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火文集(套装共12册)

王火文集(套装共1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火 著
图书标签:
  • 王火文集
  • 现当代文学
  • 诗歌
  • 散文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王火
  • 文学套装
  • 经典作品
  • 文化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114633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2947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696
套装数量:12
字数:68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王火文集》共十卷十二册,收录了王火老先生的众多代表作。第一卷为长篇小说茅盾文学奖作品《战争和人》;第二卷收录了《霹雳三年》《浓雾中的火光》;第三卷收录《外国八路》相关的小说、剧本及《流萤传奇》;第四卷收录了《节振国和工人特务大队》《一个京剧女演员的传奇》;第五卷收录了短篇小说《东方阴影》《禅悟》《雪祭》;第六卷收录了《梦中人生》 王冠之谜;第七卷是中短篇和小小说合集收录了《心上的海潮》《隐私权》《众生百态》;第八卷包括《失去了的黄金时代金陵童话》《抗战!无法忘却的记忆》《历史镌烙于心》《抗战胜利后重庆时事新报刊出的特写四篇》《风云花絮》《启示录》六部分;第九卷为散文 随笔评序跋卷,收录了王火先生的四本散文集:《西窗烛》《带露摘花》《王火散文随笔集》《王火序跋集》;第十卷《九十回眸》为作者在不同时间陆续发表在报刊、杂志等刊物上的纪实文章的结集。

作者简介

王火,本名王洪溥,1924年生于上海,194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44年开始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及论文。茅盾文学奖得主,四川文艺出版社原书记、总编辑,四川人民出版社原副总编、编审,四川省第五、六届政协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1987年春离休。1995年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内页插图

目录

王火文集 第一卷 战争和人(全三册)
王火文集 第二卷 霹雳三年 浓雾中的火光
王火文集 第三卷 外国八路 流萤传奇
王火文集 第四卷 节振国和工人特务大队 一个京剧女演员的传奇
王火文集 第五卷 东方阴影 禅悟 雪祭
王火文集 第六卷 梦中人生 王冠之谜
王火文集 第七卷 心上的海潮 隐私权 众生百态
王火文集 第八卷 失去了的黄金时代 风云花絮 启示录
王火文集 第九卷 西窗烛 带露摘花
王火文集 第十卷 九十回眸

