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与容忍:季羡林说做人的学问-季羡林人生清话系列

孤独与容忍:季羡林说做人的学问-季羡林人生清话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季羡林 著
图书标签:
  • 季羡林
  • 人生哲理
  • 国学
  • 文化随笔
  • 人生感悟
  • 孤独
  • 容忍
  • 做人
  • 清华大学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146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5077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季羡林先生一生阅人历事无数,岁月的磨砺馈赠他以无量的智慧财富。本书辑录了季羡林先生有关为人处世的文章,内容涉及孤独、压力、恐惧等主题。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季羡林以其百年人生隽写世事人情,彰显中国士人的气节和胸襟。

作者简介

季羡林先生一生阅人历事无数,岁月的磨砺馈赠他以无量的智慧财富。本书辑录了季羡林先生有关为人处世的文章,内容涉及孤独、压力、恐惧等主题。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季羡林以其百年人生隽写世事人情,彰显中国士人的气节和胸襟。

目录

第一章 我们面对的现实

隔 膜

坏 人

傻 瓜

送 礼

世态炎凉

趋炎附势

牵就与适应

走运与倒霉

我们面对的现实

谈 孝

邻 人

第二章 扛 得 住

寂 寞

论压力

论恐惧

容 忍

难得糊涂

三思而行

满招损,谦受益

谦虚与虚伪

慈善是道德的积累

黎明之前

第三章 做及格的好人

漫谈撒谎

我们为什么有时候应当说谎

论说假话

毁 誉

论正义

论怪论

做人与处世

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

漫谈伦理道德

谈礼貌

论朋友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不为

时 间

做真实的自己

第四章 一辈子做人的学问

我写我

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

糊涂一点 潇洒一点

我的美人观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爽朗的笑声

反躬自省

不完满才是人生

死的浮想

笑着走

黄 昏

新年抒怀

爱 情

精彩书摘

世态炎凉
世态炎凉,古今所共有,中外所同然,是稀松平常的事,用不着多伤脑筋。元曲《冻苏秦》中说:“也素把世态炎凉心中暗忖。”《隋唐演义》中说:“世态炎凉,古今如此。”不管是“暗忖”,还是明忖,反正你得承认这个“古今如此”的事实。
但是,对世态炎凉的感受或认识的程度,却是随年龄的大小和处境的不同而很不相同的,决非大家都一模一样。我在这里发现了一条定理:年龄大小与处境坎坷同对世态炎凉的感受成正比。年龄越大,处境越坎坷,则对世态炎凉感受越深刻。反之,年龄越小,处境越顺利,则感受越肤浅。这是一条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定理。
我已到望九之年,在八十多年的生命历程中,一波三折,好运与多舛相结合,坦途与坎坷相混杂,几度倒下,又几度爬起来,爬到今天这个地步。我可是真正参透了世态炎凉的玄机,尝够了世态炎凉的滋味。特别是“十年浩劫”中,我因为胆大包天,自己跳出来反对“北大”那一位炙手可热的“老佛爷”,被戴上了种种莫须有的帽子,被“打”成了反革命,遭受了极其残酷的至今回想起来还毛骨悚然的折磨。从牛棚里放出来以后,有长达几年的一段时间,我成了燕园中一个“不可接触者”。走在路上,我当年辉煌时对我低头弯腰毕恭毕敬的人,那时却视若路人,没有哪一个敢或肯跟我说一句话的。我也不习惯于抬头看人,同人说话。我这个人已经异化为“非-人”。一天,我的孙子发烧到40度,老祖和我用破自行车推着到校医院去急诊。一个女同事竟吃了老虎心豹子胆似的,帮我这个已经步履蹒跚的花甲老人推了推车。我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如吸甘露,如饮醍醐。这件事、这个人我毕生难忘。
雨过天晴,云开雾散,我不但“官”复原职,而且还加官晋爵,又开始了一段辉煌。原来是门可罗雀,现在又是宾客盈门。你若问我有什么想法没有,想法当然是有的,一个忽而上天堂,忽而下地狱,又忽而重上天堂的人,哪能没有想法呢?我想的是:世态炎凉,古今如此。任何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及任何一个生物,从本能上来看,总是趋吉避凶的。因此,我没怪罪任何人,包括打过我的人。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假如我处在别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动不见得会比别人好。

