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藻:中国建筑史》为中国建筑史专著,为新中国成立前建筑方面的重要专著。乐氏博览群书,广泛收集史籍、图片、印片、照相,以及经、史、子、集四部中有关建筑的材料,详细查阅摘录,分类保存,最终完成此书,其研究中国建筑之历史发展视角独特,论述精当,为建筑史研究方面的经典之作。
乐嘉藻,字彩澄。贵州黄平人。光绪举人。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曾参加公车上书。后自费到日本考察教育。《中国建筑史》为其代表作。
绪 论
第一编
第一章 屋 盖
第二章 斗 拱
第三章 庭园建筑
第二编(上)
第一章 平 屋
第二章 台
第三章 楼 观
第四章 阁
第五章 亭
第六章 轩
第七章 塔
第八章 桥
第九章 坊(华表、棂星门附)
第十章 门
第二编(下)
第一章 城 市
第二章 宫 室
第三章 明 堂
第四章 园 林
第五章 庙寺观
第三编
中国建筑上之美
中国今日建筑之改良宜经过一仿古时期
后 序
本书上编就形式上分类:曰平屋、曰台、曰楼、曰阁、曰亭、曰轩、曰塔、曰坊、曰桥、曰门、曰屋盖、曰斗拱;下编仿欧人就用途上分类:曰城市、曰宫殿、曰明堂、曰园林、曰庙、寺、观。此编之中,亦包有上编之各种在内。关于建筑之杂文,则为附编。关于建筑各方面之研究,残稿零星,将来是否更能整理就绪,未可知也。
其初预定之计划,本以实物观察为主要,而室家累人,游历之费无出。故除旧京之外,各省调查,直付梦想。幸生当斯世,照相与印刷业之发达,风景片中不少建筑物,故虽不出都市,而尚可求之纸面。惟合之简编之所得,凭藉终嫌太薄,故以十余年来之辛苦,仅能得种种概念,至欲竖古横今以求一精确之结论,则未能也。
前两编中上编为各类建筑物,兹先略述其要点,以助识别:
一、平屋
普通居处之建筑物,皆名之曰“平屋”,其制由间、架两者结合而成。由梁、柱构成曰“架”,两架对立,以栋桁之属联合之曰“间”,一间必两架。此外,每增一间,必增一架,架数常较间数多其一。如两间者必三架,十一间者必十二架也。最普通者为三间,其一间两间者较少。多者五间,其七间亦较少。至九间以上,则旧日因体制之关系,普通人不能用矣。四间、六间、八间亦甚少见。
北方普通民居,皆一层之平屋,南方则为两层之平屋。北、南平屋,间有不用木架而用砖墙者,此又一式也。
平屋之利用极广,帝王之居曰“宫”、曰“殿”;士绅之居曰“堂”、曰“厅”、曰“厢”;文士之居曰“斋”、曰“馆”、曰“庵”、曰“龛”、曰“书室”、曰“精舍”、曰“山房”,实际皆平屋也,但因其财力、气习之不同,而材料装饰上,有大小、华朴、雅俗之异耳。
二、台
积土而高者曰“台”,今则大抵砌之以砖或垒之以石矣,以平顶而上无建筑物者为限。
三、楼观
台上有建筑物者,初曰“榭”、曰“观”,后名曰“楼”。如各城楼、角楼及钟楼、鼓楼等皆是也。
……
绪论
人类自野蛮时代,既有居宅。而建筑学之成立,必在文明进步之后。建筑史者,又建筑学中之一部分者也。中国自古无是学,亦无是史,而有记宫室名称与工程之书,皆关于一时之记载,无以窥本国建筑之大意,至《长物志·笠翁偶集》等,则又仅为一部分之研究。嘉藻自成童之年,即留心建筑上之得失,触处所见,觉其合者十之三四,不合者十之六七,常思所以改善之道,然每于图画中见欧人之建筑,则又未尝不服其斟酌之尽善也。二十以后,则好为改善之计划。为之既久,积稿盈箧笥,初不知何事需此,但为之而不厌,亦未尝举以示人。如是者,又二十余年。民国以来,往来京津,始知世界研究建筑,亦可成一种学问。偶取其书读之,则其中亦有论及我国建筑之处,终觉情形隔膜,未能得我真相。民国四年(1915年),至美国旧金山,参观巴拿马赛会,因政府馆之建筑,无建筑学家为之计划,未能发挥其固有之精神,而潦草窳败之处,又时招外人之讥笑,致使觉本国建筑学之整理,为不可缓之事。自念生性即喜为此,或亦可以尽一部分之力。于是以意创为研究之法,先从预备材料入手,如建筑物之观察,图画、印片、照片之收集;次则求之于简编,在经部如《三礼图宫室考》等,在史部,如杂史地志等,子部如类书小说等,集部则各家专集,亦间有涉及者。随时所得,分类存之,如是者又数十年。民国十八年(1929年),自计已年逾六十矣,始取零星散稿,着手整理,而精力衰减,屡作屡辍。三年以来,仅存历史两编,诚恐精力愈退,稿本未定。他人代为,更非易事。爰取既成两编,加以修正,附以杂文,付之梓人。中国建筑,与欧洲建筑不同,其分类之法亦异。欧州宅舍,无论间数多少,皆集合而成一体。中国者,则由三间、五间之平屋,合为三合、四合之院落,再由两院、三院,合为一所大宅。此布置之不同也。欧州建筑,分宫室、寺院、民居等,以其各有特殊之结构也。中国则自天子下至庶人,旁及宗教之寺庙,皆由三间、五间之平屋合成,有繁简大小之差异,而无特殊之结构。而平屋之外,有台、楼、阁、亭等,与平屋形式迥异,亦属尽人可用,此实用上之不同也。
初捧《乐嘉藻:中国建筑史》,心中便泛起一丝好奇。我并非专业人士,只是一个对历史和美学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在浩瀚的中国古建筑世界里,我常常感到迷失,如同置身一座庞大而古老的宫殿,细节繁复,脉络不清。这本书的出现,似乎为我提供了一张地图,或者说,是一位引路人。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那些令人惊叹的古代建筑,比如那些矗立千年的塔,它们是如何拔地而起,又承载了怎样的信仰与故事?还有那些恢弘的宫殿,它们的设计理念究竟蕴含了怎样的权力象征与宇宙观念?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生动的语言,将那些沉寂在历史尘埃中的砖瓦石木重新赋予生命,让我能感受到它们曾经的辉煌与温度。对我而言,中国建筑史不仅仅是冰冷的结构和技术,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哲学思想、社会生活乃至审美情趣的凝结。