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2017年第10期)

爱乐(2017年第10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耿捷,李峥 著
图书标签:
  • 音乐
  • 电影
  • 文化
  • 艺术
  • 爱乐乐团
  • 古典音乐
  • 电影配乐
  • 音乐评论
  • 艺术欣赏
  • 电影杂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7100697611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490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爱乐2017年第10期 当我们谈论大提琴家穆勒-肖特,我们在谈论什么

目录

热点·观察
5 贝多芬在哈瓦那
——从约阿希姆·霍斯利对经典的另类解读说起 薛远帆
斑狐说乐
10 我的歌在家里,我的家在歌里
——纪念宗教改革500周年(中) 王立彬
封面话题
16 涂鸦,足球,老建筑……
——当我们谈论大提琴家穆勒-肖特,我们在谈论什么 李梦
话题
23 布列兹谈《女武神》 南曦?编译
31 吉东·克莱默:谁让他是大师呢 寇燚
35 超技、美感与压倒性的气魄
——略谈扎克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张可驹
爱乐笔记
42 不要刻意追求深奥和新奇
——柴科夫斯基访谈 段召旭
50 涂鸦马勒(下)
——?一张消失了的照片 庄加逊
早期音乐
58 珀塞尔家族中的音乐家(四) 彼得·霍尔曼?等?/?海伦?编译
20/21世纪音乐
62 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阿多诺—韦伯恩:
一个复杂的心理星群(上)
安东尼奥·比纽·瓦尔加斯?/?金心艺?编译
译文选萃
69 谱线上的风景
——?武满彻评价指挥家岩城宏之 武满彻?/?何宇轩?编译
74 吾辈同瓦格纳今日之关系(1927) 托马斯·曼?/?温玉伟?编译
浮生碎乐
77 离家五百里
——大兴安岭林区忆旧 曹利群
葳蕤爱乐
85 游行图像志 郭葳
作曲家与作品?浪漫主义艺术歌曲?(二)
91 爱与死的咏叹
——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回溯 李佳佳
97 最后的答案
——勃拉姆斯《四首严肃的歌》 康宁
102 在夕阳中,寻找最后的答案
——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的诞生 张可驹
人物
109 我的指挥与作曲
——波兰指挥家斯克洛瓦切夫斯基访谈录(下) 詹湛?编译
歌剧物语
115 20世纪西方歌剧物语(一) 阎逸?编译
音乐之旅
121 维也纳歌剧院观剧记 侯珅
唱片说明书
128 几乎像是一册启示录
——鲍罗丁四重奏在1961年萨尔茨堡音乐节 詹湛?编译
132 唱片评鉴
资料库
135 Hyperion舒伯特艺术歌曲全集艺术歌曲全集
第二十七辑 舒伯特与施莱格尔兄弟:浪漫主义的黎明?(九)
格雷厄姆·约翰逊?/?侯珅?编译
购片、听片与收藏
141 英式巴洛克和古典主义音乐
——17和18世纪英国音乐唱片介绍(下) 何磊明
专题
147 真实的托斯卡尼尼
——众多艺术家的回忆(八) 切萨尔·齐维塔?/?周美琪?编译
我的爱乐往事
156 北大爱乐故事(六) 刘雪枫
159 第二届索尔蒂声乐大师班在国家大剧院开课 李澄

