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包含了国内外关于旅游景区管理的重要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还有丰富的案例,理论阐述与案例分析并重。
内容简介
本书对旅游景区管理的理论演进与实践创新进行梳理,深入阐述了旅游景区开发规划、运营管理、营销管理的相关理论;从旅游景区分类管理的角度,对遗产型旅游景区的开发管理(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文化遗产景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与开发型景区的开发管理(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旅游综合体)进行了深入研究,概括出了各类旅游景区独特的管理模式;并具体介绍了5种典型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长白山治理创新模式、华侨城开发创新模式、呀诺达精细化管理模式、云台山整合营销模式、田子坊合作治理模式;最后,分析了国内外景区的低碳化、创意化、智慧化、功能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发展趋势。
本书面向普通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同时也可作为旅游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了解及研究旅游景区管理的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邹统钎,男,中共党员,博士、旅游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助理、党委研工部部长、研究生处处长。江西师范大学地理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硕士、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中国遗产旅游研究中心主任、首都旅游协调与区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旅游科学》,Journal of Heritage Tourism、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 Tourism Research编委。历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院长。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旅游景区的概念 1
一、旅游资源 1
二、旅游景区 1
三、旅游目的地 3
第二节 旅游景区的构成要素与特征 3
一、旅游景区的构成要素 3
二、旅游景区的特征 5
第三节 旅游景区的分类 7
第四节 旅游景区的管理模式分类 8
第二章 旅游景区管理前沿 11
第一节 旅游景区定义与分类的发展 11
一、旅游景区定义 11
二、旅游景区分类 12
第二节 新一代人的市场需求 12
一、X、Y、Z三代人的界定 13
二、X、Y、Z三代人的特征 13
三、X、Y、Z三代人对旅游景区的要求 14
第三节 旅游景区管理者面临的挑战 15
一、中外旅游景区管理者面临的挑战 16
二、对管理者能力的要求 16
第四节 旅游景区管理理论演进 17
一、旅游景区管理的主要任务 17
二、旅游景区管理体系 18
三、旅游景区管理新思维 20
第五节 中国旅游景区管理的实践创新 22
一、5A级旅游景区摘牌—旅游景区评级动态化管理 22
二、旅游景区生态认证—生态旅游兴起 22
三、旅游景区免门票—旅游“门票”经济转型 23
四、呀诺达之变—旅游景区资本运作 24
五、复星购买地中海俱乐部—中国企业走出去 25
六、迪士尼上海开园—外国主题公园落地中国 25
七、万达战略—文化旅游综合体崛起 26
第六节 旅游景区管理的地格基础论与体验过程论 27
一、地格基础论 27
二、体验过程论 30
第三章 旅游景区开发规划 32
第一节 旅游景区开发前期 32
一、旅游景区开发的影响与调控 32
二、旅游景区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34
三、旅游景区开发的资金筹划 36
第二节 旅游景区规划基础 38
一、旅游景区规划目的与原则 38
二、旅游景区规划分类 39
三、旅游景区规划流程 40
第三节 旅游景区产品配置 41
一、产品配置的一般规律 41
二、开发型景区产品配置 46
三、遗产型景区产品配置 52
第四节 旅游景区空间规划 60
一、选址 60
二、布局 62
第四章 旅游景区运营管理 70
第一节 日常服务管理 70
一、旅游景区接待服务管理 70
二、旅游景区商业服务管理 71
第二节 环境容量管理 73
一、容量极值管理 73
二、容量管理模式 76
三、容量调控管理 82
第三节 旅游解说管理 83
一、旅游解说概述 83
二、旅游解说系统要素 85