1997年3月19日

趋炎附势
写了《世态炎凉》,必须写《趋炎附势》。前者可以原谅,后者必须切责。
什么叫“炎”?什么叫“势”?用不着咬文嚼字,指的不过是有权有势之人。什么叫“趋”?什么叫“附”?也用不着咬文嚼字,指的不过是巴结、投靠、依附。这样干的人,古人称之为“小人”。
趋附有术,其术多端,而归纳之,则不出三途:吹牛、拍马、做走狗。借用太史公的三个字而赋予以新义,曰牛、马、走。
现在先不谈和第三,只谈中间的拍马。拍马亦有术,其术亦多端。就其大者或普通者而论之,不外察言观色,胁肩谄笑,攻其弱点,投其所好。但是这样做,并不容易,这里需要聪明,需要机警,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是一门大学问。
记得在某一部笔记上读到过一个故事。某书生在阳间善于拍马。死后见到阎王爷,他知道阴间同阳间不同,阎王爷威严猛烈,动不动就让死鬼上刀山,入油锅。他连忙跪在阎王爷座前,坦白承认自己在阳间的所作所为,说到动情处,声泪俱下。他恭颂阎王爷执法严明,不给人拍马的机会。这时阎王爷忽然放了一个响屁。他跪行向前,高声论道:“伏惟大王洪宣宝屁,声若洪钟,气比兰麝。”于是阎王爷“龙”颜大悦,既不罚他上刀山,也没罚他入油锅,生前的罪孽,一笔勾销,让他转生去也。
笑话归笑话,事实还是事实,人世间这种情况还少吗?古今皆然,中外同归。中国古典小说中,有很多很多的靠拍马屁趋炎附势的艺术形象。《今古奇观》里面有,《红楼梦》里面有,《儒林外史》里面有,集中的是《官场现形记》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在尘世间,一个人的荣华富贵,有的甚至如昙花一现。一旦失意,则如树倒猢狲散,那些得意时对你趋附的人,很多会远远离开你,这也罢了。个别人会“反戈一击”,想置你于死地,对新得意的人趋炎附势。这种人当然是极少极少的,然而他们是人类社会的蛀虫,我们必须高度警惕。
我国的传统美德,对这类蛀虫,是深恶痛绝的。孟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我在上面列举的小说中,之所以写这类蛀虫,绝不是提倡鼓励,而是加以鞭笞,给我们竖立一面反面教员的镜子。我们都知道,反面教员有时候是能起作用的,有了反面,才能更好地、更鲜明地凸出正面。这大大有利于发扬我国优秀的道德传统。

