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文丛精选:英诗的境界

读书文丛精选:英诗的境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佐良 著
图书标签:
  • 英诗
  • 诗歌
  • 文学
  • 经典
  • 选集
  • 文化
  • 艺术
  • 鉴赏
  • 英语学习
  • 读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74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6593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5
字数:12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书中收录三十一篇翻译家王佐良谈论英国诗人、作品的散文,以放松、亲切的语言呈现出这些作品所展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这些文章早在80年代的《读书》杂志上连载,后结集归入三联的“读书文丛”。

作者围绕英语诗歌的境界,谈论范围很广,包括中古民谣、弥尔顿、蒲柏、布莱克、华兹华斯、司各特、拜伦、雪莱、济慈、哈代、叶芝、艾略特、奥登等。作者希望能以写意和点睛的笔法来传达诗意,有话即长,无话即短,尽量避免学院或文学家圈子里的名词、术语;他也不怕暴露自己的偏爱、激情,把读者当作一个知心朋友,希望读者能有耐心倾听他常年浸泡在英语诗歌世界中所获得的心得,并因此进一步阅读原著——果若如此,无论对学习语言,还是提高文学修养,都会很有帮助。

目录

中古民谣

斯宾塞(一五五二——一五九九)

弥尔顿(一六○八——一六七四)

蒲柏(一六八八——一七四四)

安德鲁·马伏尔(一六二一六七八)

托马斯·格雷(一七一六——一七七一)

布莱克(一七五七——一八三二)

华兹华斯(一七七○——一八五○)

司各特(一七七一——一八三二)

拜伦(一七八八——一八二四)

雪莱(一七九二——一八二二)

济慈(一七九五——一八二一)

哈代(一八四○——一九二八)

霍思曼(一八五九——一九三六)

叶芝(一八六五——一九三九)

缪亚(一八八七——一九五九)

艾略特(一八八八——一九六五)

麦克迪尔米德(一八九二——一九七八)

欧文(一八九三——一九一八)

燕卜荪(一九○六——一九八四)

奥登(一九○七——一九七三)

司班德(一九○九——一九九五)

R.S.托马斯(一九一三——二○○○)

拉金(一九二二——一九八五)

琼生(一五七三——一六三七)

兰陀(一七七五——一八六四)

莫里斯(一八三四——一八九六)

格瑞夫斯(一八九五——一九八五)

麦克尼斯(一九○七——一九六四)

绍莱·麦克林(一九——一九九六)

显默斯·希尼(一九三九——)


精彩书摘

  因此力姑娘去掉贞女的矜持,而要全力投入恋爱——不是慢吞吞地盈文尔雅地爱,而要像“烈火”,像“食肉的猛禽”,“把时间立刻吞掉”,“通过粗暴的厮打把我们的欢乐/从生活的两扇铁门中间扯过”。如果说,这诗的前半写得有点俏皮,到了后半则是完全认真的。前面是时间、空间的大扩张,后面则是突然缩小到火热的情欲一点上。所谓“玄学派”,实际上是最入世的。多恩如此,马伏尔也如此。

  《花园》一诗属于牧歌(Pastoral)类,写的是理想世界。诗人感到在人世追逐荣名实在不如隐居花园,后来凭想象进入了一个无忧的伊甸园。

  但是中间经过若干层次,一层比一层更纯净,更自在,直到超脱凡尘,而他的伊甸园又不同于《圣经》上的伊甸园,其中并无夏娃出现,也就没有“原罪”的威胁。然而诗人又知道希冀。超出凡人的部分,是妄想”,所以最后一节又回到一种中层境界,安于“用碧草与鲜花来计算”时间的人世的普通花园。

  诗人拿来与尘世的五颜六色相对比的是绿色,这是他的主要象征,一则云“不论是白的,还是红的,看来/总不及这可爱的绿色那么昵爱”,再则云:

  Annihilatingallthat'smadeToagreenThoughtinagreenShade.

