祖先的谱系关系格局,即根据DNA序列和形态学特征等数据,建立系统发育树,以表示这种谱系格局。
以分支系统学理论分析,所谓的“爬行纲”其实并不是一个单系类群,换句话说,现存的四大类爬行动物并不是起源自同一祖先,彼此之间的亲缘关系相去甚远。根据分支系统学的理论,现代爬行动物与鸟类所组合成的单系群被称为蜥形纲(Sauropsida),再与以哺乳类为代表的合弓纲(Synapsid)组成单系群,这一大类我们称之为羊膜动物(Amniote)。哺乳类与爬行类的分化时间较早,早在3亿多年前的石炭纪晚期,这两大类动物的祖先就已走上截然不同的演化道路。鸟类则最早起源于1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早期,目前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其是由兽脚类恐龙中的虚骨龙类演化而来。由此见得,平时我们觉得外貌迥然不同的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实际上起源自同一祖先,可谓是同源殊途,各自以不同的生存方式适应这颗不断变化的蓝色星球。
说完爬行纲与其他陆生脊椎动物类群的关系,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传统意义上的爬行动物都包含有哪些种类。根据爬行动物数据库(The Reptile Database)统计,截至2016年8月,全世界已知现存的爬行纲物种数约为10450余种,物种丰富度位列脊椎动物门第三位,仅次于硬骨鱼纲和鸟纲。爬行纲下可分为龟鳖目、鳄形目、喙头目和有鳞目四大类群,其中有鳞目又下分为蛇亚目、蜥蜴亚目和蚓蜥亚目三类。
1. 龟鳖目
龟与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享有特殊地位,古人羡其寿长,自古以来就将龟鳖视作祥瑞之物,与龙、凤、麒麟并称“四灵”。
龟鳖目在世界范围内已知现存340余种,我国已知约33种,它们中包括了我们所熟知的乌龟、陆龟、海龟以及鳖等。根据解剖学差异,龟鳖目下又可分为曲颈龟亚目和侧颈龟亚目两大类群。
龟鳖目的起源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热点话题,它们与其他爬行动物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具有匣状的外壳,遇到危险时多数种类可以将头、尾、四肢缩入壳中。龟壳的起源目前学界也尚无定论,普遍认为其主要来源于骨骼多个部位的连接与衍生。
2. 喙头目
喙头目的起源可追溯至两亿多年前的三叠纪早期,于中生代时种类最为繁多,广布于世界各地。但在经历数次大灭绝事件后,绝大多数种类均已灭绝,现仅存斑点楔齿蜥(Sphenodon punctatus)一种,仅见于新西兰北部沿海的部分小岛之上,属原始的孑遗物种,数量稀少。斑点楔齿蜥的样貌和蜥蜴近似,但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两类动物,最明显的差异在于斑点楔齿蜥有特殊的牙齿结构以及雄性没有交接器官。楔齿蜥生长速度缓慢,需15~20年才能达到性成熟,卵则需要经过12~15个月才能完成孵化。如此慢节奏的生活让它们具有超长的寿命,通常可达百年以上。
3. 鳄形目
鳄形目现存3科9属24种,分布于南北半球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仅存一种,为鼍(tuó)科鼍属的扬子鳄。目前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鳄鱼是分布于南亚、东南亚以及澳大利亚北部的湾鳄,全长可逾6米,重达1吨;最小的鳄鱼为南美的盾吻古鳄,成体全长仅一米余。生活于白垩纪晚期的恐鳄全长可达10米以上,重量据估计可达8吨,以小型恐龙为食。鳄形目动物是爬行纲中最为高等的类群,亲缘关系与鸟类接近,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较爬行纲其他类群更完善,主要表现在:大脑开始出现由新脑皮组成的大脑皮质;小脑有侧向突出的小脑绒球;交感神经系统特别发达;心脏分化为四室,左、右心室完全分开,其间仅留一潘尼兹氏孔相联,心脏中动脉血和静脉血基本不相混合,接近于真正的双循环。
4. 有鳞目
有鳞目是现存爬行动物中最为繁盛的一支,其种类约占现存爬行纲物种总数的96%以上,分布于除南极洲以外的各个大陆,有些种类还可完全生活于海洋之中。有鳞目下有三个亚目,分别是、蜥蜴亚目、蚓蜥亚目和蛇亚目,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周身被以角质鳞片,泄殖腔孔呈横裂,雄性具有被称为“半阴茎”的成对交接器官。
在有鳞目下的三大类群中,蚓蜥亚目的种类最少,仅有不足200种,不具四肢,形似蚯蚓,营半穴居生活。蜥蜴亚目现存约6300种,是有鳞目中形态分化最为多样的类群,有能快速变化体色的避役、无足似蛇的脆蛇蜥,还有能攀附于墙面的壁虎,就连白垩纪时统治海洋的沧龙也属于蜥蜴的一支,可见蜥蜴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当属爬行纲中的佼佼者。蛇亚目现存3600余种,是爬行纲最后演化出来的一个分支,也是最为特化的类群。关于其起源有“陆生说”和“海生说”两大假说,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蛇类最早由一类穴居蜥蜴演化而来,为适应地下生活,四肢逐渐缩小、消失,视觉功能也逐渐被敏锐的嗅觉所替代,有的类群还发展出具有“夜视”功能的“热测位器”。蛇类最令人胆寒的特性莫过于有些种类可分泌致命的毒液。蛇毒为一类特化的蛋白质,可以破坏机体组织或神经系统,从而快速地杀死猎物,提高捕食效率。
