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是宋史1:太祖开国

如果这是宋史1:太祖开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天流云 著
图书标签:
  • 宋史
  • 历史
  • 太祖
  • 开国
  • 古代史
  • 中国历史
  • 历史人物
  • 赵匡胤
  • 宋朝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7886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8924
品牌:磨铁图书(Xiron)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2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帝国的蓝图。

阴差阳错,期间历史的进程只要稍微正常一点点,就绝不是这个结果。而这些,也导致了新帝国的不一样。

身为军人的开国皇帝却压抑军队;拥有一生不败的战绩,却在历代所有开国皇帝中创造出拓地速度垫底的纪录;站在支离破碎的土地上,却以惊人的速度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财富!

十七年后,站在帝国之巅,荣耀、威信、年龄都处在JI佳状态,却突然间陨落,在一个风雪之夜独自一个人躺在冰冷的万岁殿中死去……

这一卷宋史里有太多的传奇与谜团,是一段恢弘的史诗,更是一团光怪陆离的烟云,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理解。


作者简介

高天流云,本名刘羽权,沈阳人,从事宋史研究多年,其出版的历史著作《如果这是宋史》系列,是畅销十年的白话宋史口碑之作。

目录

第一章 我本乱世一根草

第二章 冻不死的种子

第三章 皇帝流水线

第四章 让天下人都签投名状

第五章 折磨自己老板的员工

第六章 天下英雄他ZUI强

第七章 冯道之殇

第八章 第—战将赵匡胤

第九章 陨落的太阳

第十章 机关算尽伤聪明

第十一章 北宋诞生记

第十二章 请注意,现在我是皇帝

第十三章 我的江山我装修

第十四章 我有一个梦想

第十五章 胜利者的规矩

第十六章 天杀的城墙

第十七章 宋朝的内核

第十八章 征南汉

第十九章 寄生胎

第二十章 我的名字叫李煜

第二十一章 五字错千年

第二十二章 烛光摇曳话当年

第二十三章 魂归洛阳川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我本乱世一根草


中国这一段的历史,从一个人的离家出走开始。

赵匡胤,时年21岁,已婚。此前的生活平静得像是一潭死水,没有任何特别点的事发生。21年的平淡无聊,出生时却很不得了。据说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生出来时体有金光,三日不散,胞衣如菡萏。

这都成了他日后伟大非凡的理由。

可怜的赵匡胤,这是多么严重的异形胎加新生儿黄疸,一连黄了三天还没好,还被人调侃了一千多年!

在这空洞无聊的21年里,赵匡胤干过的唯一一件出点格的事,就是骑了一匹烈马冲出城,结果脑袋命中城门,硬生生栽下马来。旁观的人吓坏了,以为他这下铁定死梗了,却不料他立即就跳了起来,不仅没事,反而冲向那匹害他丢了面子的马,骑上去,直到马服了,面子找回来为止。

结果是郁闷的,千百年来从来没人佩服他意志坚强,年纪轻轻就把铁头功练到炉火纯青,反而大搞封建迷信,说有金甲神时刻守护,根本没他本人什么事。


话说,一个在冷兵器时代的军营里长大的男孩子,居然在21年的时光里,才弄出来这么一丁点的“光荣”事迹,他的折腾能力和顽劣性也就可想而知了。他本应该一直活在父母的身边当个乖宝宝,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呢?

在99.9%的历史记载里,都说他是因为天生英才难自弃,实在是没办法寂寞,甚至是看到了五代十一国(不是笔误,这段时期可以说是五代十国,也可以是五代十一国,具体原因以后再说)时兵祸连连,生灵涂碳,他才不得已离开慈母妻儿,出去执行上天的神圣使命拯救苍生的。

事实上呢?