  把一切凡是造出来的,都化为虚妄,变成绿荫中的一个绿色的思想。

  (杨周翰译文)这可能是马伏尔全部诗作里最有名的两行,也是历代学者和批评家绞尽脑汁力图阐明的两行。比较可取的解释是两种:1·把全部物质世界化为非物质的,2.与绿色思想相比,物质世界毫无价值。不论如何解释,这两行体现了作者在艺术上的精心,上行用了annihilate(消灭)这个厉害的词,下行又重复green(绿)两次,而且两行出现在全节之末,更使这两行突出地受到注意,此外用greenShade之实来调剂greenThought之虚,也使我们看清富于形象的诗怎样大异于长于逻辑思维的哲理文章。玄学派诗之难能可贵处正在以哲理入诗,而诗不仅不减本色,反而更加动人。

  下面是上述两诗中一首的译文,译者是杨周翰同志:

  致他的娇羞的女友

  我们如有足够的天地和时间,你这娇羞,小姐,就算不得什么罪愆。

  我们可以坐下来,考虑向哪方去散步,消磨这漫长的恋爱时光。

  你可以在印度的恒河岸边寻找红宝石,我可以在亨柏之畔①望潮哀叹。我可以在洪水②未到之前十年,爱上了你,你也可以拒绝,如果你高兴,直到犹太人皈依基督正宗。③

  我的植物般的爱情可以发展,发展得比那些帝国还寥廓,还缓慢。

  我要用一百个年头来赞美你的眼睛,凝视你的娥眉;用二百年来膜拜你的酥胸,其余部分要用三万个春冬。

  每一部分至少要一个时代,最后的时代才把你的心展开。

  只有这样的气派,小姐,才配你,我的爱的代价也不应比这还低。

  但是在我背后我总听到时间的战车插翅飞奔,逼近了;而在那前方,在我们面前,却展现一片永恒的沙漠,寥廓、无限。

  在那里,再也找不到你的美,在你的汉白玉的寝宫里再也不会回荡着我的歌声;蛆虫们将要染指于你长期保存的贞操,你那古怪的荣誉将化作尘埃,而我的情欲也将变成一堆灰。

  坟墓固然是很隐蔽的去处,也很好,但是我看谁也没在那儿拥抱。

  因此啊,趁那青春的光彩还留驻在你的玉肤,像那清晨的露珠,趁你的灵魂从你全身的毛孔还肯于喷吐热情,像烈火的汹涌,让我们趁此可能的时机戏耍吧,像一对食肉的猛禽一样嬉狎,与其受时间慢吞吞地咀嚼而枯凋,不如把我们的时间立刻吞掉。

