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测量技术:原理与应用

激光测量技术:原理与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阿克塞尔多涅斯 著
图书标签:
  • 激光测量
  • 测量技术
  • 光学工程
  • 精密仪器
  • 传感技术
  • 工业测量
  • 激光技术
  • 物理学
  • 工程技术
  • 自动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283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756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世界光电经典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4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相关研究领域研究生及科研人员。
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学习整个光学测量领域的知识。一旦需要解决某一测量问题时,可以站在整个领域上找思路。需要工程细节时,可去阅读更专门的书籍或文章。此书适合科学家、工程师阅读,非常适合作为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的教材或参考书。

内容简介

全面介绍以激光作光源(有时也涉及一些非激光源)的各种测量技术的原理。开头5章,介绍激光的特性、光和物质相互作用、光束整形和传导、光的探测等必备的基础知识。之后9章,每章介绍一种原理的激光测量原理,每种原理(方法)又都给出了多个应用的例子。这些原理是:激光干涉、激光全息、激光散斑、相干层析、激光三角、激光多普勒、激光共焦、激光光谱,以及激光诱导荧光。

作者简介

Reinhard Noll 德国弗劳恩霍夫激光技术研究所-激光测量技术及极紫外EUV光源部部长,现已发表相关技术论文169篇,4本专著,并获得33项专利。是Applied Optics, Applied Physics B,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Analytical Chemistry, Applied Spectroscopy, 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 Optical Engineering, Optics Letters, Spectrochimica Acta B, Spectroscopy Letters等期刊的审稿人。是激光测量领域的权wei。

