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疑惑。晚年的爱因斯坦给了我们一个好的范本,他告诉我们,人正是因为存在着缺点而可爱并充满生命力,而人通过理性的辅佐可以享受愉悦纯真的生活。
◎爱因斯坦的文章以明晰与睿智而被人传颂,这是其他科学家难以与之媲美的。阅读爱因斯坦晚年的文章,不但能让人找到一种与其人生紧密相连的感受,而且站在爱因斯坦的肩上,人们可以继续思考那些始终困扰爱因斯坦的思想的东西。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无可争辩的、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有良知的、具有高尚精神、深具同情心和责任感的人。在一生中,他无视过威胁,拒绝过总统职位,但从未放弃过对正义和良知的追求。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还在为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思索。本书是一份令人感动的文献,反映了爱因斯坦的哲学、政治和社会态度,书中各章是由目前尚未出版的讲演、论文、书信、呼吁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构成,让我们看到这个伟大的人深沉的精神力量,让我们相信,曾经有这样一个血肉之躯在地球上匆匆走过。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1909年开始在大学任教,1914年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后被迫移居美国,1940年入美国国籍。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成功地揭示了能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并且成为解释高能物理现象的一种最基本的理论工具。其广义相对论也解决了一个天文学上多年的不解之谜,并推断出后来被验证了的光线弯曲现象,还成为后来许多天文概念的理论基础。爱因斯坦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以来zui伟大的。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评选为“”。
爱因斯坦常常被称为一个孤独的人。数学想象的领域有助于把精神从纷繁的俗物中解脱出来,就这个意义而言,我认为他确实是一个孤独的人。他的哲学可以叫做一种的,这种哲学达到了的前沿,那里可以完全割断对自我世界的纠缠。对我来说,科学和艺术都是我们天性的表现,它们高出我们的生物学需要之上而具有价值。
——泰戈尔
中文版序
出版者前言
信念与信仰
自画像(1936)
决定命运的十年(1939)
道德的衰败(1937)
留给后世的话(1938)
论自由(1940)
道德与情感(1938)
科学与宗教
Ⅰ(1939)
Ⅱ(1941)
论教育(1936)
科 学
相对论(1949)
E=mc?(1946)
什么是相对论?(1919)
物理学与实在(1936)
1.关于科学方法的一般性思考
2.科学体系的层次结构
3.力学及把全部物理学基于其上的尝试
4.场的概念
5.相对论
6.量子理论与物理学的基础
7.相对论与微粒
8.综述
理论物理学的基础(1940)
科学的共同语言(1941)
科学定律与伦理准则(1950)
质能互等式的一个初步推导(1946)
公共事务
为什么社会主义?(1949)
黑人问题(1946)
科学与社会(1935)
... ...
译后记
人名索引
自画像
对于一个人自身的存在,何者是有意义的,他自己并不知晓,并且,这一点肯定也不应该打扰其他人。一条鱼能对它终生畅游其中的水知道些什么?
苦难也罢,甜蜜也罢,都来自外界,而坚毅却来自内部,来自一个人自身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我都是受我的本性的驱使去做事情。为此而获得太多的尊敬和热爱,让人感到羞愧。仇恨之箭也射向了我,但从未伤害我,因为它们从某种程度上属于另一个世界,而我与之没有多少关联。
我孤寂地生活着,年轻时痛苦万分,而在成熟之年里却甘之如饴。
留给后世的话
我们这个时代出现了很多长于发明创造的人,他们的发明能在很大程度上方便我们的生活。我们能利用动力渡过大海,也能利用动力把人们从各种劳累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我们已学会了如何飞行,还能借助电波毫无困难地把信息和新闻传送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
但是,商品的生产和分配是完全没有组织的,这导致每个人都生活在恐惧之中,担心被排斥在经济循环(economic cycle)之外,这样的话,他们就会苦于想要各种东西[却又无力购买]。而且,生活在不同国度的人们在不定的时间里还互相残杀,正因如此,任何一个思考着将来的人都会感到害怕和恐惧。这种现象应归因于这样一个事实:普通大众的理解力和性格成熟度远远低于那些为社会产生有价值东西的少数人的理解力和性格成熟度。
我相信,后代将带着一种自豪的心情和正当的优越感来读这些话。