以上就是对爬行动物的概述,希望能帮助读者初步了解这个独特的动物类群。
《鳞甲有灵——西方经典手绘爬行动物》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自然、着迷于神秘爬行世界读者的珍贵著作。它并非一本简单的图鉴,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艺术与科学之旅,带领读者深入探索那些披着坚韧鳞甲、生息于地球各个角落的古老生灵。本书精选了十七至十九世纪,西方艺术大师们笔下最令人惊叹的爬行动物手绘作品,每一幅画作都凝聚了艺术家们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对生命形态的深刻理解,以及当时最前沿的科学探索精神。 这些作品,在今天看来,不仅仅是泛黄纸页上的精美图画,更是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它们是当时博物学家、探险家和艺术家们共同协作的结晶,记录了他们冒着艰险,在世界各地搜寻、描摹、记录这些奇特生物的艰辛与热情。在那个影像技术尚未普及的年代,这些手绘图是传递地理发现、物种信息、乃至生命演化思想的最重要载体。每一笔线条,每一次晕染,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智慧与好奇。 翻开本书,你将与那些早已在自然界中默默无闻,或已成为传说中的生物们重逢。从蜿蜒盘踞的巨蟒,到身披铠甲的蜥蜴,再到神秘莫测的古代爬行类,这些画作以惊人的写实度,再现了它们的每一个细节:鳞片的纹理、皮肤的褶皱、眼神的灵动,乃至肌肉的力量感。艺术家们并非仅仅满足于描绘其外形,更试图捕捉其内在的生命力。他们观察它们如何在阳光下舒展身体,如何在阴影中潜伏,如何在水中游弋,如何在陆地上疾驰。这些生动的描摹,让你仿佛能听到它们在遥远时空中发出的低语,感受到它们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的独特角色。 本书的魅力,不仅在于其艺术的高度,更在于其历史的厚度。作者在整理和呈现这些艺术品的同时,也深入挖掘了这些画作背后的故事。我们将了解到,这些作品是如何诞生的?当时的科学家们如何利用这些图画来分类和理解爬行动物?这些画作又如何影响了后世的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书中会详细介绍每一幅画作的作者,他们的生平、他们的研究领域、以及他们创作这些作品时的时代背景。例如,我们会惊叹于一位博物学家如何花费数年时间,在险峻的山脉中寻找一种从未被记录过的蛇类,并将其每一个细微的特征都一丝不苟地绘制下来。又比如,我们会了解到,在那个信息传播缓慢的时代,一幅精准的手绘图,可能就是当时科学界了解某个遥远大陆上独特爬行物种的唯一窗口。 本书所收录的爬行动物种类繁多,涵盖了从我们熟悉到极其罕见的物种。你将看到那些在古老传说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神话生物,在艺术家笔下变得栩栩如生。你也将邂逅那些如今已难得一见的珍稀物种,它们曾是博物学家们热切追寻的目标,也曾是人们对未知世界最直观的想象。这些画作,不仅展示了爬行动物多样而迷人的形态,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不断探索和认识的过程。 《鳞甲有灵——西方经典手绘爬行动物》的每一页都是一次视觉的盛宴,一次知识的启迪。它适合每一个对自然科学、艺术史、乃至欧洲探险史感兴趣的读者。对于艺术家来说,这是学习古典写实技法、理解形态解剖的宝贵范本。对于科学家和学生而言,这是了解科学发展史、认识早期物种记录方式的生动教材。对于普通读者,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一次与古老生命对话的独特体验。 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力求体现其艺术价值和历史厚重感。精选的纸张,细腻的印刷,都将最大限度地还原原作的风貌。阅读本书,就像在亲手翻阅一本尘封已久的古代博物学经典,你能感受到纸张的温度,闻到墨迹的清香,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时代。 本书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一系列美丽的图片,更是人类对自然界充满敬畏和好奇的漫长求索。它展示了人类如何通过观察、记录、描绘,来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如何通过艺术的语言,来传达科学的发现。这些古老的手绘作品,穿越了几个世纪的时光,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提醒我们,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于自然的探索和对生命的热爱,依然是我们内心深处最原始、最美好的情感。 《鳞甲有灵——西方经典手绘爬行动物》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图书。它将为你打开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你得以窥见那些关于生命、关于艺术、关于科学的辉煌瞬间。它将激发你对自然的无限遐想,让你重新审视那些披着鳞甲的生灵,它们在亿万年的演化长河中,承载了怎样的生命奥秘,又在地球的生态链中扮演着怎样的不可或缺的角色。这本书,将带你走进一个既真实又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一个被鳞甲覆盖,却又充满灵动生命力的世界。 