  让我们把我们全身的气力,把所有我们的甜蜜的爱情揉成一球,通过粗暴的厮打把我们的欢乐从生活的两扇铁门中间扯过。

  这样,我们虽不能使我们的太阳停止不动,却能让它奔忙。

  ……



《诗意栖居:西方古典诗歌漫游》 导言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诗歌始终扮演着其独特而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情感的熔炉、思想的载体、精神的家园。穿越时空的阻隔,当我们沉浸在古往今来那些凝练而闪耀的诗句中时,我们仿佛与那些早已消逝的灵魂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味他们的智慧与悲悯。 本书《诗意栖居:西方古典诗歌漫游》并非一本学术性的诗歌评论集,也不是一份详尽的诗歌史的梳理。它更像是一次精心设计的、以西方古典诗歌为主题的个人旅行。在这场旅程中,我们将暂且抛开严谨的考证与晦涩的理论,以一种更加自由、感性的方式,去接近那些触动人心的诗篇,去感受诗歌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我们并非要全盘占有,而是企图在有限的篇幅里,邀请读者一同漫游,去瞥见那些闪耀的星辰,去聆听那些悠扬的歌声,去感受那份永恒的诗意。 本书的出发点,是认识到古典诗歌并非高高在上、与我们生活疏远的古董,而是蕴含着深刻的普遍人性,能够照亮我们当下的内心世界。我们相信,即便是经过数百年乃至千年的时光洗礼,那些关于爱与失落、生与死、自然与人生、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依然能够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因此,本书的写作意图在于,以一种更为温和、更具亲和力的方式,引导读者重新发现古典诗歌的价值,理解其在人类精神发展史上的地位,并最终将其中的一些“火花”带入自己的日常生活,滋养我们的心灵。 我们将从古希腊的史诗开始,那宏大而庄严的叙事,为西方文学奠定了最初的基石。接着,我们将步入罗马的光辉时代,感受拉丁语诗歌的严谨与热情。随后,我们将穿越中世纪的迷雾,去探寻骑士的浪漫与宗教的虔诚。文艺复兴的曙光将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人类的价值得到重新审视,诗歌也随之焕发出勃勃生机。最后,我们将抵达18、19世纪,在这个充满变革与激情的时代,诗歌以更加多元的面貌呈现,也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埋下了伏笔。 在每一次的“停驻”点,我们不会试图穷尽某一位诗人或某一个流派的全部成就,而是选取那些最能代表其时代精神、最具感染力的作品片段,进行细致的品读。品读的方式,侧重于诗歌本身所传达的意象、情感、哲思,以及它们如何与我们当下的经验发生连接。我们会尝试解读诗歌的字里行间,也鼓励读者在自己的阅读中,去发现那些属于自己的独特感悟。 本书的结构并非严格按照年代顺序,而是试图以主题和精神的相近性来组织章节,以求更加流畅和引人入胜。每一章都像是一个独立的“驿站”,提供了一个认识某个诗歌时代或某个重要诗歌主题的窗口。读者不必拘泥于线性的阅读,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章节,随心所欲地进行这场诗歌的漫游。 “诗意栖居”是本书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诗歌并非仅仅存在于书本之上,而是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状态。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被物质的洪流裹挟,迷失了方向。而古典诗歌,恰恰提供了一种回溯、一种宁静、一种对生命本质的重新体认。通过品读这些跨越时空的杰作,我们得以在精神上找到一个可以安顿的角落,一个可以“栖居”的“家”。 本书并非是为诗歌研究者而作,而是面向所有热爱生活、渴望精神滋养的读者。无论您是否拥有深厚的文学背景,只要您愿意敞开心扉,本书都将是您开启西方古典诗歌之旅的一份温暖的邀请。 第一章:群星璀璨的黎明——荷马史诗的光芒 在西方文学的浩瀚星空中,荷马史诗无疑是最早也最耀眼的一颗星。那《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所描绘的英雄时代,至今仍是我们理解西方文化源头的重要入口。我们在此并非要对史诗的作者身份、成书年代进行学术探讨,而是要深入诗歌本身,去感受那股扑面而来的原始力量。 《伊利亚特》中,特洛伊战争的硝烟弥漫,阿喀琉斯的愤怒如烈火般吞噬着战场,也灼伤着读者的心。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不仅仅是两位英雄的个人恩怨,更是人性的复杂、命运的无情,以及战争的残酷。从阿喀琉斯与赫克托耳的生死搏杀,到帕特罗克罗斯的悲壮牺牲,荷马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刻画了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个体。然而,正是在这种宏大的悲剧背景下,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勇气、荣誉、忠诚,以及对家园深深的眷恋。 “愤怒,女神,请歌唱阿喀琉斯的,那使特洛伊人遭受无数苦难,又使许多英灵的灵魂送入冥府的……”开篇的这一句,便如同战鼓擂响,将我们瞬间拉入那个充满血与火的世界。我们跟随荷马的笔触,看到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干预与纵容,仿佛与凡人的命运紧密相连。这种对神性的描绘,并非是为了宣扬宗教,而是展现了古希腊人对宇宙秩序、命运的理解,以及他们对人类渺小与伟大的深刻洞察。 而《奥德赛》则将我们的目光从战场转向了归途。奥德修斯的十年漂泊,是一场充满艰辛与诱惑的旅程。我们看到他如何运用智慧与勇气,在海妖的歌声、独眼巨人喀律普索的诱惑、甚至死神的领域中,一次次化险为夷。