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醫導引學是一門研究人體生理、心理及疾病預防、診療和康復的學科,秉承中醫學的生命觀、疾病觀和診療觀,在養生、治未病、治已病、康復、保命的各個階段,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其獨到之處在於將醫者與患者自身融入整個生命養護係統之中,需要人們身體力行地內求、內證,學習、踐行,以扶正祛邪,治病祛疾。
中醫導引能充分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綠色安全,簡便易行。中醫導引在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等老年性腦病,焦慮、抑鬱等神經係統疾病以及青少年智力殘障的臨床康復乾預中取得瞭顯著的效果,充分顯示瞭其在慢病康復乾預中的優勢。
《中醫導引學(供康復醫學、中西醫臨床醫學、中醫學、中醫養生學等專業用)》在教材內容和教學設計上主要體現三個中心:以曆史發展源流為中心,以導引法實修實踐為中心,以臨床病案為中心。體現理論深度與臨證實踐相呼應,學習體悟與探索研究相貫通的多元化、立體型的教學特點。教材以簡潔明瞭的方式較好地概述齣中醫導引學內容,填補瞭中醫導引學教材的空白。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中醫導引學緒論
第二章 中醫導引學發展源流
第一節 起源
第二節 曆史發展
一、漢代至隋代是導引學臨床治療的繁榮豐富時期
二、唐宋至明代是導引學養生、治未病的大發展時期
三、清代之後導引法逐漸趨於民間傳承
四、新中國成立後導引學的復興
第三章 中醫導引學名著簡介
一、《黃帝內經》
二、《行氣銘》
三、《引書》
四、《諸病源候論》
第四章 導引學基礎理論
第一節 經筋學說與導引
第二節 藏象學說與導引
第三節 經絡學說與導引
第四節 氣血理論與導引
第五章 導引與行氣
第一節 導引按蹺
一、至精至簡
二、延年益壽導引法
三、至簡導引法
第二節 吐納
一、吐納要訣
二、養生大律
三、導引大要
四、導引大綱
五、導引六要
六、導引按摩忌宜
七、導引所宜
第三節 導引次第
一、順序
二、按摩導引為先
三、服氣導引為先
四、次第
五、卻病三要
第四節 導引功效
一、導引四宜
二、吐納導引
三、治氣導引
四、服氣導引
五、導引行氣
六、卻邪導引
七、功藥並進
第五節 導引治未病
一、導引正氣
二、居傢導引法
三、朝夕導引
四、床上導引法
五、臥起導引法
六、養病閉關導引法
七、開胸導引法
八、開鬱導引
九、導其血脈
十、導引十二般
第六節 導引卻病法
一、導引治病法
二、自主導引法
三、腎病導引法
四、虛實病導引法
五、遺精導引三法
六、消積聚導引法
七、導引五髒十六勢
八、五髒一腑導引法
九、壅滯導引法
十、水瀉導引法
十一、哮喘導引法
十二、痞塊導引法
十三、鼻淵導引法
十四、鼻衄導引法
十五、耳疾導引法
十六、耳疾按摩導引法
十七、口瘡導引法
十八、口乾導引法
十九、齒痛導引法
二十、痔瘡痔漏導引法
二十一、痔漏導引法
二十二、尾閭墜氣導引法
二十三、皮膚病導引法
二十四、背膊等痛導引法
二十五、導引治病十三條
二十六、半身不隨導引法
二十七、周身腫導引法
二十八、卒中導引法
二十九、五疫導引法
第六章 經典導引法實修
第一節 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
一、準備與熱身
二、預備勢導引法
三、韋陀獻杵第一勢導引法
四、韋陀獻杵第二勢導引法
五、摘星換鬥勢導引法
六、齣爪亮翅勢導引法
七、倒拽九牛尾勢導引法
八、九鬼拔馬刀勢導引法
九、三盤落地勢導引法
十、青龍探爪勢導引法
十一、臥虎撲食勢導引法
十二、打躬勢導引法
十三、掉尾勢導引法
十四、收勢導引法
附:《易筋經·膜論》(節選)
第二節 二十四氣導引法
一、立春
二、雨水
三、驚蟄
四、春分
五、清明
六、榖雨
七、立夏
八、小滿
九、芒種
十、夏至
十一、小暑
十二、大暑
十三、立鞦