精彩书评

全面介绍以激光作光源的各种测量技术

目录

目录


第1章导论/1

1.1光学计量与激光测量技术/1

1.2示意图/3


第2章激光辐射的特性/4

2.1光作为电磁波/4

2.2光束参数/6

2.3衍射/11

2.4相干性/17

2.5激光辐射与热光源的比较/21

2.6高斯光束/23

2.7具体激光系统的光束参数/29

2.8激光辐射的危害/30


第3章光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36

3.1光的粒子性/36

3.2反射与折射/37

3.3吸收/45

3.4光散射/49

3.5倍频/51

3.6光学多普勒效应/53


第4章光束整形和传导/55

4.1用于光束调制的光学元件/56

4.2高斯光束的传播/71

4.3光纤/79




激光测量技术:原理与应用






目录



第5章电磁辐射探测/87

5.1热探测器/87

5.2光电探测器/98

5.3半导体探测器/105

5.4空间分辨探测器/111

5.5探测器信号的测量/123

5.6总结与比较/126


第6章激光干涉测量/131

6.1干涉测量基本原理/132

6.2基于激光干涉仪的距离测量/135

6.3泰曼�哺窳�(Twyman�睪reen)干涉仪/145


第7章全息干涉/150

7.1全息原理/150

7.2全息干涉测量原理/157

7.3解释与评价/160

7.4数字全息/165

7.5全息干涉装置与应用实例/169


第8章散斑计量学/178

8.1散斑的形成/178

8.2散斑摄影术/180

8.3散斑干涉术/186

8.4应用实例/199


第9章光学相干断层成像/207

9.1原理/207

9.2OCT传感器/216

9.3应用例子/220


第10章激光三角法/225

10.1原理/226

10.2激光三角测量中的影响因素/230

10.3用于轮廓测量的三角测量传感器/246

10.4应用实例/249


第11章激光多普勒法/256

11.1多普勒效应/256

11.2激光测振仪/258

11.3激光多普勒风速仪/268


第12章共聚焦测量系统/281

12.1共聚焦显微镜/282

12.2轮廓仪/289

12.3光盘扫描系统/290


第13章激光光谱学/298

13.1激光材料分析/299

13.2激光雷达:LIDAR/316

13.3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光谱技术:CARS/327


第14章激光诱导荧光/346

14.1原理/347

14.2荧光光谱学/349

14.3荧光标记/351

14.4荧光相关光谱/351

14.5荧光偏振光谱/353

14.6时间分辨荧光分析/355

14.7应用实例/356


附录A/367

A.1干涉可见度/367

A.2黑体辐射与激光辐射的光谱辐射度的比较/373

A.3式(9.23)的推导过程/375

A.4式(9.26)的推导过程/377

A.5式(9.28)的推导过程/377

A.6缩写词/379

A.7符号标记与列表/381


中英文术语对照/388

前言/序言

译者序

接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委托,组织翻译此书。
开始,因太忙,怕误事,不敢接受这一任务。读了出版社寄给我的原版书《Laser Measurement Technology: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后,我改变了主意,愿意完成这一任务,因为这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中国激光(光学)测量行业需要这本书。
国内曾出版了一些激光(和光学)计量的书,推动了激光测量技术的发展。但总的说来,这些书还需要在“全面”上再下些功夫,需要引入近年全新的进展,也需要补充传统方向的新进展,还需要编入对同一测量对象的不同技术之间的优缺点比较。
本书是一本较为全面的书。开头5章介绍激光,包括激光束的特性、光和物质相互作用、光束整形和传导、光的探测等研读激光测量必备的基础知识。之后9章,每章介绍一种激光测量原理和技术,每种技术又都给出了多个应用的例子。这些原理和技术是:激光干涉、激光全息、激光散斑、相干层析、激光三角、激光多普勒、激光共焦、激光光谱、激光诱导荧光。本书较少涉及仪器化、工程化的技术细节和构成仪器的各元件的参数。
书中,读者可以学习整个光学测量领域的知识。一旦需要解决某一测量问题时,您会站在整个领域的高度上找思路。需要工程细节时,可去阅读更专门的书籍或文章。此书适合科学家、工程师阅读,非常适合作为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的教材或参考书。
不知为什么,有一种激光测量技术没有收入本书,有些遗憾。我把这个技术称为“激光器谐振测量技术”。这里,激光器不仅作为光源,而是利用激光器内部的振荡特性,实现多种物理量测量。激光器自身就是测量仪器,测量仪器就是激光器自身。大家熟知的激光陀螺就是这样一类技术。激光陀螺随被测飞机、船舰旋转,激光器内顺、逆时针的光产生频率差。频率差代表的就是飞机、船舰的旋转角速度。光纤陀螺是光学技术,但现在还不是激光技术。还有大家不熟悉的一类激光器谐振测量技术:激光回馈。包括译者课题组在内的国内外科学家努力多年,激光回馈原理的仪器也进入实用阶段,已经用于几个领域。例如,位移测量,玻璃、液体等的折射率测量,多层(种)介质的层�膊慵涓舻牟饬浚�甚至微小部件内部结构测量。相信这一方向会逐步被国内外认识,获得广泛应用。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译者的专著《正交偏振激光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和《Orthogonal Polarization in Lasers: Physical Phenomena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Wiley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


激光测量技术:原理与应用





译者的话



同时,我按照出版社的建议,召集、组织我的正在大学任教的弟子们协助翻译,由我校对修改。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对我们的信任。
翻译者各自完成的章节如下(以章节前后为序):刘小艳,第1、2章和附录A.1;李小丽,第3、4章;潘玉寨,第5、14章;任成,第6、13章;张鹏,第7、11章;万新军,第8、10章;曾召利,第9、12章,附录A.2到A.7及中英文术语对照。张鹏还协助我组织了本书翻译。