通过本书,你将有机会欣赏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艺术家们如何用画笔描绘同一个主题,感受他们各自独特的观察角度和表现手法。例如,你会看到某位艺术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地标注出每一个骨骼结构和肌肉走向;而另一位艺术家则可能更侧重于捕捉爬行动物栖息环境的氛围,将其融入画作之中,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生动的意境。这种风格的多样性,本身就构成了爬行动物艺术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也展现了人类认识和表现自然方式的多样性。 本书的编排方式也经过精心设计,力求让读者在享受艺术的同时,也能获得丰富的知识。每一幅画作旁,都会附有详细的文字说明,介绍该爬行动物的科学名称、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以及在当时被赋予的文化意义。这些文字,往往来源于同时代的博物学著作和探险家的日志,力求还原最真实的历史信息。通过这些文字,读者可以了解到,在过去,人们是如何看待这些爬行动物,它们在当时的社会文化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以及当时人类对这些生物的认知局限性。 《鳞甲有灵——西方经典手绘爬行动物》不仅是一本观赏性的画册,更是一本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文化读物。它将带你走进西方科学史上一个充满探索与发现的黄金时代,让你有机会与那些伟大的艺术家和科学家们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这些古老的画作,你将能够深刻地理解,人类是如何从最初的懵懂与好奇,一步步走向科学的严谨与理性,又是如何通过艺术的触角,去触碰和理解那些深藏在自然界中的生命之美。 本书所呈现的爬行动物,在当时往往是人类认知边界上的挑战。它们可能生活在遥远的异域,形态怪异,习性隐秘,给当时的科学家和艺术家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挑战。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激发了他们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创造力。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去观察、去记录、去描绘。正是有了这些不懈的努力,我们今天才能如此清晰地看到这些生命曾经存在过的痕迹,感受到它们所蕴含的生命力。 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所传递的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在那个时代,许多爬行动物可能因为人们的误解和恐惧,而被视为邪恶的象征。然而,通过这些精美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们对它们所展现出的独特的生命之美,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这提醒着我们,在看待和理解自然界中的生物时,应该超越表面的恐惧和偏见,去发现它们内在的价值和意义。 《鳞甲有灵——西方经典手绘爬行动物》是一次集艺术、科学、历史和文化于一体的盛宴。它不仅能够满足你对爬行动物的好奇心,更能带你领略那个时代人类的智慧、勇气和对未知世界的执着探索。它将是一本让你反复品读、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的珍贵之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用纸也值得称赞。在如今这个快速消费数字内容的时代,拥有一本可以实体翻阅、细细摩挲的画册本身就是一种享受。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既能很好地承载墨水的晕染效果,又不至于让画面显得过于油腻或失真。特别是对于那些描绘沙漠或雨林光线的插图,纸张的微哑质感恰到好处地模拟了自然光下的景深效果。我试着将它放在不同光线下观看,发现即便是侧光照射,那些细微的笔触和层次感依然清晰可见,这在很多印刷品中是难以达到的。而且,装订得非常结实,可以完全平摊开来欣赏跨页的大幅作品,这对于欣赏那些全景式的生态场景至关重要。可以说,从触感到视觉,这本书的物理呈现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而非仅仅是信息载体。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是它所构建的那种独特的氛围感。它不像纪录片那样追求动态的即时冲击力,也不像学术图鉴那样强调绝对的客观中立。它介于两者之间,用艺术化的语言重构了一个充满神秘和古老气息的爬行动物世界。我喜欢它在布局上偶尔出现的“留白”,那种恰到好处的空白,反而将读者的注意力牢牢锁定在主体生物的精微之处。它不是强迫你接收知识,而是邀请你进入一个安静的观察空间。比如,有一幅关于夜行壁虎在月光下捕食的画面,背景几乎是纯黑的,唯有壁虎的眼睛在黑暗中闪烁着琥珀色的光芒,那种寂静中的爆发力,让人屏住了呼吸。这种叙事方式,让原本可能有些疏离感的冷血动物,变得富有诗意和故事性。它成功地跨越了物种的界限,触动了人类对自然本源的某种原始情感连接。

