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文学》(2017年第三期)

《南方文学》(2017年第三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霍俊明,非亚,赵荔红,梦亦非 等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期刊
  • 南方文学
  • 文学研究
  • 地域文学
  • 中国当代文学
  • 文学评论
  • 文化研究
  • 期刊论文
  • 2017年
  • 第三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7100239612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5803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8
字数:13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文学爱好者

郑万里(中山日报社总编辑、中山作家协会主席):《南方文学》在文学上有新追求,栏目是从文学元素的角度进行分类的,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对年轻一代的文化书写有启示。微观吸收了现代媒体的元素,很好。杂志的定位好了,才能办到读者的心里去。

王小王(小说家,《作家》杂志编辑):好的文学杂志,办刊目的不是发好作品那么简单,而是要传递一种好的文学态度。


内容简介

我第yi次在飞机上读《阿伯拉尔与爱洛伊丝书信集》,泪流满面,想起修女贝索亚1934年写下的话:“主啊,我没有爱。即使拥有预言能力和全部知识,就算我信仰,假如没有爱的话,我等于不存在。”在现世,阿伯拉尔与爱洛伊丝无法长久相爱,渴望灵魂飞升,在天堂与主在一起。他们毕竟相爱相知,即便短暂,也是幸福的。重读《劫余录》与书信集,读到了超yue情感的内容,如贝蒂·拉迪斯说的:“他们的信件跨越了情感的极端——奉献、失望、悲愤、自信、雄心、不耐、自责和顺从——所有这些情感都被统驭到尖锐的批判的智性之下。”

——赵荔红《阿伯拉尔与爱洛伊丝》

对毕肖普来说,物理的地形学让位于精神的地形学,画在纸上的地图未必就比画在心上的可靠,而后者在诗人和亘古的意义上可能更自给自足。张执浩未必不是毕肖普那样的“地图绘制者”,无论对他故乡、生活多年的他乡,还是钟爱的诗歌,他都在以词语、情感和技艺重建/新建一个清晰而温暖、复活而唤醒的版图。而又或者,对他来说这些本来就是同一种东西,人本身就是人的故乡!

——林东林《张执浩:为消逝的生活作证》

日子依然繁忙,豚鼠依然每天齐刷刷削平一片地。

一天,弗洛移笼子时竟粗心将一只小鼠漏了出去。说时迟那时快,一只矢志不渝、风雨无阻的黑白猫就那样得手——叼着豚鼠一下不见踪影。

第二天清晨,被捉走的小豚鼠竟意外出现在草地:呼吸微弱、浑身战栗,但仍拼尽全力往笼子爬移。

这个弱不禁风的生命,究竟是如何挣脱猫爪又如何在漆黑长夜负伤前行?是因为这是它唯yi知道且信任的港湾吗?

——纪尘《豚鼠的故事》

无论是战马还是赛马,都是只能与人类朋友合作的时候才能爆发出这zui美时刻。在生死瞬间,在胜败之际,马以什么感知背上的骑手的心意?一定有一个时刻,马像骑手手中的武器一样,和骑手长在一起,长成无须思考即能执行指令的器官。但你几乎无法区分谁是谁的器官。在惊心动魄的某个时刻,已无法准确区分谁是指挥者或配合者。服从于他者规则,又不失创造之力,马让人类zui深体味自由的哲学之美。

——白小白《院子里的动物们》

那天傍晚,我提着一根棍子出门。侦察好地形之后,我和马一鸣埋伏在马路边的一个草垛后面。那是父亲上下班的必经之路。除星期天之外,他每天都会在那条路上往返,精确得像个钟表。那时的风很大,远远地,父亲踩着自行车过来了,他的头发不时被吹到眼前。父亲用一只手扶着龙头,另一只手腾出来,对付着风和头发。自行车吱嘎响着,到了我们跟前。我从草垛后面闪出来,举起棍子,准确地敲在父亲后脑勺上。由于用力过猛,棍子砸中父亲脑袋后,从我手中被震飞,掉进路边的田里。自行车一晃,猛地停下。父亲用脚踩着地,回过头,愣愣地盯住我,一动不动。我既惊讶又兴奋,以为这一棍之力,被父亲用金钟罩之内的武功抗住了。马一鸣也从草垛后面走了出来,拍着手掌称赞道:“这样都能不倒,看来真是高手。”就在我和马一鸣对父亲五体投地时,父亲摇晃一下,连人带自行车摔在地上,脑袋后面淌出一滩湿乎乎的东西。

