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水:蜿蜒中的現代中國 /雅理譯叢

黃河之水:蜿蜒中的現代中國 /雅理譯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戴維·艾倫·佩茲 著,薑智芹 譯
圖書標籤:
  • 黃河
  • 中國曆史
  • 現代中國
  • 文化研究
  • 社會學
  • 雅理譯叢
  • 河流文明
  • 地理
  • 曆史地理
  • 轉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政法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2072829
版次:1
商品編碼:12183558
包裝:精裝
叢書名: 雅理譯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作為中華文明的搖籃,黃河對於中華民族具有如此重大的意義,以至於韆百年來,人們以歌詠之,以文頌之,以繪畫錶現之,以影像記錄之,而記載、研究黃河的資料可謂汗牛充棟,車載鬥量。本書《黃河之水:蜿蜒中的現代中國》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考察瞭黃河從古至今的曆史變遷及其對整個中國生態環境的影響,乃至其對於國際社會的意義;剖析瞭黃河的流經之地——華北平原上的水治理及其對於中國政治和經濟穩定的重大作用。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分析華北平原水資源狀況的共時麵貌和曆時變遷時,將中國治理黃河的復雜曆史遺産與中華文明的起源、中華民族的國傢認同和民族意識、中國曆代政權的閤法性聯係起來,不僅細描瞭黃河治理的不同階段和策略,而且深剖瞭黃河的象徵意義、政治意義、軍事意義,展現齣一麵彆樣的學術景緻。

作者簡介

  戴維艾倫·佩茲,亞利桑那大學東亞係中國曆史學教授、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環境史主席。獲華盛頓大學中國現代史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環境史和中國以及東亞科技史,特彆專注於華北平原水利治理的曆史變遷。已齣版《黃河之水:蜿蜒中的現代中國》、《工程國傢:民國時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和國傢建設》等著作。

精彩書評

  一部恰逢其時的原創性著作,揭示瞭中國當代的水危機。通過翔實、全麵的研究,佩茲不僅梳理瞭黃河三韆多年的曆史,而且以開闊的視野分析瞭中國的環境問題。不僅是研究中國的曆史學傢的必讀之書,也是所有對當今嚴峻的環境問題感興趣人士的必讀之書。
  ——穆盛博(《中國的生態戰爭:河南省、黃河及其他,1938—1950》的作者)

  環境是中國受人關注、重要的生態係統之一。佩茲關於華北平原治水傳統的繼承和斷裂以及黃河泥沙大量淤積的論述,是對環境史的重要貢獻。他詳細論述瞭洪澇和乾旱、災荒和戰爭、黃河的突然改道和多次斷流等事件,還對中國當今確保糧食自足的政策,以及通過南水北調工程,強調以技術手段改造自然的做法,提齣瞭發人深省的質疑,提醒我們這些措施的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前現代時期。
  ——夏竹麗(《中國的環境挑戰》的作者)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在生態的邊緣
從西到東:黃河的變革力量
從南嚮北:氣候在華北平原形成中的作用
洪澇和乾旱

第二章 中華帝國時代的治河經驗與教訓
水和中華文明的起源:國傢政權的形成
中國傳統中的自然
中華帝國時代的環境變化模式
中華帝國時期的水利管理
中華帝國晚期的環境崩潰(1500~1977)
中華帝國晚期影響生態變化的力量
1855年的黃酒改遭

第三章 改變飢荒的土地
中國的苦難和飢荒之地
現代科學和技術
集中治理:黃河水利委員會
水利綜閤治理
黃河治理的全球化論爭
國傢建設中的黃河和華北平原
洪水泛濫和花園口悲劇
華北平原上的共産黨和日本侵略者
華北平原上的日本戰時計劃
戰後重建:共産黨、國民黨和美國人
美國在二戰結束以後的工程建議

第四章 讓河水變清流
淮河治理工程
黃河水利委員會
人民勝利渠
蘇聯和綜閤技術治理方案的提齣
1954年至1955年的黃河治理計劃
水利“高潮”
關於三門峽水利樞紐的爭論
大躍進的前奏:農田水利建設運動(1957~1958)

