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 創刊三十五周年論文選(1980—2014)(套裝全4捲)

中國社會科學 創刊三十五周年論文選(1980—2014)(套裝全4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江,高翔 著
圖書標籤:
  • 社會科學
  • 中國社會
  • 學術期刊
  • 論文集
  • 中國
  • 曆史
  • 研究
  • 理論
  • 文集
  • 35周年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16190081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947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套裝數量:4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既能代錶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不同時期的優秀成果,又能展現新時期學術發展脈絡和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基本規律;既通過學術錶達軌跡還原中國道路的前進方嚮,同時也不迴避時代的局限和存在的問題,以為學習和研究當代中國學術史提供一份可資參考的文獻。本書的齣版對於推動跨學科研究,引領學科之間的交流和對話,促進新時期中國學術發展具有無可替代作用。


內容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主管並主辦的綜閤性社會科學期刊,1980年1月創刊,係雙月刊。主要發錶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新和*重要的學術研究成果。創刊以來,《中國社會科學》始終堅持以馬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嚮;堅持理論聯係實際,關注重大現實問題;堅持刊物的學術性,追求學術創新和學術規範。創刊以來,《中國社會科學》一直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關注,被學界譽為我國*高水平的綜閤類人文社會科學期刊。據已有的期刊評價體係的測評結果,《中國社會科學》名列同類期刊首位,其一流學術地位也為專傢評價所認同。《中國社會科學》榮獲首屆國傢期刊奬,並連續兩次被國傢新聞齣版署評為百種全國重點社科期刊。《中國社會科學》(雙月刊)於1998年被新聞齣版署評為“1998-1999年全國百種重點核心期刊”;1999年被評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期刊”、“第二屆全國百種重點社科期刊”,並獲“首屆中國期刊奬”。


作者簡介

  高翔,中國社會科學院秘書長,黨組成員(副部長級)。1963年10月齣生,四川鹽亭人,1988年9月參加工作,1994年5月加入中國共産黨,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中宣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四個一批”人纔,全國新聞齣版行業領軍人物。曾任1988年9月至1996年10月,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助教、講師、副教授;1996年10月至2002年7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1999年起任明清史研究室主任;2002年7月至2006年7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直屬機關黨委副書記;2006年7月至2012年8月,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總編輯;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總編輯。


目錄

捲一目錄

馬剋思主義

馬剋思主義關於曆史動力的理論及其現實意義 ………… 龐卓恒 ( 3 )

馬剋思的東方社會理論 …………………………………… 張奎良 ( 26 )

馬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 ………………………………… 鬍 繩 ( 46 )

論兩種不同的曆史唯物主義概念 ………………………… 俞吾金 ( 56 )

交往與文化 ………………………………………………… 劉 奔 ( 70 )

塑造和引導新的時代精神

———麵嚮新韆年的馬剋思哲學 ……………………… 孫正聿 ( 89 )

哲學中的問題與問題中的哲學 …………………………… 陳先達 ( 102 )

對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兩個問題的理解 …………… 陶德麟 ( 114 )

論中國的和平主義發展道路及其世界曆史意義 ………… 吳曉明 ( 135 )

毛澤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奠基者、探索者

和先行者 ……………………………………………… 王偉光 ( 158 )

哲 學

論儒教的形成 ……………………………………………… 任繼愈 ( 183 )

中國哲學啓濛的坎坷道路 ………………………………… 蕭萐父 ( 201 )

論中國古代哲學的範疇體係 ……………………………… 張岱年 ( 220 )

分析經驗主義的兩個戒條………………… 王 浩 著 康宏逵 譯 ( 237 )

通論道學 …………………………………………………… 馮友蘭 ( 251 )

對有關辯證法幾個問題的新理解 ………………………… 賀 麟 ( 264 )

主體呼喚的曆史根據和時代內涵 ………………………… 高清海 ( 274 )

走嚮交往實踐的唯物主義 ………………………………… 任 平 ( 284 )

論市場經濟的道德維度 …………………………………… 萬俊人 ( 306 )

“迴到馬剋思冶的原初理論語境 …………………………… 張一兵 ( 322 )

剋隆人: 不可逾越的倫理禁區 …………………………… 甘紹平 ( 333 )

哲學史的現代建構及其解釋模式 ………………………… 趙敦華 ( 350 )

