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敌者》是西格弗里德·伦茨生前仅有的未发表的长篇小说,直到作家逝世之后才问世,迟到了65年。
《投敌者》写于1950年代,在完稿之前曾广受出版商期待,但作品完成之后,却因为不符合德国当时的政治倾向而无法得以出版。在伦茨死后一年多,才于其手稿中被发现,2016年甫一出版,便成为德语文坛的重大事件并登上销量榜首。
西格弗里德·伦茨为德国当代杰出的作家之一,与君特·格拉斯、海因里希·伯尔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齐名,但受欢迎程度更胜另两人,曾获多项著名文学奖的肯定。2014年德国文坛更设立了两年一度的“西格弗里德·伦茨国际奖”。
伦茨备受各国作家推崇,在国内,莫言、余华对他推崇备至,称极大地影响了自己。莫言曾对马丁·瓦尔泽说:“当作家的个人经验和社会历史生活产生一定程度的重合时,我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西格弗里德·伦茨的《德语课》。”余华曾说,阅读《德语课》的经验是一段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当时他在鲁迅文学院,“当时这部书震撼了我。在一个孩子天真的叙述里,我的阅读经历着惊心动魄。这是一本读过以后不愿意失去它的小说。我一直将它留在身边,直到毕业必须将所借图书归还时,我选择了三倍罚款,我说书丢了。我将它带回了浙江,后来我定居北京时,又把它带回到了北京。”
《投敌者》叙述二战中一位普通的德国士兵两次“变节”的过程。战场上,他爱上了女游击队员,两人的爱情在战场上显得那么不合时宜。在无意间,他杀死了爱人的弟弟,又击毙了自己的姐夫。在死亡现实和道德良心的双重拷问下,他投降了敌方。后历经种种,苦撑到战后,主人公成为了新政权中的一分子,他却又一次变节,开始了又一次逃亡。种种矛盾撕扯着他的内心,他能不能得到爱人和亲人的谅解?怎样才能不成为一个罪人?小说延续伦茨一贯的主题:对战时人们职责与良心的追问。人物被置于特殊而又符合情理的境地,在极端的冲突中以其不断的行动来回答作品所提出的所有问题。
这是二战中的最后一个夏天,从东部前线一直传来坏消息。来自马祖里地区吕克的士兵瓦尔特·普罗斯卡不得不滞留在一支驻扎于森林堡垒里,负责警卫铁路线的小分队里。灼人的烈日、蚊虫的叮咬,游击队的持续进攻,还有被大部队抛弃的打击,持续折磨着他们。指挥小分队的下士的命令也变得愈发愚蠢而毫无人性。士兵们只能自我封闭、自我救赎:有的与一只大梭子鱼做绝望的斗争,有的渴求死亡,有的疯狂错乱。普罗斯卡越来越多地拷问自己:究竟什么更重要,职责抑或良心?谁是真正的敌人?他该如何行动,而不成为罪人?还有汪达,这个他无法忘怀的波兰姑娘,她在哪里?
刚刚到的,物流太快
评分最近特爱看历史著作
评分又快又好又便宜,支持京东
评分封设一般般啦,平装书
评分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选择了解读战争年代人们职责与良心的追问。当一个人物被置于特殊而又符合情理的境地,在极端的冲突中,以其不断的行动来回答作品所提出的终极问题,为我们讲述了一位普通士兵的“两次变节”的痛苦抉择。这本书,不仅从作品的角度,也从人性的角度,解读了一个人的转变,恨或者不恨都由读者自己来决定。
评分很棒的小说!伦茨在德国作家中应该是第一排位置。
评分不错 很好看的一本书 很喜欢
评分意想不到的画面,饶有趣味且神秘十足。你能体会到周围人急切的渴望和内心的宁静。这幅画面就是极好的例子。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女儿,眼前的一切似乎让两个女儿都着了迷,像是在做梦一般。让我们走进她们的梦里,看看橱窗之内都展示着什
评分行动与罪责的矛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