《爱乐(2017年第10期)》是一本汇聚了多元音乐视角与深度评论的期刊,为读者呈现当下的音乐脉搏与历史的回响。本期内容着重于探索音乐如何跨越文化界限,触及社会议题,并引发个体情感共鸣。 专题策划:跨界回响——音乐的融合与对话 本期我们将目光聚焦于音乐跨界融合的当下语境,深入剖析不同音乐风格、文化传统乃至媒介形式之间的碰撞与交织所产生的独特魅力。 民族音乐的现代演绎: 探访了多位致力于将传统民族音乐元素融入现代创作的音乐家。他们如何巧妙地运用古老的旋律、乐器和节奏,赋予传统音乐新的生命力?文章将通过对他们创作理念、实践过程及代表作品的深度访谈,展现民族音乐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与传承。我们将深入了解例如,一位作曲家如何将中国古琴的意境融入电子音乐的创作,或是另一位音乐家如何将非洲部落的鼓乐节奏与西方爵士乐进行有机结合,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听觉体验。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音乐家们高超的技艺,更体现了他们对文化根源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古典与流行的碰撞: 探讨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的现象。从古典音乐家尝试改编流行歌曲,到流行歌手借鉴古典音乐的和声与结构,这种跨界合作不仅拓宽了双方的受众群体,也为音乐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我们将分析这些跨界作品的艺术价值,以及它们在商业市场上的表现,揭示古典与流行在碰撞中相互启发的内在逻辑。例如,我们将审视一些知名的跨界项目,如古典乐团为流行歌手的专辑进行编曲,或是一些古典作曲家受邀为电影创作现代风格配乐,分析这些尝试如何打破音乐类型的壁垒,吸引更广泛的听众。 科技赋能音乐创作: 关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在音乐创作、表演与传播中的应用。从AI辅助作曲到VR音乐体验,科技正在重塑音乐产业的未来。本篇文章将探讨科技为音乐人带来的新工具、新平台,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音乐原创性、版权等问题的讨论。我们将审视例如,AI生成的音乐在艺术性和情感表达上是否能与人类创作匹敌,以及VR技术如何构建沉浸式的音乐会体验,这些都将是本专题探讨的重点。 深度评论:时代之声——音乐与社会议题的交织 本期评论版块将聚焦音乐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审视音乐如何反映、记录并影响社会现实。 抗争之歌的回响: 回顾历史上那些深刻影响社会运动的抗争歌曲,探讨音乐在唤醒民意、凝聚力量方面的独特作用。从民权运动到环保倡议,音乐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文章将分析这些歌曲的歌词、旋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揭示音乐的政治能量。我们将深入挖掘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激荡人心的歌曲,分析它们如何通过旋律和歌词,有效地传达反抗精神和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并探讨这些歌曲的深远影响。 女性音乐人的力量: 关注当下乐坛中日益崛起的女性音乐人,她们如何突破性别壁垒,用独特的音乐语言表达自我,并挑战既有的性别规范。从创作到表演,再到行业话语权,女性音乐人的声音正变得越来越响亮。本篇文章将采访多位在不同音乐领域取得成就的女性音乐家,分享她们的创作心路和行业观察。 独立音乐的生存之道: 深入探讨独立音乐人如何在主流音乐产业之外,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态系统。从DIY发行到众筹模式,独立音乐人正探索着多元化的发展路径。文章将分析独立音乐的艺术特质、市场挑战以及其对音乐多样性的贡献。 人物专访:灵魂的低语——走近音乐家的内心世界 本期人物专访将带您走进几位音乐家的创作幕后,倾听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创作的灵感以及人生的感悟。 古典新锐的探索: 专访一位在古典音乐界崭露头角的青年作曲家,了解他如何在中西音乐的融合中寻求个人风格,以及他对未来古典音乐发展的思考。 爵士老炮的传奇: 拜访一位在爵士乐坛耕耘数十年的资深乐手,聆听他关于爵士乐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他在音乐生涯中的坚持与感悟。 跨界艺术家的跨越: 采访一位在音乐、视觉艺术、戏剧等多个领域均有建树的艺术家,探讨他的跨界创作理念,以及不同艺术形式如何相互滋养。 乐评与赏析:音符背后的故事 年度专辑精选: 评选并赏析2017年度最具影响力和艺术价值的专辑,分析其音乐特点、主题立意及社会意义。 经典重温: 回顾并重新解读一批具有历史意义的音乐作品,从新的视角审视它们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影响。 音乐现场报道: 现场报道近期重要的音乐演出,捕捉现场的能量与氛围,并对演出进行专业的评论。 《爱乐(2017年第10期)》致力于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提供一个深度了解音乐、拓展视野的平台,我们希望通过每一期的精心策划,都能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共同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爱乐》(2017年第10期)给我带来的体验,真的可以用“如沐春风”来形容,又带着一丝丝“拨云见日”的惊喜。我一直以来都对音乐抱有一种朦胧的喜爱,但真正想要深入了解,却又常常被浩瀚的知识海洋所淹没,感觉自己像个站在海边,却不知如何扬帆起航的迷途旅人。然而,当我翻开这本杂志的某一篇文章时,作者用一种极其通俗易懂、却又不失专业深度的方式,为我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音乐图景。他没有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将复杂的音乐理论,巧妙地融入了日常生活的场景,让我恍然大悟,原来音乐的奥秘并非遥不可及。我清晰地记得,有一段关于和声的论述,作者举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将不同的音符组合比作不同的颜色碰撞,有和谐的共鸣,也有激烈的冲突,而这一切都如同画家手中的颜料,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情感色彩。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是我在这本杂志中最为欣赏的一点。它不仅满足了我对音乐知识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我进一步探索音乐的热情。读完那篇文章,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聆听那些我之前从未注意过的音乐细节,去感受和声的层次感,去体会旋律的起伏跌宕。这是一种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而这一切,都源于这本杂志的巧妙引导。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在你迷茫时轻轻点拨,在你懈怠时予以鼓励,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自信。