第五章 在華北平原上建設花園
大躍進,1958~1960
大躍進運動中的自然麵貌和文化
人民公社生活和大躍進水利運動
三門峽和大躍進
大躍進成果:群眾水利運動
大躍進後果:三門峽
玩史醬景弋:的20世紀50年代
2D世紀60~70年代的地下水開發
三門峽和黃河長篇治水故事的延續
灌溉華北平原
紅旗渠和黃河
毛澤東時代的結束

第六章 管理遺産和管理發展
改革時代的挑戰
脫繮的水需求
地錶水的汙染
黃河斷流
環境意識的增強
黨和政府的睏境
中國水問題的爭論
解決華北的水製約問題
中國水危機的國內外影響
緻謝
索引
譯後記
《雅理譯叢》編後記

精彩書摘

  1997年,黃河發生汛期斷流,河道裏殘存的最後的水窪和細流,或是滲透進河床厚厚的淤泥沉積層中,或是為華北平原七月裏高懸天空的酷日所蒸發。20世紀70年代以來,黃河齣現過幾次斷流,但是1997年這次斷流的程度前所未有,乾涸的河道從渤海上的入海口一直嚮上延伸600多公裏。生活在華北平原的人民長期以來一直在水的睏境中掙紮,有時候苦於水患,更多的時候是苦於水荒。的確,透過厚厚的曆史檔案,可以翻閱到大量黃河流域和華北平原因乾旱帶來的災荒記載。但是,1997年的黃河斷流還是給人以不同的警示,特彆是使人感受到一係列嚴峻的水挑戰。這些挑戰既是華北平原長期的生態曆史變遷所內生的,也是當代中國巨大的變革力量所造成的。
  黃河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發生的幾次斷流是華北平原水資源緊張較為早期的信號。從1978年開始,隨著後毛澤東改革時代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水資源需求的大幅攀升,這一狀況開始變得愈加明顯。中國的農村改革釋放瞭農村發展的動力,賦予農民長期使用土地的權利,在種植什麼糧食、到哪裏齣售方麵給予瞭農民更大的自主權。此後不久,國有企業的重組以及市場機製的引入,引發瞭製造業的繁榮和農民大規模湧入城市的熱潮,城市人口收入的增長引發瞭消費模式的變化。這些改革每次帶來的後果都是消費增長、水汙染加劇,人均可使用的水量從1952年的735立方米銳減到2009年的302立方米。與此同時,2009年黃河1/4的水達不到政府規定的V類標準(即水質不適閤人飲用和農業使用)。中國的水消費還在繼續增加,從2009年的410億立方米將增加到2020年的462億立方米。還有一些研究錶明,中國水資源的前景不容樂觀。根據中國幾傢政府和研究機構聯閤發錶的一個報告顯示,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的冰川容量下降瞭27%,而這一地區既是亞洲的“水塔”,是中國很多河流如黃河、長江的源頭,同時也是一些跨國河流的源頭,比如薩爾溫江(Salween)、恒河(Ganges)、湄公河(Mekong)、伊洛瓦底河(Ayeyarwady)、布拉馬普特拉河(Brahmaputra)和印度河(IndusRivers)。
  本書不是要羅列數據,其目的也不是通過數據分類呈現當前生態破壞的概貌,那樣的分析已有很多。本書希望在最為普遍的意義上分析華北平原水資源狀況的共時麵貌和曆時變遷,從曆史的角度探討中國當代麵臨的水挑戰,從而使人們更好地理解文化選擇和生物物理過程是如何影響曆史進程的。正是這一曆史進程導緻瞭對當前和未來的約束,也帶來瞭當前和未來的機遇。我們將分析的重點特彆放在毛澤東時代(1949~1979),這一時期,華北平原齣現瞭前所未有的水資源開發。盡管毛澤東思想指引下的發展方式和目標有時被稱作是“與天鬥”,但這些方式和目標在很多重要方麵還是基於長期發展的模式,基於追求現代化過程中全球對水資源作用的考量。同時,中國政府和中國共産黨以其前所未有的開發利用水資源的組織能力,極大地改變瞭華北平原的生態麵貌,而這一生態麵貌是當代中國最直接的遺産。因此,簡言之,本書主要分析中國是如何陷入嚴峻的水資源境地的,並進而分析其對中國和國際社會意味著什麼。
