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萬裏(中山日報社總編輯、中山作傢協會主席):《南方文學》在文學上有新追求,欄目是從文學元素的角度進行分類的,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對年輕一代的文化書寫有啓示。微觀吸收瞭現代媒體的元素,很好。雜誌的定位好瞭,纔能辦到讀者的心裏去。
王小王(小說傢,《作傢》雜誌編輯):好的文學雜誌,辦刊目的不是發好作品那麼簡單,而是要傳遞一種好的文學態度。
我第yi次在飛機上讀《阿伯拉爾與愛洛伊絲書信集》,淚流滿麵,想起修女貝索亞1934年寫下的話:“主啊,我沒有愛。即使擁有預言能力和全部知識,就算我信仰,假如沒有愛的話,我等於不存在。”在現世,阿伯拉爾與愛洛伊絲無法長久相愛,渴望靈魂飛升,在天堂與主在一起。他們畢竟相愛相知,即便短暫,也是幸福的。重讀《劫餘錄》與書信集,讀到瞭超yue情感的內容,如貝蒂·拉迪斯說的:“他們的信件跨越瞭情感的極端——奉獻、失望、悲憤、自信、雄心、不耐、自責和順從——所有這些情感都被統馭到尖銳的批判的智性之下。”
——趙荔紅《阿伯拉爾與愛洛伊絲》
對畢肖普來說,物理的地形學讓位於精神的地形學,畫在紙上的地圖未必就比畫在心上的可靠,而後者在詩人和亙古的意義上可能更自給自足。張執浩未必不是畢肖普那樣的“地圖繪製者”,無論對他故鄉、生活多年的他鄉,還是鍾愛的詩歌,他都在以詞語、情感和技藝重建/新建一個清晰而溫暖、復活而喚醒的版圖。而又或者,對他來說這些本來就是同一種東西,人本身就是人的故鄉!
——林東林《張執浩:為消逝的生活作證》
日子依然繁忙,豚鼠依然每天齊刷刷削平一片地。
一天,弗洛移籠子時竟粗心將一隻小鼠漏瞭齣去。說時遲那時快,一隻矢誌不渝、風雨無阻的黑白貓就那樣得手——叼著豚鼠一下不見蹤影。
第二天清晨,被捉走的小豚鼠竟意外齣現在草地:呼吸微弱、渾身戰栗,但仍拼盡全力往籠子爬移。
這個弱不禁風的生命,究竟是如何掙脫貓爪又如何在漆黑長夜負傷前行?是因為這是它唯yi知道且信任的港灣嗎?
——紀塵《豚鼠的故事》
無論是戰馬還是賽馬,都是隻能與人類朋友閤作的時候纔能爆發齣這zui美時刻。在生死瞬間,在勝敗之際,馬以什麼感知背上的騎手的心意?一定有一個時刻,馬像騎手手中的武器一樣,和騎手長在一起,長成無須思考即能執行指令的器官。但你幾乎無法區分誰是誰的器官。在驚心動魄的某個時刻,已無法準確區分誰是指揮者或配閤者。服從於他者規則,又不失創造之力,馬讓人類zui深體味自由的哲學之美。
——白小白《院子裏的動物們》
那天傍晚,我提著一根棍子齣門。偵察好地形之後,我和馬一鳴埋伏在馬路邊的一個草垛後麵。那是父親上下班的必經之路。除星期天之外,他每天都會在那條路上往返,精確得像個鍾錶。那時的風很大,遠遠地,父親踩著自行車過來瞭,他的頭發不時被吹到眼前。父親用一隻手扶著龍頭,另一隻手騰齣來,對付著風和頭發。自行車吱嘎響著,到瞭我們跟前。我從草垛後麵閃齣來,舉起棍子,準確地敲在父親後腦勺上。由於用力過猛,棍子砸中父親腦袋後,從我手中被震飛,掉進路邊的田裏。自行車一晃,猛地停下。父親用腳踩著地,迴過頭,愣愣地盯住我,一動不動。我既驚訝又興奮,以為這一棍之力,被父親用金鍾罩之內的武功抗住瞭。馬一鳴也從草垛後麵走瞭齣來,拍著手掌稱贊道:“這樣都能不倒,看來真是高手。”就在我和馬一鳴對父親五體投地時,父親搖晃一下,連人帶自行車摔在地上,腦袋後麵淌齣一灘濕乎乎的東西。
——衛鴉《小鎮拳師》
有一年,仁慈的上帝去度假瞭,魔鬼到大地來休假的時間,就比平日長瞭。他經過皇傢電影製片廠的攝影棚,就丟給演員一種命運,迫使他們改變生活方式,乾脆過上他們正在創造的人物的生活。魔鬼也太會選時機瞭,正是在這個節骨眼插一手,幾個zui大牌的明星的正常生活,隨之就被打亂瞭。
——馬塞爾·埃梅《攝影棚裏的魔鬼》
_霍俊明
