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丛刊(2017年第3期 总第157期)

书法丛刊(2017年第3期 总第157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士澍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书法作品
  • 艺术
  • 文化
  • 文学
  • 期刊
  • 2017年
  • 第3期
  • 总第157期
  • 中国书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7100267917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677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书法丛刊》是由中国国家文物局主管,由文物出版社主办,海内外发行,国内的专门刊登古代书法作品的刊物。《书法丛刊》1981年2月创刊,是专家、学者和书法爱好者、文博工作者公认的具有高度的学术性、资料性、艺术性的刊物。

目录

战国楚墓严仓竹筒的室内整理记录
宋高宗刘贵妃生平及收藏考述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宋拓残本筒介
黄庭坚和他的笔工及无心笔
——以笔记史料为中心的考察
王着款本《淳化阁帖》考略
——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为例
徐松乃椎拓《沙南侯获碑》第一人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宋拓残本
战国楚墓严仓竹简
战国楚墓严仓竹筒摹本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宋拓残本选页
上海图书馆藏潘祖荫旧藏《沙南侯获碑》六行足本题跋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宋拓残本
上海图书馆藏潘祖荫旧藏《沙南侯获碑》六行足本
《书法丛刊》(2017年第3期 总第157期) 本期《书法丛刊》精心遴选,集结了一系列与书法艺术密切相关的精彩内容,旨在为广大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份具有深度和广度的阅读体验。 专题探讨: 本期专题聚焦于“当代书法的传承与创新”。在全球化浪潮和技术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书法如何在新时期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艺术家和理论家们共同关注的议题。本期特邀多位在当代书法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学者和艺术家,围绕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笔墨精神的回归与重塑”:从古典的书法理论出发,分析传统笔墨精髓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并探讨如何通过实践与观念的创新,使其在新的语境下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文章将追溯古代大师们如何师法造化、体悟人生,并以此为基点,审视当代艺术家如何在继承技法的同时,融入个性化的思考和时代精神。 “数字化时代下的书法创作与传播”:探讨数字技术对书法创作、展览、教育以及学术研究的影响。从新型创作媒介的出现,到线上展览和交流平台的搭建,再到书法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文章将呈现数字化如何为书法艺术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以及艺术家和机构应如何应对。 “跨界融合与书法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关注书法与其他艺术门类(如绘画、设计、装置艺术等)的互动与融合。通过对成功跨界案例的分析,探讨书法如何突破原有的表现形式,与其他艺术语言碰撞出新的火花,从而拓展其艺术边界,吸引更广泛的受众。 “青少年书法教育的现状与未来”:聚焦于青少年书法教育体系的构建与优化。分析当前书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理念、教材选择、师资培训等,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以期培养更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书法人才。 名家专访: 本期特邀著名书法家张怀生先生,就其数十年来在书法艺术领域的探索与实践进行深度访谈。张先生的艺术生涯横跨传统与现代,其作品既有对古典帖学的精研,又充满了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访谈将围绕张先生的创作心路历程、对书法本体的理解、以及其对当代书法发展趋势的独到见解展开。他将分享自己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艺术道路,并就如何处理好“古”与“今”、“师承”与“创造”的关系,为年轻一代书法家提供宝贵的经验。 作品鉴赏: “近现代书法大家精品赏析”:选取近现代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家,如于右任、沈尹默、林散之等,对其创作生涯中的代表性作品进行详细解读。从其用笔、结字、章法、墨色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结合其艺术理念和时代背景,呈现这些大师们如何在中国书法史上书写辉煌篇章,并对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进行评价。 “当代青年书法新作展”:遴选一批在近年书法界崭露头角的青年艺术家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多样,或承古融今,或大胆探索,展现了当代青年一代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与追求。文章将对这些作品进行客观评价,分析其艺术特色与创新之处,为读者展现当代书坛的新生力量。 理论研究: “论《兰亭序》的碑帖融合之道”:深入研究王羲之《兰亭序》在碑学与帖学融合方面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文章将从《兰亭序》的书写背景、风格特征、对后世的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考证,阐释其如何集众家之长,成为千古绝唱,并探讨其碑帖融合之道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启示。 “汉隶笔法在当代草书中的转化与应用”:以汉代隶书的特有笔法为切入点,研究其在当代草书创作中的转化与应用可能性。文章将分析汉隶的方折、起收、隶变等特征,并结合当代草书的实践,探讨如何将这些元素有机地融入草书创作,从而丰富草书的表现力,赋予其新的生命。 “书法美学中的‘意’与‘象’的关系探微”:从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视角出发,探讨书法艺术中“意”(精神、情感、意境)与“象”(笔画、结构、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文章将分析书法家如何在形体中寄寓精神,又如何通过对“象”的把握来传达“意”,深入挖掘书法艺术的内在精神意蕴。 学术动态与信息: 本部分将对近年来书法界的重要展览、学术会议、出版物等进行梳理与介绍。内容包括: “重要书法展览综述”:对国内外近期举办的重要书法展览进行简要介绍,重点突出展览的主题、亮点以及对行业发展的意义。 “书法学术会议精华摘录”:对近期举办的书法学术研讨会的精彩发言和核心观点进行摘录与整理,为读者提供学术前沿信息。 “近期书法出版物推荐”:推荐本期出版周期内发行的一批有价值的书法类图书,包括理论专著、作品集、研究报告等,为读者提供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资源。 《书法丛刊》(2017年第3期 总第157期)致力于呈现书法艺术的多样性、历史性与时代性,旨在搭建一个集学术探讨、艺术交流、作品展示为一体的综合平台,期待与您共同品味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书法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书法丛刊》(2017年第3期,总第157期)在“书法史钩沉”栏目上给了我很大的惊喜。这次的内容聚焦于一位被忽视的古代书法家,通过大量的史料搜集和梳理,力图还原其艺术生涯和作品风格。读完这篇文稿,我才意识到,原来在书法史的长河中,还有如此多才华横溢但又鲜为人知的名字。文章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生平事迹,更深入地分析了这位书法家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所处的地位,他的艺术成就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以及他的作品为何未能像某些名家那样流传广泛。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探索精神,让我对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挖掘书法史中被埋没的珍宝的兴趣。