  基於這些目的,我們有兩點基本的認識。其一,中國當代的水挑戰有著深刻的曆史淵源。當然,中國後毛澤東時代的經濟繁榮帶來瞭前所未有的城市擴展、工業發展和農業集約化,這一切對水資源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但是,後毛澤東市場經濟時代的水資源供求模式是從毛澤東時代嫁接過來的,而這種水資源供求模式從地理上、體製上甚至理念上都深受毛澤東時代各種運動的影響。不論是毛澤東時代,還是後毛澤東時代,水資源情況都受到長期的曆史現實和時代需求的製約。其二,這些曆史力量或曆史現實不會消失。由於中國必然會遭遇越來越復雜的資源分配問題,在中國領導人統籌謀劃迴應一係列影響國內外利益和人民生活的復雜問題時,這些持久的地貌生態和文化模式遺産,將會對可能的選擇産生決定性的影響。
  本書將重點聚焦華北平原,主要是基於幾個方麵的考慮。最為重要的是,這一地區一直是中國生態最脆弱的區域之一,同時還曾是維持中華帝國最關鍵的農業區之一。現在,這一地區生産的小麥占全中國的1/2,生産的玉米和棉花占全中國的1/3。同時,生活在華北平原的人口幾近中國人口的1/4。農業的重要性、人口的高密度和水資源的有限性這三種因素結閤在一起,使得中國曆代朝廷都高度重視華北平原,調配大量的資源預防洪澇(比如在黃河沿岸修建大壩),減少洪水和乾旱帶來的社會動蕩(比如通過大運河將糧食從南方漕運到華北平原的糧倉以備急需)。
  因此,當我們在探討1949年後中國政府以其前所未有的努力利用水資源,以及分析這些努力給當代中國帶來的遺産時,要記住這一點,即在中國悠久的曆史長河裏,曆代朝廷都強化對華北平原生態環境的管理。這些曆史上遺留下來的關於生態治理的實踐和主張,有些被1949年後的中國政府擯棄瞭,有些被采納瞭,有些則被新政權在挖掘華北平原水資源潛力的過程中吸收藉鑒,並用於各種運動的動員。中國在管理水資源方麵有著豐富有效的曆史經驗,1976年以後,黨和國傢領導人依然麵臨著繼承和變革這些曆史經驗的問題。不過,在論述黃河治理這一史詩性工程中必須增加一章,那就是毛澤東時代的水利發展運動,因為它對黃河水資源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有人認為,中國並沒有水問題,隻是有水資源分配問題。這隻是挑戰的一部分。為瞭從總體上提高工農業效率,將水用在生産力最高的領域,在水資源分配上,需要製定相應的管理政策,包括提高水價、實施優惠城市和工業消費者的措施。不過,這樣的認識太過錶麵化,暴露齣對中國領導人受曆史和文化製約而麵對的政策選擇局限性的無知。這一代中國領導人非常明白這些水資源管理遺産與為保持現代經濟增長而理性地利用資源之間的衝突。中國政府和學術界也在時刻關注著中國水睏境本身對國內外的潛在影響。
  中國的政治精英深知資源的枯竭和破壞可能引發的社會動蕩。隻需注意一下蘇聯的例子就會明白,對環境的憂慮以及由此而孕育的環境運動常常會形成一個尖利的楔子,最終引發更廣泛的改革運動。在中國,黨和國傢領導人麵對著一個艱難的平衡選擇,如何一方麵通過嚮農村地區分配充足的水資源從而保障農業生産和社會穩定,另一方麵又滿足工業用水的需求從而保持中國經濟的增長。中國的再度崛起已經引發瞭對全球食品、土地、能源、空氣和水等資源的高度重視。1995年,美國環境運動人士萊斯特·布朗(LesterR�盉rown)針對中國人口的日益增長、水資源及農業耕地的日益減少等問題,公開發錶瞭關於“中國能否養活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中國和國際社會都引起瞭廣泛關注。布朗認為,中國進入國際糧食市場、購買糧食滿足中國人所需之後,那些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的貧睏國傢將因糧食價格抬高而被迫離開國際糧食市場。事實上,中國繼續堅持糧食自給自足,這是導緻中國水睏境復雜化的又一個因素。
  曆史上形成的經驗、體製機製和資源稟賦等一係列因素,促使中國形成瞭對種種關鍵性的水問題的觀點。這些水問題有:水資源分配決策對中國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影響是什麼?開發利用喜馬拉雅山的水資源的國際影響是什麼?通嚮立法治理和建立汙染控製機製的最好途徑是什麼?氣候變化怎樣影響中國的水資源?中國的水資源管理挑戰將怎樣影響其參與國際氣候變化談判?在中國采取非市場措施改善食品安全的實踐中,水問題如何影響中國的國際關係?
  ……










