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選全國90種嚮黨的“19大”獻禮精品!
入選國傢“十三五”重點齣版規劃!
教育部中文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推薦讀物!
關於“中國文化二十四品”係列:
“中國文化二十四品”係列圖書全24本。本係列圖書是教育部中文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推薦讀物,“十三五”國傢重點齣版規劃項目圖書。本係列圖書由著名學者饒宗頤、葉嘉瑩擔任顧問,整閤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等十多所高校的學者,圍繞中國傳統文化的24個側麵進行深入剖析、展示,充分呈現瞭中國文化的特徵、結構與精神。叢書文字深入淺齣,既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又有較高的學術性,是優秀的傳統文化普及讀物。叢書附有有關中國文化二十四品延伸閱讀及原典導讀的微信二維碼,掃一掃,即可在綫進入傳統文化的廣闊天地。
1、龍鳳呈祥
龍是華夏祖先的化身,鳳是民族飛翔的理想,龍和鳳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龍鳳呈祥,象徵著我們民族多元一統的摶成曆程,凝聚著中國文化剛柔相濟的力量和陰陽和諧的情韻,象徵著太平盛世的到來。中國文化龍飛鳳舞,自強不息。其特徵沉潛而升騰,悠久而日新;其結構簡易而精緻,平衡而變通;其精神雄渾而典雅,中庸而剛健。談龍說鳳,走進中國文化的美麗殿堂。
2、書同文字
漢字古老悠遠,是一條蜿蜒無垠的曆史長河;漢字構形奇妙,是先人偉大智慧的結晶;漢字靈動飄逸,展現瞭中華民族非凡的藝術創造。“文”是花紋,是萬事萬物的象形符號;“字”是生育,是文與文相親相愛繁衍齣的子子孫孫,中國文化的基因和血脈由漢字組成。漢字的理想是“書同文字”,統一的字形與書寫,鍛造瞭中國文化的堅強骨骼。漢字以整齊的身姿站立著,砌成中華文明的長城。
3、載之書冊
《尚書》有雲:“惟殷先人,有典有冊。”古代中國曾是世界上書籍多的國度,在書寫、形製、印刷、流播、收藏、分類等方麵形成瞭完備的體係與製度,珍存瞭豐富的曆史經驗與智慧。典冊從契刻發展到書寫,以甲骨、簡帛、金石等形態而存在,而紙的發明帶來瞭書寫與傳播的便利,進而製作齣紙墨飄香、書法雋美的印刷書籍。經典於是乎産生,傳統於是乎繼承,學術於是乎發明。
4、仁義禮智
仁、義、禮、智,是中華倫理的“四維”,支撐起中國人的核心價值。它們根源於人類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蘊育於上古禮樂文化,由孔子創發,孟子闡明,在漢代形成瞭牢固的思想體係,成為傳統文化中安身立命、維係人倫、高揚人道的道德標準。它們既是個人修身養性、努力嚮善的行為規範;也是社會和諧、民族凝聚、人類和平的道德理想。
5、君子之學
在世界文明古國中,唯有中國的文化悠久而綿延、源遠而流長、古老而常新,重視教育是其內在的文化動力。古代中國創造瞭自成係統的官學、私學以及書院等教育機構和製度;確立瞭被譽為“世界第五大發明”的科舉製;積纍瞭豐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從孔子開始,中國古代的思想傢大多是教育傢,有教無類,誨人不倦,體現瞭自覺而覺人,己欲立而立人的仁愛精神。教育既是成人之道,更是治民之道,富之而後教之,使之成為君子。
6、王霸之道
“天下為公”“天下大同”,中國的文化理想就是政治理想,政治是中國曆史車輪的軸心。曆代政治傢、思想傢對國體設計、德刑關係有著精緻的設計與闡述。從周公製禮,到商鞅變法,中國古代社會由宗法封建王國發展為統一郡縣帝國,其政治和文化製度在禮法並存、王霸雜用的張力之中不斷地變革、更張。興亡成敗,載舟覆舟,為後世留下有益的經驗和沉痛的教訓,塑造瞭中國人情理兼顧、改革變通的政治性格。
7、四海之內
中華民族起源於中國大地上不同的地域文明,五十六個民族來自曆史上諸多的古老群體,他們都為中國文化貢獻瞭聰明纔智,正如孟子所說:舜為東夷人,文王為西夷人,皆能“得誌行乎中國”。古代各民族共生共存,既有和親、會盟、互市、通貢的和平友好,又有對抗、衝突、割據、兼並的利益鬥爭。曆經時間長河的洗禮,他們形成瞭一個文化共同體,升華齣“四海之內皆兄弟”的高尚情懷,蘊育齣強大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這正是中國不斷復興並走嚮強盛的關鍵。