张书练

2016年10月1日于清华园
穿越时空的影像:从感光材料到数字成像的百年演进 本书并非探讨激光测量技术,而是带领读者穿越摄影艺术的百年时空,回溯从最初的感光材料到如今触手可及的数字成像技术,一场激动人心的视觉革命如何悄然发生,又如何深刻地改变了我们记录、理解和感知世界的方式。 第一章:光影的序曲——早期感光材料的探索与发明 故事始于19世纪初,那时的人们对“定格瞬间”的渴望,催生了对光化学反应的探索。我们将一同走进达盖尔、塔尔博特等先驱者的实验室,揭示他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创造出最初的摄影术。 盐的奥秘与银的魔力: 了解早期摄影师们如何利用氯化银、硝酸银等化学物质对光的敏感性。回顾湿版摄影、火棉胶版摄影等工艺的特点,体会那种需要即时显影、制作过程繁复而充满仪式感的时代。 负像与正像的诞生: 探讨塔尔博特发明的“纸基负像”技术,这项技术奠定了现代摄影负像成像的基础。而达盖尔的“银版摄影”则以其惊人的细节和独一无二的成像而风靡一时。我们将剖析这两种不同技术路线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引起的反响。 影像的保存与复制: 早期摄影作品的脆弱性曾是巨大的挑战。本书将介绍早期的影像复制技术,如玻璃负片、立体摄影等,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方式将珍贵的影像流传至今。 第二章:胶片时代的辉煌——从黑白到彩色,从手动到自动 随着感光材料的不断进步,胶片摄影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摄影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并逐渐走向大众。 赛璐珞的革命: 柯达公司推出的赛璐珞基底胶卷,彻底改变了摄影的载体,使相机变得更小巧、更易于使用。我们将深入了解“你按快门,其余的我们来做”的营销理念如何推动了摄影的普及。 黑白影像的艺术: 尽管彩色摄影已经出现,但黑白摄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是主流。本书将探讨黑白摄影的独特魅力,包括其对光影、构图、纹理的强调,以及那些不朽的黑白摄影大师的作品。 色彩的觉醒: 从早期的彩色干版到多层感光乳剂的彩色胶片,颜色的注入为摄影世界带来了全新的维度。我们将追溯彩色摄影的发展历程,了解不同彩色胶片(如柯达克罗姆、富士彩色等)的成像原理和特点。 相机技术的飞跃: 光圈、快门、测距仪、自动曝光……各种先进技术的集成,使得相机的操作越来越智能化。我们将回顾单镜头反光(SLR)相机的崛起,以及它们如何改变了摄影师的拍摄习惯和创作可能性。 第三章:数码浪潮的冲击——像素的崛起与影像的重塑 20世纪末,一场被称为“数码革命”的浪潮席卷了摄影界。传感器取代了胶片,像素成为了衡量影像质量的新标准,摄影的边界被无限拓宽。 CCD与CMOS:光电转换的奇迹: 详细介绍数码相机核心部件——CCD(电荷耦合器件)和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传感器的成像原理。对比它们的优劣,以及它们如何决定了数码照片的画质、感光度和色彩表现。 像素的魔法: 理解像素的概念,以及分辨率、文件格式(JPEG、TIFF、RAW)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探讨数码图像的可编辑性,以及这些特性如何为后期处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 从“拍立得”到“即时成像”: 回顾宝丽来等即时成像相机的发展,以及它们在数码时代如何以一种怀旧的方式重新焕发生机。 影像的“非线性”创作: 数码摄影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拍摄与后期流程。本书将深入探讨数码后期软件(如Photoshop、Lightroom)的功能,以及它们如何赋予摄影师二次创作的权力,从色彩校正到创意合成,一切皆有可能。 第四章:移动影像的时代——手机摄影的崛起与泛在化 智能手机的普及,将摄影的门槛降至前所未有的低点。摄影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人人皆可参与的日常活动。 手机相机的进化: 追踪手机摄像头从最初的“玩具”到如今媲美专业相机的蜕变。探讨其在硬件(镜头、传感器、图像处理器)和软件(计算摄影、AI算法)方面的创新。 “随手拍”的艺术: 分析手机摄影的特点,包括其便携性、即时性以及由此催生的全新的摄影风格和主题。 社交媒体与影像传播: 探讨社交媒体平台如何成为手机摄影作品展示与传播的主要阵地,以及这些平台对摄影内容和审美的影响。 视频的崛起: 手机摄影早已超越静态照片,成为重要的视频记录工具。我们将触及手机视频拍摄的技巧、剪辑以及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应用。 第五章:影像的未来——超越记录,重塑感知 展望未来,摄影技术将继续朝着更加智能化、沉浸式、交互式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计算摄影的深化: 探讨AI在图像处理中的作用,如智能降噪、超分辨率、背景虚化模拟等,以及这些技术如何进一步提升图像质量和拓展创作空间。 3D影像与全景摄影: 介绍360度全景相机、VR/AR技术在影像记录与呈现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创造更具沉浸感的视觉体验。 生物传感器与脑机接口的设想: 思考未来可能出现的,将生物信息与影像结合,甚至通过脑电波直接控制成像的颠覆性技术。 影像伦理与社会影响: 随着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也需要关注其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如深度伪造(Deepfake)、隐私泄露、信息茧房等,以及如何负责任地使用影像技术。 本书并非关于技术参数的堆砌,而是关于人类对光影的痴迷,对记录与表达的渴望,以及技术进步如何不断拓展我们的视觉边界。我们将通过引人入胜的叙事,带领读者回顾这场波澜壮阔的视觉革命,理解影像如何从一种珍贵的艺术品,演变成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思考它未来将如何继续塑造我们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外观设计就透露出一种严谨和专业的气息,拿在手里感觉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我一直对精密测量技术很感兴趣,尤其是激光这种能够以极高速度和精度进行测量的手段。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的求知欲,并且在很多方面都超出了我的预期。 书中在介绍激光测量技术的核心原理时,并没有一味地堆砌公式,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不同测量方法的物理基础。我尤其对书中对“干涉”和“衍射”等光学现象在测量中的应用讲解感到惊叹。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辅以精美的插图,将这些看似复杂的概念变得清晰明了,让我能够真正理解激光是如何被用来测量微小距离和位移的。 书中对各种激光测量技术的具体应用场景的描绘更是精彩纷呈。从汽车工业中的零部件检测,到航空航天中的精密定位,再到医疗器械中的手术导航,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激光雷达技术在自动驾驶和地形测绘方面的应用所吸引。