浩蕩入海:中華文明的河流與岸 一、 序章:時間之河的側影 本書聚焦於中國曆史長河中,那些塑造瞭我們民族性格、經濟形態與文化精神的“水係”——它們不僅是地理實體,更是曆史進程的隱喻。我們不談論具體的某一部當代中國的宏大敘事,而是深入探究支撐起數韆年文明的底層邏輯,那些由水流、灌溉、漕運和海貿所構築的文明脈絡。 我們所描繪的,是河流如何從神話的源頭(如《山海經》中的描繪)逐步演變為國傢治理的實體工程。從大禹治水的神性光輝,到都江堰的科學理性,再到隋唐大運河的經濟動脈,水,始終是中國文明的命門與命脈。本書將梳理這些水利工程如何與中央集權製度相互依存、相互強化,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它們如何影響瞭人口的遷移、土地的兼並與地方精英的崛起。 二、 地理的塑造:從黃土高原到江南水鄉的二元性 中華文明並非鐵闆一塊,而是基於兩大主要地理闆塊的動態平衡與張力:北方以黃河為核心的農耕文明和北方遊牧文化的交鋒地帶;以及南方以長江、珠江為代錶的稻作文明和海洋性開拓精神的萌芽地。 北方文明的特徵是“剛健”與“治理”。黃河的泛濫與改道,是自古以來所有王朝都必須麵對的巨大挑戰。這種對“不確定性”的集體焦慮,催生瞭強大的中央動員能力和官僚體係。本書將細緻考察曆代政府在防洪、治河上的投入與得失,探討治河理念的演變——從早期的“堵”到後期的“疏導”與“堤壩林立”,這些決策如何深刻地雕刻瞭北方的社會結構和思維模式。 南方文明則體現齣“柔韌”與“變通”。長江的豐沛水量滋養瞭富庶的江南文化,使得該地區在曆史上很早就發展齣商品經濟和精細化的農業技術。我們考察長江中下遊的水網體係如何促進瞭內部的商業循環,並在宋代以後,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核心動力。江南地區的士紳階層,正是依附於這些水係提供的資源優勢,纔得以形成其獨特的文化和政治影響力。 三、 交通的革命:大運河的黃金時代與隱秘的漕運經濟 如果說黃河代錶瞭中國曆史的“韌性”,那麼京杭大運河則代錶瞭王朝的“連接性”。本書將用大量篇幅重構大運河的“生命綫”角色。它不僅是一條運輸糧食的通道,更是官僚信息的傳遞網絡、權力核心與富庶腹地的物理紐帶。 我們將剖析隋唐至明清時期,大運河沿綫城市的興衰史。運河的開鑿和維護,動用瞭天文數字的勞動力和資源,這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宣言。沿綫的“河漕體係”——包括船隊、倉儲、稅收和衛所——形成瞭一個龐大的、半獨立於地方行政的經濟係統。當這個係統齣現故障(如黃河泛濫、運河淤塞),整個王朝的財政和政治穩定都會受到直接威脅。本書將通過對漕運檔案的側麵解讀,展示普通漕丁的生活境遇,以及他們對國傢機器運轉的基石性貢獻。 四、 海洋的召喚與陸權的固守:古代中國的“臨界點” 中國古代文明的主流是內嚮型的“陸權”觀念,但海洋從未真正缺席。本書將迴顧從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萌芽,到宋元時期,民間力量在東南沿海的商業擴張。 然而,與歐洲的“地理大發現”不同,中國的海洋力量的勃發總是被陸權思想所製約。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展示瞭無與倫比的組織能力,但其“宣德化”的政治目的和後續的“海禁”政策,錶明瞭官方對海洋的疑慮——海洋被視為不穩定因素、走私和反叛的溫床。這種對海洋的矛盾態度,構成瞭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臨界點”。本書分析瞭這種“臨界”背後的文化心理與政治考量,即“重農抑商”傳統如何將一個本可以成為海洋霸主的文明,牢牢地錨定在內陸的農耕秩序之中。 五、 治理的遺産:水利與帝國的權力結構 治水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意識形態的體現。一位閤格的皇帝,必須是“天下的水利總調度”。本書深入探討瞭水利工程在維護君主“天命”閤法性中的作用。 曆代王朝都通過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來嚮民眾展示其仁政和能力。這種自上而下的、大規模的資源調動能力,是區分“中國式帝國”與其他政治形態的關鍵特徵。我們探討瞭宋代以後,地方士紳階層如何利用對地方水利(如塘壩、堤防)的控製,來鞏固其地方權力,形成與中央官僚體係之間的微妙博弈。這些地方性的水利管理模式,反映瞭中央權力在廣袤疆域內滲透的深度與局限。 結語:河流的啓示 迴顧這些水係——它們塑造瞭地理,定義瞭經濟,影響瞭政治哲學,並塑造瞭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它們既是生命之源,也是潛在的毀滅之源。這種對自然力量的敬畏與駕馭,構成瞭中國曆史敘事中一種永恒的主題。本書試圖提供一個宏大的曆史視角,理解這些自然力量如何被納入人類的宏偉工程之中,並成為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驅動力。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個對中國曆史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對《黃河之水:蜿蜒中的現代中國》這本書抱有非常高的期望。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史詩感和象徵意義,預示著它將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著作,更可能是一部關於民族精神與時代變遷的深刻剖析。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夠以黃河這條河流的“蜿蜒”之處,來隱喻現代中國在發展進程中所經曆的復雜與麯摺。在我看來,現代中國的發展並非一條直綫,而是充滿瞭試錯、調整與反思的過程,如同黃河在奔流入海之前,會在廣闊的華北平原上劃齣無數個或大或小的彎道。我想瞭解,作者是如何解讀這些“彎道”的,它們是曆史發展的必然,還是某種選擇的結果?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中國在保持自身文化傳統的同時,如何吸收外來文明,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尋找自身的定位?“雅理譯叢”的標簽,也讓我相信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思想深度,它很可能提供一套全新的視角來審視中國近現代史,挑戰我們固有的認知,引發更廣泛的討論。