——卫鸦《小镇拳师》

有一年,仁慈的上帝去度假了,魔鬼到大地来休假的时间,就比平日长了。他经过皇家电影制片厂的摄影棚,就丢给演员一种命运,迫使他们改变生活方式,干脆过上他们正在创造的人物的生活。魔鬼也太会选时机了,正是在这个节骨眼插一手,几个zui大牌的明星的正常生活,随之就被打乱了。

——马塞尔·埃梅《摄影棚里的魔鬼》


作者简介

_霍俊明

河北丰润人,现工作于中国作协创研部,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馆首届客座研究员、台湾屏东教育大学客座教授。著有专著《尴尬的一代:中国70后先锋诗歌》、《变动、修辞与想象:当代新诗史写作问题研究》、《无能的右手》、《新世纪诗歌精神考察》、《从“广场”到“地方”——微观视野下的诗歌空间》、《萤火时代的闪电— —诗歌观察笔记或反省书》、《“70后”批评家文丛 霍俊明卷》、《陌生人的悬崖》、《先锋诗歌与地方性知识》,诗集《怀雪》、《红色末班车》、《一个人的和声》,合著《中国诗歌通史》、《二十世纪中国新诗理论史》、《文学现场对话录》。

_非亚

1965年4月25日生于广西梧州市,1987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建筑系,大学期间受朋友影响开始诗歌创作,1991年与朋友创办诗歌民刊《自行车》,并主办至今,2011年获《诗探索》年度诗人奖,现居南宁,职业为建筑师。

_赵荔红

现居上海,作品刊于《散文》、《散文·海外版》、《十月》、《花城》、《天涯》等几十家刊物,著有散文集《意思》、《回声与倒影》、《世界心灵》、《情未央》,电影评论集《幻声空色》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副编审。

_梦亦非

1975年生于贵州,布依族,创办民刊《零点》,“地域写作”发起者与理论建构者;“东山雅集”、“茶造”召集人。出版有《苍凉归途》、《爱丽丝漫游70后》、《儿女英雄传》、《碧城书》、《没有人是无辜的》等著作近三十部。碧城Hestie绿茶、精品酒店创始人。

_唐棣

2003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作品百万多字。同时为新浪电影、迷影网、澎湃网等媒体撰写影评专栏。著有小说集《西瓜长在天边上》、《枪毙他》、《进入黎明的漫长旅程》、《背景》,随笔集《只要想起那些后悔的事》。

_林东林

作家,诗人,出版人,摄影爱好者。曾就职于广州、桂林、上海、北京等地,居武汉,自由写作、行走及摄影,兼任《汉诗》编辑。著有《谋国者》、《身体的乡愁》、《线城》、《时间的风景》、《情到浓时情转薄》等。

_葛水平

山西沁水山神凹人,中国作协会员,山西作协副主席,创作有长篇小说《裸地》,中短篇小说《地气》、《甩鞭》、《空山草马》等。其中中篇小说《喊山》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创作有电视剧本《平凡的世界》、《盘龙卧虎高山顶》。

_石头

1967年生,山西壶关人,现居太原,1987年开始发表诗歌,曾倡导“厚重、直接、倒退、呈现”的原生态诗歌写作理念,有诗集《瞧,这堆垃圾》、《肉》、《带着光头去深山》,曾获人民文学年度诗歌奖。

_纪尘

1975年生于广西富川,瑶族。2000年开始文学创作,广西第五届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2004届少数民族作家班成员。发表过一些小说和散文,曾获首届“华夏作家网杯”文学大赛小说一等奖、第三届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花山奖。现居德国。

_白小白

原名白艳华。1972年生于北方。现供职于北方小镇。爱文字,尤爱散文。著有散文自选集《风口里等你》。

_宋长征

山东省成武县人。农民,理发师,自由写作者。作品散见于《散文》、《文学报》、《读者乡土人文版》、《散文百家》、《四川文学》、《山东文学》、《黄河文学》等刊,并入选《2009年我zui喜爱的散文100篇》、《2009年名家散文排行榜》、《2010中国年度散文选》、《2012中国年度散文选》等多种选本和多届初考高考阅读试题。荣获中国第三届西柏坡散文奖,2009年度首届万松浦书院新人奖等多种奖项。

_吴君

在《人民文学》、《十月》等期刊发表小说多篇,部分作品入选《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及各类选本、排行榜。中篇小说《亲爱的深圳》改编拍摄为电影在中央电视台和北美地区发行。出版《不要爱我》、《有为年代》、《天越冷越好》、《二区到六区》。曾获广东省青年文学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小说选刊》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第二届都市小说双年奖,入选当代中国文学zui新作品排行榜、第十五届《小说月报》百花奖等。