这部文集犹如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每一个章节、每一段落都有其特定的音高和节奏,共同奏鸣出对人类文明深层命运的探询。它的叙事脉络并非线性推进,而是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的结构,每当作者提出一个看似新的论点时,总能巧妙地回溯到前文的核心母题,从而加固其论证的稳固性。书中对于“知识的边界”与“认知的局限”的讨论尤为精彩,它以一种近乎自嘲的坦诚,揭示了人类最引以为傲的理性工具本身的内在缺陷。我能体会到作者在面对世界复杂性时的那种深深的敬畏,这种敬畏并非源于恐惧,而是源于对真理的无比尊重。文字中流淌出的,是一种饱经风霜却依然保持着孩童般好奇心的学者的声音,他既是严厉的批判者,也是最热忱的理想主义者。合上书页时,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充实的疲惫,那是大脑高效运转后特有的满足感,是对一场高质量思维盛宴的留恋。
评分这部作品的深刻洞察力着实令人震撼,它犹如一束穿透迷雾的强光,直射入人类文明演进的复杂肌理之中。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智慧与哲思构筑的宏大剧场,见证着那些超越时代局限的观点如何如同磐石般坚定,又似清泉般涤荡心灵。作者并非仅仅停留于对既有理论的梳理与阐释,而是大胆地将科学的严谨性与人文的关怀熔于一炉,探讨着诸如个体自由与群体责任的永恒张力、技术飞速发展下道德罗盘的校准问题,乃至宇宙终极意义的追问。尤其对社会结构演变中隐藏的非线性动力学的精妙剖析,那种抽丝剥茧般的逻辑推演,展现了极高的思想境界。书中对于人类理性潜能的信心与对其局限性的清醒认知之间的微妙平衡,构建起一种既鼓舞人心又不失警醒的复杂情绪,让人在合卷之后,仍需长时间沉浸于其中,细细咀嚼那些掷地有声的论断。它不是那种可以匆匆翻阅的读物,而是一场需要全神贯注、与之进行深度精神对话的旅程。
评分展卷如入迷宫,这本厚重的文集,用其独有的节奏感和近乎诗意的理性叙事,将我牢牢吸附于字里行间。不同于许多刻板的学术论著,此处的文字充满了生命力和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洞察。它不提供廉价的答案,而是提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像是抛出一系列精妙的谜题,邀请读者亲自参与到解谜的过程中去。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不确定性”的哲学化处理,如何从物理学的前沿概念中提炼出对人类行为预测和决策制定的深刻见解。那些关于伦理困境的论述,如同冰冷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现代社会中道德模糊地带的结构,其锋利之处令人倒吸一口凉气,却又不得不承认其切中肯綮。行文之间,时常能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悲悯,那是对人类智慧在浩瀚时空背景下显得既渺小又无比珍贵的复杂情感的流露。阅读体验如同攀登一座需要耐心和毅力的山峰,但一旦抵达顶端,所见的风景便足以让人心胸开阔,豁然开朗。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部作品的影响,那便是“催化剂”。它不是一碗温吞的鸡汤,而是一剂强效的思维激发剂,能够迅速点燃读者内心深处对“为什么”的追问火焰。与其他探讨社会问题的书籍不同,这里的探讨从不回避那些最令人不安的悖论,例如,进步的代价往往是人类某种本真的失落。作者展现了一种极为罕见的平衡感,他既不沉溺于对黄金时代的浪漫怀旧,也不盲目投奔对技术乌托邦的虚妄幻想。他对人类集体行为中那些潜藏的、非理性的驱动力的剖析,细腻到令人不寒而栗,仿佛能看穿当代社会运作的底层代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分析框架”,让读者能够以一种更加坚实、更少情感依赖的方式去解构当前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它要求读者付出专注,但回报是巨大的——那是一种建立在深刻理解之上的、平静而有力的世界观。
评分阅读此集,最大的感受是智识上的“脱水”与“重塑”。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园丁,毫不留情地剪去那些繁复、多余的枝蔓,只留下最核心的、支撑起整株思想大厦的强健主干。语言风格冷峻而精准,几乎每一个句子的构建都像是经过了多次原子级别的打磨,绝无冗余的辞藻堆砌,却又在简洁之中蕴含着无穷的张力。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未来社会形态演进的几种可能性的推演所吸引。这些推演并非基于肤浅的预测,而是立足于对历史循环、技术奇点与人类本性不变性的深刻理解之上。它迫使你跳出日常的琐碎和短期的政治喧嚣,从一个极高的、近乎俯瞰历史的视角来审视眼下的世界。这种由内而外的视角转换,带来的震撼是深远且持久的,它使得原本看似棘手的现实问题,在宏大的时间尺度下,似乎找到了新的观察入口。这是一部真正能够提升思维层级的工具书,但其工具性隐藏在优美的结构之下。
评分走进思想巨人的世界,叩响自己心灵的大门。
评分一直没有兴致看下去
评分很好,学习
评分好快的物流 很好看的书值得购买
评分买了一堆书,还没开始看,应该还可以的,反正便宜,以后慢慢看吧
评分书不错,纸质好,对了解爱因斯坦有很大帮助
评分书还没看,物流配送速度也很快
评分好书
评分书不错,纸质好,对了解爱因斯坦有很大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