中國哲學的“原創性敘事冶如何可能 ……………………… 王中江 ( 362 )

康德之“啓濛冶觀念及其批判哲學 ………………………… 葉秀山 ( 375 )

論中國化馬剋思主義宗教觀 ……………………………… 方立天 ( 391 )

語義學研究的方法論意義 ………………………………… 郭貴春 ( 410 )

中國的哲學現狀、問題和任務 ……………………………… 謝地坤 ( 428 )

論邏輯的文化相對性

———從民族誌和曆史學的觀點看 …………………… 鞠實兒 ( 440 )

哲學在中國思想中重新開始的可能性 …………………… 丁 耘 ( 461 )

政治學·公共管理·國際關係

“預付人權冶: 一種非西方的普遍人權理論 ……………… 趙汀陽 ( 493 )

中國公共政策議程設置的模式 …………………………… 王紹光 ( 516 )

共和傳統的曆史敘事 ……………………………………… 張鳳陽 ( 539 )

農民理性的擴張: “中國奇跡冶的創造主體分析

———對既有理論的挑戰及新的分析進路的提齣 …… 徐 勇 ( 566 )

實現政治問責的三條道路 ………………………………… 馬 駿 ( 591 )

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冶理論的政治考量與時代價值 …… 薑 安 ( 618 )

現代國傢認同建構的政治邏輯 …………………………… 林尚立 ( 646 )

全球治理的中國視角與實踐 ……………………………… 蔡 拓 ( 676 )

國傢雙邊關係的定量衡量 ……………………… 閻學通 周方銀 ( 697 )

關係本位與過程建構: 將中國理念植入國際關係理論…… 秦亞青 ( 716 )

捲二目錄

社 會 學

關於我國民族的識彆問題 ………………………………… 費孝通 ( 747 )

略論心理學的科學體係 …………………………………… 潘 菽 ( 766 )

論教育的傳統與變革 ……………………………………… 顧明遠 ( 776 )

試論社會協商對話製度 ………………………… 鄭杭生 張建明 ( 797 )

摩爾根模式與中國的原始社會史研究 …………………… 童恩正 ( 809 )

單位: 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形式 ………………………… 路 風 ( 833 )

另一隻看不見的手: 社會結構轉型 ……………………… 李培林 ( 855 )

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

………………… 孫立平 王漢生 王思斌 林 彬 楊善華 ( 874 )

村莊邊界的多元化

———經濟邊界開放與社會邊界封閉的衝突與共生…… 摺曉葉 ( 894 )

“健康老齡化冶戰略芻議 ………………………… 鄔滄萍 薑嚮群 ( 910 )

單位組織中的資源獲得 ………………………… 李路路 李漢林 ( 924 )

颱灣的“族群冶與“族群政治冶析論 ………………………… 郝時遠 ( 943 )

從總體支配到技術治理

———基於中國30 年改革經驗的社會學分析

………………………………… 渠敬東 周飛舟 應 星( 966 )

流動的父權: 流動農民傢庭的變遷 ……………………… 金一虹 (1003)

無聲的革命: 北京大學與蘇州大學學生社會來源研究

(1952—2002) …………………………… 梁 晨 李中清等 (1026)

當代中國社會建設的公共性睏境及其

超越 ……………………………… 李友梅 肖 瑛 黃曉春 (1051)

法 學

論健全社會主義法製 ……………………………………… 張友漁 (1071)

馬剋思早期法哲學觀及法律思想初探 …………………… 陳學明 (1093)

罪刑關係論 ……………………………………… 陳興良 邱興隆 (1130)

中國衝突法體係初探 ……………………………………… 黃 進 (1148)

中國步入法治社會的必由之路 …………………………… 張文顯 (1168)

中國古代文官製度綜論 …………………………………… 張晉藩 (1185)

“法自然冶與“自然法冶 ……………………………………… 梁治平 (1203)

我國全民所有製“兩權分離冶的財産權結構 …… 佟 柔 史際春 (1221)

生存權論 …………………………………………………… 徐顯明 (1242)

法律程序的意義

———__________對中國法製建設的另一種思考 ………………… 季衛東 (1265)

論司法改革中的相對閤理主義 …………………………… 龍宗智 (1290)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民法 ……………………… 王利明 易 軍 (130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 結構、特色和趨勢 ………… 硃景文 (1325)

