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的收入 [Income Inequality: Why It Matters and Why Most Eco]

不平等的收入 [Income Inequality: Why It Matters and Why Most Eco]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马修·德雷南(Matthew Drennan) 著,韩复龄译 译
图书标签:
  • 收入不平等
  • 经济学
  • 社会问题
  • 贫富差距
  • 公共政策
  • 经济发展
  • 社会公平
  • 福利经济学
  • 分配正义
  • 不平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6224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6574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Income Inequality: Why It Matters and Why Most Eco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对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宏观经济感兴趣的读者

?为什么收入不平等这个问题如此重要却又被大多数经济学家所忽视

内容简介

本书的第1章可靠地论证了收入不平等与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大萧条的联系。当下主要的经济理论认为2008年危机和大萧条主要是低利率、宽松的借贷环境和房地产价格泡沫导致的。然而通过用统计的方法进行仔细的分析后,马修·德雷南发现收入不平等才是那次危机的主要原因。同时德雷南还发现在经济大萧条和经济衰退前的消费者行为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

本书提供了对包括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雅各布·哈克(Jacob Hacker)、罗伯特·库特纳(Robert Kuttner)、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在内的杰出观测者提出的现象的经济学解释。德雷南的客观分析反驳了消费者理论的代表观点并且引起了对一致存在的收入不平等问题的大量必要的关注。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马修·德雷南 (Matthew P. Drennan) 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城市规划的访问学者以及康奈尔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的名誉教授。

译者简介

韩复龄 现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应用金融系主任。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学硕士 ,波兰西里西亚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博士后,荷兰蒂尔堡大学、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访问学者。曾任职于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兼任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专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理财顾问及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财经媒体特邀评论员。


目录

致谢
第1章 序章 1
第2章 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 9
第3章 造成收入不平等加剧的可能原因 25
第4章 消费者向负债的转变 47
第5章 消费理论及其危机 95
第6章 此前这些是否发生 139
第7章 结论 161
注释 166
参考文献 172

精彩书摘

  《不平等的收入》:
  而收入最高的那部分人群每年收入增长率高于1%。表2—4的板块C提供了衡量收入不平等的两个指标值,即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1974年时上述两个指标的数值都比1967年时要小,表现了收入不平等的降低,然而2007年和2013年时两个指标就相当高了。
  板块D列明了90%的收入占比分别与10%、50%的收入占比之比。如果该指标上升则说明10%最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落后于剩余90%的人群,反之则下降。90%:10%指标自1967年的9.23下降至1974年的8.58,这意味着10%最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比其余人群的收入增长快。然而1974年之后情况逆转了。2007年时该指标达到了11.18,2013年甚至更高。90%:50%的指标变化也展示了相同的但是略平和的趋势。
  20世纪70年代全国范围内不断扩大的收入不平等和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州际工资增长率差异化这一趋势相吻合。新古典经济学模型推断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区的工资水平会趋同,主要原因是低工资地区的劳动者会向高工资地区迁徙,这样将增加高工资地区的劳动供给而压低工资水平,同时减少低工资地区的劳动供给而抬高工资水平。1870年以来的历史数据基本支持了这种趋同,除了20世纪20年代和80年代。罗伯特·巴罗( Robert Barro)和哈维尔·萨拉·伊·马丁(Xavier Sala—i—Martin)认为上述两个年代发生的偏离趋势仅仅是一种偏差。,z近期的一项研究使用了城市数据替代州数据并发现20世纪80年代工资增长率的偏离趋势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90年代。如此一来,之前理论和数据所支持的工资趋同这一说法可能要被反向偏离取代。上述这些和收入不平等有何关系?如果收入不平等的加剧伴随着国内不同地区间的收入反向偏离,那么地区收入反向偏离可能就是造成国内收入不平等加剧的原因之一。詹姆斯·加尔布雷斯( James Galbraith)提供了近期都市收入水平快速增长的有力例子。
  ……

