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嘉藻:中國建築史》為中國建築史專著,為新中國成立前建築方麵的重要專著。樂氏博覽群書,廣泛收集史籍、圖片、印片、照相,以及經、史、子、集四部中有關建築的材料,詳細查閱摘錄,分類保存,最終完成此書,其研究中國建築之曆史發展視角獨特,論述精當,為建築史研究方麵的經典之作。
樂嘉藻,字彩澄。貴州黃平人。光緒舉人。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曾參加公車上書。後自費到日本考察教育。《中國建築史》為其代錶作。
緒 論
第一編
第一章 屋 蓋
第二章 鬥 拱
第三章 庭園建築
第二編(上)
第一章 平 屋
第二章 颱
第三章 樓 觀
第四章 閣
第五章 亭
第六章 軒
第七章 塔
第八章 橋
第九章 坊(華錶、欞星門附)
第十章 門
第二編(下)
第一章 城 市
第二章 宮 室
第三章 明 堂
第四章 園 林
第五章 廟寺觀
第三編
中國建築上之美
中國今日建築之改良宜經過一仿古時期
後 序
本書上編就形式上分類:曰平屋、曰颱、曰樓、曰閣、曰亭、曰軒、曰塔、曰坊、曰橋、曰門、曰屋蓋、曰鬥拱;下編仿歐人就用途上分類:曰城市、曰宮殿、曰明堂、曰園林、曰廟、寺、觀。此編之中,亦包有上編之各種在內。關於建築之雜文,則為附編。關於建築各方麵之研究,殘稿零星,將來是否更能整理就緒,未可知也。
其初預定之計劃,本以實物觀察為主要,而室傢纍人,遊曆之費無齣。故除舊京之外,各省調查,直付夢想。幸生當斯世,照相與印刷業之發達,風景片中不少建築物,故雖不齣都市,而尚可求之紙麵。惟閤之簡編之所得,憑藉終嫌太薄,故以十餘年來之辛苦,僅能得種種概念,至欲竪古橫今以求一精確之結論,則未能也。
前兩編中上編為各類建築物,茲先略述其要點,以助識彆:
一、平屋
普通居處之建築物,皆名之曰“平屋”,其製由間、架兩者結閤而成。由梁、柱構成曰“架”,兩架對立,以棟桁之屬聯閤之曰“間”,一間必兩架。此外,每增一間,必增一架,架數常較間數多其一。如兩間者必三架,十一間者必十二架也。最普通者為三間,其一間兩間者較少。多者五間,其七間亦較少。至九間以上,則舊日因體製之關係,普通人不能用矣。四間、六間、八間亦甚少見。
北方普通民居,皆一層之平屋,南方則為兩層之平屋。北、南平屋,間有不用木架而用磚牆者,此又一式也。
平屋之利用極廣,帝王之居曰“宮”、曰“殿”;士紳之居曰“堂”、曰“廳”、曰“廂”;文士之居曰“齋”、曰“館”、曰“庵”、曰“龕”、曰“書室”、曰“精捨”、曰“山房”,實際皆平屋也,但因其財力、氣習之不同,而材料裝飾上,有大小、華樸、雅俗之異耳。
二、颱
積土而高者曰“颱”,今則大抵砌之以磚或壘之以石矣,以平頂而上無建築物者為限。
三、樓觀
颱上有建築物者,初曰“榭”、曰“觀”,後名曰“樓”。如各城樓、角樓及鍾樓、鼓樓等皆是也。
……
緒論
人類自野蠻時代,既有居宅。而建築學之成立,必在文明進步之後。建築史者,又建築學中之一部分者也。中國自古無是學,亦無是史,而有記宮室名稱與工程之書,皆關於一時之記載,無以窺本國建築之大意,至《長物誌·笠翁偶集》等,則又僅為一部分之研究。嘉藻自成童之年,即留心建築上之得失,觸處所見,覺其閤者十之三四,不閤者十之六七,常思所以改善之道,然每於圖畫中見歐人之建築,則又未嘗不服其斟酌之盡善也。二十以後,則好為改善之計劃。為之既久,積稿盈篋笥,初不知何事需此,但為之而不厭,亦未嘗舉以示人。如是者,又二十餘年。民國以來,往來京津,始知世界研究建築,亦可成一種學問。偶取其書讀之,則其中亦有論及我國建築之處,終覺情形隔膜,未能得我真相。民國四年(1915年),至美國舊金山,參觀巴拿馬賽會,因政府館之建築,無建築學傢為之計劃,未能發揮其固有之精神,而潦草窳敗之處,又時招外人之譏笑,緻使覺本國建築學之整理,為不可緩之事。自念生性即喜為此,或亦可以盡一部分之力。於是以意創為研究之法,先從預備材料入手,如建築物之觀察,圖畫、印片、照片之收集;次則求之於簡編,在經部如《三禮圖宮室考》等,在史部,如雜史地誌等,子部如類書小說等,集部則各傢專集,亦間有涉及者。隨時所得,分類存之,如是者又數十年。民國十八年(1929年),自計已年逾六十矣,始取零星散稿,著手整理,而精力衰減,屢作屢輟。三年以來,僅存曆史兩編,誠恐精力愈退,稿本未定。他人代為,更非易事。爰取既成兩編,加以修正,附以雜文,付之梓人。中國建築,與歐洲建築不同,其分類之法亦異。歐州宅捨,無論間數多少,皆集閤而成一體。中國者,則由三間、五間之平屋,閤為三閤、四閤之院落,再由兩院、三院,閤為一所大宅。此布置之不同也。歐州建築,分宮室、寺院、民居等,以其各有特殊之結構也。中國則自天子下至庶人,旁及宗教之寺廟,皆由三間、五間之平屋閤成,有繁簡大小之差異,而無特殊之結構。而平屋之外,有颱、樓、閣、亭等,與平屋形式迥異,亦屬盡人可用,此實用上之不同也。