评分

我不得不说,《爱乐》(2017年第10期)在音乐人专访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音乐人,都是站在舞台上光鲜亮丽的一面,但他们背后的付出、挣扎和思考,却鲜为人知。而这本杂志的专访,却以一种非常贴近、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展现了音乐人的真实生活和创作理念。我记得有一篇对某位独立音乐人的采访,作者并没有避讳他曾经的低谷和迷茫,而是深入地探讨了他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坚持自己的音乐梦想。我看到了他对音乐的纯粹热爱,看到了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甚至看到了他在创作过程中,那种如同匠人般精益求精的态度。这种“走心”的采访,让我对这位音乐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感觉他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明星,而是一个和我一样,有着喜怒哀乐,有着梦想和坚持的普通人。这种近距离的接触,让我对音乐创作有了更深的敬意,也让我更加珍惜那些用心做音乐的艺术家们。

评分

我得说,《爱乐》(2017年第10期)所呈现的关于音乐与社会议题的讨论,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深刻的思想启迪。我以前总觉得,音乐就是音乐,社会就是社会,它们之间似乎没有太多必然的联系。然而,杂志中的一些文章,却以一种极具说服力的方式,将音乐与各种社会现象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有一篇报道深入探讨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反叛音乐”,分析了摇滚乐、朋克乐等音乐形式如何成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如何反映和引领了年轻一代的情感诉求和价值观念。作者通过引述大量的音乐作品和文化事件,让我看到了音乐作为一种社会表达方式的强大力量。我开始理解,那些看似只是“好听”的旋律和歌词,背后可能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批判、情感宣泄,甚至是政治诉求。这种视角让我对音乐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纯粹的艺术欣赏,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折射社会现实、影响社会进程的重要媒介。它让我意识到,音乐不仅仅是耳朵的享受,更是心灵的共鸣,是与时代对话的一种方式。

评分

我最近读完《爱乐》(2017年第10期)的几篇乐评,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导览”。我一直觉得,听音乐是很主观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但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只是停留在“好听”或者“不好听”的层面,缺乏更深层次的解读。而这本杂志上的乐评,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作者们并非简单地描述音乐的旋律或节奏,而是深入挖掘了音乐作品背后的情感内核、创作意图,甚至是作曲家的人生经历。我记得一篇关于某个古典乐曲的评论,作者将乐曲的每一个乐章都比作一幅画,色彩的明暗、线条的流畅、构图的精妙,都与音乐的情感变化完美对应。我一边读,一边去重温那首乐曲,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幅画,感受到了作曲家想要传达的喜怒哀乐。这种“意境化”的评论方式,让我对音乐的理解,从听觉层面延伸到了视觉和情感层面,变得更加立体和丰富。此外,乐评的语言也极具感染力,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又如刀刀见血,准确地捕捉到了音乐的精髓,让我拍案叫绝。它们不仅让我更加懂得如何去欣赏音乐,更让我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情感和经历,能够孕育出如此动人的旋律。

评分

说实话,在阅读《爱乐》(2017年第10期)之前,我对于“音乐产业”这个概念,总是停留在一种模糊的认识层面,觉得无非就是唱片销量、演唱会门票之类的。但当我翻开这本杂志的某篇报道后,我才真正意识到,音乐产业背后所涉及的复杂生态和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这篇文章深入剖析了数字音乐时代对传统音乐发行模式的冲击,以及新兴的流媒体平台是如何改变音乐的传播方式和听众的消费习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描述现象,而是进一步探讨了这种变革对音乐人、唱片公司乃至整个音乐生态产生的深远影响。我看到了独立音乐人在新时代下的生存之道,也看到了传统音乐巨头如何转型求生。更让我深思的是,文章还讨论了音乐版权的问题,以及人工智能在音乐创作中的可能性。这些话题都非常有前瞻性,也让我开始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音乐,它不仅仅是艺术,更是商业、技术和社会文化相互交织的产物。读完之后,我对这个我曾经略显疏远的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开始主动去关注相关的新闻和发展趋势。

评分

我不得不说,我被《爱乐》(2017年第10期)中对于音乐历史叙述的严谨性和趣味性深深吸引了。我一直认为,了解一门艺术,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表象的欣赏,更需要去追溯它的根源,理解它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的演变。而这本杂志,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采用枯燥乏味的时间线罗列,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将那些尘封的历史事件一一呈现。我仿佛置身于几个世纪前的欧洲宫廷,聆听巴洛克时期的繁复华丽,又或是漫步于维也纳的街头,感受古典时期的严谨与优雅。作者对于不同历史时期音乐风格的分析,既有宏观的把握,又不乏对微观细节的洞察。例如,关于印象派音乐如何受到绘画艺术的影响,文章就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让我理解了那些看似模糊、飘渺的音符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画面感和情感色彩。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叙述中,并没有回避历史的争议和复杂性,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呈现了不同音乐流派的碰撞与融合,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这种批判性的思考方式,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篇音乐史的介绍,更是一次对人类审美发展过程的深刻反思。读完这些篇章,我对音乐的理解,不再仅仅是音符的堆砌,而是与人类情感、社会变迁紧密相连的生命体。

