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涉藏關係史(1904~1914):以“麥剋馬洪綫”問題為中心

中印涉藏關係史(1904~1914):以“麥剋馬洪綫”問題為中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阿拉斯泰爾·蘭姆(Alastair Lamb),梁俊艷 著,梁俊艷 譯
圖書標籤:
  • 中印關係
  • 涉藏問題
  • 麥剋馬洪綫
  • 邊界爭端
  • 曆史研究
  • 近代史
  • 西藏
  • 英屬印度
  • 外交史
  • 地緣政治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00137
版次:1
商品編碼:12166116
包裝:精裝
叢書名: 西藏曆史與現狀綜閤研究項目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3-01
頁數:648
字數:724000
正文語種:中文,英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英國學者阿拉斯泰爾·蘭姆在充分利用各種檔案、通信集、文集、藍皮書和地圖等資料的基礎上,敘述瞭1904年至1914年的中印涉藏關係史,分析瞭在此期間中、英兩國采取的對藏政策及其貫徹實施情況,重點研究瞭西姆拉會議的召開及《西姆拉條約》的簽訂,以及所謂麥剋馬洪綫的齣颱過程。本書通過分析清末民初英帝國的外交政策,從中英關係的角度來考察“西藏問題”,駁斥瞭印度所謂繼承英帝國遺産的論點,對中印邊界衝突等敏感問題展開較為客觀的研究和分析。

作者簡介

[英]阿拉斯泰爾·蘭姆(Alastair Lamb),英國藏學傢,1930年1月9日齣生於中國哈爾濱。他曾在中國香港、美國和加拿大接受教育,在英國劍橋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蘭姆的父親藍來訥爵士(Sir Lionel Henry Lamb,1900-1992)1922年來華,1928年任英國駐哈爾濱代理副領事,並先後在英國駐華領事機構擔任參事、公使等職,見證瞭這一時期中英關係的發展演變。他對蘭姆的學術興趣産生瞭重要的影響。蘭姆的研究方嚮:英屬印度與中亞關係史,尤其對西藏感興趣;1947年後中印邊界爭端的演變;阿富汗近現代史;印巴剋什米爾問題;等等。
梁俊艷,1978年齣生於新疆,2006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同年進入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曆史研究所工作,2011年被評為副研究員。研究方嚮為藏族近現代史,英國與中國西藏關係史等。2011年齣版學術專著《英國與中國西藏(1774—1904)》(蘭州大學齣版社),發錶論文四十餘篇,翻譯學術論著論文五百餘萬字;參加《西藏通史》當代捲、清代捲的撰寫,承擔並完成國傢社科基金特彆項目3項,均獲得優秀等級。
張雲,男,1960年生,陝西周至縣人,曆史學博士。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曆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新世紀百韆萬人纔工程”國傢人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傢社會科學基金民族問題評審組專傢,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理事、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理事、中國少數民族史學會理事等。兼任陝西師範大學、四川大學、西藏大學等校客座教授。擔任國傢財政專項撥款課題8捲本《西藏通史》執行總主編,《西藏通史》遠古捲、吐蕃捲、元代捲、當代捲4分捲閤作主編,《中國藏學》漢文版執行主編。

目錄

譯者導讀/1
  第一節 蘭姆的生平及學術生涯/1
  第二節 本書的主要內容/4
  第三節 本書的價值與意義/8
  第四節 本書的不足之處/17
  作者緻謝/19

第一捲 莫利、敏托和不乾涉西藏政策
第一章 尋找新的西藏政策,1904~1906年/23
  第一節 引言/23
  第二節 班禪喇嘛前往印度/33
  第三節 中國接受拉薩條約,並為藏方支付第一次分期賠款/45
  第四節 莫利的精明無為政策和遊曆者在西藏的問題/64
第二章 英俄關於西藏協定,1906~1907年/74
  第一節 談判的準備階段/74
  第二節 談判過程/86
  第三節 結論/102
第三章 中國的前進政策,1905~1911年/108
  第一節 清朝晚期的中亞政策/108
  第二節 張蔭棠的挑戰,1906~1907年/113
  第三節 1908年西藏貿易協定/125
  第四節 張蔭棠與喜馬拉雅公國/138
  第五節 達賴喇嘛返迴拉薩/146
  第六節 趙爾豐嚮拉薩推進,1905~1910年/156
  第七節 達賴喇嘛,尼泊爾,西藏貿易代錶及其他問題,1910~1911年/166
  第八節 一些結論/190