非常简单,他家穷,得出去找食吃了。

穷啊,在那个时代里,连皇帝都没觉得自己富裕过。翻开史书,满纸都是禁贩私盐,五斤以上就处死;牛皮全归国有(军需),家存一寸或者贩卖一寸,就处死;铸钱太薄,十余纹叠加起没有以前一个厚,简直就是薄铁片子,而且敢私铸就处死……反正都是死。至于水灾旱灾虫灾或者兵灾时人怎么活,那可真是有难度,如果能真实记录下来的话,现在市面上的那些火暴畅销,专门吓小女生的恶心型恐怖片就可以歇菜了。

一点都没有夸张,《人肉叉烧包》之类的片子只不过是些个体变态者的单独行为,如果满城,或者方圆几百里内都成了这种店铺,且时刻营业的话,是什么世界?请郑重记住下面这句话――那、时、真、的、人、吃、人!

然后我们才会知道后来的赵匡胤有多么的伟大。

那么这时就出现一个问题――在这样的世道里,赵匡胤居然能活到21岁,还娶妻生子了,才不得已离家谋生,他家似乎混得很不错啊。

事实上也真的不错。


赵匡胤的祖先可考的能追溯到他的高祖,名叫赵(月兆),生活在唐代,做过永清、方安、幽都这三个县的县令;曾祖父赵珽在唐代藩镇势力上升时期,历任藩镇属官(注意,藩镇),兼御史中丞,在朝廷里有一定地位;祖父赵敬生于唐末,文武兼备,出任营、蓟、涿三州的刺史;父亲赵弘殷在后唐庄宗皇帝李存勗手下任职,是禁军中飞捷军指挥使。

从以上的资料可以看出,赵家祖上其实从来都没有真正的显赫富贵过,大都只是些县市级的中层干部,不过都挺油滑干练,比较识时务。中央不行了,马上就转地方,汉族的朝廷不行了,马上就给少数民族的政权打工,而且非常忠诚可靠。

他们被各个时代的各个不同种族,不同朝代的领导人所信任欣赏,时刻在皇帝身边工作,包括赵匡胤。

只不过他最后坏了规矩。


为了更好的了解赵匡胤的成长经历,我们很有必要先知道他的生长环境,以及环境的不断变化。


一切从后梁说起。

终结者朱温。

朱温,讳晃,本名温,宋州砀山人,本是农民。后来又叫朱全忠,不过他很讨厌这个名字,根据他的行为和职业,这简直就是在骂他,并且这是唐朝赐给他的,可他本来是黄巢的人。

黄巢起义,龙蛇混杂,朱温是他的得力部下,一直帮着他攻进了长安当上了皇帝。

皇冠压顶,黄巢马上就变了,简单地说,他变成了刚刚逃跑的唐朝皇帝。此人天天和宫女PK,并且信任太监,其结果匪夷所思,他居然让这些在唐朝后期能决定皇帝废立的死太临们重操旧业,在他的起义军里当上了监军。

朱温惨了,他像唐朝的将军们一样被压制,被欺负,时刻被太监海扁。他冤,他不服,他按照正常程序向他的陛下不止一次地上报申诉,可是一点回音都没有。因为都被太监们习惯性地截留了。

这时候朱温的反应也是非常习惯性的,他本性勃发,不可遏制,一刀下去,让太监又丢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身体部件――脑袋。

后来发生的事可以证明,他把太监们恨到了极点,成了所有太监的噩梦。

朱温宣布向唐朝投降,成了宣武(汴洲,河南开封)战区的节度使,马上向老上级黄巢开战。

这个时候,朱温并不孤单,他在战场上有一个真正强有力的队友,那就是强悍的世袭雇佣兵种族――沙陀人。


沙陀人真正走进中国的历史,是在公元八世纪时。中国丧失了西域(新疆及中亚东部)之后,沙陀人从故乡蒲类县归附了吐蕃,作了侵略中国的先锋部队,从此开始了他们的雇佣兵生涯。

