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32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3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迎胜 编
图书标签:
  • 元史
  • 民族史
  • 边疆史
  • 历史研究
  • 蒙古史
  • 中原历史
  • 集刊
  • 学术著作
  • 历史学
  • 社会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52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975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0
字数:3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是南京大学历史系元史研究室/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专刊,交由我社出版。该刊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力,为同领域少见之研究性集刊,至今已出版三十一辑,本书包括19篇论文,来自国内外的相关专业的学者,学术价值较高,已经在我社出版多期,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作者简介

刘迎胜,男,1947年生。1981年获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85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教授(1988起)、博士生导师(1992年),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2003年起),中国蒙古史学会副理事长(1998年起),南京大学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元史研究室主任(1990年起),韩国研究所所长(2005年起)。刘迎胜继承了我国乾嘉以来西北舆地之学与欧美东方学的传统,通多种语言,是活跃于当代蒙元史、内陆亚洲史、中国伊斯兰文化史、中外关系史等研究领域前沿、有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学者。

目录

目 录

《元史》会注考证

《元史?成宗纪一》至元三十一年史事笺证 ………………………………毛海明( 1 )

元史研究

元朝末代中书右丞相也速行迹及其与时局关系探究………………………张岱玉( 31 )

蒙元朝的必阇赤与脱卜赤颜…………………………………………………朱翠翠( 42 )

元大德《南海志?税粮》浅释 ………………………………………………曹 猛( 56 )

试论元代后期的忠义观念及其在明代的发展——以余阙的彰显为中心…于 磊( 63 )

海疆与海洋活动史研究

鲸川与鲸海小考:古代东亚图籍中的日本海

——韩日有关日本海/东海名称争议的中国视角 ………………………刘迎胜( 72 )

舍市舶取博易:宋朝与交州边境贸易体系形成原因再析…………………陈少丰( 79 )

从明朝与日本之间国书中年号、称谓和国王印的变化看东亚关系 ………赵莹波( 90 )

三藩之乱期间琉球王国的外交抉择——以《华夷变态》的记载为中心 …陈 波(103)

民族、宗教与边疆研究

猜忌的同盟者:朝鲜王朝与明东江镇交涉史考论(1621—1637) …………王桂东(115)

西藏问题之所在及中英噶厦两国三方之间关系的演变……………………张 皓(142)

文献研究

再论《征蒙记》与《行程录》的真伪问题

——王国维《南宋人所传蒙古史料考》补正 ……………………………赵 宇(160)

郑和永乐十二年泥金书经卷浅析……………………………………………邵 磊(170)

读书札记

《宋史》卷四九○《外国传六》校勘札记 ……………………………………孙小敏(188)

《元史?百官志》“照磨兼承发架阁”释误 …………………………………高 仁(191)

《元史》点校拾遗六则 ………………………………………………………杨晓春(195)

元王翰石刻书法考释一则……………………………………………………刘传宾(197)

《元史?百官志》右阿速卫条证误 …………………………………………蔡晶晶(201)

《史集》、《圣武亲征录》勘误一则 ……………………………………………张晓非(206)

研究综述

2014年中国蒙元史研究综述 ……………………………………管荣伟 汤陆杰(209)

南海研究译文

3—13世纪的南海海域世界

——中国的南海贸易和南海信息 …(日)桃木至朗 撰 冯军南 译 于 磊 审校(223)

忽必烈朝初期的南海招谕研究

——泉州的军事、交易集团及其网络 ……………(日)向正树 撰 于 磊 译(237)

投稿须知 ………………………………………………………………………………(250)