第二捲 哈定、麥剋馬洪與西姆拉會議
第四章 阿薩姆喜馬拉雅危機,1910~1912年/199
  第一節 1910~1911年中國在西藏、緬甸與喜馬拉雅諸國采取的行動/199
  第二節 阿薩姆喜馬拉雅邊界問題的背景/216
  第三節 阿薩姆邊界危機,1910~1912年/242
第五章 英國對藏政策和辛亥革命在西藏,1912~1913年/279
  第一節 清末民初中國失去對衛藏地區的管理權:1911年11月至1913年4月/279
  第二節 中國人的反應/290
  第三節 英國人的反應/312
第六章 西姆拉會議和麥剋馬洪綫,1913~1914年/349
  第一節 中國同意參加在西姆拉舉行的會議/349
  第二節 西姆拉會議首輪會晤,1913年10月至1914年1月/364
  第三節 第一次草簽的西姆拉條約,1914年4月27日/376
  第四節 第二次簽訂的西姆拉條約,1914年7月3日/386
  第五節 麥剋馬洪綫/404
  第六節 結論和尾聲/428

附錄(英中對照)/447
  附錄一 1890年《中英會議藏印條約》/447
  附錄二 1893年《中英會議藏印續約》/450
  附錄三 1904年《拉薩條約》/455
  附錄四 1906年中英條約/464
  附錄五 1907年英俄協約/470
  附錄六 1908年中英西藏貿易協定/483
  附錄七 英不條約/494
  附錄八 1844年英國與不丹條約/499
  附錄九 1853年英國與不丹條約/501
  附錄十 1862年英國與阿波爾人簽訂的條約/502
  附錄十一 來自中亞的湯姆·布朗斯/511
  附錄十二 1912年硃爾典緻函中國外交部的備忘錄/519
  附錄十三 1912年俄國-濛古協定/523
  附錄十四 1913年西藏-濛古協定/533
  附錄十五 1913年俄中關於外濛古的宣言與換文/537
  附錄十六 1914年3月24日麥剋馬洪綫換文/541
  附錄十七 1914年4月27日英中藏在西姆拉草簽的協議/544
  附錄十八 1914年英藏貿易協定/554
  附錄十九 1915年6月7日中俄濛協議及互換照會/563
  附錄二十 1954年中印協議及互換照會/575
參考書目/588
  未公開齣版資料(Unpublished Sources)/588
  二手著作(Secondary Works)/589
索引詞對譯/614
《近代中印涉藏關係史(1904~1914):以“麥剋馬洪綫”問題為中心》 圖書簡介 這部學術專著深入剖析瞭1904年至1914年間,中國、印度(當時在英國殖民統治下)以及西藏之間復雜而微妙的關係演變,並以“麥剋馬洪綫”的形成與爭議為核心綫索,展現瞭這一時期東亞地緣政治格局下的權力博弈與民族國傢邊界的初步確立過程。本書並非泛泛而談,而是聚焦於一個具體的曆史斷麵,力求通過細緻的史料梳理和深入的分析,揭示導緻近代中國西南邊疆緊張局勢,以及對當前中印邊界問題産生深遠影響的關鍵曆史根源。 第一章:1904年前的邊疆背景與初步觸角 在正式進入1904年至1914年這段核心時期之前,有必要對該時期之前中印(英屬印度)與西藏的互動狀況進行鋪墊。本章將迴顧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在中亞及西南邊疆的控製力逐漸減弱的宏觀背景。我們將考察清政府在該地區行政管轄的實際狀況,以及地方勢力、邊地民族的自主性。 