沙陀人每战必胜,战果辉煌,给吐蕃人带来了大批的战利品和几乎不受其它种族攻击的威望。可是他们也证明了会工作的人,通常都不会处理工作关系的悲剧。他们过分的骁勇善战,让东家吐蕃人都心里发毛,谁愿意和千万把如此锋利的异族刀子在一起生活?于是,吐蕃人打算把他们南迁。

沙陀人幸运的事先得到了消息,他们在九世纪刚开始时,向欺骗员工的吐蕃人拔出了刀。一场火并之后,转战东奔,向中国投降。唐政府大喜过望,把他们安置在灵州(宁夏灵武)附近。从此,他们向汉民族效力,同样的骁勇善战,同样的所向无敌。向西曾经攻击回纥汗国的王庭,向东迁移后,主要的工作变成了帮助唐王朝消灭国内的叛乱。

当黄巢的菊花盛开时,沙陀人的领袖名叫李克用。

李克用遵守工作合同,全力攻击黄巢,不仅把黄巢赶出长安,而且穷追不舍。黄巢东撤,正好路过宣武战区,也就是他老部下朱温的地盘。一场大战,结果是朱温喊了救命。

沙陀兵团听见了。

李克用以河东战区(山西太原)节度使的身份,亲自率军赴援。再次大战,黄巢还是不敌,再次跑路。

李克用和朱温也需要休整了,打扫战场后,由朱温尽地主之谊,在开封城里,摆出丰盛大餐犒劳救命先生李克用。

事后证明,经常喜欢而且习惯动刀动枪的人,还是不要在一起喝酒的好。酒席筵上李克用喝高了,他怎么看朱温都是个灰孙子模样。

李克用笑嘻嘻地对朱温说三道四,主要内容也就是说你真不是个男人,连些被我打跑的土匪都打不过,而且还主动叫唤喊救命,真是没种之类的惯例性酒话……本来这或许没什么,哪个男人喝酒不吹牛?也或许这类话李克用也说习惯了,谁让他兵强马壮所向无敌,经常救别人的命呢?

可是朱温受不了,他死盯着李克用,心理习惯性地阴冷。他看着李克用越来越放肆,甚至是非常享受他这时的难堪和愤怒的嘴脸,从牙缝里迸出了两个字:“关门。”

关的是城门,跟着朱温拔出了刀子。一场火并,李克用冲了出去,可是他带到城里的弟兄,没一个能活着出去。

这个梁子结死了。

这之后,朱温穷追黄巢,逼得黄巢在狼虎谷(山东莱芜)自杀。然后他数年苦战,才击败了秦宗权。

秦宗权是这个时代,甚至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为卑鄙狠毒的人,万死不足以蔽其辜。他的部队行军,一向不带粮草,只用车子装载盐和人的尸体,饿了就割肉烹食。他平时的行为也就可想而知。

朱温占领蔡州,又一口气吞并了感化战区(徐州,江苏徐州)、天平战区(郓州,山东东平)、宣义战区(滑州,河南滑县)、泰宁战区(兖州,山东兖州),成了很肥的军阀。

之后,他好运连连,登峰造极,成了董卓、曹操以及袁绍的结合体。他突然间接到了当时的宰相崔胤的密信,命他带兵进京救驾。朱温大喜,天上真的掉下了馅饼,而且准确地砸中了他!

朱温进京,他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皇宫,根本没兴趣搭理皇帝,先把太监们斩尽杀绝。一共几百人,全部死在刀下。其中不仅有两个新任命的禁军司令官,连绝大多数无权无势、也属于被迫害的小太监们也不放过。史称当时哀号呼冤之声,宫外数里皆闻,把皇上和大臣们彻底震住,以后少废无数口舌。接着朱温下令,再把派到各战区当监军的太监们也都就地处决。

这个命令各战区的同志们通力合作,愉快合作!