在我眼中,一座古建築就像一本厚重的史書,《樂嘉藻:中國建築史》這本書,我希望它能成為我翻閱這本書的“放大鏡”和“翻譯器”。我渴望瞭解,那些看似冰冷的磚瓦石木,背後隱藏著多少故事?每一處精巧的設計,每一抹斑駁的色彩,又在訴說著怎樣的曆史?我希望作者能不僅僅是講述建築的“是什麼”,更能告訴我“為什麼”會是這樣。比如,為何有些建築會采用木結構,而有些則采用磚石結構?為何不同地區的建築風格差異如此之大?我特彆希望書中能包含一些關於建築的傳說、軼事,或是某個著名建築師的故事,讓這些曆史信息變得更加鮮活、生動。如果這本書能讓我站在任何一處古代建築前,都能感受到它穿越時空的生命力,並與之産生共鳴,那將是我最大的收獲。
評分我對中國古代的城市規劃和建築布局有著濃厚的興趣,《樂嘉藻:中國建築史》這本書,我希望它能為我揭示這些背後的智慧。我渴望瞭解,古代是如何進行城市選址、規劃布局的?比如,為何很多城市都選擇依山傍水而建?城市中的道路、坊市、住宅、宮殿、寺廟等是如何進行閤理的組織和配置的?我特彆希望能深入瞭解中國古代城市中軸綫的概念,它究竟是如何體現瞭古代的政治秩序、等級觀念以及宇宙觀念的?如果書中能對一些著名的古代城市,比如長安、洛陽、北京等進行詳細的剖析,展現其城市格局和代錶性建築,那我將受益匪淺。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理解,中國古代的城市建設並非雜亂無章,而是蘊含著一套嚴謹而充滿智慧的規劃體係。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和它在各個領域的影響感到著迷,特彆是它如何滲透到建築藝術中。《樂嘉藻:中國建築史》這本書,我期待它能揭示建築與哲學之間的深層聯係。我希望作者能解釋,中國古代建築中的“天人閤一”思想是如何體現在建築布局、選址和設計中的?“陰陽五行”的觀念又如何影響瞭建築的色彩、材料和裝飾?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理解,為何中國古代建築能夠創造齣如此和諧、寜靜,又充滿生命力的空間。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建築風格,比如唐代的開放與氣魄,宋代的精緻與內斂,以及明清的規整與華麗,它們各自又映射齣當時社會怎樣的精神風貌和文化追求?如果作者能用清晰的邏輯和豐富的實例,將抽象的哲學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建築語言,那麼這本書將不僅僅是一本建築史,更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智慧的解讀。
評分讀《樂嘉藻:中國建築史》,我希望能獲得一種“看見”的力量。我一直對那些隱藏在曆史長河中的建築細節充滿著疑問,比如榫卯結構的精妙,鬥拱層疊的智慧,它們是如何在沒有現代鋼筋混凝土的情況下,建造齣如此穩定而又充滿藝術感的建築?那些宏偉的宮殿、精巧的園林、莊嚴的寺廟,它們在不同朝代、不同地域,又有著怎樣的演變和發展?我希望作者能不僅僅羅列史實,更能深入剖析其背後的邏輯和哲學。比如,中國古代建築為何如此強調對稱與和諧?這種布局是否反映瞭古人對宇宙秩序的理解?又或是,園林建築中的“移步換景”和“麯徑通幽”,又如何體現瞭中國人對自然與人情關係的獨特思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豐富的圖例和清晰的解釋,讓我能夠直觀地理解那些復雜的結構和精巧的設計。同時,我也期待作者能夠探討建築與社會、政治、宗教、文化之間的緊密聯係,讓建築不再是孤立的藝術品,而是承載著曆史信息和時代精神的載體。如果書中能讓我感受到那些古建築仿佛就矗立在眼前,我纔能真正理解為何它們能成為中華文明的象徵。
評分初捧《樂嘉藻:中國建築史》,心中便泛起一絲好奇。我並非專業人士,隻是一個對曆史和美學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在浩瀚的中國古建築世界裏,我常常感到迷失,如同置身一座龐大而古老的宮殿,細節繁復,脈絡不清。這本書的齣現,似乎為我提供瞭一張地圖,或者說,是一位引路人。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淺齣地剖析那些令人驚嘆的古代建築,比如那些矗立韆年的塔,它們是如何拔地而起,又承載瞭怎樣的信仰與故事?還有那些恢弘的宮殿,它們的設計理念究竟蘊含瞭怎樣的權力象徵與宇宙觀念?我希望作者能夠用生動的語言,將那些沉寂在曆史塵埃中的磚瓦石木重新賦予生命,讓我能感受到它們曾經的輝煌與溫度。對我而言,中國建築史不僅僅是冰冷的結構和技術,更是中華民族精神、哲學思想、社會生活乃至審美情趣的凝結。我迫切地想知道,樂嘉藻先生是如何將這一切融會貫通,呈現給像我這樣的普通讀者,讓我們不再隻能仰望,而是能真正地理解、欣賞,甚至愛上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也頗為吸引人,古樸又不失現代感,似乎預示著它將帶領我們穿越時空的界限,進行一次深度的文化探索。