评分

说实话,我过去对爬行动物的兴趣更多停留在“酷炫”的层面,比如毒性和体型。但读完这本书后,我的视角被极大地拓宽了。我开始关注它们身上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灵性”——书名里的“有灵”二字,我以为只是个修饰,但插画和文字(虽然是辅助性的描述)共同营造出一种敬畏感。作者似乎总能找到一个角度,让这些被传统文化视为“冷血”或“邪恶”的生物,展现出其内在的复杂情感结构。例如,书中对一些小型蝾螈和两栖动物幼体的描绘,那种初生时期的懵懂和对周遭环境的试探,比很多描绘哺乳动物幼崽的画作更引人深思。它们不是简单的生物机器,而是生态系统中的精密构件,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似乎携带着数亿年的进化信息。这种对生命深层价值的挖掘,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沉潜,让人对“生命”这个宏大概念产生全新的敬意。

评分

我对动物插画的欣赏,往往建立在“准确性”和“故事性”的平衡上。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没有陷入过度美化的陷阱,而是用一种近乎虔诚的写实主义手法,记录下爬行动物的真实形态。比如关于不同蜥蜴科属的尾巴结构差异,教科书上往往用简单的线条示意,而这里却以细腻的水彩或铅笔素描形式呈现,清晰地展示了骨骼支撑和肌肉分布对形态的影响。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鳄鱼家族的描绘,它们那标志性的厚重装甲和水中伏击的姿态,被捕捉得极具戏剧张力。但最打动我的是那些“非典型”的画面,比如两只不同种类的蛇在争夺领地时身体交织的复杂几何形态,或者是一只龟在冬眠前最后一次晒太阳时,背甲上光线折射出的幽微变化。这些瞬间,是观察者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对生命细微观察才能捕捉到的,它们让冰冷的生物学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野性的魅力。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本来以为这又是一本关于爬行动物解剖结构或者栖息地介绍的硬核科普读物,毕竟书名听起来就带着点学术气息。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被那些精细到令人咋舌的插图完全吸引住了。这可不是那种千篇一律的教科书式配图,每一幅画都仿佛注入了灵魂,线条流畅,色彩饱满,光影处理得极富层次感。作者对鳞片纹理的描绘简直是神来之笔,你几乎能感觉到指尖触碰到那种干燥而坚韧的皮肤质感。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描绘这些生物时,并没有将它们工具化或模式化,而是捕捉了它们最生动、最富有生命力的瞬间——比如一条变色龙在树枝上缓缓移动时眼神中的警觉,或者一条蟒蛇在蜕皮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脆弱与力量的矛盾统一。这种艺术上的高度和对自然细节的尊重,让这本书远超了一般的博物图鉴的范畴,更像是一部献给这些古老生灵的情书。每翻过一页,我都忍不住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份匠心独运的笔触和对生命形态的深刻理解。

评分

很漂亮,要细细的阅读品味~

评分

给儿子买的,学习欣赏学画画。

评分

内容还不错。

评分

很棒!

评分

很好看的画册,非常喜欢。

评分

图片很精美,美中不足的是种类有点少

评分

东西挺不错的而且发货速度很快包装也很不错,我很喜欢

评分

买了全套,不想错过。为了京豆,10个字。

评分

品质特别棒,特此推荐,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