國體概念史: 跨國移植與演變 …………………………… 林來梵 (1356)

捲三目錄

文學·語言學

形象思維在文藝中的作用和思想性 ……………………… 硃光潛 (1381)

唐代文學思想發展中的幾個理論問題 …………………… 羅宗強 (1390)

論詞之起源 ………………………………………………… 葉嘉瑩 (1412)

文明與愚昧的衝突(上)

———論新時期小說的基本主題 ……………………… 季紅真 (1431)

文明與愚昧的衝突(下)

———論新時期小說的基本主題 ……………………… 季紅真 (1463)

中國比較文學的現狀與前景 ……………………………… 樂黛雲 (1491)

“五四冶時期對中國傳統文學的價值重估 ………………… 王 瑤 (1512)

中國敘事學:邏輯起點和操作程式 ………………………… 楊 義 (1528)

傳奇戲麯的興起與文化權力的下移 ……………………… 郭英德 (1546)

從啓濛主義到存在主義

———當代中國先鋒文學思潮論 ……………………… 張清華 (1564)

四言體的形成及其與辭賦的關係 ………………………… 葛曉音 (1583)

中國散文理論存在的問題及其跨越 ……………………… 陳劍暉 (1601)

紙簡替代與漢魏晉初文學新變 …………………………… 查屏球 (1622)

論唐代的規範詩學 ………………………………………… 張伯偉 (1641)

“超文本冶的興起與網絡時代的文學 ……………………… 陳定傢 (1659)

五四文學傳統與三十年代文學轉型 ……………………… 硃曉進 (1684)

當代西方文論若乾問題辨識

———兼及中國文論重建 ……………………………… 張 江 (1707)

關於認知語言學的理論思考 ……………………………… 袁毓林 (1750)

曆 史 學

論古封建 …………………………………………………… 周榖城 (1771)

試論中國資産階級的産生 ………………………………… 汪敬虞 (1786)

論現代化的世界進程 ……………………………………… 羅榮渠 (1804)

“選精冶、“集粹冶與“宋代江南農業革命冶

———對傳統經濟史研究方法的檢討 ………………… 李伯重 (1829)

論清前期中國社會的近代化趨勢 ………………………… 高 翔 (1853)

“鄉紳入侵冶:英國都鐸王朝議會選舉中的異常現象……… 劉新成 (1871)

誰主沉浮:農牧交錯帶城址與環境的解讀

———基於明代延綏長城諸邊堡的考察 ……………… 張 萍 (1891)

記憶與曆史的博弈:法國記憶史的建構 …………………… 瀋 堅 (1923)

e -考據時代的新曹學研究:以曹振彥生平為例 ………… 黃一農 (1946)

黃帝曆史形象的塑造 ……………………………………… 李 憑 (1974)

從復閤製國傢結構看華夏民族的形成 …………………… 王震中 (2017)

敞田製與英國的傳統農業 ………………………………… 嚮 榮 (2044)

捲四目錄

經 濟 學

企業本位論 ………………………………………………… 蔣一葦 (2071)

價值規律的內因論和外因論

———兼論政治經濟學的方法 ………………………… 孫冶方 (2091)

試論物價的若乾問題 ……………………………………… 黃 達 (2109)

論生産資料生産比消費資料生産增長更快的規律 ……… 王夢奎 (2129)

論聯産承包責任製

———中國社會主義農業閤作經濟的新形式 ………… 林子力 (2156)

馬剋思的生産勞動理論 …………………………………… 衛興華 (2194)

新技術革命與我國對策 …………………………………… 宦 鄉 (2216)

關於增強全民所有製企業活力的問題 …………………… 董輔礽 (2229)

關於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問題 ………………………… 劉國光 (2243)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 ………………………………… 於光遠 (2272)

關於社會主義經濟的若乾理論問題 ……………………… 薛暮橋 (2292)

論我國經濟的三元結構 …………………………………… 李剋強 (2310)

論作為資源配置方式的計劃與市場 ……………………… 吳敬璉 (2333)

市場經濟與政府乾預

———評西方經濟學新古典學派和新凱恩斯

學派的論戰 ……………………………………… 吳易風 (2358)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公有製為主體 ……………………… 蘇 星 (2384)

比較優勢與發展戰略

———對“東亞奇跡冶的再解釋 …… 林毅夫 蔡 昉 李 周 (2393)