1997年3月27日

我们面对的现实
我们面对的现实,多种多样,很难一一列举。现在我只谈两个:,生活的现实;第二,学术研究的现实。
一、生活的现实
生活,人人都有生活,它几乎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概念。在家中,天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人人都必须有的。这且不表。要处理好家庭成员的关系,不在话下。在社会上,就有了很大的区别。当官的,要为人民服务,当然也盼指日高升。大款们另有一番风光,炒股票、玩期货,一夜之间成了暴发户,腰缠十万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当然,一旦破了产,跳楼自杀,有时也在所难免。我辈书生,青灯黄卷,兀兀穷年,有时还得爬点格子,以济工资之穷。至于引车卖浆者流,只有拼命干活,才得糊口。
这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生活。我们必须黾勉从事,过好这个日子(生活),自不待言。
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把思虑再深化一点,想一想全人类的生活,你感觉到危险性了没有?也许有人感到,我们这个小小寰球并不安全。有时会有地震,有时会有天灾,刀兵水火,疾病灾殃,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驾临你的头上,躲不胜躲,防不胜防。对策只有一个:顺其自然,尽上人事。
如果再把眼光放得更远,让思虑钻得更深,则眼前到处是看不见的陷阱。我自己也曾幼稚过一阵。我读东坡《(前)赤壁赋》:“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我与子之所共适。”我深信苏子讲的句句是真理。然而,到了今天,江上之风还清吗?山间之月还明吗?谁都知道,由于大气的污染,风早已不清,月早已不明了。与此有联系的还有生态平衡的破坏,动植物品种的灭绝,新疾病的不断出现,人口的爆炸,臭氧层出了洞,自然资源——其中包括水——的枯竭,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们人类实际上已经到了“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地步。令人吃惊的是,虽然有人已经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但并没有提高到与人类生存前途挂钩的水平,仍然只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还有人幻想用西方的“科学”来解救这一场危机。我认为,这是不太可能的,这一场灾难主要就是西方“征服自然”的“科学”造成的。西方科学优秀之处,必须继承;但是必须从根本上,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以东方的“民胞物与”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济西方“科学”之穷。人类前途,庶几有望。
二、学术研究的现实
对我辈知识分子来说,除了生活的现实之外,还有一个学术研究的现实。我在这里重点讲人文社会科学,因为我自己是搞这一行的。
文史之学,中国和欧洲都已有很长的历史。因两处具体历史情况不同,所以发展过程不尽相同。但是总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多有相通之处,对象大都是古典文献。就中国而论,由于字体屡变,先秦典籍的传抄工作不能不受到影响。但是,读书必先识字,此《说文解字》之所以必做也。新材料的出现,多属偶然。地下材料,初是“地不爱宝”,它自己把材料贡献出来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发掘工作是后来兴起的。盗墓者当然是例外。至于社会调查,古代不能说没有,采风就是调查形式之一。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社会调查工作,也是晚起的,恐怕还是多少受了点西方的影响。
古代文史工作者用力勤的是记诵之学。在科举时代,一个举子必须能背四书、五经,这是起码的条件。否则连秀才也当不上,遑论进士!扩而大之,要背诵十三经,有时还要连上注疏。至于传说有人能倒背十三经,对于我至今还是个谜,一本书能倒背吗?背了有什么用处呢?
社会不断前进,先出了一些类似后来索引的东西,系统的科学的索引,出现晚,恐怕也是受西方的影响,有人称之为“引得”(index),显然是舶来品。
但是,不管有没有索引,索引详细不详细,我们研究一个题目,总要先积累资料,而积累资料,靠记诵也好,靠索引也好,都是十分麻烦、十分困难的。有时候穷年累月,滴水穿石,才能勉强凑足够写一篇论文的资料,有一些资料可能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写文章之难真是难于上青天。
然而,石破天惊,电脑出现了,许多古代典籍逐渐输入电脑了,不用一举手一投足之劳,只需发一命令,则所需的资料立即呈现在你的眼前,一无遗漏。岂不痛快也哉!
这就是眼前我们面对的学术现实。重要困难的搜集资料工作解决了,岂不是人人皆可以为大学者了吗?难道我们还不能把枕头垫得高高地“高枕无忧”了吗?
我说:“且慢!且慢!我们的任务还并不轻松!”我们面临这一场大的转折,先要调整心态。对电脑赐给我们的资料,要加倍细致地予以分析使用。还有没有输入电脑的书,仍然需要我们去翻检。