为时149年(公元755――903年)的宦官统治天下的时代终于结束了。

在这149年里,层出不穷的死太监们可以随意废立李世民的子孙,天下所有事情都由他们操办。虽然他们也是人,也有人权和参政的欲望,但是做出来的事实在太混账了些,真是死不足惜。只不过,谁也不会料到,干掉他们的人居然会是朱温,这也许就是恶人自有恶人磨吧。

这之后,朱温把长安拆了。长安城的宫殿和所有民宅全部拆毁,百万市民立即赤贫。

长安,这座先后作为中国首都长达1038年之久的显赫巨城,就这样被彻底毁坏,永远丧失了被选为帝都的资格。

朱温带着皇帝和长安全体市民一起回他的老家根据地开封。


朱温像曹操那样把皇帝弄到手,却没耐心长时间地养着。仅仅4个月之后,他就干掉了当时的皇帝李晔,立李晔的儿子李柷即位。3年后,他命令李柷禅让。

伟大的唐朝终于在名义上也彻底地灭亡了,后梁建立,国都开封。

这个消息让天下乱上加乱,所有的节度使们一起大骂朱温乱臣贼子,然后都忙着在自己的地盘自立为王,五代十一国正式开始。他们的带头大哥朱温,在当了6年皇帝(死的前一年还屠城)之后,被他的儿子一刀干掉。再11年后,记忆力健全的沙陀人等到了机会,他们这时的首领李存勗奇袭开封,把姓朱的人连根拔起。

没有梁了,现在的主人又姓了唐。只不过,它们都是“后”。

这之前,北方的桀燕帝国,西边的岐王国,都已经被李存勗先期做掉。如果去掉它们,加上北汉,那么就是“五代十国”。如果保留它们,就是十一国。

很烦是不是?人家都报过名了,却不带人家玩。可谁让五代十国叫着顺口。


赵匡胤出生在后唐。

后唐庄宗李存勗之后是后唐明宗李嗣源,这位陛下喜欢干的事是拜月梵香,同时喃喃自语。

他通常都会这样说――天啊地啊,你们都知道,俺本是个蕃种土包子,被人强迫的才做了皇帝,可不是俺自愿的。你们就早点降下来个圣人吧,好把俺赶下台。

(某蕃人也,遇世乱为众推戴,事不获已,愿上天早生圣人,与百姓为主)

历史证明,他的确是个蕃种土包子,他忘了,伟大的天可汗李世民的身上就流淌着蕃种鲜卑人的血液,亏他还宣称自己是大唐王朝的合法继承人。

圣人真的降下来了,就在离他皇宫不远的夹马营。赵匡胤出生了,那一天是公元927年3月21日,为后唐天成二年。

李嗣源痴痴地等待,并不知道他的祈祷已经成功。他没兴趣东征西讨,怕抢了未来圣人陛下的功劳,而沙陀人的军威也让其它的“皇帝”们对他没兴趣。就这样,一连8年没有战争,后唐境内风调雨顺,连年丰收,李嗣源过的是小康生活,连带着在他身边讨生活的赵匡胤一家也过得下去。

可是李嗣源毕竟老了,他死了,他的儿子李从厚接班。李从厚没事找事,在公元934年做了一件事,表面上看很简单,就是让他的义兄李从珂搬个家。也不太远,从陕西凤翔搬到山西太原。

按说太原总比凤翔大,职务上也是平级调动,明明是偏向自家人,可李从珂的反应却是突然抓狂,他直接起兵,攻陷洛阳,把本已经弃位逃跑的李从厚抓住干掉。

李从珂真是疯了吗?当然没有,虽然他义弟的皇帝宝座让他流口水,可要他主动造反,还真没这么利索。

藩镇的宿命——搬家马上死。

节度使离开根据地,失去自卫力量,在途中就可能被一纸诏书赐死。与其死得那样窝囊,为什么不明刀明枪地干上一仗?!