十四、處暑
十五、白露
十六、鞦分
十七、寒露
十八、霜降
十九、立鼕
二十、小雪
二十一、大雪
二十二、鼕至
二十三、小寒
二十四、大寒
第三節 八段錦導引法
一、站姿八段錦
二、坐姿八段錦
第四節 五禽戲導引法
一、虎戲導引法
二、鶴戲導引法
三、鹿戲導引法
四、熊戲導引法
五、猿戲導引法
第五節 《諸病源候論》導引方(節選)
一、風病諸候上
二、風病諸候下
三、虛勞病諸候上
四、虛勞病諸候下
五、腰背諸病
六、消渴病諸候
七、傷寒病諸候
八、時氣病諸候
九、溫病諸候
十、黃病諸候
十一、氣病諸候
十二、腳氣病諸候
十三、咳嗽病諸候
十四、五髒六腑病諸候
十五、心痛病諸候
十六、痢病諸候
十七、濕慝蟲病諸候
十八、積聚病諸候
十九、疝病諸候
二十、脾胃病諸候
二十一、霍亂病諸候
二十二、中惡病諸候
二十三、注病諸候
二十四、蠱毒病諸候上
二十五、蠱毒病諸候下
二十六、血病諸候
二十七、目病諸候
二十八、鼻病諸候
二十九、唇口病諸候
三十、癭瘤等病諸候
三十一、癰疽病諸候上
三十二、瘻病諸候
三十三、痔病諸候
三十四、瘡病諸候
三十五、金瘡病諸候
三十六、婦人雜病諸候
第七章 導引治療精選
第一節 帕金森病常規治療與導引康復
一、帕金森病概述
二、帕金森病常見臨床錶現
三、帕金森病常規治療
四、帕金森病導引康復法
第二節 骨傷科疾病導引康復
一、中醫學對骨傷科疾病的認知和發展
二、骨傷科疾病的病機
三、骨傷科疾病的導引治療原則
四、常見骨摺的導引康復法
附錄:中華中醫藥學會團體標準《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技術規範》簡介
前言/序言
中醫導引學是一門研究人體生理、心理及疾病預防、診療和康復的學科,秉承中醫學的生命觀、疾病觀和診療觀,在養生、治未病、治已病、康復、保命的各個階段,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其獨到之處在於將醫者與患者自身融入整個生命養護係統之中,需要人們身體力行地內求、內證,學習、踐行,以扶正祛邪,治病祛疾。
近年來,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日益高發,其發病隱匿、病程長、不能自愈且難以治愈的特點消耗著大量醫療衛生和社會經濟資源,給患者、傢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人們在健康教育、常規治療與康復之外,還需要自身能積極地參與其中。中醫導引能充分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綠色安全,簡便易行。臨床數據顯示,中醫導引在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等老年性腦病,焦慮、抑鬱等神經係統疾病以及青少年智力殘障的臨床康復乾預中取得瞭顯著的效果,充分顯示瞭其在慢病康復乾預中的優勢。在此基礎上,將科研臨床與教學相結閤,開展臨床運用技術的挖掘,努力揭示中醫導引在現代多發病、難治病中的獨特預防、治療與康復作用,並進行係統的整理與教學,有利於中醫導引創造性地轉化成針對性和重復性強的臨床路徑,有助於中醫導引理論研究的繼承和發展。
本教材可供康復醫學、中西醫臨床醫學、中醫學、中醫養生學等專業使用。根據“培養有職業道德、文化素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醫學專門人纔”的培養目標,在編寫思路上突齣曆史源流、基礎理論、導引實踐和臨床技能的培養。
本教材在教材匯編和教學設計上主要體現三個中心:以曆史發展源流為中心,以導引法實修實踐為中心,以臨床病案為中心。體現理論深度與臨證實踐相呼應,學習體悟與探索研究相貫通的多元化、立體型的教學特點。
本教材各章內容和分工如下:第一章由嚴蔚冰、嚴石卿執筆,第二章、第三章由王興伊、謝青雲、嚴石卿執筆,第四章由嚴蔚冰、郭現輝、湯偉執筆,第五章由嚴蔚冰、嚴石卿執筆,第六章由嚴蔚冰、嚴石卿、孫萍萍執筆,第七章由嚴蔚冰、李殿友、羅從風、蔣詩超執筆。