前言/序言

  序一
  作家王火与长篇《战争和人》◇马识途王火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创作十分勤奋、工作十分努力、品德十分可敬的作家。他在文学事业中做出了优异的成绩。他出版了很多作品,最出色的就是由《月落乌啼霜满天》《山在虚无缥缈间》《枫叶荻花秋瑟瑟》三卷组成的《战争和人》。正如王火同志说的他一生的主要精力可以说放在这部160万字的长篇创作上了,我想他最有成就的无疑也是这一部长篇小说吧。《战争和人》,书如其名,是一部描写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中的人的一部小说,他从一个家庭看一个社会(抗日战争时期的国统区社会),从几个主要人物,甚至可以说从童霜威这个主要人物来看国统区的整个抗日战争。看他写的是一部家庭变迁史的小说,实在是写国统区抗日战争史的小说。他所着力描写的抗日战争中的上层社会,他所切入的一个生活角度是很特殊的,因而也是很有特色的。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为中国人民的最终觉醒和彻底解放展开前景,也可以说是中国人民和内部和外部的敌人进行最后决战的前奏曲。这一个重要的历史过程,理应在文学作品上有重大的反映。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前,除开延安和抗日根据地出现几部描写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外,我似乎没有读到怎么重要的长篇小说,而描写国统区的抗日时期生活的长篇就更少见了。我高兴的是终于看到了王火同志的《战争和人》三大卷的问世。我说过从他切入生活的角度和描写的方面的特殊,显出其特色,就是从艺术的角度分析,我以为也是很有特色的。这当然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他集中线索于童霜威一家的变迁而围绕这条主线展开了当时社会各层面的生活,特别是上层生活,包括国民党统治集团和汉奸内层的生活场景,这种气魄无疑是很大的。如果作者没有对于当时国统区、孤岛上海、殖民地香港的社会生活,包括上流社会的生活,有大范围以至细节的真切了解,是不能下笔的。然而王火同志写起来似乎相当从容和游刃有余。那时那个社会生活的许多细节,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没有身历其境的人,是无法得知也无法描绘的。而王火同志写得十分真实。我当时也正住在南京、上海、重庆,香港后来也住过,我看他对那些社会生活的细致描写,包括那些地方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活场景,以至日常生活用品、广告内容都是真实的,马上把我引回到当时的生活情景中去。我很奇怪,王火同志当时不过是十几岁的少年,怎么能够留心南京街上的街景,以至电影广告、上演话剧名称、商店商品名称都记得那么清楚呢?更奇怪他怎么得知那些上层生活细节以至流氓规矩和赌博花样呢?从这里可以看出王火同志在准备创作时,除开调动他的全部记忆外,还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这和现在某些作品,特别是某些历史作品的行文粗疏,笑话百出,正是一个鲜明的对照。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要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这方面,王火同志是做了很大努力的。他描写的国统区各种社会层面的生活环境是相当典型的。而童霜威一家人和柳忠华等人物特别是那些群魔乱舞的人物,都描绘得相当典型。特别是童霜威这个两重性格的悲剧人物,也是小说中的中心人物,是费了大力气加以描绘得相当出色的。但是我不是一个文学评论家,不可能从艺术上进行深入的分析,这些都有待于文学评论家去做深入的探讨。我想,王火同志是一个严肃的作家,他愿听真切的批评,而不想听空疏的赞誉,以便对于他下一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创作,有切实的帮助。我不禁想用王火同志的三部书名,改凑成一首七绝诗,以状童霜威:月落乌啼满霜天,山在虚无缥缈间。枫叶荻花秋瑟瑟,繁华过眼尽云烟。1993年·成都序二
  写在读《战争和人》后◇李致王火的《战争和人》于去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齐问世,在文学界和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去年九月在北京举行《战争和人》研讨会时,我因在美国未能出席,深以为憾。但蕴藏在心里的一些感受,总想一吐为快。早在我青年时期,我就喜欢文学作品。是五四时代的新文艺,把我引上正路的。现在尽管年过花甲,每当我读到好的文学作品时,仍常常激动不已。巴金说:“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的心灵中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力量。”我经常从好的文学作品中受到启示,吸到营养,得到净化,想做一个好人,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受到误解或打击,我也从文学作品中获得勇气和希望。我读《战争和人》时,同样是这些感受。在拜金主义冲击我们文学事业之际,我们需要高品位的精品。王火说:“我摒弃把作品降低格调写得肮脏,也反对渲染、玩味中国文化中最陈腐的东西。我愿意作品使人崇高、美丽、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得到人生的启迪。”我赞同王火的观点,而且认为他的这种观点已经体现在《战争和人》这部巨著之中。《战争和人》问世时间不长,却受到了评论界极大的重视。迄今为止,据不完全的统计,全国各种报刊已发表评论、专访、报道等80多篇(次)。很多著名的评论家,对它给予很高的评价。萧乾说:“作者紧紧抓住了历史的脉搏,生动地再现了昨天,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这面明亮的镜子,检视一下今天。”荒煤说:“史诗品格,风采独特。”冯牧说:“书有可读性,格调高尚;引人入胜,有生活魅力、艺术魅力和情节魅力。”这些评论,王火是受之无愧的。我和王火认识的时间不算太长,从他1983年调成都时起,到今年刚十年。