8、赤縣神州
中國居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名曰“赤縣神州”。大禹治水,又將中國劃分為九州。這是戰國時代思想傢的奇思妙想,是中國地理文化的神話傳說,它消解瞭封建國傢的政治主體,呼喚著宏大的政治空間,“九州”象徵著中國統一的文化地理觀念。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瞭不同的生存方式,每一個“州”都具備獨特色彩的土壤、獨特品質的人性與物産、獨特的自然風景和文化名勝。讓我們打開古老的《山海經》,遊覽天下名山大川,領略中國的地理文化。
9、風土人情
“韆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中華大地縱橫萬裏,百族共生,風土人情,五彩繽紛:閤兩性之好的婚規、舌尖百味的飲食、繼祖正體的姓名、和睦人群的禮儀、祈福求吉的信仰、普天同慶的節日,描繪齣中華民族數韆年社會生活的風俗畫捲。推開曆史的窗口,用長鏡頭聚焦源流,管窺先民的生生息息;用近鏡頭紀錄寫真,剪裁中國的衣食住行,去發現“人情似故鄉”的中國。
10、九流十傢
百傢爭鳴的先秦諸子,是中國傳統思想的淵藪與源泉。春鞦戰國時代,社會劇烈變動,知識普及,思想自由而活躍,諸子們以“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使命擔當,遊說救世,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九流十傢,蜂齣並作,各引一端。他們一方麵激烈辯論,水火不容;一方麵百慮一緻,殊途同歸,都是入世或經世之術。相互之間可以論衡而融閤,可以並行而不悖。中國思想綜閤創新的基調和走嚮由此確立。
11、內聖外王
它是中國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雖屢經坎坷,甚至瀕臨滅頂之災,但至今仍然流淌在中華兒女的血脈之中,在中國人的價值取嚮、思維方式、行為規範與社會心理中打下瞭深深的烙印,成為塑造中華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源起於洙泗之間,由孔子開宗立說,將西周禮樂文明的精神創發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倫理價值,經過曆代仁人誌士的闡釋與履踐,如大江大河,澤潤瞭中國和東亞,並匯入世界文明的海洋。這就是儒學,是“內聖外王”之道,是成人立德之教。
12、蓮花淨土
從絲綢之路來到中國的佛教,與中國本土成長起來的儒、道兩傢,共同構成瞭中華文化主要的三個精神傳統,共同關照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身心的文化取嚮,因此,要瞭解中國文化,必須瞭解佛教在其中的形成、綿延和影響。淨土開齣的蓮花,根源於古老的印度文化,延展齣中國、東亞和世界的繁茂枝葉,開放齣多姿多彩的信仰與藝術之花,結齣瞭外來文化和中國文化融閤的碩果。
13、抱樸歸真
道教是中國古代巫術與道傢思想凝聚而成的本土宗教,在宗教、哲學、美學、文學、科技等諸多方麵對中國人的思想與生活産生瞭浪漫而深刻的影響。它探索宇宙的奧秘,尋找長生的秘訣,故而煉丹、畫符、運氣、行醫;它並不禁欲,但擯棄名利,故而仙樂飄緲,男女神交;它並不玄想,故而飲酒服藥,羽化登仙。它熱愛生命,崇尚自然,抱樸歸真。
14、文苑英華
中國古代文學是禮樂文明開齣的奇葩,禮是社會規範,發為文章;樂是心誌情懷,發為詩歌。詩言誌而緣情,文明道以立言,它們是中國文學的正統,是中國書寫的範式。詩意和文采是中國任何一種藝術的靈魂。在藝術上,它們或溫柔敦厚,或綺靡朗麗,或平淡自然,或空明寜靜,或豪邁飄逸,或沉鬱頓挫;沉思翰藻,煉字度句;比興寄托,境界高遠;文苑英華,美不勝收。
15、今古傳奇
說部之體,淵源於史傳;誌怪誌人,濫觴於六朝。唐傳奇、宋話本,各擅其勝,文言白話,自此始分,小說之義,漸與今同。章迴長篇,明清為盛,四大奇書,雅俗共賞,《紅樓》一夢,是為巔峰。而話本短篇,“三言”“二拍”,坊間刊刻,流播市井。諷時罵世,談鬼說神,演說癡情,瞭斷公案,演繹曆史,錶彰忠義,盡在今古傳奇之中。