评分

每次拿到《书法丛刊》,我最期待的就是“作品欣赏”板块。这一期精选了几位当代实力派书家的精品力作,涵盖了楷、行、草、隶、篆多种书体,可以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我反复欣赏着其中一幅大幅的隶书作品,其宽博厚重、古朴典雅的气韵让我沉醉。字里行间流淌着深厚的功力,每一笔都显得沉稳而有力,同时又不失灵动。特别是那些飞白的运用,既有金石的苍茫感,又不显枯燥。另一位书家的小楷作品,则展现了一种秀丽温婉的风格,笔画纤细精巧,结构匀称,仿佛山间清泉,潺潺流淌,令人心旷神怡。这些作品的呈现,不仅仅是艺术的展示,更是学习者们一次难得的观摩与借鉴机会,能从中汲取到不同的艺术养分,也为我的创作思路提供了新的方向。

评分

终于等到了《书法丛刊》2017年第3期,总第157期!每次翻开这本期刊,都像是在与古今的墨迹对话,总能带来新的启迪和惊喜。这一期也不例外,从装帧设计到内容呈现,都透着一股沉静而厚重的学术气息。封面上的那幅隶书,笔力遒劲,结构严谨,瞬间就将我的思绪拉回了汉代的碑林,仿佛能听到拓碑时那清脆的凿击声。翻开内页,目录的编排也十分精巧,涵盖了从理论探讨到名家解析,再到实践指导的各个层面,足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我尤其关注几篇关于碑帖研究的文章,作者们运用扎实的考据和细致的笔法分析,将那些流传千古的墨宝背后隐藏的故事和艺术价值一一呈现,让人拍案叫绝。尤其是那篇对《爨宝子碑》的深度解读,不仅分析了字形结构的演变,还探讨了当时社会背景对书风的影响,读来令人茅塞顿开,对这篇魏碑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拿到这本《书法丛刊》(2017年第3期,总第157期),我第一个动作就是翻到“名家笔谈”栏目,看看这次又有哪些大家分享他们的心得体会。果然,这一期几位书法大家的见解都极为深刻,他们的文字朴实而充满智慧,没有丝毫的浮夸之气。其中一位先生关于“笔墨当随时代”的论述,让我深思。他并非一味地否定传统,而是强调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如何融入当代的审美情趣和时代精神,这是一种既尊重历史又面向未来的态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另一位老师则详细分享了他在临池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以及如何突破的经验,比如如何处理枯笔飞白,如何把握行笔的节奏感,这些具体的指导对于我们这些还在努力提升技法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尝试着按照他提到的方法去练习,发现确实比以往更加得心应手,对运笔的控制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评分

这一期的《书法丛刊》在“技法解析”这一块做得尤为出色。我一直对行书的连笔和顿挫处理感到困惑,这次终于找到了可以参考的宝藏。文章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笔锋的提按、转折,以及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行书的流动感和节奏感,配图也非常清晰,每一个关键的笔画处理都有放大和标注,让我一目了然。我甚至可以想象到作者在书写时的每一个细微动作,仿佛置身于一个高水平的书法课堂。另外,关于草书的章法布局,也有独到的见解。如何处理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如何安排行与行之间的疏密,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蕴含着深厚的学问。通过这篇章法解析,我发现自己以前对草书的理解有些片面,总是过于注重单个字的形态,而忽略了整体的视觉效果。现在,我开始尝试将学到的章法理论运用到自己的练习中,整体作品的协调性和美感有了显著的提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