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声律与唐诗体格

六朝声律与唐诗体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晓勤 著
图书标签:
  • 六朝诗歌
  • 唐诗
  • 声律
  • 诗歌格律
  • 文学史
  • 中国古典文学
  • 诗学
  • 唐诗体格
  • 韵律学
  • 文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044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483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博雅文学论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2
字数:33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声律和体式在六朝至唐代的诗歌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很多难点疑点积千年之久不能破解。作者沉潜此领域二十余年,《六朝声律与唐诗体格》即为其较新研究成果和长期学术思考的结晶。
  《六朝声律与唐诗体格》对五言诗律形成和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做了实证性考据和辨析,厘清了一些似是而非的流行观点,如永明声病与吴声西曲流行的关系,唐代的齐梁体、新乐府体,并将这些问题推上学术前沿。方法上除声律统计分析,还利用日藏善本比勘还原,结合社会政治背景,梳理历代诗学观念,对相关问题作了透辟的分析。其学术价值远高于全面系统而只是泛论的“史”。

内容简介

  六朝隋唐是中国古典诗歌声律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六朝声律与唐诗体格》将诗律考察与史实考证相结合,首先对永明声律说形成过程中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细致考辨,纠正了学界的一些偏误,又集中考察了五言诗单句律化的重要阶段--大同句律的产生背景及五言诗单句韵律结构的变化轨迹。其次,《六朝声律与唐诗体格》在唐诗体式的溯源和辨析方面,也颇多创获。如从诗歌艺术风貌和格律特征两方面阐释了唐代"齐梁体"诗的内涵,从体格律等方面比较了唐代"齐梁体"与齐梁"永明体"之异同;探讨了唐代诗体观念的变化与政治风气迁移之关系;以日藏旧抄本《白氏文集》为中心,辨析了唐代"古体诗""古调诗""新乐府""格诗"等诗体概念。
  《六朝声律与唐诗体格》是作者所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诗歌声律数据库的建立及中近古时期诗歌律化过程研究"(批准号:04BZW022,已结项,鉴定等级:优秀)和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唐诗体格律问题研究"(批准号:13YJA751010,在研)的研究成果,体现了目前六朝声律和唐代诗体研究的新突破。

作者简介

  杜晓勤,男,1967年生,江苏如皋人。1995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

目录

六朝声律与唐诗体格
杜晓勤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年·北京


内容提要
六朝诗律和唐诗体式研究是学界最近的热点和难点,作者沉潜此领域二十余年,本书即为其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思考的结晶。
本书首先对五言诗律形成和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作实证性的考据和辨析,厘清了一些似是而非的流行观点,指出永明声病说与吴声西曲的流行没有直接的关系,齐梁人并非“四声说”的首创者,梁大同年间诗律的显著发展与当时五言诗单句韵律结构变化之间关系密切,论证细密,观点新警。其次,本书还对唐代诗歌的体格律问题作了比较全面而专深的探讨,如抓住“齐梁体”在唐代诗体涵义的演变,考察了“齐梁体”与“永明体”、“格诗”、“吴体”之间的体式异同,深入分析了开成年间“齐梁体”流行的政治文化因素。再次,本书还结合日藏汉籍还原唐本《白氏文集》的编撰旧貌,研究唐人编撰文集时的诗体分类观念,辨析了白居易、元稹等人所用“古体”、“古调诗”、“讽谕诗”、“新乐府”、“格诗”、“半格诗”等概念的确切内涵,材料赡富,逻辑谨严,观点新颖,结论信实。本书最后还介绍了作者本人主持研制的计算机辅助研究工具软件“中国古典诗歌声律分析系统”的,该系统技术先进,功能实用,也具有很高的学术应用价值。
总之,本书无论是在具体问题的考辨方面,还是在方法论的思考方面、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方面,都对本学科的发展有很大的推进,体现了目前中国古代诗歌体格律研究的新方向。

目录
六朝声律与唐诗体格

目录


序葛晓音(1)

绪论(1)

一五言诗律化问题的研究现状(2)

二唐诗体式研究的现状(14)