这不仅仅是一个英雄回家乡的故事,更是关于坚韧、智慧、以及对“家”的渴望的颂歌。每一次的磨难,都锤炼着奥德修斯的意志,也让我们反思,何为真正的“家”,何为真正的“归宿”。 在品读荷马史诗时,我们仿佛站在历史的悬崖边,俯瞰着那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世界。那些鲜活的人物,那些宏大的场景,那些关于勇气、荣誉、爱与背叛的永恒主题,都以一种最纯粹、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它们提醒我们,即便是千年前,人类的情感与困境,与我们今日并无本质区别。 第二章:罗马的余晖与回响——维吉尔的宏大叙事 从古希腊的黎明,我们步入罗马的辉煌。如果说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学的“童年”,那么罗马帝国时期的诗歌,则展现了其“青年”的成熟与力量。而在众多罗马诗人中,维吉尔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埃涅阿斯纪》,以一种宏大的叙事,试图为罗马民族寻找其神圣的起源,并赋予其历史以史诗般的意义。 《埃涅阿斯纪》的开篇,便充满了悲怆与宿命感。“我歌唱武器与英雄,以及从特洛伊逃出的埃涅阿斯…” 与荷马史诗的开篇有所不同,维吉尔的叙事更加带有明确的目的性——为罗马的建立铺垫神话根基。埃涅阿斯,这位来自特洛伊的王子,肩负着众神的旨意,带领着幸存的特洛伊人,踏上了寻找新家园的漫长征途。 这条征途充满了艰险。他们遭遇了愤怒的朱诺女神的阻挠,他们在海上经历了风暴的蹂躏,他们在北非的迦太基与美丽的狄多女王相遇,谱写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悲剧。维吉尔笔下的狄多,是罗马史诗中最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之一,她的爱恋、她的痛苦、她的绝望,都以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方式呈现。而埃涅阿斯的离别,则成为他作为民族英雄,必须承受的宿命之痛。 《埃涅阿斯纪》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宏大的故事框架,更在于其精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维吉尔以一种庄重而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战争的残酷,爱情的甜蜜与苦涩,以及个人命运与民族使命之间的张力。他所塑造的埃涅阿斯,并非是一个完美无缺的英雄,而是一个在责任与情感、个人欲望与神圣使命之间不断挣扎的个体。这种复杂性,使得《埃涅阿斯纪》超越了一般的民族史诗,成为一部探讨人性与命运的深刻作品。 我们在此阅读维吉尔,并非是为了梳理罗马历史,而是为了感受语言的力量,感受一位诗人如何用他的文字,为他的民族铸就精神的丰碑。从《埃涅阿斯纪》中,我们可以窥见罗马人对秩序、对法律、对帝国使命的强调,也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关于牺牲、关于坚守的深刻思考。 同时,维吉尔的诗歌也深受荷马史诗的影响。他借鉴了荷马的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手法,甚至某些意象。然而,他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融入了罗马自身的文化特质和价值观念,从而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罗马史诗。 通过维吉尔的诗篇,我们得以穿越千年,感受那个帝国初建时的雄心壮志,也体会到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坚韧。 第三章:迷雾中的低语——中世纪的宗教与骑士精神 从中世纪的迷雾中回望,诗歌呈现出与古典时代截然不同的面貌。宗教信仰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骑士的浪漫则为那个略显粗犷的时代增添了一抹亮色。 在中世纪,拉丁语依然是学术和宗教的通用语言,但各地的民族语言也逐渐兴起,孕育出丰富的民间文学。圣经故事、圣徒传记,以及对上帝的赞美与祈求,构成了这一时期诗歌的重要主题。例如,我们或许会提及一些早期的基督教赞美诗,它们以简洁而虔诚的语言,表达了对神明的敬畏与对救赎的渴望。这些诗歌,虽然形式上可能不如后来的作品华丽,但其纯粹的信仰力量,却能穿越时空的隔阂,触动人心。 然而,中世纪的诗歌并不仅仅是宗教的吟唱。骑士精神的兴起,为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吟游诗人(troubadours)和游侠诗人(minnesänger)在贵族宫廷中传唱着关于爱情、勇气和忠诚的歌谣。这些诗歌,往往围绕着骑士对贵妇人的“柏拉图式”的爱恋展开,强调的是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对荣誉的守护,以及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 我们或许会想到一些著名的骑士文学作品,例如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以及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爱情悲剧。虽然这些故事可能以散文形式流传更广,但其中蕴含的诗意,却是毋庸置疑的。那些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邪恶势力的抗争,以及对荣誉的执着追求,都体现了中世纪人们的精神追求。 在这一章节,我们将尝试捕捉那些在迷雾中低语的声音,那些关于信仰的虔诚,关于爱情的执着,关于勇气的闪光。我们或许会提及一些片段,展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貌。