三、旅游景区解说规划 93
第四节 游客管理 97
一、游客管理原则 97
二、游客管理手段 98
三、游客管理具体策略 99
第五节 景区标准化管理 102
一、旅游标准化体系 102
二、景区标准管理 105
三、分类示范管理 108
四、绿色景区标准管理 109
第六节 安全管理 111
一、旅游安全 111
二、旅游安全管理 113
三、旅游危机管理 115
第五章 旅游景区营销管理 119
第一节 旅游景区形象营销 119
一、旅游形象与形象形成 119
二、旅游景区形象定位 120
三、地格与旅游景区形象营销 121
第二节 旅游景区品牌营销 123
一、旅游景区品牌 123
二、旅游景区的品牌经营策略 125
三、玉龙雪山的品牌建设与营销 127
第三节 旅游景区节事营销 127
一、景区节事概述 127
二、旅游景区节事营销策略 129
三、天门山节事策划与营销 132
第四节 旅游景区创新营销 133
一、“互联网+”的景区创新营销 133
二、新科技手段的景区创新营销 135
三、传统媒体的景区升级营销 138
第六章 遗产型景区开发与管理 141
第一节 风景名胜区 141
一、管理概述 141
二、管理要点 143
第二节 森林公园 147
一、管理概述 147
二、管理要点 149
第三节 地质公园 153
一、管理概述 153
二、管理要点 155
第四节 自然保护区 160
一、管理概述 160
二、开发利用与管理要点 163
三、可持续发展 166
第五节 文化遗产景区 166
一、中国文化遗产管理体制现状 166
二、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168
三、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与管理 172
四、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开发与管理 178
五、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区开发与管理 180
第七章 开发型景区开发与管理 185
第一节 主题公园 185
一、发展概述 185
二、开发管理策略 190
第二节 旅游度假区 193
一、发展概述 193
二、开发管理策略 196
第三节 旅游综合体 199
一、发展概述 199
二、旅游综合体的基本特征 200
三、发展案例 201
第八章 旅游景区治理模式创新—长白山 204
第一节 长白山发展历程 204
一、自然胜地长白山 204
二、长白山管理体制沿革 204
第二节 综合治理模式 206
一、条块分割的管理痼疾 206
二、从条块分割走向综合管理 206
第三节 “人工巡护+智能科技”的资源保护模式 208
一、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览与功能分区 208
二、长白山保护区保护体制 209
三、信息化高科技手段与传统人工巡护相结合 209
第四节 “标准+精细”的运营模式 210
一、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 210
二、“以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结构 210
三、景区管理:“标准+精细”的运营管理 212
第五节 管委会体制运转绩效初现 213
一、布局科学、系统完备的规划体系 213
二、助力旅游发展 214
三、居民实现增收,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214
四、促进自然保护与开发 215
第九章 旅游景区开发模式创新—华侨城 217
第一节 华侨城发展概况 217
一、华侨城集团简介 217
二、旅游地产开发 217
三、主题公园进化论 217
第二节 华侨城开发模式 219
一、“旅游+地产”成片综合开发模式 219
二、欢乐谷连锁模式 220
三、理念创新 224
四、未来—“文化+旅游+城镇化”与“旅游+互联网+金融” 225
第三节 旅游产业融合—景区开发的新途径 225
一、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与类型 225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 226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途径 227
第十章 旅游景区精细化管理—呀诺达 229
第一节 呀诺达的发展历程 229
一、先保护评价,后总体规划 229
二、汗水意志浇灌助力景区建设 231
第二节 呀诺达产品的开发与创新 231
一、“四大”“三高”“文化”“精品” 232
二、观光、休闲、度假三代产品升级 234
第三节 呀诺达的经营与管理 235
一、员工:军事化管理 236
二、游客:感动服务 237
第四节 呀诺达的营销与推广 238
一、“三道圆融”关系营销 238
二、政治营销—政府社区一家亲 238
三、全员营销—呀诺达,我们一起微笑 239
四、顾客营销 239
第十一章 旅游景区整合营销—云台山 242
第一节 云台山的发展历程 242
一、云台山的概况 242