《北方史地文献与文化交流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中国北方历史地理文献的梳理、解读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互动与交融,特别是边疆地区的文化交流与社会变迁。全书力图通过对珍贵史料的细致分析,揭示中国北方地区独特而丰富的历史图景,展现其在中国乃至东亚文明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一章:北方史地文献的梳理与辨析 本章旨在对现存的中国北方历史地理文献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与辨析。我们将考察范围大致限定在明清时期及其之前的相关文献,包括但不限于官方史书、地方志、游记、奏疏、民族志记录、考古报告以及部分私人著述。 首先,我们会从文献的起源与流传角度出发,考察这些文献是如何产生、如何被记录、如何保存以及如何传播至今的。例如,对于一些地方志,我们将探究其修纂的动因、参与人员以及成书后的流传途径,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保存困境与修复历程。 其次,我们将重点关注文献的体例与内容特征。不同类型的史地文献,其记载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地方志往往详尽记录了某一区域的地理、建置、人物、风俗、物产等,是了解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宝贵资料。而游记则提供了更具主观色彩的观察,常能反映出作者身处的时代背景、个人见闻以及对异域风情的理解。奏疏则能揭示边疆地区的政治、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动态。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文献的记载方式,例如,地方志中关于山川河流的描述,是如何与实际地理环境相印证的;游记中对少数民族的描绘,其客观性与主观性如何体现;奏疏中关于民族冲突的记载,其背后隐藏的政治博弈又是如何。 再者,本章将强调文献辨伪与校勘的重要性。在历史研究中,史料的真伪至关重要。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文献辨伪方法,例如,通过比对不同版本的文献,检查其文字差异、讹误;通过考察文献的写作风格、语言习惯,判断其是否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通过与其他可信史料进行交叉印证,核实文献内容的真实性。同时,我们还将介绍一些重要的校勘成果,指出哪些文献的版本更具权威性,对于研究者如何利用不同版本进行有效研究提出建议。 最后,本章将探讨文献研究的价值与局限性。通过对北方史地文献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重建历史地理格局,理解民族迁徙与分布,考察经济开发与文化交流,认识边疆治理的得失。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文献的局限性,例如,文献可能存在的偏见、遗漏、甚至虚构,以及其记载可能受到的时代、地域、作者阶层的影响。因此,研究者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多角度、多层次地解读史料,才能得出更客观、更全面的结论。 第二章:北方民族的历史变迁与社会结构 本章将聚焦于中国北方历史舞台上的各个民族,探究其起源、迁徙、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我们将把目光投向广袤的北方大地,从古至今,考察不同民族形态的演变,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我们将从古代北方民族的起源与早期形态入手。追溯契丹、女真、蒙古、鲜卑、匈奴等民族的早期传说与考古发现,勾勒出他们最初的社会组织形式,例如,部落联盟、早期国家形态等。我们会分析这些早期民族的生计方式,如狩猎、畜牧,以及由此形成的游牧文化特点。 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民族的形成、融合与分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许多民族并非孤立发展,而是通过接触、交流、征服、被征服等方式,不断地进行着相互影响与融合。我们将分析一些重要的民族融合案例,例如,北魏的汉化改革,辽、金、元、清等朝代的民族政策及其对各民族关系的影响。同时,我们也会关注一些民族的分化与再组合,例如,蒙古族在成吉思汗统一后,又分化出不同的支系,并向不同方向发展。 本章还将重点考察北方民族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从早期部落首领制,到后来的汗王制、可汗制、皇帝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组织,如怯薛、札萨克等。我们将分析不同时期北方民族在统治方式、法律制度、官僚体系等方面所展现出的特色。例如,契丹的南、北院官制,女真的猛安谋克制度,蒙古的八白室制度,清代的满汉分治与民族等级制度等。 此外,我们将审视北方民族的经济生活与文化特征。除了畜牧业,北方民族在不同时期也参与农耕,发展手工业,进行贸易往来。我们将考察他们的经济活动范围,以及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的特点。在文化方面,我们将探讨他们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艺术形式、婚姻习俗、节日庆典等,并分析这些文化元素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中是如何被接纳、改造或传播的。 最后,本章将强调民族互动中的权力关系与文化认同。在不同民族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必然存在权力的高低与强弱。我们将分析不同民族在历史上的政治地位、军事力量对比,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了文化交流的方向与程度。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各民族在长期互动中,如何形成或调整自身的文化认同,以及这种认同如何在多元文化格局中定位自身。 第三章:边疆地区的文化交流与社会变迁 本章将把研究的重点从宏观的北方民族视角,聚焦到更为具体的边疆地区,深入剖析这些地区在历史进程中所经历的文化交流与社会变迁。边疆地区往往是不同文明碰撞与交融的前沿地带,其历史发展具有独特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我们将从地理环境与地缘战略对边疆文化交流的影响入手。边疆地区的地理环境,如山川、草原、沙漠,往往塑造了当地居民的生计方式,也决定了其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模式。同时,边疆的战略位置,使其成为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互动的重要区域,这直接影响了边疆的政治格局与文化交流的走向。 接下来,我们将考察不同文化元素的传入与本土化过程。中原农耕文化、北方游牧文化、以及来自西域的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都在边疆地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们将分析这些外来文化是如何通过贸易、移民、宗教传播、军事征服等途径传入边疆,以及它们如何在与本土文化碰撞中,被吸收、改造,并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混合文化。例如,佛教在新疆、内蒙古地区的发展,以及其与当地宗教信仰的融合;汉字、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在边疆地区的传播与使用。 本章还将重点研究边疆地区的社会组织与经济形态演变。在不同历史时期,边疆地区的社会组织经历了从部落联盟到乡里制、旗、佐领等不同形式的转变。我们将分析这些社会组织的建立与运作,以及它们如何适应边疆的特殊环境。在经济方面,我们将考察边疆地区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与内地经济的联系,例如,茶马互市、丝绸之路上的商贸活动等。 此外,我们将审视边疆的治理政策与民族关系。历代王朝在边疆地区的治理政策,如羁縻政策、土司制度、改土归流、屯垦戍边等,都对边疆的社会稳定与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将分析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边疆地区的民族互动模式,例如,民族间的矛盾与合作,以及由此引发的边疆冲突与和平时期。 最后,本章将探讨边疆文化交流的深层意义与历史遗产。边疆地区的文化交流,不仅仅是物质和技术的转移,更是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的碰撞与融合,它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也为我们理解多元文化共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我们将总结边疆地区文化交流的特点,并对其在历史长河中所留下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强调其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连续性与丰富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书的写作力求严谨求实,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生动、深刻的中国北方历史画卷,并为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提供有益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对那些能够挑战传统认知、提供新颖见解的著作总是充满好奇。看到《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32》的标题,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关于元朝帝国扩张、大漠风烟、草原民族征服与被征服的画面。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暗示着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它似乎不仅仅局限于对元朝历史本身的梳理,更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民族与边疆”这一宏大议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或者提出一些能够引发学界讨论的创新性观点。比如说,对于元朝统治下,不同边疆地区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的差异化研究,或者对不同民族在融入元朝政治体系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细致的分析。我尤其对那些能够通过梳理文献、对比不同史料来揭示历史真相的研究感兴趣,这是一种“拨开迷雾见青天”的学术魅力。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描绘出更加立体、更富层次的元代边疆社会面貌,是我关注的核心。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沉迷于中国历史的诸多侧面,尤其是那些与辽阔边疆和多元民族交织的篇章。这次偶然翻阅到一本名为《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32》的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从它散发出的学术气息和编纂的严谨程度上,就能预感到这是一份宝贵的资料。我特别期待书中那些能够还原历史现场的考证,例如对于特定历史事件的细节梳理,或是对某个边疆地区社会结构的微观分析。有时候,我们对宏大的历史叙事耳熟能详,却容易忽略那些构成历史肌理的细枝末节。我希望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比如通过对地方志、碑刻、文书等一手材料的解读,让我们看到一个更鲜活、更具象的元代边疆图景。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民族融合与冲突的讨论抱有浓厚的兴趣。元代疆域辽阔,涉及众多民族,民族间的互动必然是复杂而多维度的。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些新的研究思路,去解析不同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与碰撞,以及这些互动对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这将是我非常关注的重点。