例如,一首关于圣女的颂歌,可能会让我们感受到对纯洁与神圣的向往;而一首关于骑士远征的叙事诗,则会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冒险精神和对荣誉的看重。 中世纪的诗歌,或许不像古典诗歌那样宏大,也不像后来的浪漫主义诗歌那样热情奔放,但它却以一种独特的韧性,在历史的缝隙中闪耀。它承载着那个时代的信仰、价值观和情感,也为我们理解西方社会如何从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逐步走向更为复杂的现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第四章:文艺复兴的曙光——人性的复苏与诗歌的绽放 当历史的脚步迈入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大地仿佛迎来了一场觉醒。压抑已久的个性和人文精神得以解放,艺术、科学、哲学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蓬勃发展,诗歌也随之迎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这个时代,诗人不再仅仅是神明的代言人或历史的记录者,他们开始将目光转向人类自身,关注人的情感、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文主义的思潮,使得诗歌的题材更加丰富,表达方式也更加多样。我们在此或许会提及那些在意大利、英格兰、法国等地的诗歌巨匠。 在意大利,但丁的《神曲》以其宏大的构思和深刻的哲学思考,将中世纪的宗教主题与人文精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连接两个时代的桥梁。虽然《神曲》以叙事为主,但其中蕴含的诗意与象征意义,足以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思想的激荡。 而在英格兰,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无疑是文艺复兴时期诗歌的璀璨明珠。他的十四行诗,以其精妙的结构、深刻的情感以及对爱情、时间、美和死亡等永恒主题的探讨,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莎士比亚的诗歌,不仅展现了爱情的甜蜜与苦涩,也流露出对人生短暂、美好易逝的感慨。他对于人性的洞察,以及语言的驾驭能力,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这首著名的十四行诗,以其明喻的运用,将爱人的美丽比作夏季的短暂与绚烂,却又指出爱人的美好将超越夏日的短暂。这种对美的赞颂,以及对艺术能够战胜时间的力量的信念,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 我们也会提及其他一些重要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例如彼特拉克,他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他的十四行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还有阿利叶蒂,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哲思。 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仿佛是沉睡了千年的种子,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终于绽放出绚烂的花朵。它歌颂人的伟大,关注人的命运,探索人的情感。在这个时代,诗歌成为了表达个人情感、抒发个人思想的重要媒介,也为我们理解现代西方文学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坐标。 第五章:理性与激情的交织——18、19世纪的诗歌巨匠 随着历史的推进,18、19世纪的欧洲迎来了社会变革与思想解放的时代。启蒙运动的理性光辉,以及随后而来的浪漫主义运动的澎湃激情,共同塑造了这一时期诗歌的多元面貌。 启蒙运动时期,诗歌往往带有强烈的说教性和批判性。诗人以理性的光芒,去驱散愚昧与黑暗,去歌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诗歌也并非缺乏情感,而是将情感置于理性的引导之下,力求达到一种和谐的平衡。 然而,真正让这一时期诗歌呈现出更加丰富色彩的,是紧随其后的浪漫主义运动。浪漫主义诗人以其对情感的极度重视,对个体经验的关注,对自然的崇尚,以及对神秘与超自然的探索,为诗歌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激情与想象力。 在英国,我们或许会提及济慈、雪莱、拜伦等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济慈的诗歌,以其细腻的情感,对美的极致追求,以及对生命短暂的哀叹,充满了感伤而优美的气息。他的《夜莺颂》,对永恒与短暂、现实与幻境的思考,至今仍能引发深刻的共鸣。 雪莱的诗歌,则充满了革命的热情与理想主义的光辉。他以其澎湃的激情,对压迫者的控诉,以及对未来美好世界的向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拜伦,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诗人,他的“拜伦式英雄”形象,以及其诗歌中对自由的热爱、对社会不公的批判,都成为了浪漫主义的标志。 而在德国,歌德是这一时期的巨匠。他的《浮士德》以其包罗万象的主题,深刻的哲学思考,以及宏大的艺术视野,成为了德国文学的巅峰之作。歌德的诗歌,既有对启蒙理性精神的继承,也有对浪漫主义情感的探索,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博大胸怀。 