1997年4月13日

我们为什么有时候应当说谎?
我已经在“夜光杯”上写过两篇《论撒谎》的短文,我对这个问题已经阐述得差不多了,本不应,也不想再来饶舌了。但是,我近在《书摘》1998年11期读到了摘自何怀宏先生的《底线伦理》的名曰《我们为什么不应当说谎?》的文章,心有所感,便写了这一篇短文。
何文在开始前就用黑体字写了或引了一段话:“说谎不仅是对直接受骗者的伤害,也是对整个社会的伤害。”这个纲上得够高的了。下面在文章中,作者首先说:“说谎本身即恶,诚实本身即善。”然后根据康德的学说,对说谎作了哲学的分析。康德认为,说谎由于其本身的性质而要自己否定自己。作者在下面又根据康德的学说对说谎进行了分析,他首先提出了普遍化原则。他说:“它(指说谎——引者)一旦被试以能否普遍化的原则,就要自相矛盾,自行取消。”接着他又提出了说谎违反了人是目的的原则,说谎者把人视作仅仅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他进一步又说,说谎也可以说是违反了意志自律的原则。以上是康德的三原则。
作者接着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康德不赞同根据效果来进行道德论证,他却说有必要把效果也考虑进来。他的结论是:说谎从其性质和效果上都是一件坏事,而诚实却从两方面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我不懂哲学,不喜欢哲学;但是从我的日常经验来说,我总觉得这是哲学家之论,书生之论,秀才之论。崇诚实而抑说谎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场合,考虑谎言的性质。在敌人的法庭上,在夹棍、油锅等等逼供刑具的威胁下,你能对敌人诚实吗?你能把自己方面的秘密诚实地和盘托出吗?在这样的场合下,诚实反而是罪恶,而说谎则是美德。
即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常常碰到说实话与说谎话的矛盾。比如有人请你去开会,你因某一些原因不想去,那么,你就可以说:已经有了别的安排,或者说身体不适。这样一来,如果对方是聪明人的话,他会心照不宣,双方都保持了面子。如果你想遵守诚实的原则,直白地说:“你们的会不够格,我不想去参加。”对方会被置于尴尬的境地,气量小者则会勃然大怒。双方本来有的友谊可能因此而破裂。这样的谎言我们几乎常常会说,它对双方都无害。它不但不是非道德的,而是必要的。对保持人与人关系的安定团结,是不可或缺的。
我再重复一遍,我不是哲学家,也不是伦理学家;但是,我说的话,虽然看上去是幼儿园的水平,可都是大实话。

1998年11月18日

我的美人观
说清楚一点,就是:我怎样看待美人。
纵观动物世界,我们会发现,在雌雄之间,往往是雄的漂亮、高雅,动人心魄,惹人瞩目。拿狮子来说,雄狮多么威武雄壮,英气磅礴。如果张口一吼,则震天动地,无怪有人称之为兽中之王。再拿孔雀来看,雄的倘一开屏,则遍体金碧耀目,非言语所能形容。仪态万方,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但是,一讲到人美,情况竟完全颠倒过来。我们不知道,造物主囊中卖的是什么药。她(他,它)先创造人中雌(女人)。此时她大概心情清爽,兴致昂扬,精雕细琢,刮垢磨光。结果是创造出来的女子美妙、漂亮、悦目、闪光。她看到了自己的作品,左看右看,十分满意,不禁笑上脸庞。
