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研究(2018年3月第1期)

书法研究(2018年3月第1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立翔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书法研究
  • 学术期刊
  • 艺术
  • 中国书法
  • 文化
  • 艺术史
  • 2018年
  • 期刊
  • 艺术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ISBN:97710006041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165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书法研究(2018年3月第1期)》主要内容包括《松桂堂帖》忆往,由米书跋赞考《中郎帖》的流传次序——兼论米芾进献书画的真伪,论程钜夫、赵孟頫对奎章阁人员构成及书法观念的影响,明代中期松江狂草的枢纽——张骏《桂宫仙诗》《思补堂诗》,北魏隶楷之变与二王书艺研究,《张迁碑》真伪辨,北齐邺畿刻经碑考,《龙藏寺碑》艺术价值的历代评述及文化争议之辨析,雅化,一个文学和书法共有的现象——以民间词和北碑的雅化为例,张怀瑾生平与官职再考。

内页插图

目录

《松桂堂帖》忆往
由米书跋赞考《中郎帖》的流传次序——兼论米芾进献书画的真伪
论程钜夫、赵孟頫对奎章阁人员构成及书法观念的影响
明代中期松江狂草的枢纽——张骏《桂宫仙诗》《思补堂诗》

北魏隶楷之变与二王书艺研究
《张迁碑》真伪辨
北齐邺畿刻经碑考
《龙藏寺碑》艺术价值的历代评述及文化争议之辨析
雅化,一个文学和书法共有的现象——以民间词和北碑的雅化为例

张怀瑾生平与官职再考
《书法研究》2018年第1期 《书法研究》2018年第1期,秉承严谨治学、锐意创新的办刊宗旨,继续为广大书法爱好者、研究者及专业人士提供一个高水准的学术交流平台。本期内容聚焦当下书法艺术的多元发展与深刻反思,力求在理论建树、实践探索和历史梳理等方面均有所突破。 本期关注: 卷首语: 开篇之作,将对当前书法研究的宏观格局进行审视,深入探讨新时期书法艺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对本年度期刊的研究方向进行前瞻性展望。语言朴实而富有洞见,引导读者进入本期深邃的学术视野。 理论探索: “意象”在当代书法创作中的转化与表现: 本文将深入解析中国传统美学中“意象”概念的内涵,并着眼于当代书法实践,探讨如何将抽象的“意象”转化为具象的书法形态。作者将通过梳理历代书法名家对“意象”的理解与运用,并结合现代艺术理论,提出新的创作路径与思考框架。案例分析将详实,力求在理论层面为书法创作提供更具象的指导。 书法教育的现代化路径探讨: 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传统的书法教育模式面临新的考验。本部分内容将聚焦书法教育的现代化转型,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革新性的建议。将结合国内外书法教育的成功经验,分析其可借鉴之处,并为我国书法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书法审美的历史演变与时代特征: 审美观念的变迁是文化发展的直观体现。本专题将追溯中国书法审美意识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演进脉络,梳理不同时代背景下书法审美价值的侧重点,并分析当代书法审美所呈现出的新特征与发展趋势。旨在帮助读者建立更宏观的审美视野,理解书法艺术的时代生命力。 名家论道: 一位当代著名书法家的创作心路与艺术理念: 本文将走进一位在当代书法界享有盛誉的书法家的艺术世界,通过深入的访谈与作品赏析,呈现其独特的创作理念、审美情趣以及对艺术执着的追求。内容将包含其艺术生涯中的重要节点、对传统与创新的理解、以及对书法未来的思考。力求通过个体经验,折射出时代的光辉。 对某一碑帖的深入解读与传承研究: 本专题将选择一至两件极具代表性的碑帖,进行细致入微的考证与解读。内容将涵盖其历史渊源、艺术成就、技法特点,并探讨其对后世书法发展的影响。研究将力求严谨,并提出新的学术观点,为碑帖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实践与交流: 当代青年书家的创新实践与风格探索: 青年一代的书法家是书法艺术未来的希望。本部分将选取若干在艺术实践中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青年书家,对其作品风格、创作观念进行呈现与分析。通过展示他们多元化的艺术探索,展现当代书法艺术的勃勃生机与无限可能。 全国性书法展览的亮点与反思: 梳理和评析近期举办的全国性重要书法展览,从策展理念、作品构成、学术导向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既肯定展览的成就,也对其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期推动未来书法展览的学术水准与艺术品质的提升。 临池心得与创作体会: 邀请多位书法爱好者和从业者分享他们的临池经验和创作感悟。内容将涵盖日常练字的方法、遇到的瓶颈与突破、以及在书法学习和创作过程中的独特体会。形式多样,注重可读性与实用性,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启发。 学术动态: 重要书法学术会议综述: 对近期举办的重要书法学术研讨会、高峰论坛等进行报道和内容梳理,呈现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为读者提供了解前沿学术信息的重要窗口。 书法相关领域的新书评介: 介绍近期出版的书法及相关学术专著,对书籍的内容、学术价值、研究方法等进行客观评价,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阅读参考。 本期亮点: 《书法研究》2018年第1期,在栏目设置上力求新颖,在内容选择上追求深度与广度并重。本期不仅关注理论的深度挖掘,也注重实践层面的多元呈现,并通过对经典碑帖的深入研究,连接古今,彰显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对青年书家的关注,预示着书法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相信,本期内容将为广大读者带来一次充实而富有启发性的阅读体验。 本刊宗旨: 《书法研究》致力于成为推动中国书法艺术研究与发展的重要学术阵地,搭建学者、艺术家、爱好者之间交流与对话的平台。我们鼓励学术创新,倡导严谨治学,关注书法艺术的时代发展,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偶然翻阅到《书法研究》2018年3月刊,让我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新的维度。其中有一篇讨论宋代书法家苏轼用笔特点的文章,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字形美学的描绘,而是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剖析了苏轼的“尚意”书法与其人生境遇、性格特征之间的紧密联系。文章详细阐述了苏轼在遭受贬谪、屡遭坎坷之后,其书法如何在继承晋唐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更为率性、洒脱、甚至带着几分“野逸”的气息。例如,他对于点画的粗细、枯湿变化的处理,以及结体的欹侧、奇正相生,都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他那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胸襟。作者还引用了大量苏轼的墨迹作为例证,并进行了一一解读,让我明白了为何苏轼的书法能够在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并对后世产生了如此广泛的影响。这不仅仅是一篇学术论文,更像是一次与苏轼灵魂的对话,让我领略到了一位伟大文人如何在困顿中保持艺术的生命力,并用笔墨将内心的波澜壮阔呈现在世人面前。