河北豐潤人,現工作於中國作協創研部,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國現代文學館首屆客座研究員、颱灣屏東教育大學客座教授。著有專著《尷尬的一代:中國70後先鋒詩歌》、《變動、修辭與想象:當代新詩史寫作問題研究》、《無能的右手》、《新世紀詩歌精神考察》、《從“廣場”到“地方”——微觀視野下的詩歌空間》、《螢火時代的閃電— —詩歌觀察筆記或反省書》、《“70後”批評傢文叢 霍俊明捲》、《陌生人的懸崖》、《先鋒詩歌與地方性知識》,詩集《懷雪》、《紅色末班車》、《一個人的和聲》,閤著《中國詩歌通史》、《二十世紀中國新詩理論史》、《文學現場對話錄》。
_非亞
1965年4月25日生於廣西梧州市,1987年畢業於湖南大學建築係,大學期間受朋友影響開始詩歌創作,1991年與朋友創辦詩歌民刊《自行車》,並主辦至今,2011年獲《詩探索》年度詩人奬,現居南寜,職業為建築師。
_趙荔紅
現居上海,作品刊於《散文》、《散文·海外版》、《十月》、《花城》、《天涯》等幾十傢刊物,著有散文集《意思》、《迴聲與倒影》、《世界心靈》、《情未央》,電影評論集《幻聲空色》等。中國作傢協會會員。上海人民齣版社編輯室主任、副編審。
_夢亦非
1975年生於貴州,布依族,創辦民刊《零點》,“地域寫作”發起者與理論建構者;“東山雅集”、“茶造”召集人。齣版有《蒼涼歸途》、《愛麗絲漫遊70後》、《兒女英雄傳》、《碧城書》、《沒有人是無辜的》等著作近三十部。碧城Hestie綠茶、精品酒店創始人。
_唐棣
2003年開始小說創作,發錶作品百萬多字。同時為新浪電影、迷影網、澎湃網等媒體撰寫影評專欄。著有小說集《西瓜長在天邊上》、《槍斃他》、《進入黎明的漫長旅程》、《背景》,隨筆集《隻要想起那些後悔的事》。
_林東林
作傢,詩人,齣版人,攝影愛好者。曾就職於廣州、桂林、上海、北京等地,居武漢,自由寫作、行走及攝影,兼任《漢詩》編輯。著有《謀國者》、《身體的鄉愁》、《綫城》、《時間的風景》、《情到濃時情轉薄》等。
_葛水平
山西沁水山神凹人,中國作協會員,山西作協副主席,創作有長篇小說《裸地》,中短篇小說《地氣》、《甩鞭》、《空山草馬》等。其中中篇小說《喊山》獲第四屆“魯迅文學奬”;創作有電視劇本《平凡的世界》、《盤龍臥虎高山頂》。
_石頭
1967年生,山西壺關人,現居太原,1987年開始發錶詩歌,曾倡導“厚重、直接、倒退、呈現”的原生態詩歌寫作理念,有詩集《瞧,這堆垃圾》、《肉》、《帶著光頭去深山》,曾獲人民文學年度詩歌奬。
_紀塵
1975年生於廣西富川,瑤族。2000年開始文學創作,廣西第五屆簽約作傢,魯迅文學院2004屆少數民族作傢班成員。發錶過一些小說和散文,曾獲首屆“華夏作傢網杯”文學大賽小說一等奬、第三屆廣西少數民族文學創作花山奬。現居德國。
_白小白
原名白艷華。1972年生於北方。現供職於北方小鎮。愛文字,尤愛散文。著有散文自選集《風口裏等你》。
_宋長徵
山東省成武縣人。農民,理發師,自由寫作者。作品散見於《散文》、《文學報》、《讀者鄉土人文版》、《散文百傢》、《四川文學》、《山東文學》、《黃河文學》等刊,並入選《2009年我zui喜愛的散文100篇》、《2009年名傢散文排行榜》、《2010中國年度散文選》、《2012中國年度散文選》等多種選本和多屆初考高考閱讀試題。榮獲中國第三屆西柏坡散文奬,2009年度首屆萬鬆浦書院新人奬等多種奬項。
_吳君
在《人民文學》、《十月》等期刊發錶小說多篇,部分作品入選《新華文摘》、《小說選刊》、《小說月報》及各類選本、排行榜。中篇小說《親愛的深圳》改編拍攝為電影在中央電視颱和北美地區發行。齣版《不要愛我》、《有為年代》、《天越冷越好》、《二區到六區》。曾獲廣東省青年文學奬、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奬、《小說選刊》首屆中國小說雙年奬、第二屆都市小說雙年奬,入選當代中國文學zui新作品排行榜、第十五屆《小說月報》百花奬等。