18、19世纪的诗歌,是理性与激情、秩序与自由、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的交织。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反思,对人性的复杂进行挖掘,对个体的情感进行抒发。这一时期的诗歌,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形成,理解西方思想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文本。 结语 “诗意栖居:西方古典诗歌漫游”的旅程,至此已接近尾声。然而,诗歌的魅力是永恒的,正如我们所漫游过的那些星辰,它们的光芒穿越千年,依然照耀着我们的心灵。 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点燃您对西方古典诗歌的兴趣,引导您去发现其中的美好与智慧。我们所提及的,仅仅是那浩瀚星河中的几点星光,是那无边海洋中的几朵浪花。真正的诗意,需要您亲自去探索,去感受。 在每一次阅读诗歌时,请敞开心扉,去倾听那些来自过去的低语,去感受那些跨越时空的共鸣。或许,在某一个瞬间,您会发现,那些古老的诗句,能够触动您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或许,您会从中找到一种慰藉,一种力量,一种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 愿您在这场诗意的漫游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栖居之地。诗歌,永远是心灵的港湾,是灵魂的故乡。愿您在诗意的栖居中,获得安宁与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英诗知之甚少的人来说,《读书文丛精选:英诗的境界》简直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书中没有艰涩难懂的理论,而是以一种非常亲切、生动的方式,将那些遥远的英诗拉近到了我的身边。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意境”的描述,他能够将抽象的诗歌情感,通过具体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转化为读者能够感同身受的画面。比如,在解读艾米莉·狄金森的作品时,作者通过对她独特句法的分析,以及对她诗歌中“家”、“死亡”、“自然”等元素的阐释,让我看到了一个既孤独又充满生命力的女性形象。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关于诗歌的“形式美”,但我感觉作者并非是为了强调技巧,而是希望通过对形式的理解,帮助读者更好地感受诗歌的内在节奏和韵律。读这本书,让我不再惧怕那些看似深奥的英文诗歌,反而对它们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它就像一位睿智的向导,一步步地引领我,让我看到了英诗中那片辽阔而迷人的风景,也让我开始思考,诗歌究竟能带给我们些什么。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解读英诗的“境界”方面,确实有其独到之处。我一直觉得英诗有种难以言喻的特质,一种深邃而内敛的美感,而这本书恰好捕捉到了这一点。它没有像很多学术专著那样堆砌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读者感受的方式,去挖掘诗歌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例如,书中对勃朗宁夫人那种细腻而炽热的情感表达的分析,让我对“爱”这个主题有了全新的理解,那种将内心世界毫无保留地倾诉出来,却又带着一种克制和优雅的力量,简直让人拍案叫绝。还有对柯勒律治《古舟子吟》的解读,作者不仅仅是在讲一个故事,更是深入剖析了诗歌中关于罪与救赎、孤独与连接的哲学思考,那种超验的、梦幻般的氛围被描绘得入木三分。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相对冷门的诗人,他们的作品虽然不那么广为人知,但同样蕴含着惊人的智慧和艺术价值,作者的介绍让我对这些“遗珠”刮目相看。总的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旅行,跟随作者的笔触,在英诗的海洋中遨游,每一次的抵达都充满了惊喜和启迪。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关于英诗的“灵魂对话”。作者在书中并没有高高在上地教导,而是以一种非常平等和尊重的姿态,与读者一同探索诗歌的奥秘。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象征”的讨论,作者没有简单地列举几个例子,而是深入分析了象征在英诗中是如何被运用,又是如何形成一种超越文字的深层含义。比如,对济慈《夜莺颂》中“不朽”的解读,作者将其与自然界短暂的生命形成对比,引申出艺术永恒的价值,这种跨越时空的思考,确实让人深思。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诗人创作心路历程的描写,读来颇具感染力,让我更能理解诗歌背后所蕴含的艰辛与辉煌。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田园诗派的介绍,那种对自然的热爱,对纯朴生活的向往,在作者的笔下被描绘得如诗如画,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宁静美好的景象之中。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自身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提供答案,它提供的是一个更广阔的视角,让读者自己去发现诗歌的无限可能。