这是场流了血的政变,规模之大,包括换了皇上。可是像奇迹一样,事变过后,赵匡胤一家人安安稳稳的,毫发无伤。最神奇的是一家之主赵弘殷居然还在新皇帝的禁军中找了份差使,而且还是个官,一点都没受影响。

可见赵弘殷先生绝对没有贴身保护当时逃难的主人李从厚陛下,他失职了。


不管怎样,赵匡胤仍然在平安地长大。

三年之后,在他十岁时,发生了一件事。当时还是个小孩子的他绝对不会想到,这件事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麻烦,同时也是他子子孙孙永远都搞不定的任务。起因是皇帝李从珂也犯了前任皇帝李从厚的毛病,要他的姐夫,河东战区节度使石敬瑭也搬个家。

石敬瑭再度抓狂,但没有马上起兵。理由很简单,他没那个实力。可是他绝对不想等死!怎么办?讨伐他的军队已经在路上了,千万把刀子正在向他越逼越近!

一定要想出个办法来……办法有了。他想到了契丹,他要向契丹求救,用土地换生命――用中国的土地换他的生命!

燕云十六州,幽、涿、蓟、檀、顺、瀛、莫、蔚、朔、云、应、新、妫、儒、武、寰。东西约600公里,南北约200公里,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这是3个台湾岛,被石敬瑭连同土地上的中国人,都断送给了异族!更要命的是,我们千百年来倚为生命屏障的万里长城,已经彻底失去了功能。因为敌人已经越过了它,进入了中国本土。

从此,燕云十六州到开封,一马平川500公里,再没有一个险要的关隘可以阻挡敌骑,而我们要反击,就要逆着地势向上仰攻……下面的事情就简单了,猪都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当时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大喜如狂,立即御驾亲征,动员全族力量帮助石敬瑭去摆平李从珂。

在这里,实在没有理由咒骂耶律德光乘人之危。换我,我也这样做,我得为自己的子民和后代子孙谋富利!要怪,只能去怪那些对不起自己民族的败类吧

石敬瑭表示没有压力,因为他也是沙陀人,与汉人没关系。

就这样,后唐完蛋了,只有14年,比朱温建立的后梁还少了3年。末代的后唐皇帝李从珂带着传国宝玺登玄武楼自焚,在后唐的灰烬中后晋粉墨登场。

这时的洛阳也残破了,石敬瑭把帝都迁到了他的根据地开封,也就是汴京。赵匡胤的父亲再次显示了他的特长,他居然还是新皇帝的禁军,仍然是个不大不小的官!

我无意讽刺他,在乱世中谋生存,为妻儿求温饱,是一个男人的可贵本能。

赵匡胤随着父母从洛阳来到了开封,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开始了新的生活。生活仍然平静,这时的他会想到吗?他现在生存着的这座城市,有一天,也会成为他的帝都,人们也会对他俯首膜拜,山呼万岁……


石敬瑭当上皇帝了,可是谁也没有料到,他突然间心理变态,严重的程度在历史上前无古人。

他先是认真履行了事先签订的买卖双方合同,把燕云十六州连同所有原住民都交割给了契丹。按说这样就已经货款两清各不相欠,契丹人都乐疯了。

这种急病乱投医式的许诺,事后多半都不会认账,哪怕只兑现了50%,都是无可救药的老实人,可是他没隔两年,居然隆重地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这要求新奇别致得让耶律德光都措手不及,使他两颊飞红、芳心忐忑。

“爹,让我当你的儿子吧。”

这就是四十七岁的石敬瑭向三十七岁的耶律德光提出的要求。

还有什么好说的?一个国家出了卖国贼一点都不稀奇,哪个民族哪个时期没有过?不过这样主动寻找外国主子,把国土像大白菜一样送人,再恬不知耻地称父称儿的行径,有谁看见过吗?就算是后世的卖国大盗袁世凯在签割让外蒙的二十一条时,也没找个外国干爹过瘾。