_.甘薇
作品有《愛是zui冰冷殺人武器》、《男巫在狂歡》等。現居成都。
_陸春祥
筆名陸布衣,國傢一級作傢,浙江省作傢協會主席團委員,杭州日報報業集團上市公司監事會主席,浙江傳媒學院、浙江理工大學等客座教授。已齣雜文隨筆集《新世說》、《病瞭的字母》、《新子不語》、《焰段》、《字字錦》等十餘種。作品曾獲第五屆魯迅文學奬、浙江省優秀文學作品奬、上海市優秀文學作品奬。
_衛鴉
原名肖永良,現居深圳,在《人民文學》、《花城》、《中國作傢》、《山花》、《天涯》等文學期刊上發錶小說百餘萬字。作品曾被《小說選刊》、《小說月報》、《中篇小說選刊》、《中華文學選刊》、《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等刊物轉載。短篇小說《天籟之音》獲《小說選刊》年度文學奬,中篇小說《被時光遺失的影像》獲第六屆深圳青年文學奬。
我不得不說,《南方文學》(2017年第三期)中的評論性文章,著實讓我大開眼界。它沒有故作高深的學究氣,也沒有嘩眾取寵的浮躁,而是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對當下的一些社會現象、文化思潮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我尤其欣賞其中一篇關於“慢生活”的討論,作者從多個角度,引用瞭許多生動的例子,論證瞭在快節奏的時代,我們為何需要放慢腳步,重新審視生活的意義。那種理性的思考,結閤著對現實的洞察,讓我受益匪淺。此外,還有一些關於文學作品的解讀,也讓我對一些經典名著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們並非簡單地復述情節,而是深入挖掘作品背後的人文關懷和時代背景,讓我看到瞭文字背後更深層的力量。讀這些評論,就像是和一群有見識、有思想的朋友在進行一場精彩的對話,既能學到知識,又能啓發思考。它讓我意識到,文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和思想的交流。
評分這期《南方文學》(2017年第三期)的非虛構寫作部分,徹底刷新瞭我對“紀實”的認知。我原以為非虛構就是枯燥地羅列事實,但這裏的一些作品,卻將史料的嚴謹性與文學的感染力完美地結閤在瞭一起。其中一篇關於某個曆史事件的報道,作者花費瞭大量的時間去采訪當事人,查閱珍貴史料,最終寫齣瞭一個既有溫度又有深度的故事。我看到瞭普通人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選擇,也看到瞭那些被遺忘的細節所摺射齣的時代變遷。這種寫作方式,讓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親眼見證瞭曆史的發生。還有一些關於人物傳記的片段,也寫得極其精彩,作者沒有簡單地堆砌人物的成就,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生活中的點滴,那些平凡的瞬間,卻構成瞭他們偉大靈魂的基石。讀這些非虛構作品,讓我覺得,曆史並非是冰冷的書本,而是由無數鮮活的生命故事所組成的。它讓我對當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對未來有瞭更多的思考。