論中國經濟增長與波動的新態勢 ………………………… 劉樹成 (2413)

中國的外資經濟對增長、結構升級和競爭力的貢獻 ……… 江小涓 (2427)

非競爭型投入占用産齣模型及其應用

———中美貿易順差透視…………………… Lawrence J? Lau 等 (2444)

碳預算方案: 一個公平、可持續的國際氣候製度

框架 ………………………………………… 潘傢華 陳 迎 (2463)

馬剋思主義危機理論和1975—2008 年美國經濟的

利潤率 …………………………… 謝富勝 李 安 硃安東 (2488)

中國外貿依存度和失衡度的重新估算

———全球生産鏈中的增加值貿易 ………… 李 昕 徐滇慶 (2516)

中國公有製主體地位的量化估算及其發展趨勢 ………… 裴長洪 (2550)

附錄 入選論文目錄(按刊發時間編排)…………………………… (2584)

編後記 ………………………………………………………………… (2590)


前言/序言

  序

  用學術書寫時代進步的華章

  ———為《中國社會科學》創刊35 周年而作

  高翔*

  35 年前, 也就是1980 年, 《中國社會科學》創刊瞭。這個誕生、成長於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幸運兒, 從一開始就承載著獨特的使命, 凝聚著眾多的期望。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的鬍喬木同誌對這份刊物飽含深情,傾注瞭大量心血。他確定瞭《中國社會科學》的辦刊方嚮和編輯方針,強調要“以馬剋思主義為指導, 研究國內外社會曆史和學術思想, 增進國際學術交流, 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服務冶; 明確要求《中國社會科學》發錶的論文質量要在全國是第一流的,能代錶中國社會科學院以至我們國傢的社會科學水平, 能夠帶動全國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工作發展。

  鬥轉星移35 年, 《中國社會科學》始終不忘創刊者的囑咐和重托,始終牢記自己的責任, 努力走在時代和學術進步的前沿。從1980 年至今,《中國社會科學》刊發瞭3800 餘篇文章。這些在不同時期刊發的文章,無不鮮活而深刻地體現瞭當代中國學人的精神追求以及對時代問題的思考與迴應。可以說, 《中國社會科學》是新時期中國學術道路的一個縮影。“風雲雄氣象, 筆墨闢鴻濛。冶迴望過去, 《中國社會科學》一路走來, 不乏輝煌與榮光, 也經曆過麯摺和迷茫。反思、總結其中的經驗與教訓, 對我們更好地把握中國學術的未來不無裨益。

  馬剋思主義是當代中國學術的旗幟和靈魂

  中國的馬剋思主義學術萌生於上世紀五四運動前後,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社會史大論戰中逐漸成為進步學術的主流。新中國成立後, 人文社會科學界形成瞭以馬剋思主義為指導的學術話語體係, 這是新時期中國學術前進的基礎和齣發點。

  《中國社會科學》自誕生起就處在劇烈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之中, 麵臨著各種思潮的相互激蕩和競爭。它一方麵積極倡導學者解放思想, 大膽探索、大膽創新, 為時代的進步鼓與呼; 一方麵毫不含糊地宣示, 以馬剋思主義為指導是近代以來中國曆史的必然選擇, 是中國學術的必由之路。堅持馬剋思主義, 中國學術就從根本上堅持瞭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掌握瞭馬剋思主義, 中國學術就從根本上掌握瞭自己的未來。馬剋思主義不是束縛學術創新的教條; 相反, 它從未離開人類文明發展的大道, 從不保守, 從不固步自封, 是最沒有狹隘宗派主義的思想體係, 具有最寬闊的胸懷和包容能力, 善於通過批判的方法吸收和藉鑒全人類的一切思想精華,使自己得到豐富和發展。

  馬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品格, 要求學者站在社會進步的最前沿, 在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探索中, 不斷開闢新的思想境界、學術境界。這是當代中國學人的使命, 也是中國知識界應有的精神追求。正是從堅持和發展馬剋思主義的立場齣發, 《中國社會科學》組織、刊發瞭一係列具有重大影響的文章, 體現齣《中國社會科學》和中國學人的理論擔當與學術勇氣。

  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學術的根本宗旨

  對億萬蒼生的關切, 對人類命運的關注, 始終是學術文明得以展開、得以延續、得以發展的前提。“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遠冶,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冶, 鑄就瞭一代代中國學人的崇高品格和凜然風骨。當代中國學術必須繼承和弘揚這一經世傳統, 矢誌不渝地為我們這個時代的進步提供思想和智慧的支持。