但许多共同的观点,使得我们的思想感情十分接近。他为救一个小孩撞伤头部,严重影响一只眼睛视力。我也曾因长期眼病,一只眼睛失去视力,只靠一只眼睛学习和工作。我能理解他的艰难和苦处。但王火在这种情况下,坚韧不拔,坚持写完这160万字的巨著,实在令人钦佩。前几年,王火每出一部书就送我一部,但我工作负担过重,没有及时阅读。今年工作有所减轻,我终于接连把《战争和人》认真读完。有时白天有工作,晚上就读到深夜一两点。我的一只好眼睛,现在又开始出现白内障,读到眼花的时刻,休息一会儿又接着读。读到第三卷后半部时,有一位好心的朋友怕我从繁重的工作岗位退下来不习惯,打电话来问我有没有“失落感”,我说:“现在还没有,但过几天可能有。”他大为奇怪,我赶忙解释:“我正在读一本好书,感到很充实,可惜快读完了,到时很可能有失落感。”读完以后,有几天我的确感到“空虚”。但我又满腔热情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女儿、两个姐姐读。她们都喜欢这部书。至于我的老伴丁秀娟,她比我先读。对这部书的赞扬,我最先是从她那儿听到的。《战争和人》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正如许多评论家指出的:他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人性的百变图”,史诗性的高品位的艺术精品,160万字的巨著。如果没有充实的内容和艺术魅力是抓不住读者的。我套用戏剧界的一句话:如要人迷书,必须书迷人。我只读了一遍,不敢提笔写评论文章。但从我的感受来说,我认为《战争和人》将成为我国的文学名著长期流传下去;我们的后代,也将从这部作品中受到启迪和吸取力量。我现在省文联工作。为庆祝省文联成立四十周年,我写过一篇短文叫《不惑之年的期望》。其中有一段提到:“省文联要重点抓一些创作、演出和展览,要充分注意各协会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品,并及时组织评论,大力向社会推荐。”我和省文联的同志,本着这个原则,向社会推荐《战争和人》。这个工作,省作协做得好,做在前面。我们省有很多优秀的作家和艺术家,我希望有机会推荐他们的精品。我深信广大读者和观众,经过自己反复的比较,会识别出什么是真正的精神食粮。《战争和人》已经做出有力的证明。对此,我充满信心,也很乐观。1995年10月13日序三
  王火和他的《战争和人》◇张仲炎王火同志的史诗性巨著《战争和人》三部曲(即《月落乌啼霜满天》《山在虚无缥缈间》《枫叶荻花秋瑟瑟》)终于出齐了,这是我省文学界的一大喜事,也是我国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我们热烈祝贺王火创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在当前文艺界同志努力学习贯彻十四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繁荣文艺的新形势下,《战争和人》的出版和这部作品专题研讨会的召开,必将对我省文学创作的繁荣产生积极的影响。大家知道,王火早在40年代就从事文学创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导下,遵循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现实主义文学道路,从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深厚的生活积累中选取了丰富生动的创作素材,几十年间创作了共约五百多万字的各种样式的文学作品。据不完全统计:计有长篇小说十部,中篇小说十八部,近百篇短篇小说和大量散文随笔。主要作品有《战争和人》三部连续长篇,长篇小说《血染春秋——节振国传奇》《外国八路》《浓雾中的火光》《流萤传奇》,中短篇集《梦中人生》《心上的海潮》,散文集《西窗烛》等。王火的作品,题材广阔多样,思想意蕴深沉,形象生动活泼,语言朴实流畅,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月落乌啼霜满天》《血染春秋——节振国传奇》等作品在全国和省内获奖,有些作品还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国外,并被改编为评书、京剧、电影、电视等广为传播,受到群众的欢迎。《战争和人》三部曲是王火的主要代表作,是作家几十年呕心沥血、精心结撰的史诗性巨作,代表了王火作品独特鲜明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这部作品,作家从50年代初开始动笔,用了十多年业余时间写成初稿,受到中国青年出版社好评,准备出版。不料“文革”灾难降临,原稿丢失,作家也因此备受摧残。粉碎“四人帮”后,在文艺界大好形势的鼓舞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鼓励下,作家于1980年下决心重写,又经过十年的辛勤笔耕,奋力拼搏,共160多万字的三部长篇小说终于先后完成并于1992年最后出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火在写完第一部《月落乌啼霜满天》后,不幸于1985年为抢救一个跌入深沟的小女孩而头部负伤,致使左眼失明。但作家怀着庄严的历史责任感和饱满的创作激情,不顾伤痛折磨,克服重重困难,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写完了第二、第三部,终于使这部卷帙浩繁、气势恢宏的长篇巨作得以全部完成。这种执着的艺术追求和献身精神,着实令人钦佩。《战争和人》三部曲以童霜威父子的人生遭际和家庭变化为主线,展现了从西安事变到抗战胜利前后那个血与火的年代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家从一个独特的审美视角,描写了抗日战争中各种政治、社会力量的复杂矛盾和形形色色历史人物的活动剪影。在书中,上层官僚政客的腐化争斗,普通平民百姓的苦难挣扎,革命进步力量的英勇搏斗,乃至五光十色的“孤岛”情景,光怪陆离的大后方芸芸众生,交织叠印,栩栩如生。作品还从正面或侧面描写了当时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南京大屠杀、河南大灾荒、湘桂溃败、重庆谈判,等等,都写得惊心动魄,历历在目,增加了作品的历史真实性和凝重感。