但是,她立刻就想到,只造女人是不行的。这样怎么能传宗接代呢?必须再创造人中雌的对应物人中雄。这样创造活动才算完成。
这样想过,她立即着手创造人中雄。此时,她的心情比较粗疏,因此手法难以细腻。结果是,造出来的人中雄,一反禽兽的标格,显得有点粗陋。连她自己都并不怎样满意。但是,既然造出来了,就只能听之任之,不必再返工了。
到了此时,造物主老年忽发少年狂,决心在本来已经很秀丽、美妙、赏心悦目的人中雌中再创造几个出类拔萃、傲视群雌的超级美人。于是人类中就出现了西施、明妃、赵飞燕、貂蝉、二乔、杨贵妃、柳如是、董小宛、陈圆圆等等出类拔萃的超级美人。这样一来,在中国老百姓的中国史观中,就凭空增添了几分靓丽,几分滋润,几分光彩,几分清芬。
打油一首:
中华自古重美人,
西施貂蝉论纷纭。
美人只今仍然在,
各为神州添馨淳。
但是,我还是有问题的。世界文明古国,特别是亚洲文明古国,不止中国一个。为什么只有中国传留下来这么多超级美人,而别的国家则毫无所闻呢?我个人认为,这决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问题。如果研究比较文化史,这个问题绝对躲不过去的。目前,我对于这个问题考虑得还不够深透。我只能说,中国老百姓的中国史观,是丰富多彩的,有滋有味的,不是一堆干巴巴的相斫书。
我现在越来越不安分了,越来胆子越大了。我想在太岁头上动一下土,探讨一下“美人”这个美字的含义。我没有研究过美学,只记得在很多年以前,中国美学论坛上忽然爆发了一场论战。我以一个外行人的身份,从窗外向论坛上瞥了一眼,只见专家们意气风发,舌剑唇枪争得极为激烈。有的学者主张,美是主观的。有的学者主张美是客观的。有的学者主张,美是主客观相结合的。像美这样扑朔迷离、玄之又玄的现象或者问题,一向难以得到大家一致同意的结论或者解释的。专家们讨论完了,一哄而散,问题仍然摆在那里,原封未动。
我想从一个我认为是新的观点中解决问题。我认为,美人之所以被称为美人,必然有其异于非美人者。但是,她们也只具有五官四肢,造物主并没有给她们多添上一官一肢,也没有挪动官肢的位置,只在原有的排列上卖弄了一点手法,使这个排列显得更匀称,更和谐,更能赏心悦目。
美人身上有多处美的亮点,我现在不可能一一研究。我只选其中一个引人注意的来谈一谈,这就是细腰的问题。这是一个极老的问题;但是,无论多么古老,也古老不到蒙昧的远古。那时候,人类首要的问题是采集野果,填饱肚子。男女都整天奔波,男女的腰都是粗而又粗的。哪里有什么余裕来要妇女细腰呢?大概到了先秦时期,情况有了改变。《诗经》篇中的“苗条(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苗条二字,无论怎样解释也离不开妇女的腰肢。先秦典籍中还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记载。可见此风在高贵不劳动的妇女中已经形成。流风所及,延续未断,可以说到今天也并没有停住。
中国古典诗词中,颇有一些描绘美人的文章。其中讲到美人的各个方面,细腰当然不会遗漏。我现在从宋词中选取几个例子,以见一斑。
1�绷�永《乐章集·木兰花》
酥娘一搦腰肢袅,回雪萦尘皆尽妙。几多狎客看无厌,一辈舞童功不到。星眸顾拍精神峭,罗袖迎风身段小。而今长大懒婆娑,只要千金酬一笑。