16、花雅爭勝
百戲雜劇、南戲傳奇、海鹽弋陽、花雅爭勝,中國戲麯早形成於民間社會,隨著曆史的推移,文人雅士參與創作,産生瞭許多精湛的經典之作,由民間文化上升為高雅文化,進入中國文化的大傳統中。悲壯的《竇娥冤》、淒涼的《梧桐雨》、華美的《牡丹亭》、幻滅的《桃花扇》,舞颱春鞦,人生寫照;生旦淨醜,粉墨登場;一摺一齣,顧盼生姿;感天動地,麯盡悲歡。
17、藝舟雙楫
毛筆是中國造型藝術獨步於世界的工具,書寫勾勒,氣韻生動,濃墨淡彩,隨類賦形。書畫同生於錐穎,如江河同源於昆侖,流為山水花鳥的畫捲,流為篆隸真草的碑帖。在墨香紙韻的支持下,毛筆抒發瞭中國人對自然的胸襟意氣和對人生的心靈感懷:“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
18、金聲玉振
音樂是維持道德教化和抒發個人情誌的工具,中國古代音樂在製度、機構、樂器、樂理等方麵均有獨造,《詩經》皆是樂麯,《楚辭》亦為歌詩。窈窕淑女,鍾鼓樂之;製禮作樂,金聲玉振;五聲六律,調和律呂;祭唱歌贊,和諧天人。漢武樂府,廣采“趙、代之謳”“秦、楚之風”;隋唐燕樂,融匯鬍漢中外之音。而音樂高妙,知音難覓,令人悵惘。所謂高山流水,大音希聲。古人詩雲:“麯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19、采菊東籬
山水、園林、飲饌、遊藝,錶達瞭中國人高雅的生活姿態和詩意的棲居方式。山水本是自然之物,古人卻賦予它生命肌理,“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寄托瞭人生的誌嚮與抱負。古典園林,壺天自春,以小見大,融自然、藝術、意境之美為一體。飲食茶酒,調和鼎鼐,烹煮蒸炒而特重滋味。圍棋、蹴鞠、投壺、酒令,遊於藝而娛身心,雖為小道而見妙理,蘊含著智慧和樂趣。
20、紅粉閨秀
紅粉與閨秀,是中國古代兩大女性群體。在傢庭倫理和男權社會的製約下,她們的社會生活空間受到製約,但是她們創造瞭彆具一格的女性文化,贏得瞭尊嚴與地位,母教淑儀、賢媛纔女,層齣不窮,尤其在文學藝術方麵成就突齣,因為她們的感情細膩而豐富,或溫婉地抒發瞭閨怨之情,或率性地吟唱著艷歌情麯。山間竹喧歸浣女,潯陽江頭聽琵琶。感傷如夢青春,珍惜花樣年華。
21、天工開物
被科學視為巫術的中國古代數術文化,積纍瞭中國人與大自然交往的經驗和手段,恰恰是古代科技的萌芽。中國人用陰陽五行分析物質關係,催生瞭發達的物質文明。被全世界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皆發明於漢唐這兩個中國曆史上的盛世。中醫、陶瓷、製茶、絲綢及其它傳統手工藝至今仍是獨到的科技。中國的科技思想充滿瞭倫理因素,主張道技結閤,天工開物,啓發我們反思現代科技麵臨的倫理和生態睏境,是珍貴的思想遺産。
22、懸壺濟世
中國古代醫學辨五味以養形,節情欲以養神,和天氣以養精。從調養五髒,到調治性情,再到察占節氣,使自然賦予身體的元氣精神得以保持,形體血氣得以長養,包涵於其中的道德心靈得以培育,人民安康而臻於王道。故醫道即人道,治病即治國,懸壺濟世,救民水火,古人雲:“君親有疾不能療之者,非忠孝也。”又曰:“不為良相,則為良醫”。傳統中醫學蘊含著濃厚的人文情懷,積極探索天人之道和倫理精神。
23、風月同天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公元8世紀日本聖德太子的話,呼喚起唐代高僧鑒真和尚東渡傳法的信心。從漢至唐,東亞各國分享中國的文化成果,並各自奉獻齣智慧,共同建構瞭以中國文化為軸心的古代東亞文明。儒學和佛教摶成瞭整個東亞文明圈的製度與信仰,而漢字成為東亞文明的通用文字,中國的詩文典範和書寫體式被廣泛應用於文學創作和精英的書寫,創造瞭精神文明的高級成果。正如唐代詩人溫庭筠的詩句所雲:“疆理雖重海,車書本一傢。”
24、變法圖強
文化因傳承而不息,因變通而不衰。明清以來,中國因專製自大而固步自封,漸失活力,國勢不振,弊政叢生。至近代列強紛至,國門洞開,民族危難日益深重。於是窮則思變,仁人誌士藉鑒西方文化,探尋救國之道,企求革故鼎新,變法圖強,雖屢遭挫摺,仍前赴後繼,譜寫瞭爭取民族和文化復興的壯麗樂章。
龍鳳呈祥
徐興無,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院長,著有《白日薄西山——大漢帝國的衰亡》《新譯〈金剛經〉》《讖緯文獻與漢代文化構建》《劉嚮評傳》等。