三本课题研究可完善和推进之处(27)

四本书的主要思路和研究内容(33)

上编六朝诗律史诸问题考辨

第一章沈约所赏魏晋五言诗的诗律标准(42)

一永明诗律与近体诗律之异同(42)

二沈约所赏魏晋诸作的诗律情况(47)

三结语(55)

第二章吴声西曲与永明诗律形成之关系(57)

一吴声西曲的诗律分析(58)

二晋宋齐五言四句诗的诗律分析(66)

三晋宋齐五言四句诗与永明诗律之关系(71)

四小结(81)

第三章“王斌首创四声说”辨误(84)

一相关研究观点分歧之检讨(84)

二王斌、王份、王彬关系辨(87)

三《四声论》作者考(93)

四结语(98)

第四章大同句律形成过程及与五言诗

单句韵律结构变化之关系(99)

一由二五异声到二四异声:五言诗单句

律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环节(101)

二汉代五言诗单句韵律结构的

常见类型及分布情况(105)

三谢灵运诗句式分布情况及与韵律特点之关系(109)

四永明三大诗人对单句韵律结构的不同趣尚(116)

五大同句律产生的创作背景(121)

六五言诗单句律化进程与表意功
能发展的关联性(126)

附录(132)

中编唐代“齐梁体”诗考论

第一章盛唐“齐梁体”诗及相关问题(154)

一岑参“效齐梁体”诗的格律特征(154)

二“齐梁调诗”与“齐梁调声”(161)

三“吴体”非“齐梁体”辨(167)

四结语(180)

第二章唐开成年间齐梁格诗考论(183)

一白居易、刘禹锡所作“齐梁体”诗的体格特点(183)

二白集中“格诗”与“齐梁格诗”之关系(189)

三开成试诗变体之诗律学考察(198)

四开成年间“齐梁格诗”兴盛之原因(203)

第三章唐开成试诗变体与文宗朝党争之关系(207)

一牛李党争及其文学观(207)

二牛李党争对省试诗体格之影响(216)

三开成试诗变体的诗学意义(226)

四开成试诗改依“齐梁体格”之原因(233)

五结语(236)

第四章晚唐五代“齐梁体”诗歌的体格特征(237)

一晚唐五代“齐梁体”诗的题材内容(237)

二晚唐五代“齐梁体”诗的诗律特点(239)

三《才调集》所选温庭筠“齐梁体”诗的体格特征(250)

附录(258)

下编唐集诗体分类研究

——以《白氏文集》为考察中心
第一章从日藏旧抄本考《白氏文集·前集》
的编撰体例(268)

一日藏白集旧抄本的文献价值(269)

二日藏旧抄本与白集刊本编次形式之差异(276)

三《白氏文集·前集》前十二卷卷首旧貌之还原(280)

第二章《白氏文集》“古体”与“古调诗”之关系(284)

一《白氏文集》中“古体”与
“古调诗”的编次问题(284)

二梁陈隋唐人对“古体”、“古调诗”
诗体涵义之理解(289)

三《白集》“古体”概念与元稹诗体分
类观念之关系(294)

第三章《秦中吟》非“新乐府”考论

——兼论白居易新乐府诗的体式特征和
后人之误解(302)

一从白集旧抄本编撰体例看《秦中吟》
与新乐府之关系(303)

二《秦中吟》与新乐府篇制写法之异(307)

三郭茂倩对元白“新乐府”概念的借用与引申(316)

四唐宋元明人对“古调诗”与乐府诗之别的认识(322)

五清人对《秦中吟》诗体的误判(326)

六现当代学者对中唐“新乐府”
创作活动的主观误读(336)

七综论(346)

附录(351)

附编“中国古典诗歌声律分析系统”

的研发过程和学术价值
第一章“中国古代诗歌声律分析系统”

开发缘起和研制过程(356)

一软件开发缘起(356)

二“中国中上古汉字音韵数据库”的建立(358)

三“中国古典诗歌文本数据库”的建立(361)

四“中国古典诗歌声律分析系统”的研制(362)

第二章“中国古典诗歌声律分析系统”的学术功能(366)

