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鑒藏全書(古玩鑒藏全書)

瓷器鑒藏全書(古玩鑒藏全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士龍 著
圖書標籤:
  • 瓷器
  • 古玩
  • 收藏
  • 鑒賞
  • 古董
  • 陶瓷
  • 文物
  • 藝術品
  • 投資
  • 鑒藏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央編譯齣版社
ISBN:9787511731241
版次:1
商品編碼:12177082
包裝:精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銅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著名瓷器鑒賞和收藏傢陳士龍的《瓷器鑒藏全書》,是一本全麵介紹瓷器的辨僞、收藏、投資、鑒賞等方麵內容的圖書。書中詳細介紹瞭瓷器的各種基礎知識,翔實地講述瞭不同時期中國瓷器的窯口、種類、釉色、造型、紋飾和鑒定要點,以及瓷器收藏鑒賞辨僞的相關知識,文字翔實,體例嚴謹,同時既有專業的藝術品鑒賞鑒定知識與技巧,又有指點迷津的鑒賞指南。書中插配瞭600餘幅來自海內外各大博物館的瓷器珍品圖片,圖文並茂,賞心悅目,博采眾長,在第一時間,從各個角度方位,為廣大瓷器收藏愛好者提供第一手的資料。


  


  

內容簡介

  

本書以獨立專題的形式對瓷器的起源和發展、收藏與鑒賞的相關基礎知識、時代特徵、鑒賞要點、收藏技巧、保養知識等進行詳細介紹,內容豐富,分類科學,圖片精美,價格閤理,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可讀性和實用性。

作者簡介

陳士龍 黑龍江佳木斯市人 生於1976年10月,現任中國收藏傢協會陶瓷收藏委員會秘書長、中國陶瓷博物館館長、中國古玩研究院研究員。代錶著有《中國曆代瓷器收藏與鑒賞》《瓷器收藏投資購買寶典》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NULL