_.甘薇

作品有《爱是zui冰冷杀人武器》、《男巫在狂欢》等。现居成都。

_陆春祥

笔名陆布衣,国家一级作家,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上市公司监事会主席,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等客座教授。已出杂文随笔集《新世说》、《病了的字母》、《新子不语》、《焰段》、《字字锦》等十余种。作品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上海市优秀文学作品奖。

_卫鸦

原名肖永良,现居深圳,在《人民文学》、《花城》、《中国作家》、《山花》、《天涯》等文学期刊上发表小说百余万字。作品曾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刊物转载。短篇小说《天籁之音》获《小说选刊》年度文学奖,中篇小说《被时光遗失的影像》获第六届深圳青年文学奖。

目录

微观
主见
确立,以及重申:我们的文学标准
私享
阅读_E.B怀特的剪影(外一篇)
慢时光_晴朗文艺书店:
留一盏灯,给那些黑夜读书的人
面孔
诗人_再见,莱昂纳德·科思
编剧_我的十年电影编剧路
小贴士:8条泣血的经验
境域
希尼诗选
希尼诗集《区线与环线》翻译缘起
致敬_丁国样致敬马塞尔·埃梅
呆儿赤什
癫人良云
创作谈:“小耶稣,他还一直活着吗?”
重点—周洁茹小辑
《南方文学》2017年第三期,作为一份致力于探索与展现南方独特文学景观的刊物,本期聚焦于一系列引发深思、触动人心的作品。我们精心挑选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作者,他们的笔触或细腻婉转,或磅礴大气,共同勾勒出南方复杂而迷人的精神面貌。 本期收录的小说板块,将带您走进一系列别具一格的故事。一篇来自粤北山区的长篇小说,以史诗般的叙事,描绘了家族三代人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坚守,其中蕴含着对土地情感的深沉眷恋,以及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传承的深刻叩问。另一篇则聚焦于江南水乡的现代生活,通过一对年轻情侣的爱情悲剧,折射出都市化进程中个体情感的疏离与迷失,文字间流淌着淡淡的哀愁与无奈。此外,还有几篇短篇小说,风格各异,有的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有的则以超现实的想象力,探索人性的幽暗与光辉,为读者带来多层次的阅读体验。 散文部分,本期邀请了多位在散文领域享有盛誉的作家,用他们独到的视角和温润的笔触,书写属于南方的记忆与情感。一篇关于“老屋”的随笔,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童年时光的追忆,对故土根脉的依恋,以及对时光流逝的喟叹,勾勒出一幅幅充满人情味的画面。另一篇则以“候鸟”为喻,抒发了游子在外漂泊的心绪,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方向的迷茫与探索。更有几篇以地域文化为载体的散文,深入挖掘南方独特的风俗人情、自然风光,以及与之相伴的民间故事,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南方的独特韵味。 在诗歌领域,本期呈现了来自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诗人创作的佳作。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摹,将南方特有的气候、植被、光影捕捉得淋漓尽致,如“雨后初霁的芭蕉,滴着露水,仿佛南方女子绯红的脸颊”;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以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表达对时代变迁的思考与诘问。一些诗歌作品则更侧重于内心的抒发,将个体的情感体验升华为普遍的人类境遇,触及爱情、失落、希望等永恒的主题。整组诗歌作品,或清新隽永,或沉郁顿挫,展现了当代南方诗歌创作的活力与多样性。 评论板块,本期特邀数位文学评论家,对当前文学创作的现象和趋势进行深度剖析。一篇评论文章,以“南方叙事的现代困境与突围”为题,探讨了在 Global化语境下,南方文学如何保持其独特性,同时又不失现代性,以及如何在新的传播语境下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另一篇评论则聚焦于某位新生代作家的崛起,分析其作品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及其在当下文坛的意义。此外,还有几篇关于文学思潮、翻译文学、文学与历史的评论,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批判性思维。 随笔栏目,则收录了几位作者的非虚构写作,他们以真诚的态度,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分享独特的见解。一篇关于“慢生活”的随笔,倡导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新找回生活的本真与宁静,文字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哲思。另一篇则以“老物件”为引子,讲述了物件背后的故事,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人情世故、时光变迁的感悟。 《南方文学》2017年第三期,力求在内容上兼顾经典与前沿,深度与广度,为广大读者呈现一场丰盛的文学盛宴。我们相信,通过这些作品,您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南方的文化底蕴,感受南方的精神力量,并从中获得思想的启迪与情感的共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说,《南方文学》(2017年第三期)中的评论性文章,着实让我大开眼界。它没有故作高深的学究气,也没有哗众取宠的浮躁,而是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对当下的一些社会现象、文化思潮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欣赏其中一篇关于“慢生活”的讨论,作者从多个角度,引用了许多生动的例子,论证了在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为何需要放慢脚步,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那种理性的思考,结合着对现实的洞察,让我受益匪浅。此外,还有一些关于文学作品的解读,也让我对一些经典名著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们并非简单地复述情节,而是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人文关怀和时代背景,让我看到了文字背后更深层的力量。读这些评论,就像是和一群有见识、有思想的朋友在进行一场精彩的对话,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启发思考。它让我意识到,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思想的交流。