書同文字
黃德寬,安徽大學教授、中國文字學會會長,著有《漢語文字學史》(閤著)、《漢字理論叢稿》、《開啓中華文明的管鑰——漢字的釋讀和探索》、《古文字譜係疏證》(閤著)、《漢字闡釋與文化傳統》、《古漢字發展論》等。
書史縱橫
程章燦,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所長,著有《魏晉南北朝賦史》《劉剋莊年譜》《世族與六朝文學》《古刻新詮》《石刻刻工研究》等。
許勇,南京大學文學院博士生,撰有《〈耆舊續聞〉文獻研究》,發錶《陳鵠非<耆舊續聞>的作者》《<東齋記事>異名佚文考》等論文。
仁義禮智
周德豐,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著有《中國近代哲學研究》、《中國現代文化哲學》(閤著)、《中國現代人生哲學》(閤著)、《中國哲學小史》(閤著)等,參加編著方剋立主編的《中國哲學大辭典》。
李承福,博士,發錶論文《據舊開新——錢穆文化觀研究》等。
君子之學
閆廣芬,南開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著有《中國女子與女子教育》《經商與辦學——近代商人教育活動研究》《世紀之理想——中國近代義務教育研究》《中國教育思想通史》等。
王霸之道
王子今,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齣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教授,南京師範大學鴻國講座教授,著有《權力的黑光》《中國文化節奏論》《“忠”觀念研究》《秦漢社會史論考》《韆百年眼:皇權與吏治的曆史掃描》《秦漢史:帝國的成立》《中國曆代王朝開國檢討》等。
四海之內
高,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教授、主任,著有《西域古代民族宗教綜論》《西域古代伊斯蘭教綜論》《各民族共創中華》《世界民族綜論》等。
赤縣神州
白長虹,南開大學旅遊與服務學院教授、院長,著有《國傢旅遊智庫研究專輯》(總主編)、《市場學》(主編)、《顧客價值論》等。
風土人情
楊英傑,遼寜師範大學曆史文化旅遊學院教授,曾任遼寜師範大學曆史文化旅遊學院院長、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遼寜省史學會副會長等,著有《戰車與車戰》《清代滿族風俗史》《中國曆史文化》《中外民俗》《漢武帝傳》等。
劉筏筏,遼寜師範大學曆史文化旅遊學院副教授、國傢高級禮儀培訓師,著有《旅遊服務禮儀》《飯店業概論》《現代飯店安全管理及案例評析》《餐飲服務難題應對》等。
九流十傢
張峰屹,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天津市中國古代文學學會會長,著有《西漢文學思想史》《兩漢經學與文學思想》《跬步集》《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先秦兩漢捲》等。
內聖外王
李翔海,北京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著有《生生和諧——重讀孔子》《尋求德性與理性的統一》《現代新儒學論要》《20世紀中國哲學研究》《哲學的力量——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哲學》等。
蓮花淨土
陳引馳,復旦大學中文係教授、主任,著有《文學傳統與中古道傢佛教》《隋唐佛學與中國文學》《佛教文學》《莊學文藝觀研究》《莊子精讀》《亂世的心智》《彼岸與此境》等。
蘇暢,哲學博士、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博士後,發錶《詮釋學視域下的五重玄義》《兩朝僧傳中所見講經考》《大乘掌珍論中的“有為比量”解讀》等論文。
抱樸歸真
趙益,南京大學文學院古典文獻研究所教授,著有《王霸義利:北宋王安石改革批判》《古典術數文獻述論稿》《六朝南方神仙道教與文學》《六朝隋唐道教文獻研究》等。
文苑英華
孫立堯,南京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著有《宋代史論研究》等。
今古傳奇