評分

在我看來,真正的好書,往往能以一種齣人意料的視角,勾勒齣我們熟悉事物的新麵貌。《黃河之水:蜿蜒中的現代中國》這本書,僅僅從書名上,就給予瞭我這樣的感覺。黃河,這條承載瞭數韆年文明的母親河,在本應聚焦於現代中國宏大敘事的語境下,被賦予瞭新的意義。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超越傳統的曆史敘述模式,將黃河的地理環境、生態變遷,乃至其蘊含的文化符號,與現代中國的發展曆程進行深度鏈接。我腦海中構想的場景是,作者可能不僅僅是在講述曆史事件,而是在用黃河的水流作為隱喻,來展現中國社會從舊到新的轉型。例如,河流的“蜿蜒”或許代錶著改革開放過程中所經曆的反復與探索;河流的“力量”可能象徵著中國經濟的崛起與創新;河流的“哺育”則可能指嚮中國在解決內部矛盾、實現共同富裕方麵的努力。我好奇,作者會如何運用文學性的筆觸,將這些復雜而宏大的主題,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讓讀者在感受黃河壯麗的同時,也深刻理解現代中國的演變邏輯。

評分

這是一本真正觸及靈魂的書籍,盡管我至今還未翻開它,但僅僅從書名《黃河之水:蜿蜒中的現代中國》以及“雅理譯叢”這個響當當的名號,就足以讓我對其充滿好奇與期待。我能想象,在作者的筆下,黃河不再隻是那奔騰不息的母親河,它承載的,是中華民族跌宕起伏的近現代史,是無數變革與挑戰的縮影。我期待著,書中能通過對黃河這條母親河沿岸的地理、人文、曆史的深入描繪,來串聯起現代中國波瀾壯闊的轉型曆程。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的飛躍,從保守封閉到開放包容的轉變,從貧窮落後到日益富強的崛起,這些宏大的敘事,仿佛都可以在蜿蜒的黃河水流中找到其脈絡。我特彆好奇,作者會如何選取那些具有代錶性的事件、人物和文化現象,去解讀這條河流在現代中國發展進程中的獨特意義。是講述水利工程的宏偉壯舉,還是描繪沿岸城市工業化的轉型,抑或是挖掘黃河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與創新?“雅理譯叢”通常意味著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深刻的洞察力,這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質量充滿瞭信心,也預示著它絕非一本泛泛而談的普及讀物,而是一部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力作。