目錄

第一章

瓷器的起源和發展

一、什麼是瓷器/002

二、瓷器的起源/004

三、瓷器的種類/007

四、瓷器的應用/010

1.實用器/010

2.冥器/010

3.陳設器/010

4.玩具/010

5.禮器祭器/010

五、中國古代瓷器的發展/012

1.新石器時期瓷器的發展/012

2.夏、商、西周瓷器的發展/013

3.春鞦戰國瓷器的發展/015

4.秦漢魏晉南北朝瓷器的發展/017

5.隋唐五代瓷器的發展/022

6.宋代瓷器的發展/028

7.遼金元三代瓷器的發展/032

8.明代瓷器的發展/042

9.清代瓷器的發展/048

第二章

瓷器鑒賞

一、名窯瓷器鑒賞/056

1.景德鎮窯/056

2.長沙窯/058

3.汝窯/059

4.官窯/059

5.哥窯/060

6.鈞窯/061

7.定窯/064

8.邢窯/066

9.越窯/067

10.耀州窯/068

11.龍泉窯/071

12.吉州窯/072

二、瓷器的器型鑒賞/074

1.實用器/074

2.陳設器/102

3.禮器/106

4.明器/107

三、瓷器的紋飾鑒賞/110

1.植物紋/110

2.動物紋/121

3.人物紋/141

4.幾何紋/146

5.吉祥紋/150

四、瓷器的釉彩鑒賞/156

1.釉瓷/156

2.彩瓷/158

五、瓷器的題款鑒賞/162

1.款識的類彆/162

2.款識類題記/165

3.詩文字句類題記/165

第三章

瓷器的辨僞

一、瓷器作僞的形式/168

1.舊器加新彩/168

2.新瓷埋藏法/168

3.酸液去光法/169

4.茶堿水煮法/169

5.後刻款識法/169

二、瓷器的傳統鑒彆技巧/170

1.觀造型/170

2.觀紋飾/171

3.觀外錶/172

4.觀數量/172

5.掂重量/172

6.觀胎質、釉質/172

三、明清瓷器的鑒彆技巧/174

第四章

瓷器的市場行情

一、瓷器的價值/178

1.文物價值/178

2.曆史文化價值/179

3.藝術價值/181

4.收藏價值/182

二、瓷器的價格走勢/183

1.價格分析/183

2.市場分析/184

3.行情分析/186

第五章

瓷器的購買

一、購買瓷器的準備工作/192

1.認清年代/192

2.認清造型/194

3.認清紋飾/195

4.認清工藝 /195

二、瓷器的購買途徑/196

1.拍賣公司拍賣/196

2.文物商店購買/197

3.專業市場購買/198

4.典當行購買/199

5.圈子內購買/200

6.網絡渠道購買/201

三、把握適當的購買時機/202

四、準確判斷好齣售時機/204

第六章

瓷器的保養

一、避免擠壓與碰撞/208

二、避免陽光長期直射/208

三、遠離汙染源/209

四、遠離化學製劑/209

五、掌握正確的清潔保養技巧/210

六、掌握正確的把玩方式/211

前言/序言


古籍珍賞:中國古代文學與曆史的璀璨星河 一、引言:穿越時空的閱讀之旅 中華文明綿延數韆年,留下瞭浩如煙海的文獻典籍,它們如同深邃的星空,記錄著先民的智慧、時代的變遷與人生的百態。當我們翻開這些泛黃的書頁,與韆年前的智者對話,感受曆史的呼吸時,我們所進行的,正是一場穿越時空的閱讀之旅。 本書《古籍珍賞:中國古代文學與曆史的璀璨星河》,並非聚焦於物質文明的鑒賞,如瓷器之精妙工藝,而是將目光投嚮精神文明的瑰寶——那些奠定中華文化基石的經典著作與曆史記錄。它旨在為那些對中國古代文化懷有深厚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係統而深入的導覽,去領略古代文人心靈的深度與曆史敘事的廣度。 本書的選材,嚴格遵循古代文獻的經典性、思想性與藝術性標準,涵蓋瞭從先秦諸子到明清小說的重要分支。我們力求以兼具學術嚴謹性與大眾可讀性的敘述方式,展現古代文獻的獨特魅力,並剖析其深遠影響。 二、第一捲:思想的源頭——先秦諸子與經典奠基 本捲將目光聚焦於中國思想史的第一個高峰期——春鞦戰國“百傢爭鳴”的時代。這一時期,思想的碰撞與交流,構成瞭中國後世兩韆多年社會結構與倫理道德的底層代碼。 1. 《論語》與儒傢精神的鑄就: 我們將細緻解讀《論語》中的核心概念,如“仁、義、禮、智、信”,探討孔子對個體修身與社會和諧的終極關懷。重點分析其在春鞦末期社會秩序崩塌背景下的積極意義,以及其對後世政治哲學與教育理念的決定性影響。不再僅僅是背誦篇章,而是深入探究孔門思想的內在邏輯與實踐意義。 2. 道傢智慧的逍遙與順應: 深入《道德經》與《莊子》,闡釋“道”的本體論意義。我們會解析老子“無為而治”的政治理想,以及莊子筆下“齊物論”所蘊含的超越世俗藩籬的自由精神。這部分內容將著重於辨析道傢思想與儒傢思想在治國與修身上的互補性與張力。 3. 法傢與墨傢的現實關懷: 簡要梳理韓非子構建的嚴密法治體係,分析其對秦朝統一帝國的構建所起的作用。同時,不會忽略墨子“兼愛非攻”的樸素人本主義思想,探討其在古代社會中的實踐睏境與現代價值的重估。 三、第二捲:史學的巨擘——紀傳體與編年體的交響 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而古代史學著作的體例與敘事藝術,本身就是一種高超的文學創作。《史記》的“述者之筆”與《資治通鑒》的“鑒前之鑒”,構成瞭古代史學的雙峰。 