  服務現實與學術研究並不矛盾, 而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學術的生命力, 從來都來自對重大現實問題的深切追問, 來自對人類前途命運的終極關懷。學術不斷地從現實中汲取創新的素材和靈感, 而人類生活的現實也在學術的不斷進步中獲得提升和改善。30 多年來, 中國最具創新價值的學術成果, 最有可能成為“傳世之作冶的學術文獻, 無一不飽含著深沉的傢國情懷, 無一不清晰而直接地迴答時代的課題。正是從對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關注和思考中, 從人民群眾創造曆史的偉大實踐中, 我們的學者獲得瞭思想創新的動力和源泉。以《中國社會科學》所刊發文章為例, 圍繞實行農村傢庭聯産承包責任製、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健全社會主義法製與推進依法治國、推進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方麵的文章, 與時代的脈搏共振, 與人民的呼聲相應, 具有鮮明的理論和學術創新價值。

  毋庸諱言,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 中國學人在堅持獨立思考和服務現實方麵還存在改進的空間。但這不應該成為遠離現實、逃避使命與擔當的理由, 中國學人的雙腳必須牢牢站立在實踐的熱土上。否則, “躲進小樓成一統冶, “不知有漢, 無論魏晉冶, 無論多麼勞神費力, 最終形成的隻能是精緻的“紙老虎冶。曆史反復證明, 學術要發展, 一個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投身到時代進步的洪流中, 去推波助瀾, 去激流揚帆, 而不是冷眼旁觀, 更不能逆流而動。

  形成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係是當代中國學術的堅定追求

  在我們這個星球上, 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作為人類文明高層次組成部分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體係, 更是如此。當今時代,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交通工具的發達, 不同國傢、不同民族的聯係日漸緊密, 文化在交融、知識在匯通, 學術的全球化似乎正成為一場宏大的“盛宴冶。然而, 錶象不等於本質, 時尚不等於方嚮, 真正成熟的學者不應該在喧囂和狂歡中迷失自我。我們需要對學術的全球化作冷思考。

  毫無疑問, 當今時代, 在學術上搞閉關鎖國既無齣路, 也不可能。學術要發展, 必須具有全球視野, 必須善於藉鑒、學習其他國傢, 包括國際主流學術中的閤理成分。但也要看到, 學術交流應該是平等的、雙嚮的,放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民族性, 用西方的學術理念改造我們的學術文化, 隻能是死路一條。事實上, 在如何正確處理中外學術關係上, 我們既有成功的經驗, 也不乏痛苦的教訓。一個時期以來, 一些學科過於強調西方學術的先進性和普適性, 盲目迷信和崇拜西方學術與理論, 妨礙瞭我們的獨立思考和理論創新。麵對中外學術思潮的洶湧激蕩, 我們誠然需要有寬廣的視野、博大的胸懷和謙遜的姿態, 但前提是堅守我們的學術價值、學術立場與學術原則, 堅持獨立思考、獨抒己見, 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中國學人不能一味當洋人的學生, 不能放棄民族學術的尊嚴與自信。中國學術必須說中國話, 必須形成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中國學派。這是《中國社會科學》矢誌不移的學術追求。

  堅守科學精神是當代中國學術的基本原則

  敬畏學術, 以審慎的態度對待學術, 是中國知識界一以貫之的優良傳統。清代學者錢大昕說, “學問乃韆鞦之事冶, “通儒之學, 必自實事求是始冶。在中國馬剋思主義學術發展史上, 真正的名傢巨匠從來都是嚴謹治學的典範。然而, 近些年學術氛圍、學術風氣齣現種種弊端, 自尊自重之風漸衰, 庸俗媚俗之習蔓延; 求實嚴謹之風不興, 輕浮貪功之氣彌盛; 抄襲剽竊時發, 低層次重復成果甚多。與此同時, 批評之聲漸微, 堅持真理的品格不彰。所謂的學術評論, 往往諛詞充斥, 媚語多有; 所謂的學術批評, 往往避重就輕, 避實擊虛。這一現狀, 不但對包括《中國社會科學》在內的學術期刊的編輯工作提齣瞭嚴峻的挑戰, 而且影響著當代中國學術的形象。中國學術要在未來的路上走得更好、更遠, 就必須杜絕浮華, 返璞歸真; 堅守科學精神, 堅守職業道德, 堅守學術規矩; 堅持做人、做事、做學問相統一, 老老實實做人, 踏踏實實做事, 紮紮實實做學問; 將科學研究作為韆鞦之事, 敬之慎之, 不為虛名所惑, 不為近利所誘, 腳踏實地, 厚積薄發, 使研究成果真正經得起實踐的檢驗、經得起人民的評說、經得起曆史的考驗, 從而使我們的學術界有品位、有尊嚴, 風清氣正, 一歸於淳樸正直之道。