陳洪,南開大學講席教授、跨文化研究院院長,天津市文聯主席,教育部中文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教育部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文學與文化》主編,著有《中國小說理論史》、《結緣:文學與宗教》、《金聖嘆傳》、《六大名著導讀》、《淺俗下的厚重》《中國小說通史》(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主編)等。
郭輝,文學博士,山西師範大學講師,著有《明清小說中尼僧形象之文學與文化研究》等。
花雅爭勝
解玉峰,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著有《20世紀中國戲劇學史研究》《詩詞麯與音樂十講》《漢唐樂府詩辯證》等。
藝舟雙楫
曹小鷗,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著有《後現代設計》《新具象藝術》《民間藝術鑒賞》《天工開物圖說》《揚州,城市曆史中的10個人》等。
陳彥青,博士,著有《觀念之色》《中國色彩係統觀念建構一種——間色的轉換》等。
金聲玉振
司冰琳,首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著有《一本書讀懂中國音樂史》、《中國音樂史普修教程》(編)等。
采菊東籬
陶慕寜,美食傢、南開大學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係教授,著有《金瓶梅中的青樓與妓女》《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無問無應集》《瓶外卮言》等。
紅粉閨秀
俞士玲,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著有《陸機陸雲年譜》、《西晉文學考論》、《漢晉女德建構》(即將齣版)等。
天工開物
李建珊,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曾任科技哲學教研室主任,著有《浪漫的理性——科學和藝術的對話》《科技文化的起源與發展》《科學方法概覽》《循環經濟的哲學思考》《世界科技文化史教程》《歐洲科技文化史論》等。
賈嚮桐,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著有《實踐優位視野下的科學形象》《現代性與自然科學的理性邏輯》《曆史主義、實用主義和理性主義》等。
懸壺濟世
孫中堂,天津中醫藥大學語言文化學院教授、古籍文獻教研室主任,著有《中醫內科史略》《尤在涇醫學全書》《中醫必讀百部名著·養生捲》《彭子益醫書閤集》《李時珍》等。
鄧婷,博士、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員。
風月同天
張伯偉,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域外漢籍研究所所長,著有《清代詩話東傳略論稿》《東亞漢籍研究論集》《作為方法的漢文化圈》《域外漢籍研究入門》等。
卞東波,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著有《南宋詩選與宋代詩學考論》《宋代詩話與詩學文獻研究》等。
變法圖強
侯傑,南開大學曆史學院教授、中國近代史教研室主任、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城市文化研究院副院長,著有《中國文化與世界》《中國民眾意識》《世俗與神聖——中國民眾宗教意識》等。
趙天鷺,南開大學曆史學院博士生,發錶論文《近代中國纏足女性身體解放研究新探》《香山買辦及其多重身份轉換》《天主教徒馬相伯在京、津地區活動新探(1912—1917)》等。
龍鳳呈祥
書同文字
書史縱橫
仁義禮智
君子之學
王霸之道
四海之內
赤縣神州
風土人情
九流十傢
內聖外王
蓮花淨土
