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廣西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何林 著
圖書標籤:
  • 廣西
  • 生態文明
  • 生態建設
  • 環境保護
  • 可持續發展
  • 區域發展
  • 理論研究
  • 實踐探索
  • 政策分析
  • 綠色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20302548
版次:1
商品編碼:1215944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生態文明是反映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一個重要標誌,是人類社會在經過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之後進行的一次新的轉變。作為一種新型的社會文明形態,其在生産方式、經濟發展方式、生活方式和自然觀、價值觀、發展觀上都體現齣一種人與自然之間的嶄新關係。如果說生態文明是一種新型的社會文明形態,那麼生態文明建設就是人類建立在科學和理性基礎之上的高度自覺的實踐活動。我們怎樣纔能既保證經濟發展,同時又能夠不破壞環境和生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問題,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就是要處理好這一基本矛盾。黨的十八大把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當中,充分體現瞭黨和國傢對自然生態進化規律和人類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對新常態下我國社會轉型發展過程中齣現的矛盾問題的科學駕馭。探討生態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及其內在價值,揭示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利益矛盾與衝突,不僅有助於促進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的牢固樹立,也有助於深化全社會對生態文明建設客觀規律的正確認識,進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支撐。


作者簡介

何林(1975—),男,廣西玉林人,1997年畢業於廣西師範大學政治經濟係思想政治教育專業,2005年獲得中山大學馬剋思主義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法學碩士學位。現為玉林師範學院馬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2016年作為“教育部中西部高等學校青年骨乾教師國內訪問學者”赴中山大學訪學進修。主要研究方嚮是民族地區社會轉型發展與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主持省部級課題2項,廳局級課題5項,已發錶論文35篇。曾獲廣西首屆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三等奬、廣西“精彩一課”暨基本功大賽(副教授組)二等奬,多次評為玉林師範學院優秀任課教師。


目錄

第一章 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理論(1)
第一節 生態文明建設概述(2)
一 生態文明的界定(2)
二 生態文明建設的含義(5)
三 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意義(8)
第二節 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利益矛盾與衝突(10)
一 利益與生態利益(10)
二 生態文明建設中利益矛盾與衝突的錶現(15)
三 協調好生態利益的意義(23)
第二章 廣西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狀況(26)
第一節 廣西生態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産業發展的基本狀況(26)
一 廣西生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基本狀況(26)
二 廣西生態資源開發和利用麵臨的主要問題(31)
三 廣西生態産業發展麵臨的主要問題(38)
第二節 廣西低碳經濟和低碳生活的基本狀況(46)
一 廣西低碳經濟發展的基本狀況(46)
二 廣西生態宜居城市建設的優勢與障礙分析(51)
三 廣西綠色消費的障礙性因素分析(54)
第三節 廣西生態補償機製建設的現狀與存在問題(56)
一 廣西生態補償機製建設的現狀(56)
二 廣西生態補償機製建設存在的問題(60)
第三章 構建廣西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機製(67)
第一節 轉變思想樹立生態文明觀(67)
一 生態文明觀的含義(68)
二 培育生態文明觀的途徑(71)
第二節 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培養生態文明意識(76)
一 生態文明教育的含義(76)
二 在全社會廣泛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路徑思考(77)
第三節 促進廣西生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83)
一 生態文化的含義(83)
二 廣西民族生態文化的具體錶現(84)
三 繁榮廣西民族生態文化的路徑思考(87)
第四章 構建廣西生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機製(94)
第一節 廣西人口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相協調(94)
一 人口因素與資源、環境因素的辯證關係(94)
二 促進廣西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路徑思考(100)
第二節 廣西生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與利用(107)
一 廣西水資源的可持續開發與利用(107)
二 廣西土地資源的可持續開發與利用(110)
三 廣西森林資源的可持續開發與利用(112)
四 廣西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與利用(116)
第五章 構建廣西生態文明建設的産業機製(120)
第一節 發展生態經濟(120)
一 發展循環經濟(121)
二 發展低碳經濟(127)
三 發展綠色經濟(133)
第二節 發展生態産業(138)
一 發展生態農業(138)
二 發展生態工業(142)
三 發展生態旅遊業(146)
第六章 構建廣西生態文明建設的生態補償機製(160)
第一節 生態補償機製的含義及框架體係(160)
一 生態補償機製概述(160)
二 生態補償機製的基本框架(167)
第二節 廣西構建生態補償機製的路徑思考(171)
一 廣西構建生態補償機製應遵循的原則(171)
二 廣西構建生態補償機製的路徑選擇(175)
第七章 構建廣西生態文明建設的配套措施(202)
第一節 建設美麗鄉村(202)
一 美麗鄉村建設概述(203)
二 廣西美麗鄉村建設活動的具體做法(205)
三 進一步推進“美麗廣西”鄉村建設活動的對策建議(210)
第二節 建設生態宜居城市(213)
一 生態宜居城市概述(213)
二 建設生態宜居城市,廣西在行動(216)
三 進一步加快推進廣西生態宜居城市建設的對策建議(218)
第三節 倡導和發展綠色消費(222)
一 綠色消費的含義(223)
二 倡導綠色消費的意義(226)
三 廣西促進綠色消費發展的對策建議(227)
第八章 生態文明建設在廣西的現實踐履(234)
第一節 恭城模式: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典範(234)
一 恭城瑤族自治縣的基本概況(235)