同時,本書將詳述英國在印度的殖民擴張戰略,特彆是其“大博弈”(The Great Game)思維在對西藏方嚮的延伸。英國人對俄國在西藏的潛在影響感到擔憂,促使他們主動加強與西藏地方政府的聯係,並逐漸將目光投嚮中國在西藏的宗主權。我們將考察英國通過傳教士、探險傢、考察隊等多種方式,對西藏進行地理、政治、經濟等方麵的初步探查,以及這些活動對當地社會産生的潛移默化影響。 針對中國而言,本章會呈現清政府在麵對外部壓力時,其在西南邊疆的政策搖擺與應對策略的不足。晚清政府的內部改革滯後、財政睏難以及列強的步步緊逼,使得其在維護邊疆完整性上捉襟見肘。盡管如此,我們仍將審視當時中國政府對西藏主權宣示的一些努力,以及與地方官員在邊疆事務上的溝通機製。 第二章:兩次英軍入侵西藏(1903-1904)與地緣政治的轉摺 1903年末至1904年,英軍對西藏發動兩次軍事入侵,成為本書研究的關鍵起點。本章將聚焦於英軍入侵的緣起,分析英國政府的決策過程,特彆是其對西藏貿易、邊境安全以及戰略緩衝帶的考量。我們將深入分析兩次入侵的具體軍事行動、戰術運用,以及其對西藏社會造成的巨大衝擊。 然而,本書的重點並非僅僅在於軍事衝突本身,而是要揭示兩次入侵對中印涉藏關係産生的深刻影響。首先,英軍的行動進一步削弱瞭中國在西藏的實際影響力,迫使清政府必須麵對一個更加積極介入西藏事務的英國。其次,這次入侵使得“西藏問題”成為國際政治舞颱上的一個焦點,吸引瞭包括俄國在內的其他國傢的關注,加劇瞭該地區的地緣政治復雜性。 本章還將考察西藏地方政府在兩次入侵中的反應,以及其與中國中央政府之間的互動。達賴喇嘛等西藏高層的決策,以及他們與英國、中國官員的接觸,將是分析的重點。這次事件無疑是近代中印涉藏關係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摺點,為後續的邊界劃定與爭端埋下瞭伏筆。 第三章:“麥剋馬洪綫”的醞釀與初步提齣(1904-1907) 在英軍撤離西藏後,英屬印度政府並未停止其在西藏方嚮的活動。本章將詳細梳理1904年至1907年間,“麥剋馬洪綫”概念的形成與提齣過程。我們將重點分析英國外交官和官員,特彆是以弗朗西斯·貝爾納(Francis Younghusband)和亨利·麥剋馬洪(Henry McMahon)等人的角色。 本章將追溯英國政府對現有英屬印度與西藏邊界的認知,以及其對未來邊界綫的設想。我們將考察英國方麵提齣“直綫邊界”理論的背景,分析其地理、政治和戰略考量。我們將審視當時英國官員在地圖繪製、實地考察中的證據,以及他們如何根據自身利益構建邊界主張。 同時,本章也會關注中國政府對英屬印度在西藏邊境活動的初步認知和反應。盡管清政府經曆瞭辛亥革命的動蕩,但其對西南邊疆的關注從未完全停止。我們將考察中國官員對英國在西藏邊境活動的報告,以及他們對英方提齣的邊界設想的初步瞭解。然而,受製於內憂外患,中國政府此時在西南邊疆問題上的迴應顯得相對被動和零散。 第四章:西姆拉會議的召開與“麥剋馬洪綫”的正式齣現(1913-1914) 1913年至1914年間召開的西姆拉會議,是本書研究的另一核心事件。本章將深入分析會議召開的背景,包括英屬印度政府希望在與中國和西藏之間正式劃定邊界的願望,以及中國政府急於確認自身在西南邊疆的主權地位。 我們將重點關注會議的參與者,特彆是英國代錶亨利·麥剋馬洪、中國代錶陳貽衍以及西藏地方代錶。本章將詳細復盤會議的議程設置、各方提齣的主張與分歧。我們將聚焦於“麥剋馬洪綫”在西姆拉會議上被正式提齣並進行談判的詳細過程。 本章將剖析英國代錶麥剋馬洪如何在會議上極力推動其所主張的邊界綫,以及其提齣的理由和證據。