评分

这本《读书文丛精选:英诗的境界》我翻看了好几遍,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最让我着迷的是它对诗歌意境的解析,那种寥寥数语却能勾勒出山川湖海,寄托深沉情感的功力,在书中被拆解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十四行诗的部分,作者不仅梳理了十四行诗的格律变化,更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莎士比亚、弥尔顿等大师如何在这方寸之间挥洒自如,将爱、死亡、时间等宏大主题写得既深刻又动人。读的时候,仿佛能看到诗人在烛光下沉思,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对生命的敬畏与探索。书中提到的许多意象,比如“玫瑰”、“荆棘”、“大海”,在作者的解读下,不再是简单的词语,而是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和情感象征的符号。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华兹华斯“自然”的阐释,那不仅仅是田园风光,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映射,一种与宇宙万物和谐共处的精神境界。整本书的文字流畅优美,没有晦涩难懂的术语,即便是初涉英诗的读者也能轻松跟随作者的思路,领略到诗歌的魅力。它像一位博学而亲切的朋友,娓娓道来,引领我走进一个诗意盎然的世界。

评分

初读这本书,就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炼的语言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英诗的介绍,更是一次对西方诗歌美学精髓的深度挖掘。作者对于“境界”二字的理解,可谓是入木三分。他没有停留在对诗歌字面意思的解读,而是深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氛围、所传达的情感、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将这一切融会贯通,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幅立体的诗歌图景。书中对意象的解读尤其精彩,比如对雪莱《西风颂》中“春天”的阐释,那不仅仅是万物复苏的景象,更是希望的象征,是对革新与力量的呼唤。这种解读方式,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熟悉的诗篇,仿佛看到了它们被赋予的全新生命。作者的文字功底也十分了得,遣词造句都恰到好处,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读这本书,就像在品一杯陈年的佳酿,初尝微涩,回味甘甜,每一次的咀嚼都能品出不同的滋味。它让我意识到,诗歌的美,不仅仅在于其形式,更在于其所能抵达的精神高度。

评分

真是好书,纸质也很轻,适合阅读

评分

三联书店推出的读书文丛精选,平装16开,书脊锁线纸质优良,排版印刷得体大方,活动期间价格实惠,非常满意。

评分

还不错,京东送货快,值得购买,很便宜

评分

存货中

评分

经典之作,支持。

评分

三联文丛里的文章当年看过一些,买回来再读,已多年过去。也好。

评分

海南没有书库,买本书要近一周啊

评分

很好的书,京东购物很快很满意,一直都在京东买书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件物品,京东速度非常快,很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