评分

我必须强调,《爱乐》(2017年第10期)在探讨音乐理论方面,展现了一种令人惊叹的“教学智慧”。我一直对音乐理论感到敬畏,总觉得那些关于音程、和弦、曲式结构等等概念,离我遥不可及。然而,这本杂志中的一些文章,却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化解了我对理论的恐惧。作者们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定义和公式,而是通过举例,通过分析具体的音乐片段,来阐述理论概念。例如,在讲解“对位法”时,作者并没有长篇大论地解释其历史和规则,而是选取了一段非常经典的复调音乐,带领我们一步步地去感受不同声部之间独立而又和谐的对话。我读的时候,一边听着那段音乐,一边看着文字的解析,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幅精密的织锦,每一根线都自有其生命,却又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这种“实践出真知”的学习方法,让我切实地体会到了理论的魅力,并且能够将其运用到自己的音乐聆听和欣赏中。我开始主动去辨别音乐中的不同声部,去感受和声的色彩变化,去理解乐曲的结构安排。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对音乐的认知,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评分

这本《爱乐》(2017年第10期)在介绍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方面,做得真是太出色了!我一直以来都对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充满好奇,但又苦于没有一个好的途径去系统地了解。而这本杂志,就像一位博学的旅行者,带着我环游世界,体验各种奇妙的音乐风情。我尤其被一篇关于非洲部落音乐的文章所吸引,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部落在祭祀、庆典等场合使用的独特乐器和音乐形式,以及这些音乐与他们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我读到的时候,脑海中仿佛浮现出那些原始而充满活力的鼓点,以及悠扬而神秘的歌声。这种对地域性音乐文化的深入挖掘,让我认识到,音乐是如此多样化,它是人类文明最生动的体现之一。此外,杂志还介绍了一些小众但极具特色的音乐流派,比如南美洲的桑巴、印度的古典音乐等等,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丰富了我的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拓展了我对世界文化的认知,让我更加尊重和欣赏不同文明的独特魅力。

评分

读完《爱乐》(2017年第10期)中的一些关于“音乐治疗”的科普文章,我感到非常震撼,并且开始重新审视音乐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我一直认为音乐是一种娱乐方式,但这篇文章却向我揭示了音乐在心理健康、情绪调节,甚至是在疾病康复方面所能发挥的奇妙作用。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和科学数据,解释了音乐是如何通过影响大脑的神经递质,来缓解焦虑、抑郁情绪,甚至能够减轻疼痛。我读到的时候,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知领域,让我意识到,音乐的治愈力量是如此强大而不可思议。文章还介绍了不同类型的音乐,以及它们分别对人体的不同影响,比如舒缓的古典音乐能够帮助人放松,而节奏感强的音乐则能激发人的活力。这种科学而严谨的解读,让我不再仅仅把音乐当作一种消遣,而是开始将其视为一种能够积极改善身心健康的重要方式。它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有效地运用音乐的力量,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评分

这本《爱乐》(2017年第10期)的编辑团队,在我看来,绝对是具备了非凡的艺术品味和敏锐的时代触觉。每一期杂志的选题,都恰到好处地抓住了当下音乐界的热点,或者挖掘出了那些被忽视的宝藏。我尤其喜欢他们对于跨界合作的专题报道,那种将不同艺术形式巧妙融合的探索,总能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比如,有一篇文章探讨了音乐与电影的完美结合,详细分析了著名电影配乐是如何通过旋律、节奏和和声,将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塑造出经典的银幕形象。我读到的时候,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让我难以忘怀的电影片段,以及与之相伴的动人旋律,感觉仿佛经历了一次双重的艺术体验。更令人称道的是,杂志的排版和设计也极具艺术感,每一篇文章的配图都经过精心挑选,与内容相得益彰,为读者营造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氛围。文字的编排也十分考究,留白得当,字体大小适中,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疲惫。这种整体的呈现方式,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杂志,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力求做到极致。它让我意识到,阅读一本优秀的杂志,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对美的感知和品味。

评分

由于一天天长大后发现若

评分

很好的杂志,已经买了好多年

评分

很好的杂志,已经买了好多年

评分

好书!

评分

由于一天天长大后发现若

评分

好书!

评分

一直买的书。。。。。。

评分

很好的杂志,已经买了好多年

评分

非常好的杂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