我迫切地想知道,乐嘉藻先生是如何将这一切融会贯通,呈现给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让我们不再只能仰望,而是能真正地理解、欣赏,甚至爱上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颇为吸引人,古朴又不失现代感,似乎预示着它将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界限,进行一次深度的文化探索。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它在各个领域的影响感到着迷,特别是它如何渗透到建筑艺术中。《乐嘉藻:中国建筑史》这本书,我期待它能揭示建筑与哲学之间的深层联系。我希望作者能解释,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如何体现在建筑布局、选址和设计中的?“阴阳五行”的观念又如何影响了建筑的色彩、材料和装饰?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理解,为何中国古代建筑能够创造出如此和谐、宁静,又充满生命力的空间。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比如唐代的开放与气魄,宋代的精致与内敛,以及明清的规整与华丽,它们各自又映射出当时社会怎样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追求?如果作者能用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实例,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建筑语言,那么这本书将不仅仅是一本建筑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智慧的解读。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文化充满好奇的旅行者,我总是希望能通过阅读,为我的旅途增添更深的底蕴。每次踏足古老的城池,看到那些历经沧桑的建筑,我总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乐嘉藻:中国建筑史》这本书,能否成为我探索这些建筑的“密钥”?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能传递出一种情感的连接。我渴望了解,那些古代的工匠和建筑师,他们在建造这些伟大的作品时,怀揣着怎样的梦想和怎样的匠心?那些曾经居住在宫殿里的帝王将相,他们的生活与建筑又有着怎样的互动?那些香火鼎盛的寺庙,它们又是如何影响了当地的文化和社会?我特别希望能看到关于不同建筑类型,比如北方皇家建筑的雄浑大气,江南园林的婉约秀丽,以及边疆地区的特色建筑,它们各自的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又蕴含着哪些地域文化的影响?如果这本书能让我站在一座古建筑前,能从宏观的结构到微观的细节,都能说出一些所以然,那将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
评分读《乐嘉藻:中国建筑史》,我希望能获得一种“看见”的力量。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建筑细节充满着疑问,比如榫卯结构的精妙,斗拱层叠的智慧,它们是如何在没有现代钢筋混凝土的情况下,建造出如此稳定而又充满艺术感的建筑?那些宏伟的宫殿、精巧的园林、庄严的寺庙,它们在不同朝代、不同地域,又有着怎样的演变和发展?我希望作者能不仅仅罗列史实,更能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哲学。比如,中国古代建筑为何如此强调对称与和谐?这种布局是否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秩序的理解?又或是,园林建筑中的“移步换景”和“曲径通幽”,又如何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与人情关系的独特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图例和清晰的解释,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那些复杂的结构和精巧的设计。同时,我也期待作者能够探讨建筑与社会、政治、宗教、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建筑不再是孤立的艺术品,而是承载着历史信息和时代精神的载体。如果书中能让我感受到那些古建筑仿佛就矗立在眼前,我才能真正理解为何它们能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评分我是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和装饰艺术情有独钟的读者,《乐嘉藻:中国建筑史》这本书,我希望它能为我解读这些隐藏在建筑中的“语言”。我希望作者能够详细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元素,比如屋脊上的吻兽、梁枋上的彩绘、门窗上的雕刻、栏杆上的图案等,它们各自代表了什么含义?是祈福避邪,还是象征等级?我尤其想了解,龙、凤、祥云、回纹等这些经典的装饰纹样,它们是如何在建筑中被运用,又如何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如果书中能对不同时期、不同建筑类型的装饰风格进行对比分析,展现其演变和特色,那将极具启发性。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仅是结构上的宏伟,更是充满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
