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笔记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这些宋人笔记中,有些笔记尽管篇幅不多,但其内容涉及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习俗等,为后人留下了颇有价值的史料,弥足珍贵。
★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新式标点。
★参加该书的整理点校者大都是在中国古代史和古代文学领域,尤其是唐、宋文学和史学方面研究成绩卓著者。
★本书的编纂宗旨在于为学术界提供一套收罗齐全,便于查找和使用的宋人笔记资料。故全书不作繁琐校勘,以是非校为主。所用工作底本以常见的通行本为主,以有价值的本子参校。
《全宋笔记第八编 四》包括:《東谷所見》《閑窗括異誌》《鼠璞》《養疴漫筆》《東洲几上語》《東洲枕上語》《潁川語小》《佩韋齋輯聞》《野服考》《金華遊錄》《隨隱漫錄》。涉及科举、教育、狱讼、理学、名利、交友、经史疑义考证、名物典故等。
朱易安,女,1955年生,上海人。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古典文献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典文献学学科带头人。兼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文化典籍系主任;女子文化学院院长,上海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主任。早年由上海师范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古籍整理研究所讲师、副教授等。
曾去日本昭和女子大学、早稻田大学做过访问学者。社会学术团体的兼职有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杜甫研究会理事、中国韩愈研究会理事、中国李商隐研究会理事等。在国内外有关学术领域中有相当的影响。多年来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过《中国文学史》、《中国古典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中国诗学史料学》、《唐诗与中国文化》、《唐代文学文献学》、《唐诗学史》等课程。独立承担的《唐诗学发展史研究》课题曾获国家社科项目基金的资助;《唐诗与音乐》等数项课题曾获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以及市教委的科研基金资助。
傅璇琮,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奠定学术基础。后因全国院系调整,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年毕业留校任助教。因在政治运动遭受错误批判,被调至中华书局接受改造,并由此走上学术道路。历任中华书局总编辑、编审,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副组长,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央文史馆馆员。2008年3月起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1月23日15时14分,傅璇琮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戴建国,男,1953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任上海师大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籍研究所所长,宋史研究会副会长。
東谷所見
閑窗括異誌
鼠璞
養疴漫筆
東洲几上語
東洲枕上語
潁川語小
佩韋齋輯聞
野服考
金華遊錄
隨隱漫錄
这本关于宋代笔记的合集,确实让人感到信息量爆炸。当我翻开这厚厚的书卷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编纂者显然下了大功夫,将零散的史料、逸闻趣事、甚至是市井百态都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然后重新编排。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走进一个巨大的数字博物馆,每一个小小的条目都是一件珍贵的展品。我尤其欣赏它在注释上的严谨,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典故或人物,都有详尽的考证,这对于我们这些想深入了解宋代社会肌理的非专业读者来说,简直是救星。虽然阅读起来偶尔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查阅背景资料,但这恰恰是它魅力所在——它不是快餐读物,而是需要沉下心来细品的陈年佳酿。我试着去想象,这些文字的背后,那些撰写者们在灯下笔耕不辍的情景,那种对知识的渴求与对时代的记录,令人肃然起敬。它不仅仅是历史的碎片集合,更像是一面多棱镜,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与生活侧面。
评分说实话,第一次接触这类“宏大叙事”下的细节汇编时,我内心是有些抗拒的。总觉得这种工具书性质太强,缺乏故事性。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彻底错了。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其“无序中的秩序”。它不像正史那样有着清晰的时间线索,而是像一个老学究的书房,推开门就是满地的竹简和卷轴,需要你自己去整理和串联。我发现自己开始沉迷于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记载——比如某个官员的怪癖、某地物产的奇异之处,或者一首当时流行的打油诗。这些细碎的“盐粒”一旦被你用历史的“水”溶解开来,立刻就爆发出惊人的味道。它让我体会到,历史从来不是帝王将相的独角戏,更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活剧场。特别是那些关于宋代士人精神世界的描摹,那种在儒释道之间游走的洒脱与挣扎,读来令人唏嘘不已。这套书,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淘金”,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挖出哪一块闪光的矿石。
评分我对这种典籍的评价,往往会从它的“可读性”和“学术性”的平衡点上去衡量。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可谓是出类拔萃。它既能满足严肃研究者对原始材料的渴求——那些对版本异动的细致辨析和出处标注,体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同时,它也对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展现了极大的友好度。编者在整理时,似乎已经预料到了读者在面对海量信息时的疲惫感,巧妙地将一些较为轻松活泼的篇目穿插其中,使得阅读的节奏得以舒缓。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是,会在睡前随机抽取一个小篇阅读,常常因为一个有趣的宋朝冷知识而心情大好地入睡。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像一位耐心的老者,坐在你身边,不急不躁地讲述着他年轻时听来的、亲眼所见的种种趣闻轶事,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被那个远去的时代彻底俘获。
评分这套笔记的体量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但我必须承认,它带来的回报是巨大的。我尝试过对照着不同的宋史研究著作来阅读这些原始记录,发现了很多以往被主流史学忽略的视角。它就像是给历史的油画添上了无数精细的纹理和斑驳的色彩,让原本平面化的历史人物变得立体可感。例如,书中对当时文人士大夫日常交际礼仪的描述,细致到饮茶的器具和座次的安排,这些细节是其他通史著作无法给予的。这种微观的社会生态展示,对于理解宋代“精致化”的文化氛围至关重要。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如果能有一个更智能化的索引系统辅助检索,那阅读效率想必能再提升一个档次。但考虑到其内容的复杂性,这或许也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了。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翻阅、常读常新的史料宝库。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套书的感受,我会选择“沉浸”。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就合上的书,而是会让你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某件器物、听到某个典故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书中的某个段落,然后会忍不住想回去再次确认一番。这种与历史的持续对话,是很多通俗历史读物无法给予的。我特别注意到,其中对于民间宗教信仰和地方风俗的记录,保留了大量鲜活的口语痕迹和地方色彩,这对于研究宋代的社会文化史,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田野调查式材料。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发现的乐趣,仿佛自己化身为一个穿越时空的侦探,从蛛丝马迹中拼凑出一个完整而生动的宋朝图景。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停留在学术层面,它更是一种精神食粮,滋养着我们对过去生活细节的好奇心与敬畏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