一先秦两汉诗歌的声律分析(366)

二魏晋南北朝诗歌声律分析(367)

三唐五代近体诗声律分析(379)

第三章“中国古典诗歌声律分析系统”

的独特创新和使用技巧(385)

参考文献(387)

后记(407)
《六朝声律与唐诗体格》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脉络的学术专著。本书以中国诗歌史上两个极其重要的发展阶段——六朝时期与唐朝时期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声律在诗歌创作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唐诗在继承与创新中形成的独特体格。 第一部分:六朝声律的奠基与演进 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是中国诗歌由古体向近体过渡的关键时期,也是声律意识初步形成并得到极大发展的时代。这一时期的诗歌,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诗歌,在形式、格律以及音乐性方面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自觉。 中古音韵的初步整理与诗歌的音乐化: 在佛教传入以及玄学兴盛的背景下,中国中古时期的音韵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沈约、周颙等人提出的“四声八病”说,虽然并非完全成熟的格律理论,却标志着文人对诗歌声律的初步探索和理论化尝试。他们开始注意到字音的平仄、阴阳、轻重等因素对诗歌整体效果的影响,并将这些观察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这使得诗歌的音乐美,即“声”的运用,开始摆脱以往较为自由、天然的状态,走向一种有意识的、自觉的协调。朗读时的抑扬顿挫、铿锵有致,成为了衡量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准之一。 诗歌体式的初步探索: 这一时期,五言诗逐渐成为主流,并涌现出诸如乐府诗、五言古诗、五言绝句、五言律诗的早期形态等多种体式。虽然严格意义上的“律诗”尚未完全定型,但许多诗人已经开始在句式长短、对仗、用韵等方面进行探索,为后来的律诗创作奠定了基础。例如,曹操的《短歌行》虽然是古体,但其语言的凝练和情感的张力已显露不凡;建安文学代表人物如曹植、王粲等人的作品,在音韵的和谐与辞藻的华丽之间找到了新的平衡点。 山水诗与玄言诗中的声律运用: 六朝时期,山水诗的兴起,使得诗人有机会在描绘自然景物时,运用更为细腻的声律变化来营造意境。谢灵运的山水诗,以其描摹景物的精细和语言的清丽,已经展现出对声韵的敏感。玄言诗则在哲学思辨中,追求一种清谈的韵味,语言的简练与逻辑性也与声律的内在秩序息息相关。 南北朝诗歌的风格差异与声律的演进: 南朝诗歌,如梁代的宫体诗,虽然在内容上多有批评,但在声律的精雕细琢方面却达到了新的高度。他们极度追求词藻的华美和声韵的和谐,甚至发展出对叠字的运用,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北朝诗歌则相对质朴,但如《敕勒歌》等民歌,其天成的音乐性也同样不容忽视。这种南北差异,也从侧面反映了声律在不同地域、不同流派诗歌中的不同表现方式。 第二部分:唐诗体格的成熟与典范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诗体格的成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峰。本书将重点分析唐诗在继承六朝声律的基础上,如何形成其独特的、富有生命力的体格。 律诗的确立与发展: 唐诗最显著的成就之一便是格律严谨的近体诗,尤其是律诗的成熟。本书将深入分析律诗的各项格律要素: 平仄: 详细阐述“平仄”理论在唐诗中的具体运用,包括“粘对”、“句句粘”、“句句对”等基本规则,以及“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等通行的辨析方法。通过分析大量名篇,展示平仄如何构成诗歌的旋律感,如何通过平仄的交替和变化,营造出不同的情感氛围和节奏。 对仗: 深入剖析唐诗中对仗的艺术,包括词性对、名词对、动词对、形容词对、数量词对、意境对等。研究对仗不仅在形式上的工整,更在于其如何通过句与句之间的映衬、对比、补充,增强诗歌的结构美和表现力,使意象更加鲜明,情感更加集中。 用韵: 探讨唐诗的押韵规则,包括邻韵通押、借韵等技巧,以及不同韵部在诗歌中所能产生的不同韵味。