评分

近些年,我对历史地理和民族史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关于古代中国边疆地区的文献和考古发现。当我看到《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32》这个题目时,我立刻被其所涵盖的宏大主题所吸引。这本书似乎是一扇窗,可以让我窥见元朝时期那广阔而多样的边疆景象。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对某个具体边疆地区,比如西域、漠北或者西南地区,在元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的深入研究。了解这些地区在不同民族交融、文化碰撞中的独特之处,以及元朝政府如何对这些地区进行管辖和治理,对于理解整个元朝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我更关注的是那些能够提供具体例证、细致分析的学术成果,例如通过对地方档案、游牧民族的口传历史、或者与当地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文化遗存的解读,来还原一段段尘封的历史。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尤其是一个像元朝这样横跨亚欧大陆的庞大帝国,必须深入到其构成部分——民族与边疆。因此,《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32》这样的标题,立刻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更具深度的研究视角。也许书中会有一些关于元代边疆地区官员的选拔与任用机制的研究,探讨他们如何处理与当地民族的关系,以及这些政策的具体执行效果;或者,对元代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与民族成分演变进行细致的分析,揭示经济活动与民族迁徙之间的相互影响。我更看重的是那些能够从微观层面入手,通过梳理大量史料,展现出复杂而真实的社会图景的研究。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关于元代边疆地区日常生活的细节,或者不同民族之间的社会交往模式,是我最为期待的部分。

评分

我对历史研究的兴趣,更多地体现在对那些能够引发深刻反思的议题上。《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32》这个书名,无疑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帝国形成、民族关系以及地理空间对历史进程影响的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不仅仅停留在史料的堆砌与考证,更能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理论框架,去解析元代边疆地区复杂的民族构成、多元文化如何在一个帝国框架下共存,甚至摩擦。比如说,书中是否会探讨在元朝统一政策下,各民族文化是如何被塑造、被改造,或者又是如何保持其独立性的?对于边疆地区的治理模式,不同于中原腹地的策略,其有效性与局限性又是什么?我倾向于那些能够从历史的纵深和横向的广度去理解问题的研究,而这本书的题目正是为此提供了绝佳的契机。我期待它能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一个庞大帝国是如何在多元民族和辽阔边疆的复杂环境中运转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