《中國文化二十四品》這套書,光是聽名字就讓人覺得分量十足。饒宗頤、葉嘉瑩先生的顧問頭銜,更是瞬間提升瞭我對它的期待值。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懷有深深的敬意,但總覺得自己的認知還比較淺顯,缺乏係統性。這套書的“二十四品”構思,非常吸引我,它似乎在告訴我,這是一種高度概括和精煉的方式,來呈現中華文化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我忍不住開始想象,這“二十四品”究竟是指什麼?是像“仁、義、禮、智、信”這樣的道德範疇,還是像“詩、書、禮、樂”這樣的文化元素?又或者是與中國古代的思想、藝術、科技、民俗等相關的二十四種獨特“品格”?我希望這套書能夠以一種既學術嚴謹又不失可讀性的方式,將那些深邃的文化內涵呈現齣來。我期待它能成為我理解中華文化的一把鑰匙,能夠幫助我打開一扇扇通往過去的大門,讓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評分當我看到《中國文化二十四品》這部作品的信息時,內心深處泛起一股強烈的購買欲。饒宗頤先生和葉嘉瑩先生兩位大傢聯袂擔任顧問,這本身就意味著這本書的學術深度和文化價值非同尋常。我是一名對中華傳統文化充滿熱情的讀者,一直以來都希望能有一套係統、權威的著作,能夠帶領我深入瞭解中國文化的精髓。許多時候,我感到自己對中國文化的認識是零散的,缺乏一個整體的把握。《中國文化二十四品》的“二十四品”構思,給我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它暗示著一種精選、一種提煉、一種對中華文化核心價值的聚焦。我非常好奇,這“二十四品”到底包含瞭哪些方麵?是思想、藝術、曆史、民俗,還是科學技術?亦或是某種獨特的文化組閤?我期待這套書能夠以一種深入淺齣、引人入勝的方式,為我揭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和感悟中華文明的智慧與精神。
評分《中國文化二十四品》這個名字,本身就透露齣一種嚴謹而又詩意的氣質。饒宗頤、葉嘉瑩先生的顧問身份,更是讓我對其品質充滿瞭信心。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在尋找一套能夠係統、深入地引導我理解中華文明的書籍。許多時候,我感到自己對中國文化的認知是零散的、片麵的,缺乏一個整體的把握。這套書的“二十四品”概念,在我看來,是一種精煉而又全麵的文化梳理方式,它暗示著對中華文化核心價值的深度挖掘和提煉。我不禁開始暢想,這“二十四品”究竟會包含哪些內容?是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相關的二十四種核心概念?還是與中國傳統藝術形式(如詩、書、畫、樂)相關的二十四種代錶性元素?又或者是與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如節日、習俗、建築)相關的二十四種重要組成部分?我期待這套書能夠像一位智慧的長者,用充滿魅力的語言,為我一一解讀這些文化“品格”,讓我能夠真正體會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我希望它不僅能豐富我的知識,更能啓迪我的思想,讓我對中華文化産生更深層次的認同和感悟。
評分當我第一次看到《中國文化二十四品》(饒宗頤、葉嘉瑩顧問 套裝全24冊)這個書名時,一種強烈的求知欲便油然而生。饒宗頤先生和葉嘉瑩先生的名字,在學術界和文化界如同兩座不朽的豐碑,他們擔任顧問,本身就預示著這套書的非凡價值。我是一名對中華文化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一直希望能夠擁有一套能夠係統、深入地梳理和解讀中國文化的讀物。過去,我曾零散地閱讀過一些關於中國文化的書籍,但總覺得知識點不成體係,理解不夠深入。這套書以“二十四品”為綱,這個概念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它似乎在宣告,這是一套經過精心提煉、高度濃縮的中華文化精華。我非常好奇,“二十四品”究竟包含瞭哪些內容?是儒傢思想的二十四種境界,還是道傢哲學的二十四種智慧?抑或是與中國古代的藝術、科技、民俗、曆史等相關的二十四種標誌性文化符號?我期待這套書能夠以一種既嚴謹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將那些深奧的文化概念變得通俗易懂,能夠讓我從宏觀到微觀,全方位地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渴望它能成為我理解中華文明的“金鑰匙”,引領我進入一個更加廣闊、更加深刻的文化世界。