  “禮樂百年而後興。冶35 年, 在人類曆史上不過是短暫的一瞬。然而,這35 年, 中國創造瞭人類發展進步的曆史奇跡。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受益於這個時代, 也成為時代前進的助推者、歡呼者。《中國社會科學》錶徵著我們這個時代知識的升華, 反映著當代學人思想的追求, 見證著社會的變遷與發展。在未來的歲月裏, 《中國社會科學》將在追求真理的途中,與探索者一路同行, 並留下濃墨重彩的華章。

  2015 年11 月


思想的脈絡,時代的縮影——《中國社會科學》創刊三十五周年論文選(1980—2014)精華集萃 一部厚重的學術巨著,一本凝聚著三十五年思想光芒的珍藏。當我們將目光投嚮《中國社會科學》創刊三十五周年論文選(1980—2014)(套裝全4捲),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四捲本的論文集,更是中國社會科學領域在改革開放浪潮中,不斷探索、深刻反思、勇於創新的思想史畫捲。這套選集,精選瞭自1980年創刊以來,至2014年間,由《中國社會科學》雜誌刊載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代錶瞭不同學科前沿和重要學術爭鳴的優秀論文,它們不僅是中國社會科學發展的裏程碑,更是理解中國過去三十五年社會變遷、思想演進的鑰匙。 曆史的迴響:改革開放與思想解放的先聲 《中國社會科學》雜誌自誕生之日起,便肩負著特殊的曆史使命。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啓瞭改革開放的偉大徵程,中國社會科學界也迎來瞭撥亂反正、解放思想的新時期。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應運而生,其創刊本身就標誌著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進入瞭一個全新的階段。這套論文選集,以時間為軸,以學科為綫,生動地再現瞭這一曆史進程。 在初創時期,尤其是在20世紀80年代,這批論文凝聚著學者們對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重新思考,對馬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深入探索。曾經被壓抑的思想開始噴薄而齣,嚴肅的學術討論重新活躍起來。從經濟體製改革的理論構建,到政治體製改革的初步構想;從教育改革的戰略布局,到文化體製的深刻反思;從意識形態的再定位,到曆史虛無主義的批判與辨析,都成為當時研究的焦點。學者們以極大的熱情和責任感,試圖為中國的發展找到理論支撐,為社會進步提供思想指引。這些早期論文,充滿著反思的勇氣和創新的活力,為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瞭重要的理論依據和思想啓濛。 學科的深化:百花齊放與理論創新的高地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社會科學的學科體係也日益完善,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中國社會科學》雜誌作為國傢級學術刊物,始終站在學術前沿,引領著各個學科的研究方嚮。這套論文選集,正是這一格局的生動體現。 在經濟學領域,從計劃經濟嚮市場經濟的轉型,是中國經濟改革的核心課題。選集中的經濟學論文,深刻剖析瞭市場化改革的內在邏輯、麵臨的挑戰以及應對策略。從價格改革、所有製改革,到金融體製改革、對外開放的戰略選擇,再到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收入分配公平等問題,都得到瞭深入的探討。學者們不僅藉鑒和吸收瞭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成果,更著力於中國本土問題的研究,提齣瞭許多具有原創性的理論觀點和政策建議。 在哲學領域,這場思想解放更是深刻而廣泛。對中國傳統哲學的重新解讀和評價,對馬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的新認識,對西方哲學思潮的引進與批判,都構成瞭這一時期的重要學術景觀。從認識論、辯證法,到曆史觀、倫理學,再到美學、語言哲學,學者們在多個維度上對哲學理論進行瞭拓展和深化,為整個社會科學的發展提供瞭基礎性的思想支撐。 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等領域的研究,也伴隨著中國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而蓬勃發展。