2�绷�永《乐章集·浪淘沙令》
有个人人,飞燕精神,急锵环佩上华茵。促拍尽随红袖举,风柳腰身。
3�绷�永《乐章集·合欢带》
身材儿、早是妖娆,算风措、实难描。一个肌肤浑似玉,更都来、占了千娇。妍歌艳舞,莺惭巧舌,柳妒纤腰。自相逢,便觉韩娥价减,飞燕声消。
4�绷�永《乐章集·少年游》
世间尤物意中人,轻细好腰身。
5�鼻毓邸痘春<�·虞美人影》
妒云恨雨腰肢袅,眉黛不堪重扫。薄幸不来春老,羞带宜男草。
6�鼻毓邸痘春<�·昭君怨》
隔叶乳鸦声软。啼断日斜阴转。杨柳小腰肢,画楼西。
7�焙胤交亍锻蚰昊丁�
吴都佳丽苗而秀,燕样腰身,按舞华茵。
8�鼻毓邸痘春<�·满江红》
越艳风流,占天上、人间。须信道,绝尘标致,倾城颜色。翠绾垂螺双髻小。柳柔花媚娇无力。笑从来,到处只闻名,今相识。
9�毙疗�疾《临江仙》
小靥人怜都恶瘦,曲眉天与长颦。沉思欢事惜腰身。枕添离别泪,粉落却深匀。
宋词里面讲到细腰的地方,大体就是这样。遗漏几个地方,无关大局,不影响我的推论。
中国其他古典诗词中,也有关于细腰的叙述。因为同我要谈的主要问题无关,我就不谈了。
我现在的首要任务是解释一下,为什么细腰这个现象会同美联系起来。简捷了当地说一句话,我是想使用德国心理学家Lipps的“感情移入”的学说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你看一个细腰的美女走在你的眼前,步调轻盈,柔软,好像是曹子建眼中的洛神。你一时失神,产生了感情移入的效应,仿佛与细腰女郎化为一体,得大喜悦,飘飘欲仙了。真诚的喜悦,同美感是互相沟通的。


