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参数:
茶道
章 话其史 / 3
第二章 赏其艺 / 37
第三章 享其用 / 239
第四章 悟其道 / 321
第五章 览其情 / 439
茶经
《茶经》(唐·陆羽) / 549
《大观茶论》(宋·赵佶) / 611
《茶谱》(明·钱椿年) / 633
附录
中国茶叶大事简记 / 646
该书有多种封面,内容完全一致,发货随机,请读者知晓!
全书从茶的历史、茶的艺术、茶的功用、茶的风情四个方面对“茶道”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其后还附有陆羽的《茶经》等。
《礼品书家庭必读书》编委会由几十位出版社编辑及策划人组成,是一支庞大而经验丰富的团队。他们在出版行业都有成功的策划经验和扎实的编辑功底,对市场中的图书有很强的把控能力,曾多次成功推出了多套市场销售的丛书,在业界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一般认为,唐代中期(约8世纪)以前,茶写为“荼”。据查,“荼”字早见于《诗经》,在《诗经·邶风·谷风》中记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诗经·豳风·七月》中记有“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但对《诗经》中的“荼”,有人认为其指的是茶,也有人认为其指的是苦菜,至今看法不一。早明确以“荼”字表示“茶”字意义的,是我国早的一部字书——《尔雅》,其中有:“槚,苦荼也。”但因为“荼”字多义,容易引起误解,而且“荼”是形声字,从草余声,草字头是义符,代表它是草本植物,而实际上,从《尔雅》起,人们就已发现茶是木本植物,用“荼”指茶,名实不符,所以便用从木茶声的“搽”字来代替“荼”字。当时,“搽”、“荼”两字都有使用。
随着茶的发展与兴盛,在民间,人们逐渐以“茶”字取代了“荼”字。《说文解字》将“茶”释为苦茶,并指出古之“荼”字为今之“茶”字。有人认为《说文解字》是早正式记载“茶”字的著作,但学术界普遍认为“茶”早出自唐玄宗御撰的《开元文字音义》。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写道:“其字,或及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原注释:“从草,当做‘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做‘’,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证明了这一点。
“茶”字虽在民间广为流传,且被收录于《广韵》与《开元文字音义》中,然而在正式场合,仍然用“搽”,而非“茶”。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苏敬等撰写的《唐本草》与盛唐陈藏器撰写的《本草拾遗》中,都将“茶”记录为“搽”。精于茶道、嗜茶成瘾的陆羽一生大的贡献之一,便是在其著作《茶经》中将“茶”的所有称呼统一规定为“茶”。至此,“茶”的形、音、义被确定并逐渐流传开来。
茶树的起源
按照植物学分类方法,茶树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它是一种常绿木本植物,乔木型茶树的高度可达15~30米,基部树干为1.5米以上,寿命可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之久。目前,常见的是栽培类茶树。为了使其多产芽叶和方便采收,人们往往用修剪的方法抑制茶树纵向生长,促使茶树枝横向扩展,所以,树高多在0.8~1.2米之间。茶树的经济学年龄一般为50~60年。
茶源于中国,在被人们发现并利用之前,便已存在。中国被称为“茶之故乡”,有文字证明,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培育与利用茶树。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种植茶树的经验慢慢积淀,代代相传,并且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关于茶的百科全书,我之前对茶道了解不多,只是觉得喝茶是个放松的事情,但翻开这本书,我才真正领略到茶的博大精深。从茶叶的起源、发展,到不同地域的茶文化,再到品茗的各个环节,书里都描绘得绘声绘色。尤其是关于陆羽《茶经》的部分,作者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其中蕴含的哲学和美学思想,让我对这位“茶圣”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配有大量的精美插图,无论是茶具的展示,还是泡茶过程的演示,都清晰明了,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很快上手。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去泡了一壶茶,感觉和平时随意泡的不一样,茶的香气、滋味都得到了更好的展现,整个人都沉浸在一种宁静美好的氛围中。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茶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哲学的书,它让我学会了如何用更细致、更温柔的心态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我迫不及待地想和家人朋友分享这本书的乐趣,让他们也一同体验这份来自东方古国的茶道魅力。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我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觉得它囊括了中国茶文化的方方面面,但没想到内容比我想象的还要精彩。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向读者展示茶的魅力。书中穿插着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和民间传说,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茶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茶艺表演的章节,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各种茶艺的流程和要点,让我仿佛置身于一场优雅的茶道表演之中。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能够将抽象的茶道精神具象化,让我能够感同身受。这本书让我明白,茶道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生活情趣,一种对精致生活的不懈追求。它让我学会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融入茶的元素,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有品味、有格调。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茶爱好者,我阅览过不少关于茶的书籍,但这本书无疑是我近年来读到过的最令人惊喜的一本。它的内容之详实,考据之严谨,让我深感佩服。从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工艺的细致描述,到不同历史时期茶政的演变,再到茶在社交、宗教、艺术等领域的影响,本书都做了深入的探讨。书中对《茶经》的解读更是别具一格,作者并没有拘泥于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思想精髓,将其与现代茶道精神相连接,读来令人茅塞顿开。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茶具的章节,各种精美的古今茶具在书中得到了详尽的介绍,让我对茶器的选择和使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的品茶经验和技巧,对于提升我的品鉴能力非常有帮助。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学术性、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优秀茶学著作,值得每一个爱茶之人细细品读。
评分我一直是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人,而茶,无疑是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中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从古老的传说故事,到历代文人墨客与茶的不解之缘,再到如今茶艺在日常生活中的传承与创新,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让我沉醉其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茶类的详细介绍,比如绿茶的清新、红茶的醇厚、乌龙茶的馥郁,以及普洱茶的陈韵,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故事。作者还结合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茶文化图景,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这本书让我明白,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艺术。它教会我如何放慢脚步,品味生活,如何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静土。
评分对于一个对茶完全陌生的人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向导,带领我走进了奇妙的茶世界。从最基础的茶叶分类,到不同茶叶的冲泡方法,再到如何品鉴茶叶的香气和滋味,书中都给予了非常详尽的指导。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品茶图鉴”的部分,各种茶叶的图片都非常清晰,旁边还附有详细的介绍,让我能够快速辨识不同的茶叶。书中还列举了很多常见的泡茶误区,并给出了改正的方法,对于我这样的新手来说,非常有价值。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学会了如何泡出一壶好茶,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欣赏一杯茶,如何通过品茶来放松身心,感受生活的美好。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茶道的决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