二 “恭城模式”的嬗變曆程(236)
三 恭城經驗的啓示(249)
第二節 貴糖模式:發展循環經濟的範例(253)
一 貴糖集團概況(253)
二 貴糖模式的主要經驗和做法(254)
三 貴糖生態工業建設模式的成效與啓示(262)


鄉土文化傳承與區域可持續發展:基於中國西南邊陲少數民族地區的調查與分析 圖書簡介 本書聚焦於中國西南邊陲,一個多民族交融、生態環境敏感且經濟發展麵臨獨特挑戰的區域。我們深入田野,對該地區獨特的鄉土文化資源及其在現代社會轉型中的傳承睏境與潛力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考察。全書旨在構建一個跨學科的分析框架,探討如何將深植於地方的文化智慧與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路徑有機結閤,為其他具有類似區情特徵的地區提供可資藉鑒的經驗與理論參考。 第一章:研究背景與理論基礎:西南邊陲的特殊性與文化生態學視角 本章首先勾勒齣中國西南邊陲地區的地理、曆史與社會經濟特徵,強調其作為“生態屏障”與“文化飛地”的雙重身份。我們指齣,該區域的發展並非簡單的現代化復製,而是一個在多重曆史壓力(如資源掠奪、城市化衝擊、傳統生計瓦解)下,尋求文化主體性與經濟活力的復雜過程。 理論上,本書主要采納瞭文化生態學(Cultural Ecology)與地方性知識(Indigenous Knowledge)研究的視角。文化生態學強調人類社會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的適應性關係,認為文化形態是特定環境壓力下的長期演化結果。我們認為,當地少數民族世代積纍的生態智慧,如梯田的灌溉係統、森林的禁林製度、以及基於特定物候的農耕技術,構成瞭其文化生態係統的核心,是抵抗環境退化和維持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製度性資産”。 我們批判性地審視瞭當前區域發展中普遍存在的“文化景觀被商品化”和“傳統知識被邊緣化”的現象,提齣應從“文化保護”轉嚮“文化賦能”,即如何激活這些本土資源,使其成為推動區域經濟內生增長的驅動力。 第二章:田野考察與生計模式變遷:從“依山而居”到“離土而生” 本章詳細記錄瞭我們在該地區三個典型少數民族村寨的長期田野調查成果。我們采用參與式觀察、深度訪談和曆史文獻比對相結閤的方法,重構瞭過去半個世紀當地居民生計模式的劇烈變遷。 傳統生計的解構: 詳細分析瞭刀耕火種(或休耕輪作)的生態邏輯、采集與狩獵在食物安全中的作用,以及互助式的集體勞動組織(如互助組、鄰裏幫工)對社會資本的維係。我們發現,許多看似“原始”的習俗背後,蘊含著高度精細化的資源管理策略。 現代性衝擊與轉型睏境: 考察瞭退耕還林政策、基礎設施建設(如水電站、高速公路)和勞動力外流對傳統生計係統的衝擊。盡管收入結構有所改善,但隨之而來的是“文化斷裂”和“精神傢園”的失落。例如,年輕人對傳統技藝(如竹編、織錦)興趣減弱,導緻技能傳承鏈條斷裂。 新生的混閤生計: 識彆並記錄瞭在生態旅遊、特色種植(如高山有機茶、藥材)和文化創意産業中齣現的“混閤生計”模式。本章的重點在於分析這些新模式的穩定性與文化兼容性,指齣過度依賴外部市場和單一産業的風險。 第三章: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價值重估:從“符號”到“生産力” 非物質文化遺産(ICH)的保護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議題。本章超越瞭將ICH視為旅遊商品或政府工程的刻闆印象,將其視為一種活態的、可轉化的“知識資本”。 活態傳承的機製研究: 選取瞭當地最具代錶性的三種非遺類型——口述史詩、傳統醫藥方劑和民族服飾工藝,分析其代際傳承的社會場域。我們發現,傢庭內部和宗教儀式是知識傳播的核心,而市場化往往加速瞭知識的“簡化”和“失真”。 “文化嵌入式”産業開發: 探討瞭如何將非遺元素深度嵌入現代産品設計中,實現“設計賦能”。例如,如何通過現代農業技術改良,恢復瀕臨失傳的傳統作物品種,並以其獨特的文化故事和生態價值進行高端市場定位。 知識産權與文化權益: 重點討論瞭在文化産品商業化過程中,如何保障傳承人及其社群的知識産權和經濟權益,避免“文化搭便車”現象,確保文化價值的迴饋能夠真正流嚮文化生産者。 第四章:地方治理與文化生態的協同:構建適應性社區 一個健康的文化生態係統需要適宜的治理結構來維護。本章側重於分析傳統社區自治組織(如宗族長老議事會、村規民約)在當代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及其與現代國傢治理體係的銜接問題。 傳統的生態治理智慧: 深入分析瞭當地社區如何通過“神山聖林”的信仰體係、資源共享的契約精神來管理共享自然資源。我們發現,這些內生的治理機製在麵對小規模、低強度的開發時,展現齣極高的適應性和有效性。 製度衝突與融閤: 研究瞭國傢法律法規(如《森林法》、《土地承包法》)與傳統習慣法在資源管理上的交叉與衝突點。提齣應建立“在地化”的製度創新空間,例如,通過授權試點,讓地方社區參與到自然保護區或生態補償機製的設計與執行中。 社區賦能與能力建設: 論述瞭技術援助(如移動互聯網應用、現代財務管理)如何幫助傳統組織重建其在快速變化環境中的管理效能,從而更好地維護其文化與生態邊界。 第五章:結論與展望:區域文化復興的路徑選擇 本書最後總結瞭研究發現,強調西南邊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其核心在於實現“文化資本”嚮“發展資本”的有效轉化,而非簡單地犧牲文化以換取經濟增長。 我們的核心論點是:真正的區域韌性來源於文化主體性的鞏固。 唯有當地方社群能夠主導自身文化資源的價值定義權和使用權時,他們纔更有動力去參與和維護生態文明的實踐。 本書不僅是對中國西南邊陲地區特定曆史階段的記錄與分析,更試圖提供一種普適性的理論視角:在全球化與城市化浪潮下,如何通過珍視和活化本土文化生態係統,實現經濟繁榮、社會公平與環境健康的有機統一。本書的發現和案例分析,可為政策製定者、人類學者、區域規劃師以及緻力於鄉土文化保護的實踐者提供深刻的啓示。

用戶評價

評分

《廣西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這個書名,立刻勾起瞭我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興趣。雖然我可能無法深入理解書中的學術研究細節,但“生態文明建設”這個詞本身就代錶著一種進步的、麵嚮未來的發展理念。我猜測,這本書應該會從理論層麵深入探討生態文明的核心要義,以及它在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演變。同時,它又會聚焦於廣西這個具體的區域,去考察這些理論如何在現實中被付諸實踐。我很好奇,廣西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麵有哪些獨特的經驗?這本書是否會分析廣西在生態環境保護、綠色經濟發展、資源節約利用、生態文化弘揚等方麵的具體舉措和成效?例如,它是否會介紹一些成功的生態旅遊項目,或者一些創新的環保技術應用?或者,它是否會揭示廣西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睏境,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案?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並從中獲得一些啓發,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為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生態環境貢獻一份力量。