作品中塑造了众多不同身份地位、性格教养、命运遭遇的各色各样的人物,其中尤以主人公童霜威的形象塑造最为出色。他独特的人生命运和复杂的心路历程,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是那个特定历史时代里一个独特的典型人物,在新时期文学人物画廊中实不多见。《月落乌啼霜满天》等作品陆续出版后,在文学界和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人民日报》《文艺报》《当代文坛》《当代作家评论》《文学报》等全国和省内二十多家报刊载文评介,一些著名评论家热情称赞作品取得的思想艺术成就。他们认为,“这部长篇巨著,深沉、宏大,对历史进行了极具深度与广度的概括”,“这是一部熔历史小说、政治小说、社会小说、家庭小说于一炉的具有史诗规模、气势恢宏的作品”,“是新时期以来最重要的文学巨著之一,是文化品位极高的艺术精品”。1988年,《月落乌啼霜满天》荣获我省首届郭沫若文学奖,并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四川省作协同时推荐参加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评选,通过初评上了初选篇目。总之,王火的《战争和人》深邃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成就及对当代文学的启示,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地探讨。我们座谈讨论《战争和人》,还尤其要注意学习王火同志勤奋、真诚、高尚的人品,学习他坚持正确方向、努力反映伟大时代的自觉的使命意识,学习他在艺术上开拓进取、勇攀高峰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努力为人民奉献更多更美的艺术精品。1993年·成都王火《战争和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四川作家王火的长篇小说《战争和人》三部曲的研讨会,1992年9月10日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召开。《战争和人》三部曲包括《月落乌啼霜满天》、《山在虚无缥缈间》和《枫叶获花秋瑟瑟》。作品通过国民党上层官吏童霜威及其一家的生活遭际,全面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广阔的社会生活。这部描写抗日战争整个历史时期的长篇巨著,引起了与会评论家们的浓厚兴趣,他们对作品作了热烈而又认真的探讨。冯牧首先作了热情的发言。他说:这是一部反映抗日战争伟大历程的、具有史诗规模的优秀作品,是近些年来难得读到的、引人入胜的、情节丰富的历史和时代的画卷。作品有可读性。它的主人公童霜威在历史的选择面前,写得可敬、丰满、有血肉,不只是生动、真实,而且是个有思想内涵的典型人物。在会议进行中,还穿插宣读了陈荒煤和萧乾的书面发言。陈荒煤说:我感到《战争和人》这部作品应该引起评论界注意的,也是我感兴趣的,是它通过抗战时期“大后方”畸形怪状种种社会动态和极其复杂的人际关系及人物心态的一个又一个侧面的描写,使我们真正全面地认识了八年的抗战历史。作品主要通过一系列生动,真实的形象,以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来吸引读者,再加上文笔的流畅,善于描写人物的心理以及作者社会、文化知识的渊博,浓郁的时代气息,作品的可读性是很强的。我认为,这部作品很有助于青年一代和不熟悉当时“大后方”情景的人们更深刻地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萧乾说:作品展示了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社会的广阔图景。活跃在这幅现实主义画卷里的,既有为革命而牺牲的烈士,为国捐躯的热血青年和质朴、老实的劳动人民,也以更多的笔墨勾勒了南京、武汉、重庆以至香港各阶层把自我生存作为至上目标的人物。一个个活龙活现,可听其声、见其貌,了解其内心活动。人物写得不夸张,不漫画化,笔墨写得恰如其分。作者紧紧地抓住了历史的脉搏,生动地再现了昨天。同时,我们也可以借这面明亮的镜子,检视一下今天。因为今天毕竟是昨天的继续。在会上发言的,还有顾骧、谢永旺、缪俊杰、张炯、张韧、曾镇南、蔡葵、何镇邦、王笠耘和屠岸等。他们分别对这部作品的思想意义、艺术魅力、人物塑造、民族特色、文化意蕴、描写的角度和语言风格等方面作了认真的探讨,充分肯定了作品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指出了作品有些地方还不够精炼等一些不足。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陈早春、副总编辑李曙光、朱盛昌,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作协副主席张仲炎和省作协副主席唐大同出席了研讨会。张仲炎代表四川省作协祝贺研讨会的召开,对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样一部好作品表示感谢。唐大同介绍了8月20日在成都召开的《战争和人》讨论会的情况。(《当代》1992年第8期)
  谱写中华民族英勇备斗的壮丽史诗
  ——四川省作协召开长篇小说《战争和人》讨论会四川省作家协会和《当代文坛》编辑部于8月20日在成都召开了王火长篇小说《战争和人》(包括《月落乌啼霜满天》、《山在虚无缥缈间》、《枫叶荻花秋瑟瑟》三部曲)讨论会。省市有关文艺部门负责人和省内外作家、评论家40余人出席会议。全国作协书记处、上海市文联、山东省文联及作协、山东临沂市文联、陕西《人生报》等单位及山东中共临沂地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李祥栋发来贺电。四川省作协和四川文艺出版社分别向王火同志送了花篮,表达对这位辛勤耕耘的老作家的亲切慰问和由衷的敬意。讨论会由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杨牧同志、副主席兼秘书长吉狄马加同志主持。四川省作协主席马识途首先致辞,他代表省作协热烈祝贺王火几十年勤奋创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战争和人》的成功,并热情肯定王火正直、热情和高尚的人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仲炎也代表省委聂荣贵同志和省委宣传部向王火的创作成就和这次讨论会表示热烈祝贺,并希望文艺工作者学习王火坚持正确创作方向,努力反映伟大时代的自觉的使命意识和艺术上不懈追求、勇攀高峰的执著精神。