《海纳百川:季羡林的人生智慧与处世之道》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季羡林先生是一位集大成者。他的一生,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字里行间流淌着深厚的学养、豁达的胸襟和洞彻世事的智慧。他不仅在语言学、东方学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更在日常生活中,以其独特的人生哲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本书并非直接摘录季羡林先生某一部著作的篇章,而是深入剖析其一生的言行、思想与著作,提炼出他关于如何“做人”的核心理念,并将其融汇于“海纳百川”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至关重要的概念之中,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贴近生活的季羡林人生智慧图景。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八个字不仅仅是中国古代的一句谚语,更是季羡林先生一生为人处世的生动写照。他一生涉猎广泛,学贯中西,却始终保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既能深入研究古老的东方文明,又能博览西方学术成果。这种“海纳百川”的精神,贯穿了他对待学问的态度,更渗透到他对待人生的方方面面。本书将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季羡林先生的“海纳百川”人生观,以及由此衍生的关于个人成长、人际交往、社会担当等方面的深刻见解。 一、求知之道: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世界,以严谨的态度求索真理 季羡林先生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其治学态度严谨而不失灵动。他曾说过:“我没有想到能取得什么成就,我只想做我喜欢做的事情。”正是这种纯粹的学术热情,驱动着他不断探索未知。本书将聚焦于季羡林先生的求知之道,分析他如何打破学科壁垒,融汇东西方学术思想。 跨文化的视野与对话: 季羡林先生作为一位杰出的东方学家,却从未固步自封。他积极学习西方语言,研究西方哲学,并将两者巧妙地结合,为中国学术界打开了新的视野。本书将通过梳理他研究中亚、印度等地的经历,以及他对西方学术的借鉴,阐述“海纳百川”在学术上的具体体现,即不以地域、民族、文化为限,而是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吸收世界各地的知识与智慧。我们将探讨他如何通过对佛教、梵文的研究,架起了连接东方与西方的学术桥梁,以及他如何将西方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之中。 “无所适从”的智慧: 季羡林先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学术领域时,曾坦言自己“无所适从”。但这并非真正的迷茫,而是一种对未知保持谦逊和敬畏的态度。本书将剖析他如何在这种“无所适从”中,找到治学的新路径,如何通过深入的思考和不懈的努力,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见解。我们将讨论他如何看待权威,如何质疑陈规,以及如何在看似矛盾的学说中找到统一的逻辑。 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季羡林先生对待学术,始终怀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对真理的追求从未停歇。即使在晚年,他依然笔耕不辍,孜孜不倦。本书将着重展现他这种对真理的执着,以及他如何通过严谨的考证和深刻的分析,为我们揭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我们将探讨他对于学术诚信的重视,以及他如何用自己的一生践行“实事求是”的原则。 二、人生态度:在平凡中寻找诗意,在苦乐中保持豁达 季羡林先生的人生,并非轰轰烈烈,却充满了深刻的智慧和动人的诗意。他以一种平和、淡然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并在平凡的日子里,发现了生命的美好。 “有所不为”的境界: 季羡林先生提倡“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这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智慧,即懂得取舍,避免不必要的干扰,将精力聚焦于真正重要的事情。本书将深入解读这一理念,探讨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做出明智的选择,避免被物欲横流所裹挟。我们将分析他如何看待名利,如何对待诱惑,以及他为何能够保持精神的独立和人格的尊严。 “平常心”的哲学: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季羡林先生始终保持着一份“平常心”。他经历过动荡年代的艰辛,也享受过学术界的荣誉,但他始终没有被外界的评价所左右。本书将通过回顾他的人生经历,展现其“平常心”的养成之道,以及这种心境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我们将探讨他如何看待得失,如何面对生老病死,以及他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力量和快乐。 对“雅”的追求与对“俗”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雅”有着不懈的追求,但同时,他又有着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理解,对“俗”也抱有包容的态度。本书将展现他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保持个人品味的同时,与社会大众保持真诚的连接。我们将探讨他如何欣赏艺术,如何感受生活,以及他如何用幽默和智慧化解生活中的尴尬与不快。 三、处世之道:以真诚之心待人,以宽厚之德容人 季羡林先生一生为人正直,待人真诚,赢得了无数人的尊敬。他深谙人际交往的艺术,并将“容忍”作为一种重要的处世智慧。 “容忍”的智慧与力量: “容忍”并非软弱,而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自身修养的自信。季羡林先生的“容忍”,是对不同意见的尊重,是对他人错误的包容,更是对社会复杂性的深刻认识。本书将深入分析“容忍”在他人生中的具体体现,探讨如何通过宽厚待人,化解矛盾,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将分析他如何处理与同事、学生、朋友的关系,以及他如何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古训。 “真”是为人立世之本: 季羡林先生一生崇尚“真”。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为人处世,他都力求真实,不弄虚作假。本书将探讨“真”在他人生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以真诚之心与人交往,建立信任,赢得尊重。我们将分析他对于虚伪、矫饰的鄙视,以及他如何用自己朴素而真挚的行为,赢得他人的喜爱和敬佩。 “平常人”的智慧: 季羡林先生常自称“平常人”,这是一种谦逊,更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认知。他没有把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而是以一种平等、朴实的姿态与世界互动。本书将探讨“平常人”的智慧,即如何在不刻意追求“伟大”的情况下,活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将分析他如何看待自己的成就,如何与社会大众保持连接,以及他为何能够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人生导师”。 四、社会担当:以文化为己任,以责任为驱动 季羡林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更是一位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文化巨人。他一生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守护与传承: 季羡林先生将传承和保护中华文化视为己任。他一生致力于古代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本书将展现他在这方面的付出与努力,以及他如何看待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我们将探讨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思考,以及他如何用自己的学识和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的复兴。 “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季羡林先生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守护者,更是其国际传播的积极推动者。他通过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对外交流,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文化。本书将梳理他在国际学术界的贡献,以及他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 关注民生与社会进步: 季羡林先生虽然专注于学术,但他始终关注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他的一些言论,深刻地反映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本书将适度提及他对于社会现象的看法,以展现其作为一位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海纳百川:季羡林的人生智慧与处世之道》并非一本简单的传记,而是一次深入探寻季羡林先生内心世界,学习其人生智慧的旅程。本书将以平实的语言,结合丰富的史料和先生本人的经典语录,带领读者走进季羡林先生的精神世界,从中汲取力量,获得启迪。我们相信,通过对“海纳百川”这一核心理念的深入解读,读者将更能理解季羡林先生的人生哲学,并将其中的智慧融汇于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最终活出更加精彩的人生。本书期待成为您品读季羡林先生人生智慧的一扇窗口,为您的人生旅途带来更多的思考与感悟。