1. 《史記》的人物畫廊: 本捲重點分析司馬遷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的史學抱負。我們將選取項羽、劉邦、刺客列傳等經典篇目,剖析司馬遷如何將曆史人物寫得栩栩如生,充滿悲劇色彩與崇高的人格魅力。探討其在“正史”傳統中,對個體生命命運的關注,如何超越瞭單純的政治記錄。 2. 編年史的宏大敘事:《資治通鑒》的鏡鑒作用: 審視司馬光以時間為軸綫的敘事手法,如何構建起從戰國到五代上韆年治亂興衰的宏大圖景。重點分析其在史料選擇和評論上的平衡性,以及“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的實用主義精神。 3. 地方誌與傢傳的側影: 簡要介紹古代地方誌(如部分郡縣誌的序言與大事記)和私人筆記(如魏晉筆記)的價值,它們提供瞭官方史書之外,更為鮮活、更具煙火氣的社會生活切片。 四、第三捲:文學的巔峰——唐詩宋詞與元麯的音韻之美 本捲將徹底轉嚮文學藝術的殿堂,探尋古典文學在不同曆史階段所達到的藝術高度。 1. 唐詩的意境與格律: 詳細解析近體詩(律詩與絕句)的聲律對仗之美。重點賞析李白的豪放飄逸、杜甫的沉鬱頓挫、白居易的通俗平易,以及王維、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所營造的禪意境界。分析唐詩如何成為中國士人精神寄托的主要載體。 2. 宋詞的婉約與豪放: 宋詞的興起,標誌著文學從“載道”嚮“抒情”的進一步深化。本捲區分柳永、李清照的婉約之美與蘇軾、辛棄疾的豪放曠達。探討詞的句式長短不一(長短句)如何更貼閤個體情感的細微波動與時代的蒼涼底色。 3. 元麯的市井生命力: 關注元代雜劇與散麯的勃興,分析其語言更加口語化、敘事更加戲劇化的特點。以關漢卿、王實甫的作品為例,揭示元麯如何反映市民階層的情感訴求與對社會不公的隱秘反抗。 五、第四捲:哲思與實用的交匯——古代科技與醫學典籍 古代文獻並非隻有風花雪月,更有對自然規律的深刻探索與對人類福祉的實際關懷。 1. 《本草綱目》的博物精神: 探討李時珍的醫學研究如何體現瞭係統性的觀察、記錄與分類能力。分析其在藥物學分類上的創新,以及其體現齣的不畏艱險、鍥而不捨的求實精神。 2. 古代農學與水利思想: 簡要介紹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詳盡的農事指導,展現古代農耕文明的精細化管理。同時,迴顧都江堰、大運河等水利工程背後的古代工程學原理與文獻記載。 3. 數學與天文的邏輯之美: 賞析《九章算術》中的代數與幾何思想,展示中國古代數學的獨特體係。並探討古代天文學記錄(如乾支曆法)如何與政治、哲學緊密結閤。 六、結語:重溫經典,活化曆史 《古籍珍賞》旨在提供一把鑰匙,開啓通往中國古代精神世界的廣闊疆域。閱讀這些經典,不是為瞭復古,而是為瞭更好地理解我們“從何處來”,並以更深厚的文化底蘊去麵對“往何處去”的未來。本書所呈現的,是中華文明數韆年智慧的結晶,是曆代文人事格的最好見證。通過對這些文獻的細緻品讀,讀者將能深刻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中那種獨特的韌性、深沉的思辨和無可替代的藝術魅力。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從一個收藏者的角度去審視這本書,發現它在“市場價值判斷”和“現代贋品辨識”方麵的內容相對薄弱,這對於一本定位為“鑒藏全書”的書來說,是一個不小的遺憾。書中對古代的工藝流程和曆史背景的考證無疑是頂級的,它詳細解釋瞭為什麼某件東西是“真”的,其工藝如何符閤時代特徵。然而,當我們真正麵對市場上的實物時,我們需要的不僅是知道古代的“真”是什麼樣,更重要的是要能分辨齣近現代高仿品的“僞”在哪裏。這本書似乎默認讀者已經擁有瞭辨彆作僞手段的常識,對現代化學修復、做舊手法、以及近幾十年技術進步帶來的新型仿製品幾乎沒有著墨。因此,讀完此書,我感覺自己對宋元時期的美學高度有瞭更深的理解,但一涉及到如何避免在古玩市場中上當受騙,這本書提供的直接有效指導就顯得力不從心瞭,更像是一部沉睡在博物館庫房裏的研究文獻,而非一把行走江湖的利劍。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似乎更貼閤一位資深學者的思維邏輯,而不是一個尋求快速掌握知識的現代讀者的需求。它似乎是從古代典籍的脈絡中直接“翻譯”過來的,缺乏現代圖書編撰中常見的清晰的導讀和索引係統。例如,某一特定器型(比如明代甜白釉高足杯)的斷代特徵,可能分散記錄在關於永樂、洪熙、宣德三個不同章節的零散段落中,需要讀者自己動手梳理和歸納纔能形成一個完整的認知框架。這種“需要讀者主動重構知識體係”的方式,對於那些希望快速建立一套鑒彆方法論的初學者來說,無疑是極其不友好的。我常常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在前後翻閱,試圖找齣所有關於“某種紋飾的演變”的論述,纔能勉強拼湊齣一個完整的知識點。如果能增加係統性的對比錶格、時間軸圖示,或者至少在前言中提供一個清晰的“如何使用本書”的指引,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將得到指數級的提升。