他指出,在全省文艺界努力学习贯彻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繁荣文艺的新形势下,《战争和人》作品讨论会的召开,必将对我省文学创作的繁荣产生积极的影响。杨牧同志在主持会议中强调说,王火同志的长篇巨著《战争和人》三部曲,是我省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的重大收获,也是国内不可多得的一部力著。在迄今为止的众多的写抗战的作品中,它以它的独特视角、别开生面的艺术把握,超越题材的超常辐射、深层次的渗透力、高品位、高密度和史诗般的文学品格,为我们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启示和价值。它是值得研究的。它属于具有长久生命的那类作品。在热烈活跃、认真求实的气氛中,专程莅会的上海《文学报》社长储大泓、四川省新闻出版局长陈焕仁及作家、评论家高缨、丁隆炎、刘令蒙、吴野、向克孝、冯宪光、张胜泽、陈朝红、金平、廉正祥、袁基亮、龚明德等同志纷纷发言,对《战争和人》的思想艺术特色和创作上的成就、以及长篇创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有益的探讨。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评论家陈辽、胡德培等寄来书面发言稿,都对《战争和人》三部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王火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在四十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他坚持二为方向,坚持现实主义文学道路,关注时代,直面人生,从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深厚的生活积累出发,勤奋创作了五百多万字的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战争和人》三部曲在文学界和读者中反响强烈。第一部《月落乌啼霜满天》曾荣获四川省首届郭沫若文学奖,并通过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初评。大家一致认为,《战争和人》三部曲是王火的主要代表作,这部165万字的史诗性巨著凝聚了作家半生的心血,是新时期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与会同志强调指出,王火是怀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饱满的创作激情,不顾伤病折磨,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完成了这部鸿篇巨制。这种执著的艺术追求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令人感动和敬佩,在当今文坛值得大加提倡。与会作家评论家具体分析了《战争和人》的思想艺术成就,普遍认为作品立意深邃、视野开阔、气势恢宏,高屋建瓴地对历史进行了严峻深沉的回顾反思。作家从一个独特的审美视角切入历史生活,全书以国民党上层官吏童霜威父子的人生遭际和家庭变化为主线,辐射广阔时空和复杂社会生活层面,生动地展现了从西安事变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后那风云变幻时代的全景式图画,描写了抗日战争中各种政治、阶级、社会力量的错综复杂矛盾和形形色色历史人物(包括各方的高层人物)的具体活动和言谈风貌,栩栩如生地重现了当年一些震惊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是一面镜子。作家从人生、家庭这个侧面透视战争风云和历史转折,热情讴歌中华民族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从而形象地揭示了历史的教训和人生的真谛,给今天的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和有益的启迪。许多同志认为,《战争和人》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和高雅的审美追求。作家追求史和诗的完美结合,作品既有深沉的历史忧患意识,又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具有史诗的境界和品位。在作品现实主义的丰富生动的细节场面和风俗画描绘中,渗透了作家真挚强烈的感情,纪实、抒情、议论、哲理较好地融为一体。三部书名皆沿用唐诗名句,书中也化用了不少古典诗词和历史典故,或表现人物感情心理,或烘托环境氛围,平添了诗的意境和韵味。整个作品表现出作家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深厚的文学修养。与会者指出,长篇小说艺术描写的重心是人物塑造,只有塑造好血肉丰满、内涵深广的典型人物,才可能更好地概括时代的面貌。而《战争和人》的思想艺术成就,也突出地反映在人物塑造上。书中塑造了各色各样身分教养不同、性格命运各异的人物,尤以对主人公童霜威的形象塑造最为出色。童霜威在战争漩涡和官场宦海中的命运沉浮,他在历史转折关头人生选择和曲折复杂的心路历程,是特定历史时代的各种复杂矛盾所造成的,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典型,在新时期文学人物画廊中实不多见。与会者还对作品存在的诸如对丰富的生活素材缺乏提炼和剪裁,有的篇章较冗杂平实等不足,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作家王火在会上说,参加会议感到非常温暖,他感谢大家的关心、鼓励和鞭策,表示要再接再励、不断进取,继续为人民写出更多的作品。参加会议的还有李友欣、陈之光、唐大同、宋文咏、赵英、陈进、邓仪中、何开四、王德成、徐康、杨明照,黄树凯、刘尔玲、谢世廉、徐联、程宝林、殷世江、廖彬等同志。(川涛,1992年第6期《当代文坛》)