分析押韵如何贯穿全诗,将诗句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回环往复、余音绕梁的美感。 粘对与拗救: 详细解读“粘”和“对”在律诗结构中的作用,前者强调句与句之间的声韵承接,后者则强调句内或句间的语义和结构上的呼应。同时,也将探讨“拗救”这一现象,分析诗人如何在严守格律的前提下,通过一些“拗”的句式,并在后续的句子中进行“救”,以求得诗歌的生动自然,避免过于板滞。 绝句的精炼与意境: 唐诗绝句的成就同样不容小觑。本书将分析绝句如何在仅有的四句篇幅中,做到言简意赅,意境深远。重点关注绝句的起承转合,以及“留白”艺术在绝句中的运用,展示其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通过声律的精心安排,营造出广阔的想象空间。 古体诗的自由与风骨: 尽管律诗成为唐诗的典范,但唐朝的古体诗同样精彩纷呈。本书将探讨唐朝古体诗在形式上的相对自由,以及其在语言、意境、情感表达上的独特风骨。分析唐朝诗人如何借鉴六朝乃至更早的诗歌传统,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古体诗以新的生命力。 唐诗体格对不同诗歌流派的影响: 边塞诗: 分析王昌龄、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如何运用雄浑的语言和开阔的意境,配合有力的声律,写出边塞的壮丽与悲壮。 田园诗: 探讨孟浩然、王维等田园诗人,如何运用清淡的语言和自然的声律,描绘出宁静致远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咏史怀古诗: 分析杜甫、李白等诗人,如何通过深沉的叙事和雄健的笔力,配合精妙的声律,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关怀。 山水诗: 继承并发展了六朝的山水诗传统,唐代山水诗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同时,更加注重诗人情感的融入,声律的运用也更加炉火纯青。 诗歌意象的塑造与声律的配合: 本书还将深入分析唐诗中经典的诗歌意象,如明月、杨柳、孤舟、落花等,探讨这些意象是如何通过声律的巧妙配合,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艺术张力。 结语: 《六朝声律与唐诗体格》旨在通过对六朝声律的梳理和唐诗体格的细致剖析,揭示中国古典诗歌在声律与形式上的发展演进规律。本书将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丰富的诗歌实例,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而深入的认识框架,理解中国古典诗歌何以能够达到如此高的艺术成就,并对其永恒的魅力产生更深切的体悟。本书适合对中国古典诗歌、声韵学、文学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以及相关专业的师生进行深入研究与学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六朝声律与唐诗体格”,光是听着就觉得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学术盛宴。我一直对唐诗情有独钟,但常常在阅读时,感觉到一种隔阂,仿佛我只看到了表面的文字,却未能触及到其更深层的骨骼和灵魂。我深信,诗歌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内在的音乐性——声律。我非常渴望了解,在唐诗之前,六朝时期的声律是如何发展和演变的?这些早期的声律特点,又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后来唐诗的创作?书中是否会详细讲解中古汉语的声调、韵母、声母等方面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在诗歌的押韵、平仄中得到体现?而“体格”二字,则让我联想到诗歌的形式规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唐诗在体式上的发展,从宽松的古风,到严谨的近体诗,甚至能够深入分析律诗和绝句的格律要求。我渴望通过这本书,不再只是“欣赏”唐诗的美,而是能够“理解”唐诗的美,明白那些看似复杂的格律,是如何成为诗人表达情感、塑造意境的有力武器,并从中领略到古人的智慧与巧思。