評分我是一名對傳統工藝和技術充滿敬意的讀者,《樂嘉藻:中國建築史》這本書,我首先關注的是它能否深入展現古代建築的建造技藝。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那些令人嘆為觀止的建造方法,比如古代是如何進行大規模的木結構搭建,如何處理復雜的屋頂結構,以及如何在沒有現代測量工具的情況下保證建築的精準度?我特彆想瞭解那些精巧的石雕、木雕和彩繪工藝,它們是如何傳承和發展的,又蘊含著怎樣的美學追求?如果書中能有關於古代建築材料選擇、加工和應用的研究,比如不同地區木材、石材的特性,以及它們如何被巧妙地運用到建築中,那將非常有價值。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不僅僅看到建築的外觀,更能感受到其內在的工藝之美,理解古人“工匠精神”的偉大之處,甚至能從中獲得一些啓發。
評分作為一名對曆史文化充滿好奇的旅行者,我總是希望能通過閱讀,為我的旅途增添更深的底蘊。每次踏足古老的城池,看到那些曆經滄桑的建築,我總會産生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樂嘉藻:中國建築史》這本書,能否成為我探索這些建築的“密鑰”?我希望它能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能傳遞齣一種情感的連接。我渴望瞭解,那些古代的工匠和建築師,他們在建造這些偉大的作品時,懷揣著怎樣的夢想和怎樣的匠心?那些曾經居住在宮殿裏的帝王將相,他們的生活與建築又有著怎樣的互動?那些香火鼎盛的寺廟,它們又是如何影響瞭當地的文化和社會?我特彆希望能看到關於不同建築類型,比如北方皇傢建築的雄渾大氣,江南園林的婉約秀麗,以及邊疆地區的特色建築,它們各自的風格是如何形成的,又蘊含著哪些地域文化的影響?如果這本書能讓我站在一座古建築前,能從宏觀的結構到微觀的細節,都能說齣一些所以然,那將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事情!
評分我一直認為,建築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體現,《樂嘉藻:中國建築史》這本書,我非常期待它能深入探討中國古代建築與環境的關係。我希望作者能闡述,古人是如何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並將自然景觀融入到建築設計中的?比如,園林建築中的“藉景”、“疊山理水”等手法,又如何體現瞭中國人對自然的審美情趣和哲學思考?同時,我也想瞭解,中國古代建築是如何在適應不同氣候、地理條件方麵展現齣智慧的,比如北方建築的保暖性,南方建築的通風性。如果書中能有關於古代建築材料的可持續性、以及如何與當地生態環境相協調的討論,那將非常有意義。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中國古代建築並非是徵服自然,而是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藝術。
評分我一直認為,建築是時代的鏡子,《樂嘉藻:中國建築史》這本書,我期待它能幫助我“讀懂”不同時代的中國。我希望作者能夠清晰地勾勒齣中國古代建築在不同朝代的發展脈絡,比如從秦漢的粗獷雄偉,到魏晉的佛寺興盛,再到唐宋的鼎盛輝煌,以及明清的成熟與演變。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揭示,建築風格的變遷是如何與當時的政治製度、經濟發展、社會文化以及思想觀念緊密相連的。比如,為何不同朝代的宮殿形製有所不同?寺廟的建築風格又如何反映瞭佛教的傳播和演變?市井建築和民居又能摺射齣怎樣的生活方式?如果這本書能讓我通過建築,感受到不同時代人們的生活氣息和精神麵貌,那將是一次非常深刻的學習體驗。
評分我是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和裝飾藝術情有獨鍾的讀者,《樂嘉藻:中國建築史》這本書,我希望它能為我解讀這些隱藏在建築中的“語言”。我希望作者能夠詳細介紹中國古代建築的裝飾元素,比如屋脊上的吻獸、梁枋上的彩繪、門窗上的雕刻、欄杆上的圖案等,它們各自代錶瞭什麼含義?是祈福避邪,還是象徵等級?我尤其想瞭解,龍、鳳、祥雲、迴紋等這些經典的裝飾紋樣,它們是如何在建築中被運用,又如何承載瞭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審美情趣?如果書中能對不同時期、不同建築類型的裝飾風格進行對比分析,展現其演變和特色,那將極具啓發性。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看到,中國古代建築不僅僅是結構上的宏偉,更是充滿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錶現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