用户评价

评分

《孤独与容忍:季羡林说做人的学问》这本书,就像一本被时间沉淀下来的陈年佳酿,仅仅是看到它的名字,就足以让人产生品尝的冲动。季羡林先生,这位享誉世界的语言学家、文化学者,他的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厚重的学术分量和深厚的人生智慧。而“孤独”与“容忍”这两个词,恰恰是现代人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最容易忽视也最需要学习的品质。我非常好奇,季老先生是如何理解并践行“孤独”的?是在学术的海洋里独自探索,还是在人生低谷时的自我疗愈?而“容忍”,又是在怎样的经历中,让他变得如此包容和豁达?我设想,书中会充满了季老先生的人生感悟,他可能会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他如何面对人生的起伏,如何与不同的人和谐共处。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做人的学问的书,更是一份人生导师的叮咛,一份关于如何在浮躁的世界中,保持内心宁静和品格高尚的指南。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汲取到季老先生的智慧精髓,让我在人生的旅途中,少一些迷茫,多一些笃定。

评分

当我看到《孤独与容忍:季羡林说做人的学问》这本书时,一种久违的平静感油然而生。季羡林先生,这位学界泰斗,他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祥和与智慧的光辉。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大家,往往拥有一种与世无争的从容,和一份洞察一切的通透。这本书的书名,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孤独”,并非令人畏惧的贬义词,而是一种内省和积淀的契机;“容忍”,也非软弱的妥协,而是胸怀和格局的体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季老先生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在孤独中孕育的智慧,去体会他在容忍中展现的豁达。或许,他会用他一贯的平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分享他对于做人处事的独到见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如何在与人相处中,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包容。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一次心灵的远足。

评分

《孤独与容忍:季羡林说做人的学问》这本书,给我一种沉甸甸的期待感。季羡林先生的名字,在我的印象中,总是和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联系在一起。而“孤独”与“容忍”,这两个词语,恰恰触及了我近年来在生活中愈发感到困惑的方面。我常常在想,如何在不被外界评价所裹挟的情况下,保持内心的独立和清醒?如何在与人交往中,既坚守原则,又不失温度?这本书,仿佛是一个温柔的指引,让我看到一条通往智慧的道路。我预感,书中不会有空洞的道理,而是充满了季老先生的人生经验和学问积累。或许,他会分享自己年轻时在异国他乡的孤寂,以及如何在这种孤寂中汲取力量,专注于学问;又或许,他会讲述在与人合作、交流中,如何化解分歧,达成共识。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让我慢慢领悟做人的真谛,并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孤独,更加坦然地拥抱容忍。

评分

季羡林先生的名字,总是带着一股温润如玉的亲切感,也伴随着对学问的敬畏。我拿到这本《孤独与容忍:季羡林说做人的学问》,虽然书名点明了“季羡林人生清话系列”,但真正让我感到好奇的,是“孤独与容忍”这几个字。在信息爆炸、社交媒体无孔不入的时代,真正能够独处而不感到空虚,以及面对差异能够平和以待,似乎成了一种奢侈。我脑海里勾勒出的画面是,在某个宁静的午后,捧着这本书,仿佛能听到季老先生那温和而富有洞察力的声音,他会如何解读这份古老却永不过时的智慧?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揭示,在那个相对纯粹的年代,他是如何在这种“孤独”中沉淀学问,又如何在复杂的世事中保持“容忍”的态度。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只是一本关于人生哲理的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位伟大学者内心的世界,也为我在这喧嚣世界中寻找一份平静和力量,提供了可能。我迫切地想知道,那些看似平常的“清话”,背后蕴含着怎样深刻的人生体悟,又将如何引导我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这个世界。

评分

最近,我沉迷于一本名为《孤独与容忍:季羡林说做人的学问》的书,虽然我尚未深入阅读,但单凭书名,就足以激起我内心深处的涟漪。在这个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害怕孤独,总是渴望被关注,被理解,仿佛只有融入群体,才算拥有价值。然而,真正的独立思考和内心丰盈,往往需要一段与自己对话的“孤独”时光。而“容忍”,更是当今社会急需的一种品德。面对观点不同、生活方式迥异的人们,我们常常习惯于评判、排斥,却鲜少尝试去理解和包容。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找到季羡林先生对于“孤独”与“容忍”的独特见解。或许,他会将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品质,阐释出一种和谐统一的境界。我设想,书中可能包含了他在学术研究中,独自面对枯燥文献的坚韧;也可能记录了他与不同学派、不同背景的人士交往时,所展现出的豁达与胸襟。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人生价值的重塑。它让我思考,如何在繁华落寞中保持清醒,如何在纷扰喧嚣中寻得安宁。

评分

有点小本,,,

评分

物流快。当晚就收到了。送朋友的。希望精彩吧!

评分

不错

评分

还没看呢,想看看大师的作品

评分

有点小本,,,

评分

感觉包装可以,书也不错,快递依旧神速

评分

这本书很好,我非常喜欢

评分

活动买的,挺划算。。。季爷爷语言很朴实

评分

非常适合青春期的读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