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落日:一位美国工程师在晚清帝国勘测铁路见闻录

西山落日:一位美国工程师在晚清帝国勘测铁路见闻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柏生士 著,余静娴 译
图书标签:
  • 晚清
  • 铁路
  • 美国
  • 工程师
  • 历史
  • 见闻录
  • 西山
  • 文化
  • 勘测
  • 游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45915
版次:1
商品编码:1081827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亲历中国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山落日:一位美国工程师在晚清帝国勘测铁路见闻录》是清朝末年(1889-1899)一名美国工程师在中国勘测粤汉铁路时的见闻记录。《西山落日:一位美国工程师在晚清帝国勘测铁路见闻录》作者柏生士考察了鄂、湘、粤三省的地形、地质、铁路、房舍及社会经济、风土人情,对当时中国的商业贸易、财政状况、建筑、交通等都有所观察和描述,特别是对当时中国最封闭的省份湖南有着重论述,并驳斥了“黄祸论”,预言20世纪的中国有光明的前途,“一定能够再一次在世界大国之列占有一席之地”。

目录

译者前言
前言
第一章 中国
第二章 美国特许权

第三章 湖南:中国最封闭的省份
进入湖南
在湖南腹地
离开湖南

第四章 我对中国的印象
第五章 商务和商贸关系
第六章 中国的财政状况
第七章 中国的建筑
第八章 内陆的交通
第九章 铁路
第十章 “黄祸”
第十一章 二十世纪的中国

精彩书摘

自从马可·波罗把童话故事般奇妙的东方世界带回了欧洲,我们称之为中国的这个文明古国,就一直吸引着人们从商贸上去征服她。
19世纪末,工业化的浪潮日益高涨,所向披靡地席卷了整个欧洲、北美、非洲较发达的地区,以及西亚和印度。此时,唯有中国高高的城墙抵挡住了这股汹涌的潮流。然而,工业化的潮流势不可挡,即便是中国人的闭关锁国和顽固守旧都不足以免受影响。近期爆发的所谓“义和团”运动很可能就是中国保守思想的丧钟。无论“义和团”运动的结果怎样,只要它震动了清廷,也就是中国国家的政治基础,那么我们就可以大胆地预言,中国的商业和工业将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个国家的20世纪初将迎来新时代的曙光。
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们正好可以来考察一下中国工业的现状。它的基础是外国人帮助打下的,但中国人最终一定会自己建立起本国的工业体系。