它详细阐述了激光雷达如何感知周围环境,如何构建三维地图,以及在复杂天气条件下的挑战和解决方案,让我对这项技术有了更深的认识。 另外,本书在讨论不同测量技术时,不仅强调了其优势,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它们各自的局限性。例如,在介绍激光三角测量法时,作者详细分析了其在测量距离上限和物体表面反射率方面的限制,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这种客观全面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每种技术的价值和适用范围。 总体而言,这是一本集科学性、实践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不仅为我提供了激光测量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更让我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和它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巨大潜力。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激光测量技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将带领你领略科技的无限可能。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散发着一种科技感和专业性。拿到手里,厚度适中,纸张的质感也很好,翻阅起来非常舒服。我主要是被“应用”两个字吸引的,因为我更倾向于了解一项技术是如何在实际中解决问题的。书中一开始就列举了许多我熟悉甚至每天都会接触到的设备,比如手机上的面部识别、扫地机器人,还有超市里的扫码枪。作者从这些日常可见的例子切入,非常巧妙地将我带入到激光测量技术的世界。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介绍不同测量方法时,会详细讲解其背后的物理原理,但又不会过于深奥,总是能用形象的比喻或者简单的图示来辅助理解。比如,在讲到激光三角测量法的时候,书里用了一个简单的“眼睛看物体”的比喻,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如何通过已知角度和边长来计算未知距离。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我这种非专业出身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并且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 书中的章节划分也很合理,从基础的激光器原理,到各种测量方法的细致介绍,再到不同行业的具体应用案例,层层递进,逻辑性很强。在介绍完各种测量技术后,作者还专门开辟了一个章节来讨论测量精度和误差分析,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和评估测量结果的可靠性非常有帮助。书中还提到了各种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例如环境温度、材料的表面特性等等,并且给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非常实用。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工业生产中激光测量应用的章节。作者详细介绍了激光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应用,比如零件尺寸的在线检测、工件位置的精确定位等。这些案例让我看到了激光测量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书中的一些图例和流程图,也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了这些复杂系统的运作方式。 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书,它用生动的方式讲述了激光测量技术如何在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从这本书中不仅学到了技术知识,更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和它给生活带来的改变。对于任何想要了解现代测量技术如何运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绝对是值得拥有的!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本来对激光测量技术了解不多,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理论书,但没想到它写得如此引人入胜,而且内容详实,细节丰富。作者似乎非常有经验,能够精准地抓住读者最想了解的点,并且条理清晰地呈现出来。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各种激光测量方法的原理剖析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每种方法背后的物理机制。比如,在讲解激光干涉测量时,作者通过对比光波的干涉原理,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它能达到如此高的测量精度。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背景和技术演进的过程,这让整个知识体系更加立体,也让我对这项技术有了更深的敬意。 书中对应用部分的描述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从航空航天领域的高精度定位,到医疗器械的微创手术指导,再到环境保护的实时监测,各种各样的应用场景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作者没有回避技术难点,反而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克服这些挑战。例如,在介绍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时,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处理复杂路况下的目标识别和跟踪问题,这让我感叹于技术的强大和工程师的智慧。 我还特别注意到,书中在介绍完某项技术或应用后,会及时进行总结和展望。它不仅告诉你“是什么”,还会告诉你“为什么”和“未来会怎样”。这种前瞻性的思考,让我对激光测量技术的未来发展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书中对于一些新兴技术(比如量子激光测量)的初步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理论深度、应用广度和前瞻性思考于一体的杰作。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扇打开我认知世界大门的窗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激光测量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相关领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科技、工程以及如何用创新解决实际问题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读到过最令人惊喜的专业书籍之一!