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换 国际顶尖交互计师访谈启示录(全彩)

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换 国际顶尖交互计师访谈启示录(全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善本出版有限公司 编
图书标签:
  • 交互设计
  • 用户体验
  • 情感化设计
  • 沟通技巧
  • 人机交互
  • 访谈录
  • 设计思维
  • 信息架构
  • 用户研究
  • 设计方法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0808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455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12
字数:2968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面向艺术设计类在校师生、交互设计师、平面设计师。

每个交互设计师对交互的理解不同,看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是如何从对时代的变幻和未来交互的设想为切入点,用情感交流与信息交换作为思维发散点,引领读者进入更深刻的交互时代。

内容简介

本书邀请世界各地的交互设计师,就交互中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换这一主题,以文字结合案例分析的形式分享设计师对交互设计的设计技法、信息传递、情感交流以及发展趋势的理解,并且有大量精彩的交互设计案例展示,读者可以通过设计师的文章和案例展示,了解到交互设计的新潮流。

作者简介

善本图书,是中国专业的设计类图书经销商之一,平面、广告、地产、产品、服装、室内、建筑、景观等设计类图书和杂志,致力于为设计师提供新、快、全的设计资讯和专业化服务,崇尚精品图书,推崇“善本就是好书”,广泛地与国内外出版商和销售商保持着良好地紧密合作。

内页插图

目录

浸入式交互体验p8 - p13
交互设计给我的启示p14 - p23
交互设计终究是以人为本p24- p29
传达品牌的情绪和价值p30 - p33
科技与交互设计 p34 - p45
个性定制交互的新时代p46 - p59
“积极”的要素极大地影响用户体验p60 - p67
交互设计中密不可分的东西p68- p71
数字化生活新时代p72- p79
理解你的用户p80 - p85
交互设计的目标是促进沟通p86- p89
让用户愉快使用的交互设计p90 - p95
关注用户感受 注重设计细节p96 - p105
交互设计的情感互动p106- p117
交互设计的感悟与实现方式p118 - p123
交互设计的5 个步骤p124 - p133
情感与交互p134 - p145
通过互动故事讲述获得知识p146- p151
从个性化的角度出发去理解用户p152 - p157
交互设计的关键p158 - p167
能引起共鸣的交互p168 - p171
激发直觉的用户体验p172- p175

作品欣赏
游杭州荡西湖App p177 - p179
迈外迪美食App p180 - p182
租房 App p183 - p185
钥匙配制机器配套App p186 - p189
SkyWarriors 游戏宣传Appp190 - p193
网页制作网站&App p194 - p195
斯科沃罗区地图App p196- p197
情绪追踪App p198 - p199
FitBark 宠物状态追踪App p200 - p203
《Young》电子杂志App p204 - p207

前言/序言

  计算机诞生后,个人电脑、智能手机也相继面世,19 世纪80 年代,伴随着智能设备诞生的还有“交互设计”。这些设备起初由行业资深的工程师研发而成,因此即便是面对高深的操作过程,他们也能轻松应对。但要普及给普罗大众的话,人机交互必须更加简单易懂,这就是交互设计的任务——化复杂的机械语言为简单的界面操作。


  随着交互设计的进步,它的发展趋势不仅体现在从复杂到简单、从虚拟到真实性的体现、平面与动态结合等方面,还有情感化体验越来越突出的特点。交互设计对用户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要达到情感交互的话,需要设计师怎么做?比如玩一个游戏的应用程序的时候,我们往往只记得画面的华丽,闯关时的刺激紧张,以及游戏结束后看好友分数排位时的轻松愉悦,而用户不知道能给他们这么多视觉刺激和情感体验的游戏应用程序应用界面是怎么设计制作的。只有设计师和和程序员知道,一个成功的App 需要设立心理模型、收集用户数据、不断修改应用程序交互细节。成功的应用程序不需要说明书去教导用户如何使用,通过精心设计的界面,用户自己可以轻松掌握一切操作。