評分當我看到《中國文化二十四品》這部作品的信息時,內心深處被一種莫名的期待所點燃。首先,饒宗頤和葉嘉瑩兩位先生的名字,本身就代錶著極高的學術權威和文化品位。我一直以來都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常常感到無從下手,知識零散,缺乏係統性。這套書以“二十四品”為核心,我猜測這一定是一種經過深思熟慮的、對中華文化精華的提煉和呈現方式。我不禁開始想象,“二十四品”究竟包含瞭哪些內容?是那些耳熟能詳的經典,還是那些鮮為人知卻同樣重要的文化載體?我非常期待它能夠幫助我理清思路,構建一個更加清晰、更加完整的中國文化認知框架。我希望它能涵蓋哲學思想、文學藝術、曆史事件、民俗風情、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麵,能夠讓我從不同的維度去理解和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同時,我也非常好奇,這套書的編纂者將如何將如此豐富的文化內涵,以一種既嚴謹又生動,既學術又易懂的方式呈現給讀者。它是否會通過大量的圖片、鮮活的案例、深入的分析,來讓那些抽象的文化概念變得具體可感?我希望,這套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文化的啓迪,能夠激發我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感悟。
評分《中國文化二十四品》這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無限的遐想。饒宗頤、葉嘉瑩這樣兩座學術高峰的聯袂顧問,本身就是對這套書質量的有力保證。作為一個對中華文化有著深厚情結的普通讀者,我一直渴望能夠擁有一套係統、權威的讀物,能夠幫助我深入地理解中華文明的精髓。過往的閱讀經曆,讓我深知文化的學習並非易事,需要有脈絡,有引導,有深度。這套書的“二十四品”構思,在我看來,是一種極具智慧的文化提煉方式,它暗示著一種精選、一種概括,一種對中華文化核心價值的聚焦。我迫切地想知道,這“二十四品”究竟是哪些具體的文化要素?它們是否涵蓋瞭思想、藝術、曆史、民俗、科技等諸多領域?又將以何種方式進行呈現?我期待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誘的智者,用深入淺齣的語言,輔以翔實的考證和生動的敘述,帶領我一步步走進中華文化的殿堂。我希望它能夠讓我不再是那個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欣賞者,而是能真正理解其背後蘊含的智慧和精神,能夠感受到中華文化曆久彌新的生命力。
評分這套《中國文化二十四品》與其說是書,不如說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盛宴。當我在書店偶然翻開第一捲,被那精美的裝幀和厚重的分量所吸引時,心中便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期待。饒宗頤先生和葉嘉瑩先生的顧問身份,本身就足以讓人對這套書的學術價值和文化深度充滿信心。我是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一直渴望能有一套係統、權威的書籍來梳理和理解中華文明的脈絡。過去,我也曾零散地讀過一些關於中國文化的書籍,但總覺得碎片化,難以形成一個完整的認知體係。而這套書,從書名“二十四品”的構思來看,就預示著它將以一種精煉而又全麵的方式,提煉齣中華文化中最具代錶性和價值的核心要素。每一“品”都仿佛是中華文化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被細緻地打磨,閃耀著獨特的光芒。我尤其好奇,“二十四品”究竟是如何遴選的?它們是否涵蓋瞭思想、藝術、哲學、民俗、科技等各個方麵?每一品又會以怎樣深入淺齣的方式呈現給讀者?我對其中可能涉及的詩詞歌賦、繪畫書法、古代建築、傳統節慶、哲學思想、道德倫理等方麵充滿瞭想象。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文化精神的傳承和體悟。我期待它能引導我走進一個更加豐富、更加立體的中國文化世界,讓我不再是那個泛泛而談的文化愛好者,而是能真正理解並感受其深厚底蘊的文化踐行者。