评分

读到“六朝声律与唐诗体格”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如珠玑般的光辉诗篇,它们穿越时空的阻隔,依旧在我们心中激起回响。我一直觉得,唐诗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高峰,绝不仅仅是诗人情感的喷薄,更在于其背后严谨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规范。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本能够解构这辉煌成就的“密码本”。我尤其期待书中对于“声律”部分的阐述,毕竟,诗歌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音乐性,在于它能否在口耳相传中产生悦耳的节奏和韵律。我想知道,六朝时期,在唐诗的“母体”时期,究竟是如何发展出那些影响深远的声律规则?它是否会细致地讲解平仄、押韵的运用,以及它们在不同体裁诗歌中的具体变化?而“体格”,更是让我好奇。它是否会系统地梳理唐诗在形式上的演进,从自由奔放的古体诗,到精雕细琢的近体诗,甚至是格律严苛的律诗和绝句?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明白,那些看似呆板的格律,是如何在优秀诗人的手中,变成表达情感、塑造意境的有力工具,而不是束缚。

评分

“六朝声律与唐诗体格”——单看书名,就让人联想到一种古老而精致的文化之美。我一直对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唐诗,那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篇章。然而,我对诗歌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字面意思和意境的感悟上,对于其背后更为深层的音乐性、格律变化,却知之甚少。这本书的名字恰好触及了我知识盲区的核心,它似乎在承诺一种深入浅出的引导,带我走进诗歌创作的“内部世界”。我尤其好奇“六朝声律”与“唐诗体格”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与演变,这二者是如何相互影响,最终塑造了唐诗的辉煌面貌?书中是否会细致地剖析不同时期的声律特点,例如中古汉语的声调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体现在诗歌的押韵、平仄之中?而“体格”二字,又暗示了诗歌在形式上的规范与发展,比如近体诗的出现,律绝的格律要求,这些抽象的概念,我期望能通过这本书得到清晰的阐释。想象一下,当读到一首熟悉的唐诗,却能从中听到古人吟咏时的抑扬顿挫,感受到其结构之精巧,那将是怎样一番别样的阅读体验?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不仅仅是欣赏唐诗的“形”,更能理解其“神”的来源,甚至激发起我进一步探索诗歌创作技法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学术专著,不如说是一扇通往古代文人心灵世界的窗户。我一直觉得,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一种情感的流淌,一种思想的凝结,而“声律”和“体格”正是承载这一切的骨骼与血脉。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六朝声律”的探讨,那些流传至今的诗歌,在它们诞生的年代,是如何被吟诵的?是怎样的音韵之美,赋予了它们穿越千年的生命力?我猜想,书中定然会涉及到当时的语音特点,也许是某些声母韵母的演变,或是声调高低的变化,这些细微之处,或许正是理解诗歌音乐性的关键。而“唐诗体格”,更是令人遐想。从古风到近体,从绝句到律诗,诗歌形式的演变并非偶然,而是与社会文化、思想观念息息相关的。我渴望了解,在唐代,诗人是如何在严谨的格律中挥洒自如,如何在有限的框架内创造出无限的意境。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分析特定诗人群体,例如初唐、盛唐、晚唐的诗歌在声律和体格上的差异?是否会以具体的诗歌范例,来佐证其理论?我期待能从书中获得一些“秘诀”,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诗歌结构,并从中体会到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评分

“六朝声律与唐诗体格”——这个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学术的严谨和历史的厚重感。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诗歌有着长期关注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更深入理解唐诗精髓的读物。这本书恰好击中了我最想探究的两个方面:声律与体格。我一直觉得,理解诗歌的音乐性是欣赏其魅力的重要一环,而“声律”无疑是其中的核心。我非常好奇,六朝时期,作为唐诗的“前身”,其声律的特点是如何形成的?它与之后的唐诗声律又存在着怎样的传承与发展关系?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当时汉语音韵的演变,以及这些变化如何体现在诗歌的创作中?而“体格”这个词,则代表了诗歌形式上的规范与演变。我期待这本书能清晰地梳理出唐诗在体式上的发展脉络,例如,从古体诗到近体诗的转变,以及律诗、绝句等不同体裁的格律要求。我希望能够借由这本书,不再只是“背诵”唐诗,而是能够“听懂”唐诗,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和艺术的精妙之处,甚至能够体会到古代诗人“斟酌”字句、营构篇章时的那种匠心独运。

评分

很好的书,物流很快,质量好

评分

!!!!!!!

评分

京东快递很赞,所以能在京东买尽量在这里买。

评分

非常非常棒的书

评分

优秀学术著作!

评分

优秀学术著作!

评分

杜老师,大专家!集大成之作

评分

好书

评分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