《王火文集(套装共12册)》是一套系统梳理和呈现中国现代文学巨匠王火先生创作生涯的权威选集。该文集汇集了王火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评论、报告文学等多种体裁,是研究和理解王火文学思想、艺术风格及时代印记的宝贵资料。 创作历程与时代回响: 王火先生的创作生涯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波澜壮阔紧密相连。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人民的命运起伏以及知识分子的思考与抉择。从解放前的革命斗争,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王火先生的笔触始终饱含着对人民深沉的关怀和对历史的严肃反思。 套装中的作品,如长篇小说《东方》,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描绘了中国人民在艰难岁月中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展现了民族解放的艰辛历程。中篇小说《黄土地》则细腻地刻画了土地与农民的情感羁绊,以及在时代变革中个体命运的挣扎与追寻。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如《小村之恋》,虽然篇幅不长,却以其朴实真挚的语言,勾勒出乡土中国的淳朴风情与人性之美。 王火先生在创作中,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以饱满的热情和深刻的洞察力,捕捉时代精神的脉搏。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的记录,更是历史的见证。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王火先生的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了解社会、认识历史的重要窗口,其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艺术风格与语言魅力: 王火先生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又敢于创新探索。他的语言朴实、生动、富有张力,善于运用富有地方色彩的方言和俗语,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情境描绘得淋漓尽致。无论是描绘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是刻画细腻的人物情感,亦或是展现宏大的历史场面,王火先生的文字都充满了独特的韵味和强大的感染力。 在小说创作中,王火先生尤其擅长人物塑造。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朴实的农民、坚韧的工人,还是充满理想的知识分子,都栩栩如生,性格鲜明。他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情感纠葛,使得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与人物一同经历人生的喜怒哀乐。例如,在《母亲》这篇散文(此处为举例,非文集实际内容)中,他对母亲形象的塑造,就充满了深情与敬意,将母爱的伟大展现得无以复加。 散文部分,王火先生则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智者和观察者的深邃思考。他以细腻的笔触,抒发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感悟,其文字中充满了哲理的思考和人文的关怀。这些散文往往篇幅不长,但意蕴深远,引人深思。 思想深度与人文关怀: 贯穿王火先生所有作品的核心,是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民族命运的强烈担当。他始终将目光聚焦于普通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用他的笔为他们发声,为他们的苦难与抗争留下真实的记录。在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他对封建压迫的控诉,对民族危机的忧虑,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王火先生的文学思想,始终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也体现了其对文学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他认为,文学不仅仅是艺术的享受,更应承担起启迪民智、凝聚人心、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文集中的报告文学部分,则以其纪实的笔触,记录了新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和奋斗激情。这些报告文学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以其生动的人物故事和感人的情节,激励着后人。 研究价值与传承意义: 《王火文集(套装共12册)》的出版,对于文学研究者、历史爱好者以及广大读者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学研究: 这套文集为研究王火先生的创作历程、艺术演变、思想体系提供了最全面、最权威的资料。研究者可以从中深入分析其语言特色、叙事技巧、人物塑造等艺术手法,进而探讨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历史文献: 王火先生的作品是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文献。通过阅读他的文字,我们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社会的风貌、人民的生活以及思想的碰撞。 思想启迪: 王火先生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人文关怀,对于当下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对于人性、社会、历史的思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人生。 文学传承: 整理和出版王火先生的文集,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宝库的丰富和完善,也是对一位杰出文学家辛勤耕耘的最好致敬。它有助于将王火先生的文学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读者能够接触和喜爱他的作品。 这套《王火文集(套装共12册)》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脉络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闪耀着一位文学巨匠的思想光芒,值得我们珍藏、阅读和研究。它将带领读者走进王火先生的文学世界,感受文字的力量,体会人性的温度,领略历史的厚重。