中国是一块引人人胜的热土,到处都有令人惊讶的事物,而最奇特的当属我们在一开始时就困惑不已的事情——这是一个没有国名的国家。中国人自己也没有确定的称谓,抑或使用“中国”或“天朝”,抑或使用“大清王朝”。第一种称谓的含意是:中国人自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所有其他国家都围绕着她,并附属于她。在这个称谓产生的时代,今日的长沙很可能正是当时若干个王国的中央,这些王国后来被统一为一个国家;“天朝”则是一种自我炫耀的称谓,中国的皇帝也以同样的方式被称为“天子”;而最后一种称谓“大清王朝”,则是当前清王室的自我标榜,以区别于被它所推翻的“明亮的王朝”——“明朝”。外国人对中国的称谓之起源已无法查考,但一般认为,China意指“秦(Chin或Tsin)人的土地”,他们约在公元前250年时统治了这个地方。即使是这个称谓也被用来含混地指两个面积差异很大的地域。我们在使用“China”一词时,可能指的是中华帝国的18个省;也可能指的是18个省加上满洲、蒙古、西藏。中国的北部边界可以推进到北纬48度,相当于纽芬兰的纬度,总面积就达到400万平方英里以上,超过欧洲的面积,相当于美国本土和阿拉斯加面积的总和。一般认为,这块广袤的土地需要养活4亿人口,然而,正如我在下文将指出的那样,这个数字是被严重夸大了的。但即便对这个人口数作最保守的缩减,它仍然是在一位君主统治下、相毗邻民族聚合而成的最大的人口数。从人种学的角度来看,中国人是一个多民族的混合体。中国人的起源我们尚不知晓,通常认为他们来自西亚和中亚,融合了分散居住在如今叫作中国的土地上的游牧民族,形成了统一的国家。
在中国本部及其属地,我们发现各民族间的差异巨大,风俗迥然不同。而在帝国本部18个省中,也有一些分散居住的奇异的部族。对他们的来源我们也不清楚,但我们相信,他们是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原住民遗留下来的后代。
人与人之间缺乏联系和沟通导致中国各地区的人使用本地区特有的方言。尽管所写的汉字相同,南北方言差异之大,竞使相同语系的人彼此听不懂口语。据说在中国本部的18个省份中,就有8种方言。每种方言因受地方口语体的影响,又细分为若干种小方言。在这些方言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号称国语的北京话。这是北方的方言,也是国家的官方语言。政府所有的官员都要学习和使用这种语言。因此,相对于其他方言,国语受到了尊重,犹如以前法语作为宫廷语言、外交语言和官方语言一样,在欧洲也占有优越的地位。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坐享世界上最古老国家的殊荣。据相当可靠的历史资料记载,中国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3000年。因此,中国人完全有正当的理由声称,中国有上下5000年的历史。此前还有大量的传说故事。
但是,这些传说故事哪些是可能发生过的,哪些纯属虚构,至今天还未能区分清楚。
中国自己的历史学家有主观夸耀的风格,编写的历史往往迎合自己时代的需要。因为闭关自守与世隔绝,中国的历史关注的只是自己的、而不是世界的事务,所以记载的大部分都是他们数个部落或民族的兴衰沉浮,而每次这样的变化结果便是朝代的更替。但是无论如何,倘若我们要研究中国和中国人的特性以及生存状况,中国历史上某些重要的朝代或者国家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还是值得我们了解的。
……