  小编很荣幸邀请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深应用程序的设计师们,在本书中分享了各自的交互设计心得,从技术运用的角度出发,讲讲如何布局一个完善的界面;从情感沟通的角度出发,讲讲交互设计应如何以人为本;从展望未来的角度出发,聊聊未来的交互设计。



好的,请看下面这本图书的详细简介: 图书名称:数字时代的沟通艺术:从人际连接到全球协作的实践指南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虚构作者名]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填写虚构出版社名] --- 内容简介 在信息洪流席卷一切的数字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频繁地“连接”,但高质量的“沟通”却常常成为稀缺资源。本书并非聚焦于技术界顶尖设计师的访谈录,也不是探讨人机交互的深度解析,而是一本立足于人本主义,旨在全面提升个体及组织在当代复杂环境下沟通效能的实践手册。它深入剖析了如何超越表象的数字往来,构建真正富有意义、能够驱动协作与创新的沟通模式。 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有效的沟通是人类社会高效运转的基石,而在技术深刻改变了媒介和速度的今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训练我们的沟通肌肉。我们不再满足于“信息有没有传达出去”,而是追求“信息是否被准确理解、共情是否建立、以及最终是否促成了积极的行动”。 全书结构清晰,分为四大核心板块,层层递进,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沟通优化框架: 第一部分:认清媒介的迷雾——理解当代沟通的本质挑战 本部分首先解构了当前沟通环境的复杂性。我们分析了即时通讯工具、邮件系统、视频会议等主流数字媒介的固有优势与潜在陷阱。许多人误以为数字化工具解放了沟通,但事实上,它们也带来了“注意力碎片化”、“语境缺失”和“情感带宽受限”等挑战。 情境重构学: 如何在缺乏非语言线索(如肢体语言、微表情)的数字环境中,重建丢失的“情境信息”,确保信息的完整性。 速度与深度的悖论: 探讨了追求沟通的即时性往往牺牲了思考的深度,并提出了在不同场景下平衡速度与深度的策略。 数字疲劳的根源: 揭示了信息过载和持续的“待命状态”如何侵蚀我们的认知资源,并提供了建立健康数字边界的方法。 第二部分:个体沟通的内功修炼——从清晰表达到着色倾听 有效的沟通始于自我认知。本部分将焦点转向个体能力的培养,强调内在的准备工作对外部表达的决定性影响。 逻辑的骨架与情感的血肉: 指导读者如何构建清晰、有说服力的叙事结构,确保逻辑严密,同时学会运用恰当的情感色彩来增强信息的穿透力,避免“面目模糊”的陈述。 深度倾听的艺术(Active Deep Listening): 区别于简单的“听见”,本书详细介绍了如何进行“共情式倾听”和“批判性倾听”。这包括识别隐藏的假设、挖掘未言明的需求,以及如何通过提问而非打断来引导对话深入。 跨文化与跨代际的语境适应: 在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探讨了如何识别和尊重不同的沟通习惯、隐喻系统和权力距离,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第三部分:群体协作的结构优化——构建高效的团队交流场域 沟通的挑战在群体环境中呈几何级数增长。本部分聚焦于如何设计和维护一个促进信息顺畅流动和有效决策的群体环境。 会议的解构与重塑: 提供了系统性的方法来优化不同类型的会议(信息同步会、决策会、头脑风暴会),包括会前准备的SOP(标准操作流程)、会中的角色分配,以及会后行动项的明确追踪机制。 反馈机制的良性循环: 探讨了如何将“批评”转化为“成长的燃料”。详细介绍了“SBI”(情境-行为-影响)等成熟的反馈模型,并指导管理者如何建立一个安全、鼓励坦诚的反馈文化。 冲突管理的“沟通前线”: 冲突往往源于沟通障碍。本书提供了识别冲突信号、冷静降温、以及通过结构化对话解决核心分歧的实用工具箱,强调将冲突视为发现系统性问题的机会。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沟通范式——建立长效的信任连接 在完成基础技能的训练后,本书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将这些能力转化为持久的专业资产——信任和影响力。 信任的构建要素: 分析了在专业关系中,可信赖性(Competence)、正直性(Integrity)和亲和力(Benevolence)如何通过日常的沟通行为体现和积累。 说服力的伦理学: 探讨了影响力与操纵的区别。如何在保持高度的专业性和道德标准的前提下,有效地倡导观点、争取支持并达成共识。 沟通的持续迭代: 强调沟通能力并非一劳永逸,而是需要持续反思和优化的过程。本书提供了自我评估工具和定期的“沟通审计”方法,帮助读者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保持领先地位。 本书特色: 本书避免了空泛的理论说教,全部内容都辅以来自不同行业(科技、教育、管理咨询等)的真实案例分析和可立即上手的操作清单。它是一本为所有希望在信息时代提升自身影响力的专业人士、团队领导者和职场新秀量身打造的,关于如何真正被理解、如何更有效地引导他人的实用指南。 它不是关于“什么工具最好用”,而是关于“人如何更好地与人连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盛宴,触感也一流,拿在手里就感觉很有分量,那种精良的印刷和色彩处理,让人忍不住想一遍遍翻阅。尤其是全彩的内页,将那些复杂的理论和案例呈现得如此直观、生动,那些原本抽象的交互设计概念,在丰富的视觉引导下变得清晰易懂。编辑在版式编排上也下了不少功夫,留白恰到好处,文字与图片的排布富有节奏感,阅读体验非常顺畅,即便面对厚厚的书,也不会产生压迫感。这绝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它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光是欣赏它的物理形态,就已经算是一种享受了。设计师对于细节的打磨,体现了他们对“好的交互”的深刻理解——即便是静止的物体,也应具备流畅的体验。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选题角度极其刁钻且高明。它没有去罗列那些已经被用烂的设计原则,反而深入挖掘了那些真正站在行业前沿的大师们,在面对模糊、开放性问题时的决策路径和思维模型。这种“去公式化”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它不像很多工具书那样提供即插即用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元认知”框架。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领域专家的观点,我发现即便是看似普适的设计准则,在实践中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境进行高度的定制化调整。这种对“情境性”的强调,对于初入这个行业或者希望突破瓶颈的从业者来说,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