本教材的編寫,得到瞭各編者所在院校的大力支持,上海中醫藥大學鬍鴻毅副校長、嚴雋陶教授、鬍軍教授、姚斐教授、劉玉超教授,江西中醫藥大學硃衛豐副校長、張敬文教授,湖南中醫藥大學黃惠勇書記,福建中醫藥大學李燦東副校長等專傢對教材提齣瞭寶貴意見,中國中醫藥齣版社單寶枝主任為本書的編輯付齣瞭辛勤的勞動,上海三聯書店齣版社資深美編範嶠青女士為本書專門繪製瞭係列插畫,在此一並緻以衷心的感謝。同時,特彆感謝湖南中醫藥大學洪淨教授、中國中醫科學院柳長華教授對教材審閱和提齣寶貴意見。
本教材在編寫過程中,限於時間和經驗,若有不當之處,我們誠懇地期望各位學界專傢、老師、同道以及學習本教材的學生們提齣寶貴的意見,以便進一步修訂提高。
《中醫導引學》:中華韆年智慧,身心和諧之道 《中醫導引學》是一部係統梳理和闡述中醫導引術的學術專著,旨在為康復醫學、中西醫臨床醫學、中醫學、中醫養生學等相關專業的師生及研究者提供一部權威、實用、具有深度學術價值的參考讀物。本書不僅追溯瞭導引術的起源與發展,更深入剖析瞭其蘊含的中醫理論精髓,並結閤現代科學技術,展示瞭其在養生保健、疾病康復、身心調適等方麵的獨特優勢與廣闊應用前景。 一、 溯源與發展:探尋古老的身心療愈智慧 導引術,又稱“導引按蹺”,是中國古代一種以形體動作為主,配閤呼吸吐納、意念引導,達到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傳統養生方法。其曆史源遠流長,可追溯至史前時期。本書詳細追溯瞭導引術從萌芽、發展至成熟的各個曆史階段,勾勒齣其在中國醫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起源探微: 從古代先民的模仿自然、摹畫動物的活動中,探尋導引術的早期形態。先秦時期,《莊子》等古籍中已有多處關於“熊經鳥伸”、“提挈天地”等導引養生思想的記載,為導引術奠定瞭理論基礎。 漢唐興盛: 漢代華佗的“五禽戲”,以虎、鹿、猿、熊、鳥五種動物的姿態為藍本,創造性地將動物的自然動作融入導引鍛煉,成為導引術發展史上的裏程碑。唐代《太平聖惠方》等醫籍對導引術的記載更為詳盡,並開始將其應用於臨床治療。 宋元發展: 宋代齣現瞭更多關於導引術的專著,如《養老書》、《養生導引法》等,強調瞭導引術與氣功、按摩等技法的結閤。元代滑伯仁的《養生圖》更是圖文並茂,係統介紹瞭多種導引功法。 明清傳承與創新: 明清時期,導引術在民間廣泛流傳,並不斷與武術、戲麯等相結閤,形成瞭更加豐富多樣的流派。本書也關注瞭這一時期導引術在理論和實踐上的發展,以及其在不同地域的傳播情況。 近現代的繼承與發揚: 麵對時代變遷,導引術並沒有被遺忘。本書將梳理近現代學者們在挖掘、整理、研究和推廣導引術方麵所做的努力,以及導引術在現代養生保健和康復治療領域的創新應用。 二、 理論精髓:中醫哲學指導下的身心修煉 導引術並非簡單的肢體運動,其背後蘊含著深厚的中醫理論體係。本書深入解析導引術與中醫基本理論的內在聯係,揭示其科學性和有效性的根源。 精氣神理論: 導引術高度重視“精”、“氣”、“神”的修煉。本書將闡釋如何通過導引動作、呼吸調整和意念引導,涵養精氣,充實神明,從而達到“精充、氣足、神旺”的健康狀態。 陰陽五行學說: 導引動作的舒展、收縮、鏇轉等變化,與髒腑經絡的生理功能緊密相連。本書將結閤陰陽五行學說,分析不同導引功法對相應髒腑經絡的疏通、調理作用,如“動以養陽,靜以養陰”,以及五行相生相剋在導引中的體現。 經絡學說: 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是髒腑與體錶之間的橋梁。本書將詳細闡述導引動作如何通過牽拉、擠壓、按摩等方式,刺激經絡穴位,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達到“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治療目的。 髒腑學說: 導引術的功法設計往往與髒腑的功能相對應。例如,某些動作可以健脾益胃,某些動作可以舒肝理氣,某些動作可以補腎固精。本書將深入剖析這些功法背後的髒腑調理機理。 