前言/序言




西山落日:一位美国工程师在晚清帝国勘测铁路见闻录 作者: [此处填写作者姓名,如:约翰·霍普金斯] 出版年份: [此处填写出版年份,如:1905年] 译者: [此处填写译者姓名,如:王立群] --- 内容简介: 《西山落日:一位美国工程师在晚清帝国勘测铁路见闻录》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记录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位受雇于清政府的美国铁路工程师,深入晚清帝国腹地,参与修建关键铁路线的亲身经历与观察。本书并非仅仅是一部技术报告,更是一幅生动、多维度的时代画卷,展现了古老帝国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时,所经历的深刻变革、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态以及传统与现代交锋的复杂图景。 第一部分:初入紫禁城与初识东方 本书的开篇,作者以一个异乡人的视角,细腻描绘了他抵达上海和北京时的所见所感。彼时的中国,正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节点。作者详细记录了自天津港口到京城的陆路行程,初次接触到清朝官僚体系的繁文缛节和办事效率。他坦陈,起初他对中国的认知仅限于报纸上的描述,但一踏上这片土地,便被其宏大、古老却又略显迟滞的景象所震撼。 作者着墨于早期与清廷官员和地方绅士的互动。他敏锐地捕捉到了权力结构中的微妙平衡:一方面是朝廷对“富国强兵”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地方保守势力的抵触与猜疑。书中记录了他为争取勘测许可所进行的艰难谈判,这些谈判不仅是技术方案的讨论,更是两种文明价值观的碰撞。他描述了当时中国的交通状况、度量衡的混乱以及民众对“铁龙”这一新事物的复杂情感——既有好奇、渴望,亦有恐惧与迷信。 第二部分:深入腹地——勘测的艰辛与沿途风物 本书的主体部分,详述了作者及其勘测团队沿着拟建的铁路干线(可能涉及津榆线或更深入西部的线路)跋涉的经历。这部分内容极为详尽,充满了地理、社会和人类学的观察。 地理与工程的挑战: 作者以工程师的严谨态度,记录了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乃至山地丘陵的地质条件。他详细描述了如何利用当时最先进的测量仪器,在缺乏现代交通和通信条件的背景下,克服气候的极端变化(如夏季的酷暑与冬季的严寒),以及复杂多变的雨水和河流系统。他对比了西方成熟的铁路建设经验与中国本土的工程智慧,如对黄河泛滥的治理思路。 社会风貌的记录: 在勘测过程中,作者深入到许多西方人鲜少涉足的村庄和县城。他以一个相对客观、充满好奇的观察者身份,记录了晚清乡村的日常生活:农耕技术、宗族制度、基层司法、宗教信仰(佛教、道教及民间信仰的融合)以及传统的教育体系。他详细描述了地方士绅的日常生活、赋税的征收方式以及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他对中国农民的勤劳、韧性以及对土地的深厚情感留下了深刻印象。 文化冲突与理解的尝试: 作者坦诚记录了与随行人员、地方官员以及普通民众之间发生的误解与摩擦。他描述了自己对中国风俗的努力适应,以及在面对迷信、排外情绪(如“鬼佬”、“洋鬼子”的称呼)时的应对策略。例如,他记录了当地人对“风水”的重视如何影响选线决策,以及他如何试图用科学的语言去解释地质学和力学的原理,以赢得信任。 第三部分:技术、政治与历史的交汇 随着铁路的修建工作逐步展开,本书的视角也从纯粹的见闻录转向了对时代变革的深入思考。 铁路的政治意涵: 作者清晰地认识到,他所参与的铁路修建项目,绝非单纯的经济活动,而是帝国图存的政治工具。他描述了修建过程中涉及的土地征用、劳工组织(包括对“包工头”制度的批判性观察)、资金筹措(以及外国贷款的制约)等一系列政治经济问题。他记录了铁路沿线发生的几次小规模冲突,这些冲突往往是传统力量对现代化的本能反抗的缩影。 中西技术人员的合作与张力: 作者细致描绘了与中国工程师、工匠以及工人的合作场景。他高度赞扬了中国工人的吃苦耐劳和学习能力,但也指出了在管理、标准统一和技术传授上的巨大鸿沟。书中不乏对清末官僚管理体制效率低下的批评,以及对个别清官的正直与才能的肯定。 对未来的预见: 在书的尾声,作者表达了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复杂情绪。他相信铁路的修建无疑将为中国带来现代化的加速器,连接起广袤的疆域,促进商品流通和思想解放。然而,他也敏锐地预感到,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造工程,其内部蕴含的社会矛盾和政治动荡,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变革。 本书价值: 《西山落日》以第一手的、未经过滤的视角,为后世研究晚清的社会史、技术史、经济史以及中西关系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它超越了传统的外交报告,深入到了社会肌理之中,描绘了一个在日落时分试图迎接黎明的古老帝国,其挣扎、希望与最终的命运转折。本书文字朴实、观察入微,既有工程师的冷静分析,又不失人文关怀,是了解那个时代中国的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单从书名来看,这绝对是一部关于“边缘”视角的权威著作。在晚清那个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年代,铁路建设无疑是国家命运的象征之一,是主权与现代化的核心议题。而一位身处其中的美国工程师,其记录的价值远超其技术本身。他所描绘的勘测路线,必然穿越了中国最偏远、最少被外界了解的地区。因此,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份关于清帝国腹地地理、民俗和经济活动的“原始数据”。这不仅仅是关于铁路的故事,更是关于国家如何动员资源、如何与地方权力博弈的活教材。我甚至在想,他记录的那些关于土地价值、劳动力成本的经济分析,是否能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国工业化进程提供早期的案例研究样本。这种从外部技术人员角度切入的经济地理学观察,绝对是引人入胜的。