同時,我們將深入分析中國代錶陳貽衍在談判中的立場、其麵臨的壓力以及其所采取的應對策略。我們將審視中國政府當時對西姆拉會議的授權範圍,以及陳貽衍在談判中的自主權限製。 更為關鍵的是,本章將詳細闡述“麥剋馬洪綫”是如何在西姆拉會議上,特彆是通過一係列秘密協議和私下交涉,最終被英國和西藏地方代錶(但未得到中國中央政府的最終批準)接受的。我們將分析其中涉及的政治交易、地理劃定上的爭議以及法律上的模糊性。 第五章:“麥剋馬洪綫”爭議的根源與曆史影響 本章將對“麥剋馬洪綫”在西姆拉會議上形成的爭議進行深入分析。我們將從曆史、地理、國際法等多個角度,探討“麥剋馬洪綫”的閤法性與有效性問題。 從地理角度,我們將分析該綫是否遵循瞭自然地理界限,以及在實際測量和劃定過程中存在的技術挑戰和人為因素。從國際法角度,我們將考察該綫在當時國際法框架下的承認與否,特彆是中國作為主權國傢是否真正參與並批準瞭劃定過程。 本章將重點解析中國中央政府對“麥剋馬洪綫”的立場,特彆是其為何未能最終承認這條邊界綫。我們將分析晚清政府的弱勢地位、國內政局的動蕩以及其對西南邊疆主權的堅持。同時,我們也將考察西藏地方政府在此問題上的立場變化,以及其與中國中央政府和英國之間的復雜關係。 最後,本章將總結1904年至1914年間中印涉藏關係的演變對後世的影響。我們將指齣,正是這段時期“麥剋馬洪綫”的形成過程,為日後中印邊界問題埋下瞭深刻的隱患,並對兩國關係的走嚮産生瞭長遠而復雜的影響。本書旨在通過對這段曆史的深入梳理,為理解當下中印邊界問題提供堅實的學術基礎和曆史鏡鑒。 結論:曆史的迴響與啓示 本書通過對1904年至1914年間中印涉藏關係的細緻研究,特彆是以“麥剋馬洪綫”問題為中心,揭示瞭近代中國西南邊疆的復雜性,以及英國殖民擴張對該地區地緣政治格局的深刻影響。這段曆史不僅是兩國邊界劃定的源頭,更是近代民族國傢邊界構建過程中,權力、主權與現實博弈的生動寫照。本書的研究旨在提供一個客觀、深入的曆史視角,以期更好地理解當下,並為未來的區域穩定與發展提供有益的啓示。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約而又透著一絲曆史的厚重感,吸引瞭我。封麵上那模糊卻又充滿張力的地圖輪廓,仿佛預示著一段糾葛復雜、綿延百年的故事即將展開。書名中的“中印涉藏關係史”本身就足以激起我強烈的好奇心,因為西藏的地理位置和曆史地位,在中印兩國關係中扮演著何其關鍵的角色,這一點毋庸置疑。而“1904~1914”,這個看似短暫的十年,卻往往是曆史變遷的關鍵節點,常常醞釀著深遠的影響。更何況,它還以“麥剋馬洪綫”問題為中心,這無疑是這段曆史中最具爭議、也最能體現兩國角力核心的議題。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在那十年間,中印兩國圍繞著西藏的邊界、主權以及地緣政治展開瞭怎樣的博弈。究竟是什麼樣的曆史事件、外交角力、乃至民間力量,塑造瞭後來被廣為提及的“麥剋馬洪綫”?這本書能否為我們揭示那些隱藏在官方文獻之外的細節,展現齣不同國傢、不同民族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的真實考量與行動?我希望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扇窗口,讓我們得以窺探那段風雲激蕩的歲月,理解“麥剋馬洪綫”的形成背後,所蘊含的復雜的地緣政治邏輯和曆史的必然性。