評分

我看到《廣西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這本書,第一反應是它似乎觸及到瞭當下社會非常重要的議題。雖然我可能無法完全掌握書中深奧的理論分析,但“生態文明建設”本身就傳遞齣一種積極的信號——我們正在努力尋求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發展模式。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從宏觀層麵,闡述生態文明的理念如何在中國,特彆是廣西,落地生根。它是否會探討廣西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如何更加注重環境保護?書中是否會列舉一些具體的實踐案例,比如廣西在發展綠色能源、保護生物多樣性、治理水土流失等方麵所做的努力?我特彆好奇,“理論”部分會如何為廣西的生態文明建設奠定思想基礎,而“實踐”部分又會如何展現這些理論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和效果。這本書,或許能讓我對廣西的生態環境以及當地政府在推動可持續發展方麵的舉措有更直觀的認識,並且激發我思考,在個體層麵,我們能夠為建設一個更加綠色的未來做些什麼。

評分

這本書的題目——《廣西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讓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共鳴,雖然我對書中的具體論述知之甚少,但它所觸及的“生態文明”這一概念,正是我當下非常關注的。在我們這個時代,環境問題日益突齣,氣候變化、資源枯竭、生物多樣性喪失等挑戰,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們,傳統的工業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而“生態文明”,在我看來,是一種全新的、更加人性化、更加可持續的發展觀。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界定廣西的“生態文明”,它是否會深入挖掘廣西在這一領域的獨特優勢和麵臨的現實睏境?書名中的“理論與實踐”幾個字,更是點燃瞭我探究的欲望。理論的深度,是否能為我們勾勒齣清晰的生態文明發展藍圖?而實踐的案例,又是否能讓我們看到可藉鑒的成功經驗,或者引人深思的教訓?我甚至可以想象,書中或許會詳細論述廣西如何將生態保護融入到經濟發展、社會治理、文化傳承等各個方麵。例如,如何在旅遊業的發展中,避免過度開發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如何在農業生産中,推廣綠色無公害的種植養殖技術?如何在城市建設中,融入生態設計理念,打造宜居的綠色空間?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個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係統性思考,指明前進的方嚮,並激勵我們為之不懈努力。

評分

讀完《廣西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這本書,我真的有很多話想說,盡管我對書中具體內容知之甚少,但僅憑書名,我就能聯想到許多與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又充滿挑戰的議題。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宏大敘事感,讓人不禁思考,在廣袤的廣西大地上,究竟蘊含著怎樣的生態智慧?它與我們現代社會追求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又有著怎樣的聯係?我猜想,書中一定探討瞭許多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如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好珍貴的自然資源,以及如何將生態保護的理念深入人心,轉化為實際行動的深度思考。例如,廣西的山水風光聞名遐邇,但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這些寶貴的財富是否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這本書是否會從理論層麵剖析這些壓力,又會在實踐層麵給齣一些可行的應對之策?我非常好奇,它會如何看待廣西獨特的地理環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以及當地居民世代傳承的生態文化?是將其視為發展的契機,還是挑戰?這本書是否會為我們揭示一個如何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精妙平衡?我期待它能帶來一些啓發,讓我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為構建一個更加美好的生態傢園貢獻一份力量。

評分

當我看到《廣西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這個書名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廣西那令人心馳神往的山水畫捲。然而,作為一個普通讀者,我對書中具體的學術研究內容可能知之甚少,但我對“生態文明建設”這一宏大主題充滿瞭好奇和期待。這本書的題目本身就暗示著一種深入的探索,它不僅僅停留在錶麵現象,而是試圖去揭示背後深層的理論邏輯,並結閤實際的“實踐”案例,來展現生態文明建設在廣西的具體落地情況。我猜測,書中一定對廣西所處的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稟賦,以及其發展中所麵臨的生態挑戰進行瞭細緻的分析。它是否會探討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是否會深入研究廣西在推動綠色産業發展、構建生態屏障、提升公民生態意識等方麵所做的努力和成效?我尤其好奇,“理論”部分會是如何構建廣西生態文明的哲學基礎和政策框架,而“實踐”部分又會呈現哪些生動鮮活的故事和經驗?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復雜性與重要性,並從中汲取對我們自身生活和社區的啓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