前言/序言

致谢本书写作花费了四年多的时间。它形成于2009年年初,也就是金融危机开始的时候,那个时候我意识到过去30年不断加剧的收入不平等可能是危机的成因之一。随着数据挖掘工作的进行以及关于金融危机和随后大衰退的探讨,我越来越确信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缺失了关键的一块。我认为把收入不平等重新考虑进来同时研究为何未被考虑是非常重要的,即我希望了解为何经济学家们没有注意到过去30年不断加剧的收入不平等这一显著趋势。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许多机构和个人都给予了帮助。罗素·赛奇基金会非常慷慨地资助了第一阶段的研究。康奈尔大学的鲍威尔荣誉研究奖资助了后续的研究费用。从研究一开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卢斯金城市规划系就提供了图书馆资源、办公室、技术支持以及在研究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同事。在纽约市的那个学期,纽约大学沙克房地产系主任罗斯玛丽·斯坎伦和教授休·凯利非常慷慨地给我提供了一间办公室。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据研究和教育系的统计咨询小组在写作的每一步都给予了我宝贵的帮助。我通过邮件向他们发送了不计其数的问题,而他们在一天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就给了我准确的答复。我参加了许多期他们的答疑会,每次都大有收获。
我有幸拥有许多敏锐的、支持我的,同时对我提出评判的读者。我尤其感谢阿兰·阿特舒勒、查尔斯·布莱彻、罗伯特·霍盖特、雷蒙德·霍顿、莫顿·霍维茨、克里斯托弗·詹克斯和大卫·洛克比,他们使我的论点更加精炼,并和我分享了许多重要的文献。我同时希望向我受邀参加的2012年秋季纽约美联储银行举办的棕袋系列午餐会上的来宾表示感谢。在这些来宾中,艾瑞卡·格雷森、安德鲁·霍沃特和詹姆斯·奥给予了有说服力的评论,并向我指点了重要的数据来源。两位匿名的审阅人为我的书稿提出了非常有裨益的修改意见。
我受益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生们的服务。本书简单明了的表格和图形归功于两位优秀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生:安·布朗和唐纳·奥斯曼,他们都明白表格和图表的唯一目的是使论点更加清晰明了,而非使之晦涩难懂。安负责了19个表格中的16个,而我负责了剩下的3个(表4-4、表4-8和表4-11)。安负责了13个图中的7个(图2-1、图2-2、图4-1、图4-4、图6-1、图6-2和图6-4),唐纳负责了5个(图4-3、图5-1、图5-2、图5-3和图6-3)。图4-2是经授权后引用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论文的图。安·布朗在最后的校稿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麦克·曼威尔,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城市规划方向原博士生(目前康奈尔大学助理教授)在成书初期仔细阅读了每一版本的所有文字,并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性建议,我基本都采纳了。
我希望能够感谢耶鲁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威廉·弗里赫特和加亚·查特吉。他们使得原本枯燥的出书过程变得非常有趣。我的文字编辑乔伊斯·伊波利托和我的制作编辑安玛丽·英波诺尼快速并专业地发现了很多文稿中我疏漏的错误。他们对完美和严谨的标准不输给任何一个作者。
我最希望感谢的是我的夫人——凯瑟琳·斯通。她从一开始就鼓励我选择这个课题,并常常和我深入探讨。她阅读了本书的每一字句,并给予了非常有帮助的建议。她对于整个课题研究而言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她永远乐于提供帮助并能给予非常好的建议。