虽然我之前对激光测量技术并没有太深入的了解,但这本书的开篇就以一种非常直观且易于理解的方式,为我揭示了这项技术的核心奥秘。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晦涩难懂的公式和理论,而是从实际应用场景入手,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距离传感器、条形码扫描仪,甚至是更复杂的工业自动化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这让我立刻感受到了激光测量技术的魅力和重要性。 接着,作者巧妙地将理论知识融入到这些生动的案例中。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三角测量法的部分,书中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将一个相对抽象的几何原理具象化,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光路如何被利用来精确测量距离。而且,作者在介绍不同测量原理时,也考虑到了实际操作中的一些关键因素,例如环境光干扰、反射率差异等,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或改进建议,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一本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书。 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各种激光测量技术的对比分析。它详细阐述了不同技术(如飞行时间法、相位法、干涉法等)的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各自最适合的应用领域。这种系统性的梳理,让我能够快速地建立起对整个激光测量技术体系的认知框架,不再感到迷茫。比如,在需要高精度测量的场景下,了解相位法的优势;而在大范围、快速测量的需求下,飞行时间法的可行性,这些信息对于我未来选择和应用合适的测量技术至关重要。 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前沿的激光测量技术和发展趋势。虽然我并非该领域的专家,但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行业动态的敏锐洞察。书中对一些新兴的应用,比如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无人机测绘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分析了这些技术可能带来的变革。这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接下来的技术发展充满了期待。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出色的专业书籍,它不仅内容扎实,而且讲解生动,逻辑清晰。对于任何对激光测量技术感兴趣的读者,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研究者,都能从中获益良多。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步步引导我走进激光测量世界的精彩,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的严谨与创新的活力。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绝对是我近期最满意的一次阅读体验!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充满智慧的气息所吸引。我一直对能够精确测量一切事物的技术充满好奇,而激光测量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一步步深入了解这项迷人的技术。 作者在讲解各种激光测量原理的时候,总是能够从最基础的物理概念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到复杂的数学模型和工程实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测量技术(比如时间飞行法、相位法、干涉法等)的详细对比分析。作者通过清晰的图表和严谨的论述,将每种方法的优劣势、适用范围以及关键技术难点都一一呈现出来,让我能够根据具体需求,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书中对激光测量技术的应用案例也写得非常精彩,覆盖了从工业制造、科学研究到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我尤其对书中介绍的激光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和三维建模中的应用印象深刻。作者详细描述了如何利用激光扫描仪对古建筑进行高精度复原,以及如何将扫描数据转化为可用的三维模型,这让我看到了技术的力量如何能够帮助我们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 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却又不失通俗易懂。作者在复杂的专业术语和概念的解释上,总是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类比和实例,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书中对于实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的详细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教会我如何科学地评估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并为进一步的优化提供指导。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内容丰富、逻辑严谨、案例生动的专业著作。它不仅为我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让我领略到了激光测量技术在解决现实世界问题中的强大能力。无论您是相关领域的学生、研究人员,还是对高科技应用充满兴趣的普通读者,这本书都将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

讲光学的部分多些,电子学的少些。讲的都是原理,不深入。

评分

书本不错,很全面。但是送到外边有点被破坏了,希望下次注意

评分

快递员太给力了,东西多,快递员辛苦啦,多谢

评分

专业必备书籍

评分

介绍性读书,可以涨知识

评分

讲光学的部分多些,电子学的少些。讲的都是原理,不深入。

评分

东西还不错,性价比还可以。

评分

东西还不错,性价比还可以。

评分

质量不错,自己科普用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