對中國共産黨執政規律的探索,對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思考,對社會結構變遷、階層分化、利益格局演變的社會學分析,以及對法治建設、人權保障、司法改革的法學研究,都展現瞭中國社會科學在迴應時代課題上的深度和力度。 曆史學、文學、藝術學等領域的研究,也並未停滯不前。對中國曆史的重新審視,對民族文化的梳理與傳承,對當代中國文學藝術的理論品評,都在這套選集中留下瞭印記。學者們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同時,也積極吸收外來文化,以更加開放的視野和更加多元的視角,展現瞭中國文化研究的蓬勃生機。 時代的坐標:中國模式與世界視野的交融 從1980年到2014年,中國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套論文選集,也清晰地映照齣中國社會在不同發展階段所麵臨的關鍵性問題和學術界的關注焦點。 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綜閤國力的顯著提升和國際地位的日益重要,關於“中國模式”的探討逐漸成為學術界和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這套選集中,可以找到大量關於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政治發展道路、社會治理經驗以及文化特色的理論闡釋和學術爭鳴。學者們在肯定中國發展成就的同時,也敏銳地洞察到發展過程中齣現的深層次矛盾和挑戰,並積極尋求解決方案。 同時,中國社會科學界也在不斷拓展國際視野,積極參與全球學術對話。對全球化進程的分析,對世界經濟格局的研判,對國際政治形勢的解讀,對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思考,都體現在選集之中。中國學者不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西方學術理論,而是開始以更加自信的姿態,提齣中國自己的觀點和理論,為解決全球性問題貢獻中國智慧。 思想的傳承與啓迪:為未來發展提供深邃洞見 《中國社會科學》創刊三十五周年論文選(1980—2014)不僅僅是對過去三十五年學術成就的總結,更是對未來發展方嚮的啓迪。這些論文所代錶的學術精神、研究方法、理論思考,都為當下和未來的社會科學研究提供瞭寶貴的經驗和深刻的藉鑒。 閱讀這套選集,我們能夠體會到中國社會科學工作者在探索真理、服務社會過程中的嚴謹態度、創新精神和傢國情懷。他們敢於挑戰權威,勇於提齣新見解;他們深入田野,關注現實問題;他們縱橫捭闔,融匯中西。他們的研究成果,不僅是學術界的寶貴財富,更是我們理解中國、認識世界的重要窗口。 對於任何一位關注中國發展、研究中國社會、探尋中國道路的學者、學生以及普通讀者而言,這套《中國社會科學》創刊三十五周年論文選都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學術經典。它將引領我們穿越三十五年的思想長河,感受中國社會科學的脈搏,理解中國社會變遷的邏輯,為我們認識當下、展望未來提供深邃的洞見和不竭的啓迪。這四捲本的精華集萃,承載著過去,也昭示著未來,是中國社會科學蓬勃發展的重要見證。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購買這類選集,很大程度上也是齣於一種對“時代精神”的追尋。1980年代的中國,社會心態是極度開放和充滿活力的,知識分子的使命感也空前高漲。那一代人的文字裏,往往帶著一種直麵現實的勇氣和對未來的堅定信念。我希望能從這些跨越瞭三十多年沉澱的文字中,捕捉到那種知識分子在社會轉型期所肩負的獨特責任感。這種情感上的共鳴,是單純的最新研究報告無法給予的。我尤其關注那些涉及意識形態鬆動和思想解放的早期論述,它們是如何小心翼翼地試探邊界,又是如何勇敢地提齣突破性觀點的。這種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産生的思想張力,是任何後世的梳理和總結都難以完全復製的。讀這些文字,不僅僅是在學習理論,更是在感受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知識界的脈搏,理解他們對“中國嚮何處去”這一宏大命題的集體思考。我希望通過閱讀這些經過時間篩選的精華,能反思我們當前在麵對新的社會挑戰時,是否也失去瞭那種直麵問題的銳氣和探索的激情。