评分

这期《南方文学》(2017年第三期)的非虚构写作部分,彻底刷新了我对“纪实”的认知。我原以为非虚构就是枯燥地罗列事实,但这里的一些作品,却将史料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一篇关于某个历史事件的报道,作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采访当事人,查阅珍贵史料,最终写出了一个既有温度又有深度的故事。我看到了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也看到了那些被遗忘的细节所折射出的时代变迁。这种写作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见证了历史的发生。还有一些关于人物传记的片段,也写得极其精彩,作者没有简单地堆砌人物的成就,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生活中的点滴,那些平凡的瞬间,却构成了他们伟大灵魂的基石。读这些非虚构作品,让我觉得,历史并非是冰冷的书本,而是由无数鲜活的生命故事所组成的。它让我对当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

评分

初次翻阅《南方文学》(2017年第三期)时,便被它扑面而来的南方特有的温润气息所吸引。那是一种带着岭南烟雨的朦胧,又有着湘楚山歌的嘹亮,仿佛能闻到稻花香、听到水乡桨声。我尤其喜欢其中几篇散文,作者们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故乡的四季变幻,从春日的新绿到夏日的蝉鸣,再到秋日的金黄和冬日的静谧,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情感的温度。那些关于乡愁的抒发,不是空洞的怀念,而是融入了对土地、对人情、对岁月的深情眷恋。读着读着,我仿佛也回到了童年,在老屋的屋檐下听奶奶讲故事,在田埂上追逐嬉戏。书中的故事,无论是朴实的乡村生活,还是城市里的小人物悲欢,都透露出一种生动而真实的力量。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能在平淡中见真章,于琐碎中见深情。我常常在夜晚,伴着一杯温茶,静静地品味这些文字,让自己的心绪随着作者的思绪一同沉淀,获得一种难得的宁静与慰藉。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发现原来生活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只是我们往往因为匆忙而错过了。

评分

《南方文学》(2017年第三期)的诗歌部分,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场意外的惊喜。我本以为诗歌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但这里的诗歌却充满了生命力,而且许多都带着浓郁的地域特色。有一组描写南方水乡的诗,读起来仿佛能听见那水乡的歌谣,看到那摇曳的芦苇,感受到那拂过脸颊的湿润空气。那些意象的选取,语言的锤炼,都显得尤为精妙。还有一些关于人生感悟的诗,虽然语言朴实,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它们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情感。我反复诵读了几首,每一次都能从中体会到新的韵味。尤其是一些关于时间流逝、人生无常的诗,在让我感到一丝伤感的同时,也激励我更加珍惜当下,认真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这种诗歌的魅力,在于它能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我们在有限的文字中,感受到无限的可能。

评分

《南方文学》(2017年第三期)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南方一家陈旧却充满故事的书店。那种木质书架的沉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微苦,瞬间将人拉回某个悠远的年代。其中几篇小说,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们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更侧重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和情感的细腻呈现。作者们仿佛拥有能穿透人心的魔力,将笔下人物的挣扎、喜悦、失落,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读到了一位失意的老诗人,在岁月的洪流中苦苦追寻创作的灵感;也看到了一对年轻恋人,在现实的压力下,关于爱情与面包的艰难抉择。这些人物的命运,虽不尽相同,却有着相似的共鸣——那就是面对生活时的无奈、坚韧与希望。故事的结尾,往往不是大团圆式的圆满,而是一种留白,引人深思,让读者自行去填补那些未完的故事。这恰恰是它吸引我的地方,它不直接给你答案,而是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思考、去感受、去体会。这种循序渐进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更像是在与作者一同经历、一同成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