贫富之辩:探寻社会公平的基石 《贫富之辩》 深入剖析了全球范围内日益加剧的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现象。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个特定时期或地区的经济数据,而是力图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微的理论框架,用以理解不平等产生的深层结构性原因、其在社会不同维度上的连锁反应,以及人类社会在追求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永恒张力。 本书的叙事视角是多维且跨学科的。它首先从历史的纵深处回溯,考察工业革命以来,技术进步、全球化进程以及国家政策(特别是税收和福利制度的演变)如何共同塑造了当前的财富分配格局。作者摒弃了将不平等简单归咎于个人努力或懒惰的片面论断,而是将焦点置于制度设计与权力结构之上。 第一部分:不平等的结构性根源 本部分系统梳理了导致收入差距拉大的核心驱动力。 1. 资本回报率的结构性优势: 作者详尽阐述了当代经济中,资本收益率($r$)长期高于经济平均增长率($g$)的现象如何固化了财富的代际传递。通过对金融化趋势的分析,本书揭示了金融市场日益脱离实体经济的运行逻辑,成为少数人积累财富的加速器。 2. 技能偏向型技术变革(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 SBTC)的影响: 区别于将技术视为中立工具的传统观点,本书强调了技术创新如何系统性地“奖励”高技能劳动力,同时“惩罚”或取代中低技能岗位。重点分析了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对蓝领和白领中等收入群体的“挤压效应”。 3. 劳动市场的碎片化与工会力量的衰退: 本书详细描绘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劳动关系从“契约式”向“零工式”转变的趋势。这一转变削弱了工薪阶层的集体议价能力,导致工资增长停滞,而高管薪酬却一路飙升,形成了显著的“高层溢价”。 4. 全球化与离岸避税网络: 《贫富之辩》批判性地考察了全球化在促进效率的同时,如何通过资本的自由流动和监管套利,使得跨国公司和超级富豪能够有效地将利润转移至低税率或零税率的司法管辖区,从而侵蚀了各国政府的再分配能力。 第二部分:不平等的社会代价 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探讨收入不平等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并产生深远的负面效应。 1. 对经济稳定性的冲击: 作者论证了极端不平等如何抑制总需求。当财富集中于边际消费倾向较低的顶层人群时,社会的整体消费能力下降,加剧了经济的脆弱性。同时,对高回报率的追逐也可能导致资产泡沫的形成。 2. 健康与教育机会的固化: 本部分引入了公共卫生数据和教育成果统计,清晰地展示了收入差距如何转化为“生命质量差距”。富裕家庭能够购买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和教育资源,这不仅影响了下一代的起点,更导致了社会阶层流动的“硬化”,削弱了社会活力。 3. 政治极化与民主质量的下降: 《贫富之辩》认为,经济不平等直接催生了政治不平等。财富集中赋予了精英阶层不成比例的政治游说能力和媒体影响力,他们能够塑造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政策环境,进而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反馈循环”,损害了代议制民主的有效性和合法性。 4. 社会信任的侵蚀: 通过对社会资本和公民参与度的分析,本书揭示了高度不平等的社会中,民众之间的相互信任度显著下降。这种信任的缺失使得社会更难以在公共议题上达成共识,阻碍了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等跨代际挑战的能力。 第三部分:再分配与矫正的可能路径 在深入剖析问题的严重性之后,本书的收官部分着眼于政策干预的可能性与复杂性,探讨如何在不扼杀创新和效率的前提下,重塑一个更公平的社会契约。 1. 累进税制的现代化: 作者主张对现行的税收体系进行彻底的审视,提出更加有效的财产税、遗产税的改革方案,并探讨了全球最低企业税的实施障碍与前景。重点讨论了如何堵塞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EPS)的漏洞。 2. 投资于人力资本的公共再分配: 本部分强调,最佳的“再分配”并非仅仅是事后的转移支付,而是事前对公共服务的投入。这包括普及优质的早期儿童教育、提供负担得起的终身职业再培训,以及确保全民享有基础医疗保障。 3. 治理资本流动与金融化: 本书提出了一系列针对金融部门的审慎监管建议,旨在降低金融投机活动的系统性风险,并确保金融创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长期发展,而非仅仅服务于财富的快速集中。 4. 劳动者所有权的创新: 区别于传统的工会模式,本书探讨了新型的员工持股计划(ESOPs)、合作社模式以及对平台经济中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保障,旨在让更多的劳动者分享到企业增长的果实。 结论: 《贫富之辩》最终没有提供一个万能的灵丹妙药,而是清晰地指出:收入不平等是一个选择的结果,而非经济的必然宿命。它向读者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道德和政治拷问:一个社会能够忍受多大的不平等,才能在不危及其自身的稳定与活力的情况下继续存在?本书提供了一个严谨的智力工具箱,以帮助理解这场关乎现代文明走向的核心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引人入胜,那种略显压抑但又充满力量感的色彩搭配,加上标题中“不平等”和“为什么重要”的强有力字眼,立刻勾起了我探索的欲望。我一直对社会现象的背后原因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收入不平等无疑是当今社会最显著、也最容易被忽视的议题之一。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这种不平等是如何产生的,它不仅仅是统计数字上的差异,更关乎个体命运、社会结构乃至国家未来的走向。我希望作者能够用鲜活的案例、扎实的论据,带领我穿越宏观经济的迷雾,去理解那些看不见的手如何塑造了我们每个人所处的经济现实。特别是“为什么大多数经济学家”这样一句点睛之笔,让我好奇这本书是否会对主流经济学界在这一议题上的观点提出挑战,或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我猜想,书中可能涉及大量的历史数据、跨国比较,甚至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分析,以呈现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不平等图景。