评分我一直认为,建筑是时代的镜子,《乐嘉藻:中国建筑史》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帮助我“读懂”不同时代的中国。我希望作者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古代建筑在不同朝代的发展脉络,比如从秦汉的粗犷雄伟,到魏晋的佛寺兴盛,再到唐宋的鼎盛辉煌,以及明清的成熟与演变。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建筑风格的变迁是如何与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以及思想观念紧密相连的。比如,为何不同朝代的宫殿形制有所不同?寺庙的建筑风格又如何反映了佛教的传播和演变?市井建筑和民居又能折射出怎样的生活方式?如果这本书能让我通过建筑,感受到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气息和精神面貌,那将是一次非常深刻的学习体验。
评分我是一名对传统工艺和技术充满敬意的读者,《乐嘉藻:中国建筑史》这本书,我首先关注的是它能否深入展现古代建筑的建造技艺。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建造方法,比如古代是如何进行大规模的木结构搭建,如何处理复杂的屋顶结构,以及如何在没有现代测量工具的情况下保证建筑的精准度?我特别想了解那些精巧的石雕、木雕和彩绘工艺,它们是如何传承和发展的,又蕴含着怎样的美学追求?如果书中能有关于古代建筑材料选择、加工和应用的研究,比如不同地区木材、石材的特性,以及它们如何被巧妙地运用到建筑中,那将非常有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不仅仅看到建筑的外观,更能感受到其内在的工艺之美,理解古人“工匠精神”的伟大之处,甚至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评分我对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布局有着浓厚的兴趣,《乐嘉藻:中国建筑史》这本书,我希望它能为我揭示这些背后的智慧。我渴望了解,古代是如何进行城市选址、规划布局的?比如,为何很多城市都选择依山傍水而建?城市中的道路、坊市、住宅、宫殿、寺庙等是如何进行合理的组织和配置的?我特别希望能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城市中轴线的概念,它究竟是如何体现了古代的政治秩序、等级观念以及宇宙观念的?如果书中能对一些著名的古代城市,比如长安、洛阳、北京等进行详细的剖析,展现其城市格局和代表性建筑,那我将受益匪浅。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理解,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并非杂乱无章,而是蕴含着一套严谨而充满智慧的规划体系。
评分在我眼中,一座古建筑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乐嘉藻:中国建筑史》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成为我翻阅这本书的“放大镜”和“翻译器”。我渴望了解,那些看似冰冷的砖瓦石木,背后隐藏着多少故事?每一处精巧的设计,每一抹斑驳的色彩,又在诉说着怎样的历史?我希望作者能不仅仅是讲述建筑的“是什么”,更能告诉我“为什么”会是这样。比如,为何有些建筑会采用木结构,而有些则采用砖石结构?为何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差异如此之大?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建筑的传说、轶事,或是某个著名建筑师的故事,让这些历史信息变得更加鲜活、生动。如果这本书能让我站在任何一处古代建筑前,都能感受到它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并与之产生共鸣,那将是我最大的收获。
评分我一直认为,建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乐嘉藻:中国建筑史》这本书,我非常期待它能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我希望作者能阐述,古人是如何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并将自然景观融入到建筑设计中的?比如,园林建筑中的“借景”、“叠山理水”等手法,又如何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同时,我也想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是如何在适应不同气候、地理条件方面展现出智慧的,比如北方建筑的保暖性,南方建筑的通风性。如果书中能有关于古代建筑材料的可持续性、以及如何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的讨论,那将非常有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中国古代建筑并非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艺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