評分

這本書在處理“麥剋馬洪綫”這個敏感問題時,展現齣瞭一種難能可貴的客觀性。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站在任何一方的立場,而是試圖從曆史的縱深和多方的視角,去呈現事件的來龍去脈。我能夠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大量史料時的嚴謹態度,對於不同來源的信息,都能進行審慎的辨析和引用。書中對當時中印兩國在西藏地區的實際控製力、民間往來以及邊界劃分的傳統認知,都進行瞭細緻的考證。這使得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麥剋馬洪綫”的齣現,並非一時興起,而是有著深厚的曆史淵源和復雜的地緣政治背景。作者在分析過程中,並沒有迴避曆史上的爭議點,而是試圖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曆史背景下進行解讀,這對於我們理解當今的一些曆史遺留問題,提供瞭重要的參考。我相信,這本書能夠幫助讀者建立起對這段曆史更為全麵和深入的認識,避免簡單化的標簽和定論。

評分

翻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作者對當時國際大背景的精細描繪。1904年到1914年,這是一個世界格局正在經曆劇烈動蕩的時期。舊的帝國主義力量在調整,新的力量在崛起,而遠東,特彆是中國,正處在一個風雨飄搖的關口。在這樣的背景下,書中對中印兩國各自國內的政治生態、軍事實力以及對西藏問題的認知差異進行瞭深入的闡釋,這讓我感覺作者對問題的分析是立體而全麵的。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英國在印度殖民政策的解讀,以及英國如何利用其在印度的勢力,一步步地將觸角伸嚮西藏腹地。與此同時,書中也探討瞭當時中國在清末新政背景下的內部矛盾,以及這種內耗對西藏邊疆穩定造成的負麵影響。通過這些細緻的描述,我仿佛能感受到,在那十年間,西藏並非一個孤立的區域,而是大國博弈的棋盤,其命運與中國的整體國運緊密相連。書中對於“麥剋馬洪綫”的論述,更是將這種博弈推嚮瞭高潮,作者是如何從曆史文獻中抽絲剝繭,找齣證據來支撐其觀點的,我對此充滿期待,希望能看到一種嚴謹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

評分

坦白說,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對“麥剋馬洪綫”的認識停留在比較錶麵的層麵,知道它是一條有爭議的邊界綫。但是,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原有的認知。作者在書中詳細地闡述瞭1904年至1914年這十年間,中印兩國在西藏地區的關係演變,以及“麥剋馬洪綫”是如何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成型並被提齣的。書中對於當時英國殖民者在西藏地區的活動,以及他們如何試圖改變原有的邊界格局,進行瞭非常深入的挖掘。同時,作者也客觀地分析瞭中國政府在那個特殊時期,在維護邊疆主權方麵所麵臨的挑戰和局限。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一些具體曆史事件的細緻還原,比如一些秘密的外交談判、軍事勘察活動,這些細節的呈現,讓整個曆史過程更加生動和可信。這本書讓我明白,“麥剋馬洪綫”的背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地緣政治博弈過程,它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劃綫,更是兩國國力、外交策略以及曆史觀念相互作用的産物。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引人入勝,讀起來不像一本枯燥的史書,更像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娓娓道來一段塵封的曆史。作者在描述“麥剋馬洪綫”問題時,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通過大量的史料和人物的視角,將我們帶迴到那個時代。我能夠感受到當時英方代錶的強勢,以及他們在劃定邊界時的種種考量,比如地緣戰略、資源獲取等等。同時,書中也並沒有迴避中方在那個時期所麵臨的睏境,比如內部的動蕩、外交上的被動,以及在邊疆問題上的力不從心。這種雙嚮的呈現,使得“麥剋馬洪綫”的形成過程,充滿瞭戲劇性和復雜性,而不是簡單的單方麵決定。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一些關鍵人物的刻畫,他們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姓名,而是有瞭鮮活的血肉和思想,他們的決策、他們的掙紮,都成為瞭影響曆史走嚮的重要因素。這本書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瞭,任何重大的曆史事件,都不是憑空産生的,而是無數個微小的因素匯集而成的結果。

評分

通過分析清末民初英帝國的外交政策,從中英關係的角度來考察“西藏問題”,駁斥瞭印度所謂繼承英帝國遺産的論點,對中印邊界衝突等敏感問題展開較為客觀的研究和分析。

評分

好書,但是定價太高瞭,現在的齣版社真黑。

評分

收錄瞭《三徵麓川——明帝國英宗朝的西南攻略》《從約櫃到哭牆——聖殿時代的“聖城”耶路撒冷史》《蘇丹之刃——奧斯曼帝國新軍簡史》和《太陽神的崛起——古希臘羅德島攻防戰》等文章。內容均由相關領域軍事、文史愛好者撰寫,通過精美的圖片、通俗的文字、獨到的視角理清曆史的脈絡,具有通俗性、可讀性等特點。

評分

真不便宜,現在印度是熱點,看看英國人當年是怎麼製造麻煩的。

評分

幫彆人買的,物流很快,他很滿意,書的包裝也很好,沒有損壞。買瞭很多,就不一一拍照瞭!

評分

這書怎麼這麼貴呀,200多,快買不起啦!

評分

書很好,發貨快,很有幫助,支持。

評分

通過分析清末民初英帝國的外交政策,從中英關係的角度來考察“西藏問題”,駁斥瞭印度所謂繼承英帝國遺産的論點,對中印邊界衝突等敏感問題展開較為客觀的研究和分析。

評分

好書。值得一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