耶律德光实在是拿他没有办法,只好收下了这个儿子。他的儿子当了七年的皇帝后,终于先他而去了。继位的人是他儿子的侄子,名叫石重贵。这个孙子,就让他心烦了。

石重贵承认是孙子,可是却绝对不称“臣”。也就是说,在私人关系上,你是我爷爷,可是在工作关系上我们是平等的!耶律德光哭笑不得,姓石的人可真是各有各的特色,那就随他去吧。

可是石重贵的下一个举动,就不由得耶律德光不抓狂了。

石重贵把在后晋经商的契丹人全都抓了起来,不问青红皂白一律砍头,正式断绝了两国贸易。这还不算,石重贵整军经武,动员全国军队,准备重温沙陀人当年横扫天下的雄风。他下旨――“生擒德光者,擢升节度。”

好了,耶律德光明白了,该做什么已经完全清楚。他再次御驾亲征,沙陀人早已不是当年强悍无敌的雇佣兵种族了,契丹兵团没费什么劲,就搞掂了开封。

后晋,只立国11年,就毁灭在当初缔造它的恩主手里。所有姓石的皇族,包括石重贵和他的家人、石敬瑭的老婆,也就是李从珂的姐姐,都被放逐到东北两千公里以外,绝对荒凉神秘的黄龙府――现在的吉林省农安,以后具体怎样再也无法考证。

这一年赵匡胤已经20岁,他19岁结婚,此时已经是个完整的成年男人了。他应该亲眼目睹了契丹兵团进入开封城门,亲眼看到了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登上了城楼,微笑着向惊慌奔逃的开封百姓们说――-我也是人,你们不要害怕,我来当你们的皇帝,让你们休养生息。

