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清代山東刻書之曆史,不能不以此書為根據。欲知中國刻書之曆史,亦不能不以此書為骨乾。——杜澤遜
“儒學與山左學術叢書”之四:《清代山東刻書史》以清代山東的刻書為主要研究對象,同時上溯宋元明,下及民國,是第一部全麵梳理山東刻書史的專著。以時間為序,逐府逐縣考察。以官刻、傢刻、坊刻三大刻書係統為主,旁及宗教機構、民間組織等刻書,對每一部書的版本信息、行款版式、題序跋等內容準確記錄,加以考證。對重要刻書者的刻書特點和貢獻予以歸納。展示瞭山東刻書的全貌,中國刻書業的繁榮情況也可見一斑。
《清代山東刻書史(套裝上中下冊)》雖名為《清代山東刻書史》,但對清以前及民國的刻書均有涉及,以期明確認識清代刻書對前代的繼承及對後世的影響。山東刻書的範圍,包括山東人及外地人在山東地區刊刻的書,亦包括山東人在省外所刻書。
唐桂艷,女,1970年3月齣生,山東龍口人,山東省圖書館曆史文獻部副主任,研究館員,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研究方嚮為版本目錄學、山東刻書史、山東藏書史。發錶研究論文30餘篇,參編《易廬易學書目》等近20部。主持《安邱趙氏模鬯閣藏書考》、《清末山東書局刻書考》等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4項。參與國傢社科基金項目《海內外現存清宮天祿琳琅書的調查與研究》、國傢重修清史項目《清人著述總目》、省部共建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項目《馬國翰及其〈玉函山房輯書〉》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通誌堂經解〉版本學研究》及山東省社科規劃青年項目等十餘項。
儒傢文明協同創新中心資助項目成果齣版說明
序
前言
凡例
第一章 清以前山東刻害概述
第一節 明以前山東刻書概述
第二節 明代官刻
一、省級衙門刻書
(一)巡撫刻書
(二)布政司刻書
(三)按察司刻書
(四)清吏司刻書
(五)鹽運司刻書
(六)運河道濟寜分司刻書
二、孔府刻書
(一)刻傢譜
(二)衍聖公孔胤植刻書
三、各地官刻
(一)濟南府官刻
(二)充州府官刻
(三)青州府官刻
(四)登州府官刻
第三節 明代傢刻
一、濟南府傢刻
二、東昌府傢刻
三、登州府傢刻
四、萊州府傢刻
五、青州府傢刻
六、充州府傢刻
第四節 明代坊刻
第五節 明代藩府刻書
一、德藩刻書
二、衡藩刻書
三、魯藩刻書
四、漢王府刻書
五、新樂王府刻書
六、高唐王府刻書
第六節 清以前山東刻書的特色及曆史地位
一、清以前山東刻書的特色
二、清以前山東刻書的曆史地位
第二章 清前期(順治至乾隆)山東刻書
第一節 清前期山東刻書概述
一、清前期的社會經濟狀況
二、清前期的學術文化狀況
……
第三章 清中期(嘉慶至鹹豐)山東刻書
第四章 清後期(同治至宣統)山東刻書
第五章 清代山東刻書的餘波
第六章 清代山東刻書的特色及社會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綜閤索引
後記
第四段評價: 閱讀這套書的過程,更像是一場深入地方文化腹地的探險。它成功地將“學術史”這個宏大的概念,分解成瞭無數個可觸摸、可感知的“刻印事件”。我最近的研究方嚮集中在清代士人對古典文學的再闡釋上,而這本書中關於地方性詩文總集或地方誌中對學術人物的評價和收錄方式,提供瞭非常豐富的側麵證據。尤其是對某些被主流史傢忽視的邊緣性學者的關注,體現瞭作者的史識與格局。這種對“地方性”的珍視,使得全書的論述不再是單嚮度的,而是呈現齣一種復雜的網絡結構。它迫使讀者跳齣原有的知識框架,去思考在信息流通相對不便的古代社會,地域間的學術互動是多麼依賴於這種實體性的刻本交換。對我來說,它是一部關於“信息網絡構建史”的生動案例,極大地拓寬瞭我對知識權力分配的理解。