評分

單是《黃河之水:蜿蜒中的現代中國》這個書名,就足以激起我極大的閱讀衝動。總覺得,許多宏大的曆史進程,如果能找到一個具象的載體來承載,會變得更加生動而深刻。黃河,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無疑是再閤適不過的選擇瞭。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來講述現代中國的故事。與其關注那些冰冷的數據和抽象的理論,我更希望看到的是,現代中國的變遷是如何體現在黃河沿岸人們的生活中的,是如何改變著他們的命運,又是如何塑造瞭他們新的文化認同。我腦海中浮現齣許多畫麵:黃河三角洲上的現代化農場,黃土高原上的古老村落如何擁抱科技,黃河中下遊沿岸的工業城市如何從汙染中尋求綠色轉型,以及沿岸人民在麵對巨大社會變革時,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堅韌與希望。我好奇,作者會如何捕捉這些微觀的個體故事,並將它們與宏觀的國傢發展緊密地聯係起來,描繪齣一幅幅有血有肉的現代中國畫捲。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近現代史的演變軌跡感到著迷,尤其鍾情於那些能夠從獨特視角切入、提供全新解讀的作品。《黃河之水:蜿蜒中的現代中國》這本書,其書名本身就充滿詩意與象徵意義,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預設,作者會以黃河為地理軸綫,像解剖河流一樣,深入剖析現代中國的發展脈絡。這不僅僅是關於一個國傢的現代化進程,更是關於一條河流,一段曆史,一種文明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適應與重生。我猜想,書中或許會穿插大量的曆史事件,比如辛亥革命的風雲,抗日戰爭的烽火,新中國成立後的建設高潮,改革開放的浪潮,乃至當下我們所處的復雜國際格局。每一個曆史節點,都可能與黃河沿岸的某個地區、某個城市,甚至某個曆史人物産生關聯。而“蜿蜒”一詞,更是點睛之筆,它暗示瞭現代中國的發展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瞭麯摺、挑戰與妥協。我想瞭解,作者如何將這些宏大的曆史敘事,巧妙地融入到對黃河自然地理特徵的描繪之中,讓讀者在閱讀中,仿佛能看到黃河水時而平靜,時而湍急,承載著時代的重量,奔湧嚮前。

評分

書不錯,希望能找到應對階級分化的方法。好評。

評分

一本好書 作者通過多年研究觀察瞭解 數據分析得齣相對樂觀的觀點,著實反應齣美國社會階級變遷,傢庭分化,父母子女人生相互影響等。而再看當下中國,也開始逐步進入一個階層不斷固化的鴻溝,富裕傢庭孩子天然占據更多資源優勢,獲得更多的資源投入和機會,對於普通傢庭乃至窮苦人傢而言努力越來越難,可不努力更糟糕,一如今年北京高考狀元所言。縱然如此,我們仍然要拼搏,有這樣一句話,子女永遠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嚮上攀登!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稍稍靜下心來就能看的一本書,翻譯的還不錯,例子很多。對教育孩子方麵應該有所裨益。

評分

傳統中國是治水社會,看看這本書把治理和黃河結閤。

評分

2013年,帕特南曾因“深化瞭我們對美國社區的理解”而得到總統頒布的國傢人文勛章。本書在此意義上又是一次學術的躍進,它更生動地展示齣美國社會的全幅圖景:當寒門子弟發現自己再努力也是徒勞時,美國夢已碎。對於當下的中國人而言,這本書以手術刀般的銳利所進行的批判,是我們韆金難買的經驗和教訓。

評分

書不錯,喜歡文史的朋友可以看看!!

評分

在一個階級固化的社會裏,寒門為什麼再難齣貴子?為瞭迴答這一問題,理解美國社會的貧富兩極分化是如何影響下一代人的生活機遇的,哈佛大學帕特南教授組織研究團隊,以數年之功,追蹤訪問瞭生活在美國各地的107位年輕人,呈現齣美國社會在過去大半個世紀以來的變遷圖景,書寫瞭一則關於“美國夢之衰落”的警世恒言。

評分

很好的書,做活動買的,很劃算,囤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