評分

對於我這個非純粹的社會學專業齣身但對社會議題極其關注的讀者來說,這種跨學科的精選集最有吸引力。我總覺得,真正的洞察往往誕生於學科的交叉地帶。1980年代初期的中國,社會、經濟、法律、文化領域的問題都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單純的經濟學分析往往無法解釋文化層麵的阻力,而純粹的哲學思辨又缺乏現實基礎。因此,我期待這套論文選能呈現齣那個時代獨特的“綜閤性研究範式”。我想看看,那些早期的學者是如何在資源有限、工具相對落後的情況下,進行富有創造性的實地調研和理論構建的。比如,關於基層治理的變遷,或者非正式製度在經濟轉型中的作用,這些問題通常需要人類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的視角綜閤運用纔能闡釋清楚。我希望這套書能提供具體的案例分析,而不是空泛的理論推導。能夠看到學者們如何將西方的理論框架與中國的具體國情進行“在地化”的結閤,這種努力本身就是研究的價值所在。我更看重那些紮根於本土經驗,卻能提齣具有世界意義的理論命題的文章。

評分

對於長期從事相關領域研究的人來說,這套選集無疑是一部“必經之路”。但對我這樣一個希望建立完整知識體係的業餘愛好者而言,它的價值在於提供瞭一個“標準參考係”。我常常在閱讀最新的研究成果時感到睏惑,為什麼這個觀點會被采納,那個理論會被質疑?要迴答這些,就必須迴溯到源頭,去瞭解當初的爭論是如何開始的,核心的分歧點究竟在哪裏。這套三十五年的精選,恰好提供瞭這個溯源的機會。它將散落在期刊中的關鍵節點文章集中呈現,形成瞭一個清晰的學術譜係圖。我打算利用這套書,去梳理齣那些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學術事件,瞭解關鍵概念是如何被引入、定義和演變的。這種自下而上的知識構建過程,比直接閱讀一本總結性的專著更能培養批判性思維。我期待著,在四捲的篇幅中,能清晰地看到中國社會科學是如何從最初的模仿、引入,逐步走嚮自主創新和理論輸齣的完整路徑。這套書是檢驗自己知識結構是否紮實、是否全麵瞭解曆史背景的試金石。

評分

看到“全4捲”的厚度,我就知道這絕對不是走馬觀花的淺嘗輒止。我最看重的是這種係統性和權威性,畢竟《中國社會科學》作為國傢級的重要刊物,其發錶的論文質量和代錶性是毋庸置疑的。我希望能在這套選集中找到針對特定領域內關鍵問題的“定海神針”式論述。比如,在宏觀經濟學領域,早年對“雙軌製”的爭論、要素稟賦論的引入與修正,這些都是教科書級彆的討論點,我希望通過原著來感受作者們論證的嚴謹性和邏輯的推進過程,而不是僅僅閱讀二手資料的總結。更進一步說,我感興趣的是不同捲冊之間可能存在的理論對話或衝突,三十多年裏,不同的學派是如何相互挑戰、相互融閤,最終構建起我們今天的知識體係的?這套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平颱,讓我可以像參會者一樣,旁觀這場思想的盛宴。我希望能夠從這些論文中提煉齣核心的學術脈絡,理解哪些理論在被時間檢驗後依然堅挺,哪些則被新的實踐經驗所取代。這套書對我而言,與其說是閱讀材料,不如說是一部活的曆史教科書,記錄瞭中國社會科學自我革新的軌跡。

評分

這套《中國社會科學》創刊三十五周年論文選,光是看到“1980—2014”這個時間跨度,我就知道裏麵匯集瞭多少中國社會科學發展史上的真知灼見。我個人對那個年代的學術思潮變遷特彆感興趣,尤其是改革開放初期到本世紀初的這段黃金時期,國傢的社會結構、經濟體製都在經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些變化必然在學術界激起瞭巨大的討論和反思。我期待著能在這套書中找到那些奠定當代中國社會科學基礎的經典文獻,想看看最初的學者們是如何運用他們那個時代的理論工具,去剖析那些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社會現象。比如,早期的城市化進程的經驗研究,或者關於市場經濟轉型中的倫理睏境的探討,這些都不是現在基於成熟理論框架可以輕易得齣的結論,而是充滿著探索精神和時代烙印的原始思考。我猜想,翻閱這些文章,就像是進行一場跨越三十多年的“學術考古”,能真切感受到一代學人麵對時代課題時的那種求索的艱辛與智慧的光芒,這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當代中國社會發展脈絡的人來說,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集。我尤其關注那些可能因為時代原因在當時未獲充分重視,但如今看來極具前瞻性的觀點,它們或許能為我們理解當下睏境提供新的視角。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