評分第三段評價: 從一個純粹的文本研究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物證”的視角。我們常常在故紙堆中與文字搏鬥,但文字的物質載體——即刻本——纔是我們理解知識傳播的真實媒介。這套書顯然深諳此道,它不僅僅是在記錄“誰在何時刻瞭什麼書”,更深入地探討瞭“這些刻本是如何被使用和被重新解讀的”。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特定學派的著作在地方學堂中的普及情況的探討。這種自下而上的視角,打破瞭以往隻關注京師或科舉核心區域的傳統史觀,展現瞭知識生産在地方精英群體中的活力。雖然我主要關注的是宋代理學在不同省份的演變,但通過這本書對清代山東學派的瞭解,我得以反思,在不同曆史時期,知識的“下沉”和“固化”是如何通過物質手段實現的。閱讀體驗上,行文流暢,邏輯嚴密,即使是麵對大量書誌數據,也能保持清晰的脈絡感。
評分第一段評價: 拿到這套書,第一感覺就是分量十足,厚實精美的裝幀讓人愛不釋手。雖然我主要關注的是明中葉的學術流變,但這本書的某些側麵還是給我帶來瞭不小的啓發。特彆是其中關於不同時期印刷技術對文本傳播影響的論述,讓我對當時知識分子獲取和研讀古籍的實際情況有瞭更直觀的認識。過去總覺得宋元以來的刻本研究已經非常成熟,但讀到作者對清代山東一些特定地域性刊刻活動的細緻梳理時,纔發現其中蘊含的學術潛力遠超想象。那些看似微小的地域差異和地方學派的互動,實際上構成瞭整個文化圖景中不可或缺的基石。我尤其留意瞭其中關於一些地方性注釋和校勘活動是如何影響主流儒傢經典的詮釋路徑的。這套書無疑為我們理解區域文化與國傢主流學術之間的復雜張力,提供瞭一個極佳的觀察窗口。那種紮根於地方實踐的學術史敘事,遠比空泛的理論探討來得更加鮮活有力,也更具可信度。
評分第二段評價: 這套書的整體學術氣度是宏大的,但其魅力恰恰在於對細節的執著挖掘。我個人對傳統文獻的整理與考訂頗有心得,因此對書中涉及的刻本版本流傳脈絡的梳理,給予瞭高度評價。作者在梳理過程中,展現瞭驚人的耐心和細緻的眼力,許多原本在大型書目中一筆帶過的版本,在這裏被賦予瞭鮮活的曆史背景和學術定位。比如,書中對某一批次儒學著作的版式特點和用紙考究,讓我聯想到同期江南地區的一些做法,從中可以窺見不同地域間在文化生産上的異同與聯係。坦率地說,這類專業性極強的著作,如果敘事稍有不慎,很容易淪為枯燥的目錄匯編。然而,作者成功地將版本考證融入到曆史敘事之中,使得每一塊磚石的發現都服務於理解清代山東學術生態的整體構建。對於任何一位從事明清史或版本學的研究者而言,這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參考工具書,其參考價值之高,非三言兩語能夠概括。
評分第五段評價: 坦白講,我原本對區域性的學術史研究抱持著一種謹慎的態度,總擔心其深度和廣度難以與通史性的研究比肩。然而,這套著作徹底顛覆瞭我的成見。它的深度挖掘是令人震撼的,通過對清代山東地方官府、書坊乃至私人藏書樓的係統梳理,構建起瞭一張詳實而立體的知識生産與消費地圖。書中對不同版本在社會階層中的流傳差異的分析,尤其發人深省。這不僅僅是一部刻書史,更是一部清代山東社會的文化消費史和教育史的縮影。讀完之後,我清晰地認識到,任何對某一時期思想流派的斷代研究,如果脫離瞭其載體的物質基礎,其論斷的堅實度都會大打摺扣。作者的嚴謹考證和流暢敘事達到瞭一個極高的平衡點,使得這部專業書籍即便是對跨學科的學者而言,也具有極強的可讀性和啓發性。它教會我,在研究“學問”時,不能忘記研究“做學問的物質條件”。
評分為朋友代買的,填幾個字賺京豆。為朋友代買的,填幾個字賺京豆。為朋友代買的,填幾個字賺京豆。為朋友代買的,填幾個字賺京豆。為朋友代買的,填幾個字賺京豆。為朋友代買的,填幾個字賺京豆。為朋友代買的,填幾個字賺京豆。
評分不錯
評分搞個活動就讓我買一堆書,我是真願意捧這個場,現在搞個活動還要強捲,搞些噱頭,完全不如以前實在瞭。
評分不錯
評分不錯
評分滿意滿意滿意滿意滿意滿意滿意滿意滿意滿意滿意滿意
評分有價值的好書,活動時買的。
評分搞個活動就讓我買一堆書,我是真願意捧這個場,現在搞個活動還要強捲,搞些噱頭,完全不如以前實在瞭。
評分有價值的好書,活動時買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