读完这些顶尖设计师的访谈,我最大的感受是,他们对于“人”的理解深度远远超出了我们对传统软件工程师的预期。他们探讨的不再是按钮放在哪里最合理,而是人类的认知局限、情感需求,以及技术如何不着痕迹地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延伸。这种将心理学、人类学知识融入设计流程的做法,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交互设计”的狭隘认知。访谈中那些关于“同理心”和“非预期后果”的讨论尤为深刻,它促使我反思,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我们是否正在无意中制造新的数字鸿沟或精神压力。这书让人从“做产品”的层面,跃升到了“塑造生活方式”的层面进行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和节奏掌握得非常成熟,读起来完全没有一般访谈录的僵硬和刻板。编者显然花了很多心思去构建这些对话的逻辑流,使得不同专家的见解相互碰撞、彼此印证,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知识网络。它不像学术论文那样需要反复研读才能理清脉络,而是通过流畅的对话,将深奥的议题娓娓道来。有时,一个看似随意的提问,引出的却是对行业未来走向的精准预判,这种智力上的惊喜感贯穿始终。我常常读到一半,就不得不停下来,去整理自己脑中的思绪,思考这些国际先驱们是如何预见到今天的一些热门趋势的。

评分

坦白讲,初次翻开这本书时,我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毕竟“国际顶尖”这四个字往往意味着高深的门槛。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书中的语言保持了一种高度的专业性和可读性的完美平衡。即便是涉及到复杂的技术哲学讨论,作者们也总能找到一个日常的、可感知的类比来支撑观点,避免了空洞的说教。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向上看”的视角,让我有机会站在这些巨匠的肩膀上,审视我们当前工作流程中的不足和可以探索的未知领域。它激发了我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促使我跳出日常工作的舒适区,去尝试那些更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设计实验。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hhhhhhhh

评分

书损坏了,而且是开封的书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书损坏了,而且是开封的书

评分

不错的,可以的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参考书,学习一下

评分

参考书,学习一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