用户评价

评分

随后的几卷,我得以窥见王火先生在散文创作上的才华。与小说不同,散文的自由度更大,也更能直接地展现作者的思想与情感。他的散文,不像某些作家那样故作高深,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姿态,分享他对生活、对历史、对文化的种种感悟。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关于故乡的回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眷恋与乡愁,让我仿佛也置身于他笔下的那片土地,感受着那里的风土人情。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当下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没有空洞的批判,也没有盲目的赞扬,而是以一种冷静而又深刻的视角,剖析着事物的本质。阅读他的散文,就像是与一位智慧的长者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每一次阅读都能获得新的启发。他的文字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能让人慢下来,去感受生活本身的美好与复杂。有时,他会对一些历史事件或文化现象进行探讨,其观点往往独到而深刻,能够打破我固有的认知,引发我更深入的思考。

评分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被王火先生作品中那种独特的“时代感”所吸引。这不是简单的对过去事件的记录,而是一种对时代变迁中个体命运的深刻体察。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挣扎,还是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寻求安宁,都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这种印记,不仅仅体现在他们的经历上,更体现在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情感,甚至他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上。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创作时,一定对那个时代有着极其深入的了解和感同身受的体验。他的文字,仿佛是一种时间的凝固,将那些已经逝去的岁月,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重新带回到我的面前。这种“时代感”,让作品拥有了一种超越个人的历史厚重感,也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与历史的联系。

评分

进入到文集的后半部分,我开始接触到王火先生的一些理论性或评论性的文章。这部分内容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知识的拓展和视野的开阔。虽然我并非专业的研究者,但他的论述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即使涉及一些复杂的概念,也能够被他阐释得通俗易懂。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文学史发展的探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又能从细微之处挖掘出作品的独特价值。他对于文学创作的见解,既有对传统文学的尊重,又不乏对新思潮的接纳,展现了他作为一名思想者的广阔胸襟。在阅读这些篇章时,我常常会主动去查阅他提及的作品或人物,进一步印证他的观点,也因此对文学的理解更加深入。不得不说,这部分内容虽然不如小说或散文那样直接带来情感的冲击,但其思想的深度和启发性,足以让我反复咀嚼,受益匪浅。

评分

在翻开这套《王火文集》之前,我几乎对这位作家一无所知。然而,正是这种全然陌生的感觉,让我能够以一种更为纯粹、不受先入为主观念干扰的心态去阅读。第一卷以短篇小说开篇,我惊喜地发现,王火先生的文字如同陈年的老酒,初尝时或许有些许涩意,但越品越能体会到其醇厚与回甘。他笔下的那些普通人,那些生活在时代的洪流中,却又被个体命运的细流所裹挟的人物,被刻画得淋漓尽致。那种细腻的情感捕捉,那种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洞察,让我时常在阅读的间隙停下来,默默地体会。他描绘的场景,哪怕是极其日常的生活琐事,也仿佛被赋予了某种特殊的质感,能够唤起读者内心深处久违的共鸣。我尤其欣赏他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握,不急不缓,却又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心弦。有些故事的结尾,甚至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但却不是那种令人沮丧的悲观,而是一种对人生无奈却又充满韧性的深刻理解。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作者用一颗敏感而又深邃的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个属于那个时代、也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灵之窗。

评分

在合上最后一卷的时候,我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怅然。这套《王火文集》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次阅读的享受,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从短篇小说中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到散文中深邃的人生感悟,再到评论性文章中开阔的学术视野,王火先生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作家、一个思想家、一个时代记录者的多重魅力。他并没有试图去宣扬某种宏大的理论,也没有刻意去制造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用他最真诚、最朴实的笔触,去呈现生活本身的面貌,去挖掘人性深处的温度。我在这套书中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光影,看到了无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悲欢离合,也看到了作者本人对生命、对艺术、对社会的深刻思考。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它不会瞬间让你醍醐灌顶,却会在你的内心深处留下长久的印记,并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悄然地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