二、云台山的历史沿革 242
第二节 云台山的整合营销 244
一、“以人为本”的营销理念 244
二、市场营销的品牌化 244
三、精细化的服务营销 247
四、绿色营销 248
第三节 云台山经验 249
一、景政合一,整合优势“集中”抓 250
二、精品化建设,创一流旅游环境 250
三、精准化营销,旅游品牌深入人心 250
四、深入挖掘,不断创新 251
第十二章 旅游景区合作治理模式—田子坊 252
第一节 田子坊发展概况 252
一、城市更新中的历史老城区 252
二、石库门里弄时期的厂居混杂 252
三、里弄工厂时期的国有化与混杂使用 253
四、创意休闲街区时期的商居混杂 254
第二节 田子坊自下而上的自组织管理 255
一、利益相关者的自组织管理结构 255
二、社区居民的自主参与 257
三、基层政府的引领协调 257
四、社会精英的帮扶影响 258
五、现实的弊端与问题 259
第三节 田子坊政府主导的合作治理模式 259
一、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管理 259
二、政府嵌入的合作治理模式 261
三、合作治理的政府改进策略 263
四、田子坊模式启发 264
第十三章 国内外发展趋势 266
第一节 旅游景区低碳化 266
一、景区低碳化的发展趋势 266
二、景区低碳化发展的基本方法 267
三、发展案例 268
第二节 旅游景区创意化 272
一、文化创意与旅游走向融合 272
二、景区创意化发展的形式 274
第三节 旅游景区智慧化 276
一、景区智慧化发展趋势 276
二、智慧景区的构建方式 278
三、功能体系 281
四、发展案例 282
第四节 旅游景区功能创新 283
一、城市旅游功能区探索 283
二、工业区旅游功能转型建设—北京一号地艺术园区 285
三、居住区旅游功能转型探索—成都宽窄巷子 286
四、商居混杂区的旅游提升改造—北京大栅栏 288
五、城市旅游创新的发展展望 289
第五节 旅游景区制度创新 290
一、国家公园的体制探索 290
二、森林公园的公益性探索 292
三、世界遗产的服务创新 294
四、遗产型景区经营与管理方向 295
后记 298
穿越山河,品味人间:一场深度探索中国的旅程 你是否曾梦想踏上未知的土地,感受古老文明的脉搏?是否渴望在壮丽的自然风光中寻觅心灵的宁静?是否期待深入了解一个国家最真实的文化肌理与生活方式?那么,请跟随本书的脚步,开启一场触及灵魂的中国深度探索之旅。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旅游指南,更非罗列景点列表的实用手册。它是一次饱含深情的邀请,邀请你一同潜入中国的腹地,去发掘那些隐藏在山川湖海、古街巷陌之中的故事与灵魂。我们将避开人潮涌动的热门线路,将目光投向那些鲜为人知却蕴含独特魅力的角落,让你在亲身经历中,收获关于中国最真实、最深刻的认知。 穿越时空,触摸历史的回响 中国,是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千年的故事。本书将带你穿越那些被岁月洗礼过的古老城池,不是走马观花地浏览遗迹,而是深入挖掘它们背后的历史脉络与人文精神。 我们将漫步在江南水乡的烟雨长廊,感受那份“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探访文人墨客曾经的隐居之地,聆听那千百年来不变的吴侬软语。我们会登上丝绸之路上的古老驿站,想象当年驼队商旅的壮阔景象,感受东西方文明交融的痕迹,触摸那段辉煌而沧桑的历史。我们还将走进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村落,在与淳朴居民的交流中,了解他们世代相传的习俗、信仰与歌谣,感受不同文化碰撞出的绚丽火花。 在这些旅程中,你将不仅仅是旁观者,更是参与者。我们会邀请你品尝当地最地道的风味小吃,体验传统的手工艺制作,甚至参与到当地的节日庆典之中。我们相信,真正的历史,蕴藏在鲜活的生活之中,只有深入其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古”的魅力,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融汇自然,拥抱壮丽的中国画卷 中国,拥有着地球上最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观。从北国的冰雪王国到南国的热带雨林,从巍峨的高原雪山到辽阔的戈壁沙漠,每一处都构成了一幅令人屏息的壮丽画卷。本书将带你走进这些自然秘境,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欣赏和解读。 我们将攀登那些鲜为人知的徒步路线,在云雾缭绕的山峦间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聆听风声在峡谷中回荡。我们将泛舟在清澈的湖泊上,看雪山倒影映入水中,感受那份宁静与纯粹。我们将深入探访那些被誉为“地球之肺”的原始森林,观察奇特的动植物,体验雨林深处的神秘与生机。 本书不仅仅关注宏伟的山川,更关注那些隐藏在细节中的自然之美。我们会邀请你留意路边的一朵野花,观察一块古老的岩石,倾听鸟儿在枝头的歌唱。