評分《中國文化二十四品》這個書名,就足夠讓我心生嚮往。加上饒宗頤、葉嘉瑩先生這樣如雷貫耳的顧問名字,更讓我確信這套書非同一般。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民族的文化,是理解其曆史和精神的關鍵。而中國文化,更是我心中一個充滿魅力的寶庫,但往往又感到難以觸及,知識零散。這套書的“二十四品”命名,極具匠心,它仿佛預示著一種精選、一種提煉、一種對中華文化精髓的概括。我強烈地好奇,這“二十四品”究竟是哪些具體的內容?是構成中華文明基石的二十四種核心思想?還是承載中華民族精神的二十四種重要文化符號?亦或是與中國古代社會生活、藝術成就、科技發明等相關的二十四種標誌性要素?我期待這套書能夠用一種既嚴謹又生動的方式,將這些文化“品格”一一呈現,讓我能夠係統地、深入地去理解和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提升自己對中華文明的認知高度。
評分初次接觸《中國文化二十四品》,我腦海中浮現的並非是冰冷的書本,而是一幅幅生動的曆史畫捲,一段段悠揚的文化樂章。這套書的“顧問”陣容——饒宗頤、葉嘉瑩,便是我對中華傳統文化敬意之情的雙重保障。他們二位的治學嚴謹和學識淵博,早已在各自的領域內享有盛譽。因此,當我得知他們聯袂擔任這套書的顧問時,我知道,這絕對不是一本普通的文化普及讀物。我一直堅信,真正的文化理解,需要有深厚的學養和獨到的視角。我猜測,這套書的編纂者,在吸收瞭兩位大傢精闢的見解和深刻的洞察後,必將呈現齣一係列經過精心篩選、層層剝離齣的中華文化精華。“二十四品”這個命名本身就極具匠心,它暗示著一種精選、一種提煉,一種對中華文化高度概括的嘗試。我非常想知道,這“二十四品”具體指代的是哪些內容?是像“禮、樂、射、禦、書、數”這樣的古代六藝,還是涵蓋瞭更廣闊的領域,比如“仁、義、禮、智、信”這樣的儒傢核心價值?亦或是與中國古代的藝術、哲學、科技、民俗、建築等息息相關的重要概念?我期待它能像一本精美的文化百科全書,又像一位智慧的長者,循循善誘地引導我去探索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評分當我看到《中國文化二十四品》這套書的信息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絕對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著作。饒宗頤先生和葉嘉瑩先生的名字,早已在中國學術界和文化界享有極高的聲譽,他們擔任顧問,無疑為這套書的權威性和深度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我本身是一位對中國文化充滿熱情的業餘研究者,一直在尋求能夠係統、全麵地理解中華文明的途徑。以往的閱讀經曆,讓我深感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但有時又顯得碎片化,缺乏一條清晰的主綫。這套書以“二十四品”為核心,這個概念本身就充滿吸引力,它暗示著一種精選、一種提煉、一種對中華文化精髓的高度概括。我迫切地想知道,這“二十四品”究竟是如何構成的?它們是否囊括瞭哲學、文學、藝術、曆史、民俗、科技等中國文化的各個重要麵嚮?又將以何種方式來呈現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我期待這套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幫助我梳理和理解中華文化的宏大圖景,讓我能夠更深入地體會到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
評分好,慢慢的消化
評分好好好,第二天就送到瞭,太快瞭,包裝也很精美,贊
評分值得收藏的文化精品!
評分多快好省,選京東自營確實不錯。套裝優惠好少。
評分值得收藏的文化精品!
評分發貨很快,質量也很好
評分全套叢書包裝精美,閱讀篇幅適當。推薦給大傢閱讀。
評分全套叢書包裝精美,閱讀篇幅適當。推薦給大傢閱讀。
評分棒棒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