评分

这期《书法研究》的3月刊,着实让我这个对书法理论颇感兴趣的读者大开眼界。其中一篇关于碑学与帖学理论辩证发展的文章,可谓是拨开了我心中长久以来的迷雾。长久以来,我总觉得碑学与帖学似乎是截然对立的,一方是雄浑古朴,一方是秀丽婉约,却不知如何将二者融会贯通。这篇文章则从历史的纵深和理论的广度,详细梳理了碑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其对书法艺术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客观地指出了帖学在传承与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褒贬哪一方,而是着重强调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补充,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侧重点。文中对历代书法家在碑帖融合方面的探索进行了精辟的论述,让我认识到,真正的艺术创新往往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并在吸收不同营养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不仅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书法史的发展脉络,也为我自己在欣赏和学习书法时提供了更开阔的视野。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对书法艺术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每次看到《书法研究》这本刊物,都仿佛遇见了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2018年3月这一期,更是让我爱不释手。扉页上的那些大师作品,不仅仅是墨迹的堆叠,更是历史的沉淀、情感的抒发、意境的传达。我尤其喜欢其中一篇关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兰亭集序》的解读,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永和九年”这一时空背景下,王羲之的心境变化如何体现在笔画的跌宕起伏之中。从“群贤毕至”的欣喜,到“生死之感”的怅惘,再到“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哲思,每一处转折都如同音乐的旋律,在纸上奏响,让人不禁为之动容。文章不仅对字形结构、笔势变化做了细致的考证,更融入了作者对人生、哲学、艺术的深刻理解,引人深思。读完这篇文章,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王羲之在曲水流觞之际,一同感受那份飘逸洒脱,也感悟到书法艺术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评分

每次读到《书法研究》,都能从中获得不少关于书法史料的考证和解读,2018年3月这一期也不例外。其中一篇关于唐代怀素草书《千字文》的考证研究,尤其让我觉得新颖和具有启发性。文章作者从多个角度,包括笔法、墨法、结构特点,以及与同时代其他草书名家的对比,试图还原《千字文》原作的某些可能面貌。过去我总觉得怀素的草书是那种“狂放不羁”的代表,但在文中,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指出怀素的“狂”并非毫无章法,而是建立在深厚的笔墨功底和对汉字结构的深刻理解之上。文章还提及了关于《千字文》流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传和伪作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虽然有些观点我尚不能完全理解,但其严谨的考证态度和不断探索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这让我明白,即便是我们熟知的经典,依然有值得深挖和探讨的空间,而史料的每一次清晰化,都会为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带来新的视角。

评分

作为一名初涉书法的爱好者,经常会为临摹哪个碑帖而感到迷茫,这期《书法研究》的3月刊,恰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指引。其中有一篇聚焦于初学楷书的进阶路径的文章,让我茅塞顿开。文章并没有简单地推荐几个人尽皆知的碑帖,而是从楷书的基本笔画、结构规律入手,循序渐进地分析了不同碑帖在这些方面的侧重点和学习价值。例如,它详细对比了颜真卿《多宝塔碑》的规整严谨、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险峻挺拔,以及柳公权《玄秘塔碑》的骨力遒劲,并分析了它们各自适合初学者在不同阶段学习的侧重点。文章还强调了“悟性”在书法学习中的重要性,鼓励读者在临摹过程中,不仅要模仿形似,更要体悟神似,理解字与字之间的呼应,以及行气贯通的内在逻辑。这种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讲解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学习书法的信心,让我明白,书法学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耐心、细致和科学的方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