当天日落时分,契丹皇帝退出开封城,驻兵赤冈。真是奇迹,契丹兵团虽然已经破城而入,但是并没有顺势剽掠抢劫。



史海拾遗:一部跨越时空的宋代风云录 书名: 史海拾遗:一部跨越时空的宋代风云录 作者: [虚构作者名,如:李观潮]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如:文源书局] 出版时间: [虚构年份,如:2023年10月] --- 卷首语:北宋之镜,映照千年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断代史,而是一系列围绕宋代(特指北宋时期,因其开创性与复杂性尤为引人入胜)关键节点、制度变迁、以及影响深远的人物群像所展开的深度探析。我们试图穿透史料的迷雾,不仅仅记录“发生了什么”,更着重于追问“为什么会这样”,以及“由此带来何种绵延至今的影响”。 《史海拾遗》 聚焦于宋朝三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那些常常被宏大叙事所忽略,却对历史走向起决定性作用的微观层面与制度肌理。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面清晰的镜子,映照出这个被誉为“积弱”却又充满文化活力的王朝的真实面貌。 --- 第一部分:士人阶层的崛起与权力重构 聚焦主题: 探讨宋代科举制度的成熟及其对传统士族、门阀的根本性冲击。 一、 谁是“士”?——从门第到才能的权力转移 本书开篇便深入剖析了北宋初年,统治者如何利用扩大科举录取名额、改革考试内容(如“糊名法”的初步应用),来构建一个更忠诚于中央、依赖皇权的官僚体系。这不仅是人事制度的变革,更是社会阶层流动的剧变。我们考察了那些出身寒门的官员,如何在官场中摸爬滚打,他们的家族如何借由仕途实现阶层的飞跃,以及这种新贵阶层在面对外部军事压力和内部财政危机时的表现。 案例分析: 对王安石变法前夕,改革派与保守派在朝堂上的理念冲突进行细致梳理,重点分析“人才观”的不同,如何导致了宋代政治斗争的频繁化和复杂化。 制度剖析: 详细考察“荐举”制度的衰微与“常科”制度的兴盛,解释为何宋代文官集团的凝聚力与专业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二、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实践与困境 宋太祖、太宗时期确立的“重文抑武”基本国策,并非空穴来风。本章深入分析了这种政策在文官集团权力上的扩张。我们考察了中书省、枢密院、三司等核心机构的权力制衡,特别是文官对军事决策权力的逐步渗透。然而,这种对文官的过度倚重,也带来了体制上的巨大张力:决策效率的低下与政治斗争的内耗。 制度细节: 阐述“封驳权”在宋代的实际运作,以及皇帝与宰相之间微妙的权力博弈。 思想背景: 探讨程朱理学等新儒学思潮,如何为文官集团的政治伦理提供了理论支撑,使其在道德上占据制高点。 --- 第二部分:财政的奇迹与财政的困局 聚焦主题: 宋代商业革命对国家财政的影响,以及“冗官”、“冗兵”问题的根源。 一、 商业的勃兴与货币的革命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商业化程度最高的时期之一。本书将详细考察城市经济的发展,从汴京、临安的坊市制度瓦解,到夜市的兴起,以及海外贸易(如广州、泉州)的繁荣。重点分析了交子、会子等纸币的出现,这是金融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但也为后世留下了通货膨胀的隐忧。 经济数据考察: 分析宋代政府财政收入中,商业税和手工业税所占比例的提高,以及其对农业赋税的依赖程度的降低。 地理经济: 探讨大运河的维护与漕运制度对稳定国家经济命脉的关键作用。 二、 庞大的国家机器与财政赤字 宋代文官集团的扩大,必然带来庞大的人事开支。本部分将深入剖析“冗官”现象的成因,这并非是官员的懈怠,而是制度设计下的必然产物——皇帝需要用官职来笼络和安抚不断涌现的精英。同时,对军队的“更戍法”虽然保证了军事力量不被地方掌握,却也造成了兵员素质下降和军费的持续攀升。 财政平衡的努力: 详细审视王安石变法中,如青苗法、市易法等旨在盘活民间资本、增加政府收入的改革措施的具体施行细节及其社会反响。 资源分配: 对比宋代军费开支、官僚俸禄支出与文化教育投入的比例,揭示其在国家资源配置上的价值取向。 --- 第三部分:军事边患的演变与外交的艺术 聚焦主题: 从燕云之耻到澶渊之盟,北宋处理北方游牧民族关系的复杂策略。 一、 军事思想的转型与武将的边缘化 宋代对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恐惧,使得中央对军队的控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本书细致描绘了宋代军事体系的“文治”倾向,以及这种倾向如何削弱了部队的战斗意志和临阵决断力。 军队结构: 探讨禁军与厢军的职能划分,以及这种双轨制如何导致了军备的长期松弛。 战例研究: 不关注某次战役的胜负,而是分析在特定战役中,文官监军与前线将领之间的信息滞后和权力掣肘如何影响了战局。 二、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外交智慧与代价 澶渊之盟并非简单的屈辱求和,而是宋代处理边患的经典案例。本章分析了宋代外交政策的实用主义色彩——用经济手段(岁币)换取边境的长期稳定,从而换取内部发展的宝贵时间。这种外交策略的长期可持续性及其对民族心理的影响,是重点探讨的方向。 辽、西夏的外交诉求: 考察游牧民族对宋朝经济资源的实际需求,以及宋朝的岁币如何有效地转化为一种“稳定基金”。 边境管理: 探讨宋朝在西北和东北边境设置的军事堡垒与贸易口岸,展示其防御与交流并行的复杂态势。 --- 结语:宋代的文化遗产与历史的悖论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宋代辉煌的文化成就,包括理学的成熟、文学艺术(宋词、山水画)的巅峰。我们提出一个悖论:一个在军事上相对积弱的王朝,如何能在文化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史海拾遗》 旨在引导读者认识到,宋代并非一个简单的“衰弱”符号,而是一个充满内在矛盾与巨大创造力的时代。它的制度创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而其未能解决的结构性矛盾,也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进程。通过对这些历史细节的重构与审视,我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中华文明在转型期的复杂性与伟大之处。 --- 核心读者定位: 对中国制度史、社会经济史有深入兴趣的学者、历史爱好者,以及希望跳出传统叙事,探究复杂历史逻辑的读者。 本书特色: 侧重于制度的逻辑推演、经济基础对政治形态的影响,而非仅仅停留在人物的功过评判上。语言力求严谨而不失生动,力求展现历史研究的深度与温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营造的“现场感”。作者在描述历史事件时,对环境、气氛、甚至人物的微小动作都捕捉得十分敏锐。比如某次朝堂上的争执,那种剑拔弩张的气氛,读着都能让人感到心跳加速。它不像是历史书,更像是一部由顶级编剧打磨出来的历史正剧的剧本,充满了戏剧张力。特别是人物对话的设计,既符合历史背景的庄重感,又充满了人性化的真实情绪,让人能感受到这些历史人物并非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有血有肉、会犯错也会挣扎的凡人。这种代入感极强,让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读完后会有一种刚刚经历了一场宏大冒险的满足感。