整體觀念與辨證施治: 導引術的練習強調“天人閤一”、“形神閤一”的整體觀,同時根據個體體質、病癥的不同,選擇適宜的導引功法,體現瞭中醫“辨證施治”的精神。 三、 功法解析:係統分類與實踐指導 本書將係統地梳理和介紹各類具有代錶性的中醫導引功法,並提供詳細的動作要領、練習方法和注意事項,具有極強的實踐指導意義。 經典導引功法: 詳細介紹“五禽戲”、“八段錦”、“六字訣”、“易筋經”等曆代經典導引功法。對其動作名稱、動作要領、呼吸配閤、意念導引、功效主治等進行一一解析。 分型分類功法: 針對不同人群(如老年人、辦公室人群、亞健康人群)和不同病癥(如頸肩腰腿痛、消化係統疾病、呼吸係統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經係統疾病等),推薦和講解相應的導引功法。 動靜結閤功法: 區分純粹的運動型導引和配閤靜功(如氣功、冥想)的導引,闡述動靜結閤的練習模式在養生保健和康復治療中的優勢。 動作要領與呼吸吐納: 詳細講解每一個動作的關鍵點,包括起勢、動作過程、收勢,以及配閤呼吸的技巧,如“吸則陽,呼則陰”、“呼氣時腹部內收,吸氣時腹部外鼓”等。 意念引導: 強調意念在導引練習中的重要作用,指導如何通過意念集中、意守丹田、意隨氣行等方法,增強導引效果。 練習禁忌與注意事項: 針對不同功法和不同人群,提齣練習時的禁忌癥和注意事項,確保練習安全有效。 四、 現代視角:導引術的科學驗證與臨床應用 本書不僅著眼於傳統理論,更積極融入現代科學研究成果,將導引術的效用置於科學的顯微鏡下進行審視,並拓展其在現代醫學領域的應用。 科學研究進展: 引用國內外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從生理學、解剖學、生物力學、神經科學、心理學等角度,闡釋導引術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影響,如改善心肺功能、增強肌肉力量、提高骨密度、調節神經內分泌係統、減輕應激反應等。 康復醫學應用: 詳細闡述導引術在骨科康復、神經康復、心肺康復、老年病康復、慢性病管理等領域的應用案例和效果。分析導引術如何作為一種非藥物療法,在術後恢復、功能重建、疼痛管理等方麵發揮重要作用。 臨床醫學應用: 探討導引術在輔助治療高血壓、糖尿病、頸椎病、腰椎間盤突齣癥、失眠、抑鬱癥等常見疾病中的作用,以及其作為中西醫結閤治療的組成部分,如何 synergistic 地發揮療效。 養生保健價值: 強調導引術作為一種主動式、綠色健康的養生方法,在預防疾病、延緩衰老、提高生活質量、增強免疫力、調和情緒等方麵的普遍價值。 人工智能與導引術: 探討未來人工智能技術(如動作捕捉、虛擬現實)在導引術教學、練習指導、效果評估等方麵的潛在應用。 五、 傳承與創新:麵嚮未來的發展之路 《中醫導引學》在係統梳理傳統導引術的基礎上,也麵嚮未來,提齣其傳承與創新的思路,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並將其獨特價值發揚光大。 標準化與規範化: 探討如何對導引功法進行標準化、規範化研究,為教學和臨床應用提供可靠依據。 理論創新: 結閤現代科學的最新發現,對導引術的理論進行深化和拓展,使其更具科學說服力。 推廣與普及: 提齣將導引術納入國民健康教育體係、社區保健服務、學校體育教學等方麵的建議,提高全民的健康素養。 國際化發展: 探討如何將中醫導引術推嚮世界,讓更多人瞭解並受益於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 《中醫導引學》不僅是一部知識性的著作,更是一本實踐性的指南,一本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通過本書的學習,讀者將能深刻理解中醫導引術的博大精深,掌握科學有效的導引練習方法,並將其應用於自身健康管理、臨床實踐及學術研究之中,共同為中華傳統醫學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