評分

這本厚重的書,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曆史分量。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略知皮毛的愛好者,我原本期望它能像一位和藹的老者,循循善誘地為我揭開那些神秘的瓷器麵紗。然而,書中的敘述方式更像是一篇篇嚴謹的學術論文,充滿瞭晦澀的術語和繁復的斷代考證。對於那些已經對胎釉、款識有深入瞭解的行傢來說,或許能從中找到寶貴的學術支撐和細緻入微的對比數據。但對於我這種“入門級”的讀者,許多段落讀下來,感覺就像在迷宮裏繞圈子,需要反復查閱字典和相關資料纔能勉強理解作者想要闡述的某個細微差彆。書中對於不同時期窯口的工藝特點分析得極為詳盡,甚至連特定時期溫度控製對釉麵産生的微小變化都有深入的探討,這無疑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專業功底。隻是,這種詳盡有時候會讓人感到壓力,仿佛作者在用一種“不容置疑”的口吻,將一個知識體係牢牢地壓在你的麵前,而不是溫柔地邀請你一同探索。期待能有更多結閤實物圖片進行直觀對比的篇幅,這樣對於初學者來說,無疑是更友好的學習途徑,純粹的文字描述,對於視覺藝術的學習來說,終究是有些枯燥和抽象瞭。

評分

拿到這本書,首先被其浩瀚的篇幅所震撼,感覺像是搬迴瞭一座小型的資料庫。我一直對明清官窯的興衰史抱有濃厚的興趣,特彆是雍正、乾隆盛世那些精美絕倫的彩瓷。然而,這本書的側重點似乎更偏嚮於早期青瓷和宋代五大名窯的“技術麵”剖析。每一章對定窯的覆燒法、哥窯的“金絲鐵綫”的成因,都有極其專業的化學和物理學解釋,深入到瞭泥料配比和燒製氣氛的控製層麵。雖然這些內容無疑是硬核的,對於想成為專傢的讀者是極好的養分,但對於我這種更關注藝術風格演變和時代背景下審美趣味變化的普通藏傢來說,略顯“失焦”瞭。書中對藝術史脈絡的梳理相對薄弱,很多名品齣現時的社會環境、文人情趣的交融描述非常少,導緻閱讀時缺乏一種曆史的縱深感和代入感。翻閱瞭大量篇幅,我仍然感覺自己隻是在看一份高精度的技術圖紙,卻缺少瞭對那位偉大的匠人及其所處時代的“人性化”側寫。也許,這本書更適閤被定位為一本“陶瓷材料學與工藝分析指南”,而非麵嚮大眾的“鑒賞通史”。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部分,是我閱讀過程中最大的“攔路虎”。對於鑒賞類書籍而言,圖文的配閤是至關重要的,它需要清晰的細節圖、正確的色彩還原,以及恰當的標注來輔助文字描述的理解。在這本書中,大量篇幅依賴於文字堆砌來描述釉色的微妙差異——什麼“雨過天青”、“梅子青”,在沒有高質量實物對照圖的情況下,讀者隻能依靠自己模糊的想象去構建畫麵。更令人費解的是,部分配圖的清晰度和色彩失真問題較為嚴重,一些本應凸顯的開片紋理或款識細節,在低分辨率的印刷下顯得模糊不清,這極大地削弱瞭文字描述的說服力。每次讀到一個關鍵的鑒彆點,我都得停下來,放下書本,試圖在腦海中去復原那個畫麵,效率自然大打摺扣。可以理解,齣版古籍資料的圖片獲取難度大,但既然定位是“全書”和“鑒藏”,這種基礎的視覺呈現質量,實在是辜負瞭作者那些精妙的考證和深入的研究成果。

評分

好書

評分

瓷器鑒藏全書(古玩鑒藏全書)

評分

瓷器鑒藏全書(古玩鑒藏全書)

評分

不錯的一本書!

評分

好書

評分

書角有破損。

評分

書角有破損。

評分

好書

評分

好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