评分

坦率地说,这类作品很容易写得枯燥或过于学术化,但这本书的作者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既有令人信服的史学深度,保证了内容本身的可靠性,又融入了极强的文学感染力,保证了阅读的愉悦性。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解读史料时,会有一种非常现代的批判性思维在支撑,这使得对古代事件的解读不再是老生常谈的重复,而是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和视角。它不是在简单复述“发生了什么”,而是在深刻探讨“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它意味着什么”。对于希望深入了解那个特定历史阶段,又不想被厚重的专业术语淹没的普通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具价值的指引和陪伴。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演,将历史的洪流娓娓道来,却又在关键时刻给予我们强烈的冲击。尤其是对于那些宏大的历史转折点,作者的处理方式显得尤为细腻和深刻。他不仅仅是在罗列史实,更是在挖掘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抉择。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能真切感受到决策者们在重重压力下的不易。书中的细节描写,比如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侧影,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让整个历史图景立体了起来,而不是一幅干巴巴的年代素描。这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巧妙融合的笔法,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幕幕鲜活的悲喜剧。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历史深处的一层迷雾,对历史的理解也随之愈发丰满和立体。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开始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那个时期的历史概念其实是相当模糊的,感觉只是一团剪影。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将历史的骨架和血肉一一展现出来。书中对各种制度的演变、权力结构的制衡与倾轧的分析,逻辑清晰得令人拍案叫绝。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去梳理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并且能够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其阐述清楚,这对非专业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每当读到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作者总能精准地指出其深层原因,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这种洞察力,让我对“历史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一步的”有了醍醐灌顶般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雅”,但这种雅并非故作高深,而是自然流淌出的那种古典韵味。作者的遣词造句功力深厚,用词精准,常常能用一句看似平淡却蕴含千钧之力的文字,勾勒出人物复杂的心境或事件的重大意义。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仿佛在欣赏一幅精心绘制的水墨画,层次分明,意境悠远。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一些历史争议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审慎,他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将史料和分析并置,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这种尊重历史、尊重读者的态度,在这类历史解读作品中尤为难得。它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文字之美,完全不是那种流水账式的历史记录可以比拟的。

评分

买了很多本,囤着,慢慢看。。

评分

非常好,就等优惠降价了。

评分

文笔通俗易懂搞笑,野史正史交替,可读性强看得也不累。

评分

不错!值得一看,正在看,内容挺好,等全部看完了再评价一下。做活动一起购买的。

评分

京东自营活动。

评分

京东自营活动。

评分

书是经典再版,包装没问题,京东活动优惠大有保障,喜欢在京东购书

评分

很好,包装也可以,值得一看,可以增加知识量,做活动优惠价买的。

评分

南渡北望物流很快服务周到满分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