我们相信,自然之美,无处不在,只有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才能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 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我们将强调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我们将学习如何在欣赏自然的同时,保护她的原始与纯净,将环保的理念融入我们的旅程,成为大自然忠实的守护者。 连接人文,走进鲜活的中国社区 中国的魅力,最终体现在她的人民身上。本书将打破传统旅游模式的隔阂,将你带入中国的社区,让你与当地居民建立真诚的联系,感受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世界。 我们将走进古朴的乡村,与辛勤耕耘的农民交流,了解他们的农耕智慧与生活哲学。我们将拜访那些坚守传统手艺的匠人,看他们如何用双手创造出凝聚心血的艺术品,感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将走进城市的街头巷尾,观察形形色色的人们,品味市井生活的热闹与烟火气。 本书鼓励你进行深度互动,而不仅仅是浅层的观察。我们将组织一些能够让你参与其中的体验活动,例如学习制作当地特色美食、参与乡村的劳动、或者与当地的孩子们一起游戏。在这些互动中,你将打破语言的障碍,用真诚的心去交流,去理解,去感受。 我们相信,最动人的故事,往往发生在最普通的人身上。通过与他们的对话,通过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你将对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热情与坚韧有一个更深切的体会,也将在他们的身上,找到一种超越物质的幸福感。 品味文化,理解中国的多元与包容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国度,她的文化是多元的,包容的,并且仍在不断演进。本书将引导你从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中国文化,不仅仅是表面的符号,更是其内在的精神内核。 我们将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体验那些充满仪式感与象征意义的庆典,理解其背后蕴含的哲学与价值。我们将品味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仅是尝遍各种美味,更是理解不同菜系背后的地理、历史与人文因素。我们将走进中国的艺术殿堂,欣赏那些凝聚着民族智慧与情感的绘画、书法、音乐与戏剧,感受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 本书还将关注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变迁。我们将探讨城市化进程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关注新时代中国青年人的思想与生活,感受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新生命力。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多元的视角,让你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知,理解她的复杂性,她的活力,以及她独特的魅力。 不仅仅是旅程,更是心灵的洗礼 本书所描绘的,是一场关于发现、关于理解、关于连接的旅程。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你的好奇心,更是希望通过身体力行的体验,来触动你的心灵,打开你的视野,让你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世界,审视自己。 我们相信,每一次深入的旅行,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你将学会谦卑与敬畏;在与历史的对话中,你将学会思考与传承;在与人民的对话中,你将学会理解与包容。 本书将为你提供的是一种旅行的理念,一种探索的姿态,以及一种深度连接的可能。它鼓励你去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去拥抱未知,去体验生活,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中的不平凡。 让我们一起,告别那些千篇一律的观光,踏上这条充满惊喜与感悟的探索之路,用你的脚步,丈量中国的广阔;用你的眼睛,看尽中国的风情;用你的心灵,感受中国的温度。这场旅程,将不仅仅是你人生中的一次旅行,更将是你认知世界、理解生命的一次深刻蜕变。准备好了吗?中国,正在等待你的到来,去发现她隐藏的秘密,去倾听她古老的故事,去拥抱她鲜活的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