评分

这个书名有着令人难以抗拒的史诗感。它将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晚清帝国”——与一个微观的、个人化的行动——“勘测铁路”——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我设想,这本书的内容必然充满了张力:技术进步与传统迷信的冲突,西方效率与东方拖沓的周旋,以及在修建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自然灾害与社会动荡。这位工程师不仅是记录者,他自己也是历史进程的参与者和催化剂。我尤其好奇他对于“落日”的理解。这是否仅仅指白天的结束,还是指向清朝气数的流逝?这种隐含的哲学思考,如果被融入到对工程细节的描写中,将会极大地提升阅读的层次感。我期待看到那种冷静的笔触下,流淌着对那个即将终结的时代的复杂情感,既有职业上的自豪,也有作为一个旁观者对历史洪流的深刻洞察。

评分

读罢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股强烈的“陌生化”的视觉冲击。想象一位精通西方工程学、遵循严谨逻辑的美国人,置身于一个由儒家伦理和传统权力结构主宰的帝国腹地,那种文化上的错位感本身就是极佳的戏剧张力。我猜测,这位工程师的日记或回忆录中,一定充斥着关于测量、选线、征地过程中遭遇的种种奇闻异事。例如,如何向迷信风水的乡绅解释直线运输的科学性,或是如何应对工地上突如其来的罢工与地方势力的干预。这种基于职业视角的记录,往往比宏大的政治叙事更具烟火气和可信度。它要求我们从一个非常具体、技术性的角度去重新审视那段历史,即现代性是如何以一种近乎入侵的姿态,试图嵌入古老肌体的过程。这种视角切换,对于我们理解中国近代的现代化路径,无疑提供了另一种重要的参照系。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在结构上具有一种古典的美学和现代主题的结合,这让我对其内容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文学期待。它不是一份枯燥的工程报告,而是一个“见闻录”,意味着它涵盖了更广阔的社会观察。“西山落日”这种抒情化的标题,暗示了作者在记录客观事实之余,也注入了深刻的个人感悟和对逝去时代的某种惆怅。我推测,这位工程师的叙事风格可能介于客观冷静的科学记录与充满主观色彩的旅行文学之间。他可能细致描绘了沿途的风景、气候的极端变化,甚至是中国工人的勤劳与坚韧,同时也流露出对那个行将崩溃的旧世界的某种敬畏或惋惜。这种双重叙事——科学的精确与人文的感伤——正是优秀历史回忆录的魅力所在,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深处的复杂人性。

评分

这本厚重的著作,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晚清社会风情画卷,虽然我尚未翻开第一页,但书名本身就已勾勒出一种苍凉而又充满力量的意境。“西山落日”的意象,不仅让人联想到北京西郊的壮丽景色,更隐喻着一个古老帝国在时代变革前的黄昏景象。我猜想,作者的视角必然是独特而又敏锐的,一个异域工程师的眼睛,如何看待那个熟悉又陌生的东方大地?他们记录的,或许不仅仅是铁轨的走向和工程的艰辛,更是对不同文明碰撞时产生的微妙张力的观察。我期待在书中看到那些被当时中国文人忽略的细节——比如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地方官员与洋人技术人员的复杂互动,乃至那份对新兴技术既抗拒又渴望的矛盾心态。这本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沉稳、厚实,透露出一种历史的重量感,让人忍不住想去探寻那些尘封的往事,感受百年前中国大地上那种风雨欲来的紧张氛围。

评分

不是故事类的书,而是以学者专家的身份对当时情况进行客观地观察与分析,还是值得一看。

评分

书不错,喜欢文史的朋友可以看看!!

评分

这种书重在内容,形式吗,这点钱你懂的

评分

还没有看过。。。。。。

评分

书品相还可以,内容也不错,感谢京东!

评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评分

其实我们也不了解的历史。

评分

书品相还可以,内容也不错,感谢京东!

评分

质量不错,值得肯定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