評分初次翻閱《南方文學》(2017年第三期)時,便被它撲麵而來的南方特有的溫潤氣息所吸引。那是一種帶著嶺南煙雨的朦朧,又有著湘楚山歌的嘹亮,仿佛能聞到稻花香、聽到水鄉槳聲。我尤其喜歡其中幾篇散文,作者們用細膩的筆觸勾勒齣故鄉的四季變幻,從春日的新綠到夏日的蟬鳴,再到鞦日的金黃和鼕日的靜謐,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生活的氣息和情感的溫度。那些關於鄉愁的抒發,不是空洞的懷念,而是融入瞭對土地、對人情、對歲月的深情眷戀。讀著讀著,我仿佛也迴到瞭童年,在老屋的屋簷下聽奶奶講故事,在田埂上追逐嬉戲。書中的故事,無論是樸實的鄉村生活,還是城市裏的小人物悲歡,都透露齣一種生動而真實的力量。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卻能在平淡中見真章,於瑣碎中見深情。我常常在夜晚,伴著一杯溫茶,靜靜地品味這些文字,讓自己的心緒隨著作者的思緒一同沉澱,獲得一種難得的寜靜與慰藉。它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被我們忽略的日常,發現原來生活本身就充滿瞭詩意,隻是我們往往因為匆忙而錯過瞭。
評分《南方文學》(2017年第三期)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走進瞭南方一傢陳舊卻充滿故事的書店。那種木質書架的沉香,混閤著紙張特有的微苦,瞬間將人拉迴某個悠遠的年代。其中幾篇小說,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們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更側重於人物內心世界的挖掘和情感的細膩呈現。作者們仿佛擁有能穿透人心的魔力,將筆下人物的掙紮、喜悅、失落,毫無保留地展現在讀者麵前。我讀到瞭一位失意的老詩人,在歲月的洪流中苦苦追尋創作的靈感;也看到瞭一對年輕戀人,在現實的壓力下,關於愛情與麵包的艱難抉擇。這些人物的命運,雖不盡相同,卻有著相似的共鳴——那就是麵對生活時的無奈、堅韌與希望。故事的結尾,往往不是大團圓式的圓滿,而是一種留白,引人深思,讓讀者自行去填補那些未完的故事。這恰恰是它吸引我的地方,它不直接給你答案,而是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去思考、去感受、去體會。這種循序漸進的閱讀體驗,讓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更像是在與作者一同經曆、一同成長。
評分《南方文學》(2017年第三期)的詩歌部分,對我來說,就像是一場意外的驚喜。我本以為詩歌是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的,但這裏的詩歌卻充滿瞭生命力,而且許多都帶著濃鬱的地域特色。有一組描寫南方水鄉的詩,讀起來仿佛能聽見那水鄉的歌謠,看到那搖曳的蘆葦,感受到那拂過臉頰的濕潤空氣。那些意象的選取,語言的錘煉,都顯得尤為精妙。還有一些關於人生感悟的詩,雖然語言樸實,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觸動瞭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它們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能用最簡潔的語言,錶達最豐富的情感。我反復誦讀瞭幾首,每一次都能從中體會到新的韻味。尤其是一些關於時間流逝、人生無常的詩,在讓我感到一絲傷感的同時,也激勵我更加珍惜當下,認真對待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這種詩歌的魅力,在於它能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讓我們在有限的文字中,感受到無限的可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