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理解不平等现象背后的复杂逻辑,并思考我们作为个体,或者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该如何面对和应对这一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揭示了收入不平等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为什么它如此重要”以及“为什么大多数经济学家”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作者的论述充满了智慧和批判性,他没有回避任何敏感的话题,而是以一种非常客观和理性的方式,将不平等问题呈现出来。我尤其赞赏他对不同视角和观点的融合,他似乎在构建一个更全面的不平等叙事,挑战了许多固有的经济学理论。我发现,这本书能够引发深刻的思考,它让我开始质疑一些我们曾经认为理所当然的经济现象。书中对不平等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描述,既有宏观的社会层面,也有微观的个体层面,这种多层次的分析,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更深刻的洞察,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并为构建一个更公平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剖析了收入不平等这个复杂而敏感的社会肌体。作者的论述逻辑严谨,条理清晰,每一个观点都建立在坚实的研究和数据之上。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不平等根源的追溯,从历史的演变到当下的政策,他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我一直对“为什么大多数经济学家”在这种问题上的看法感到困惑,这本书似乎给了我一个答案,它挑战了我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认知,让我开始思考,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是否忽视了更重要的东西。书中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不平等状况的对比分析,也极具启发性,让我看到了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不同社会在应对这一挑战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我非常欣赏作者不畏艰难,敢于触碰敏感话题的勇气,以及他将复杂议题化繁为简的能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经济学的书,它更是一本关于社会公平、关于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书。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关心社会问题,渴望理解世界真相的人。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被收入不平等深刻影响的世界里,而我们常常浑然不觉。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没有用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冰冷的数据变得有温度,让我们能够感同身受。我尤其欣赏他对不同群体在收入不平等中的经历的刻画,比如那些被时代浪潮甩在身后的人,以及那些依靠特定优势快速崛起的人。这种对比,让不平等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轨迹。书中对“为什么大多数经济学家”这一点的探讨,更是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以为经济学是关于效率和增长的学科,但这本书却提醒我,经济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公平和福祉。作者似乎在暗示,我们现有的经济模型可能存在着某种根本性的缺陷,导致了不平等的持续加剧。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解释为什么主流经济学界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或者说,为什么我们对不平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本书无疑拓展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所处社会的运行机制。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收入不平等是我们理解当下许多社会问题的钥匙,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样一把钥匙。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能够将那些晦涩的经济学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同时又不失深刻的洞察力。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为什么大多数经济学家”的论述,这部分内容让我对经济学界的主流观点产生了新的思考。我感觉作者在试图揭示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或者说是一种对不平等现象的“沉默”。他似乎在提醒我们,我们所习以为常的经济秩序,可能并不是最理想的,甚至可能存在着某种内在的机制,正在不断地加剧着不平等。书中对案例的选择也非常有代表性,通过这些案例,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平等给个体和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这本书让我对社会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开始思考,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如何关注那些被边缘化、被剥夺机会的人群。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